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尊的力量(带上不完美的我走向自由和幸福)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尊的力量(带上不完美的我走向自由和幸福)》是一本关于自尊的心理学名著,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从心理医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自尊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了解自身的现状,并告诉我们怎样拥有良好的自尊,如何倾听自我、尊重自我、确立自我。尽管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是依然是自由和幸福的。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有自尊引起的。这本书能让我们了解到底是什么使自尊摇摇欲坠,是什么使它坚强无比,是什么阻挡它前行,又是什么给予它真正的自由;了解应该如何看待我们与自我、与他人以及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总之,我们会谈到涉及自尊的一切重要问题,以便理解它,然后改变它。你会发现,一切并非如想象的那般复杂。

内容推荐

毫无疑问,《自尊的力量(带上不完美的我走向自由和幸福)》是一本关于自尊,关于我们自己,关于幸福生活的书。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说,当一个人不重视自己的时候是难以快乐的。他没有自信,不能做正确的选择,承受不了逆境。然而,这一切都是可以补救的。  《自尊的力量(带上不完美的我走向自由和幸福)》能使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爱上不完美的自己,爱上或许只此一次的人生。

目录

威廉和儒勒

你好吗?

 谁有可能上天堂?

 一切顺利,唯在风平浪静时……

 自尊之上的暴风骤雨

 云雀之镜?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认同还是自我迷恋?

 找回对自己的简单的兴趣

第一部分 自尊,是所有这一切

第一章 一份计划

第二章 自尊的要素

 何谓自尊?

 日常生活中的自尊

 自尊生而有之

 自尊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对自尊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

 没有自尊,我们的整个人格将处于被影响的状态中

第三章 什么是良好的自尊?

 良好自尊的六个维度

 良好自尊带来的好处

 自我的智慧

 良好的自尊是难以企及的理想?

第四章 自尊的跛行

 自尊受伤的症状

 自尊问题到底能走多远?

第五章 脆弱的自尊:自卑的自尊与虚假的自尊

 自尊的脆弱性与捍卫自尊的本能反应

 降低自我定位:自卑者的逃避术

 抬高自我定位:自负者的谎言与紧张感

 自尊的不良变化:高低不定、相互变换

第六章 自尊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能够持续地改善自尊吗?

 为什么要关心自尊?

 改善自尊的工程

 如何使自尊得到良好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至少还有这么一条路……

 首要任务: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尊持续改善的心理环境

第七章 自尊始于接受自我

 接受自我是为了尊重自我

 接受自我是为了改变自我

 接受:一种在世上生存的方式

 我们能够接受一切吗?

 接受自我的好处

 不接受自我的坏处

 学习接受自我

第八章 轻便摩托车的尾箱

第二部分 照顾自己

第九章 接受自我的践行

 自尊的痛苦往往与不接受自我有关

 一些容易让人“不接受自我”的情况

 接受自我的践行

 自我接受,很有效

 如何接受“真正的”问题?

 接受自我很危险?

 接受自我时的分辨能力

第十章 不再评判自我

 我以为在观察自我,实则在评判自我

 问题所在:内在批评

 “想了一百遍就成了真的!”

 源于盲目自我批评的自我评判具有毒害性

 如何进行有益的自我批评?

 不要二次伤害:为了责怪自己而责怪自己毫无用处

第十一章 与自己交谈

 与自己交谈,不仅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摆脱灵魂的模糊低语

 与自己交谈的艺术

 与自己约会:写日记和冥想

 应该与自己积极地交谈吗?

 自我交谈的局限性

第十二章 对待自我的非暴力:停止伤害你自己!

 自我虐待

 与自我开战还是和平相处?

 惩罚自己还是改变自己?

 非暴力改变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与自身的各种情结做斗争

 一切都可能让我们产生情结

 预防情结产生:我们需要避免去做的事情

 应对情结的有效方法

 整容手术“治疗”情结?除非它能改变行为……

 从病态情结到良性怀疑的长征

 寓意:瑕不掩瑜

第十四章 保护自尊不受广告与社会压力的负面影响

 外在形象的压力

 成功与社会常规的压力

 广告的谎言

 对谎言说“不”

 社会压力对自尊造成的后果

第十五章 倾听自我、尊重自我、确立自我

 什么是确立自我?

 若不认同自我,如何确立自我?

 确立与表达自我方面存在不足的表现形式

 确立自我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生存态度

 倾听自我而非欺骗自我

 尊重自我

 确立自我是为了拥有自己的位置,而非与他人对立

 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第十六章 不完美地生活:做有缺点的人的勇气

 个人有局限性的感受

 害怕让人丢面子的场合

 代价高昂的“伪装”的诱惑

 “伪装 ”的危险之一:欺骗的感觉

 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尊

 解决之道:承认自己的消极面

 无懈可击或者近乎无懈可击

第十七章 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

 自尊、情绪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

 存在自尊障碍的人不懂得给自己打气

 精神状态低落会引发自尊问题

 自尊与神经心理学

 利用情绪来进行改善自尊的练习

 巴鲁赫·斯宾诺莎

第十八章 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应该仰慕自己吗?自我爱慕的危险

 应该爱自己吗?

 简单地做自己的朋友

 学习与自己交朋友

第十九章 “坐在两位明星之间”

第三部分 与他人一起生活

第二十章 被社会排斥的无法承受之痛

 “我无法再去照镜子”

 被排斥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的排斥

 与排斥相关的困扰

 “假如别人不喜欢我,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直面排斥

第二十一章 与对被排斥的恐惧做斗争(以及过度斗争)

 对被排斥的恐惧及其失控

 情感化的推理及其风险

 “聚光灯效应”:不,不是所有人都在看你!

 直面对被排斥的恐惧

第二十二章 对冷漠的恐惧与对被认可的渴望:生存于他人的目光之中

 被认可的愿望

 与他人一致,还是特立独行?

 寻求认可的风险和错误

 孤独和孤独的感觉

第二十三章 寻求好感、友爱、友谊、爱情:寻求他人的尊重

 有多么需要被爱?

 遭到社会拒绝时会忙着寻找友情吗?

 爱情与自尊

 恋人——找回自信的良药

第二十四章 展现自我:以何种形象?

 为了有好形象,我们能(应该)努力到何种程度?

 需要遵从某些交流方式吗?

 学习社会能力的方法

 平衡、真诚地展现自我

第二十五章 害怕被人嘲笑:与羞耻感和自尊伤害做斗争

 自尊情感在忍受痛苦

 羞耻感的表现及后果

 克服羞耻感的练习

 “简直太丢脸了!”

第二十六章 让社会关系处于正轨:提防攀比心理,拒绝无用的竞争

 “和别人比较,我感到宽慰还是懊恼?”

 从比较到竞争

 竞争不一定能使我们进步

 自尊更喜欢爱而非权力

 榜样和反面榜样:如何从他人身上学习?

第二十七章 羡慕和嫉妒:怀疑自我及其治疗方法

 为什么会感到羡慕?

 摆脱羡慕

 嫉妒的死胡同

 治疗嫉妒

第二十八章 不再提防别人,增强信任:好处大于弊端

 信任

 信任的风险与好处

 信任的正确运用

 当信任被辜负时

 互相信任对个人和群体的好处

 怀疑的地狱或信任的天堂

第二十九章 不要再去评价他人:接受他人于己有益

 评价还是认识?

 “我总是对别人感到失望”

 训练自己不要评价:永远接受

 同理心练习(说容易也难)

 不评价他人对自尊有益

 要原谅他人吗?

 接受、原谅和非暴力

第三十章 友善、感激、欣赏:与他人的联系会加强与自我的联系

 友善

 慷慨

 感激

 欣赏

 积极心理:幼稚而沉重,还是明智且符合生态学?

第三十一章 换一个角度看自尊:在群体之中找对自己的位置

 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没有良好的自尊,便不会和他人有良好的关系

 强化社会归属,提高自尊程度

 大家都想着“我们”,就会增强自尊

 扩展自尊:找对自己的位置

 随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

第三十二章 纳西瑟斯

第四部分 行动,会改变一切!

第三十三章 行动与自尊:行动起来以评价自我

 行动是自尊的氧气

 基本需求之一:感到个人的影响力

 逃避行动会侵蚀自尊并让我们什么也学不到

 行动以及从行动中吸取教训

 行动的智慧

第三十四章 要行动,不要压力:平和行动的规则

 如何行动才不会痛苦?

 增加行动以使自己对恐惧习以为常

 小决定的大作用

 灵活行动:懂得开始和终止

 完美主义的诱惑:以追求卓越的名义保护自我

 简单一些

 把行动本身当作目的?

第三十五章 听取反馈意见

 正确利用反馈信息

 我们喜欢听到安慰还是信息?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好反馈?

 反馈就是生命!

 反馈与自由

第三十六章 我们能摆脱对失败的恐惧吗?

 为了克服对失败的无法容忍:减少失败还是提高容忍度?

 不完美的哲学

第三十七章 在成功、财富和名望面前保持自主:无所谓或者自由到什么程度?

 如何变得宠辱不惊?

 “超越自我”:毒害人的神话

 健康的成功心理学

第三十八章 后悔心理学

 行动还是不行动?我们最后悔的是什么?

 与回忆之间的情感距离

 与“正确选择”的神话做斗争

第三十九章 行动改变我们,改变世界

 行动改变我们

 行动改变我们的看法

 行动改变他人

 行动改变世界

 完全自由的行动

第四十章 骄傲的小棕熊

第五部分 忘记自我

第四十一章 平和的自尊

 “事情顺利时,我就很少想到自己”

 如何才能不被自我束缚?

 关心自己

 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尊

第四十二章 活在当下

 自成目的性的行为及人格——投入、充实

 冥想和活在当下:陶冶心境的必要性

 冥想练习

 控制注意力和自尊之间有什么关系?

 不仅是方法,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四十三章 消失在意义之后

 为生活赋予意义

 让日常行为具有意义

 超越自尊

第四十四章 谦虚:把自己看得轻一些

 谦虚……和自尊的关系

 真谦虚还是假谦虚?

 将谦虚付诸实践

 不要再担心自己的形象

 “我是今日特价菜”

第四十五章 自尊、生命的意义和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会增加对自尊的需求

 不再害怕死亡

 用自尊来抵御对死亡的恐惧?

第四十六章 阿拉伯老先生和电视

结语

参考书目&注释

试读章节

需要通过冥想去调节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是真正的痛苦。冥想并不能消除这些痛苦,而只能限制它们对产生痛苦的人的影响。接受也应该关注不健康自尊的痛苦根源,这些根源都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与社会标准不符:成年人没有工作,已经40岁了却没有伴侣,女性没有生育小孩,等等。

在一群工程师中,自己只不过是个邮递员或者消防员;在一群外科医生中,自己只不过是个通科医生……像这样因自己的职业而产生一些贬低自我价值的情结可以理解,但我们同时要与这些情结做斗争,努力解决它们。俗话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然而,事业失败的人对自我以及自身不足的羞愧感会更加严重。他们因为没有社会地位而感到耻辱,往往害怕社交场合,因为别人会本能地问“那你呢?你是做什么的?”。而回答“什么都不是”确实让人很痛苦。这时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令人满意呢?转换话题吗?如果转移对方注意力的手段不太奏效,谈话对象就会感觉很不自在;如果确实奏效了,那么过后这个问题还可能被其他人再一次提出来。说谎还是含糊其辞?如果对方以为我们模棱两可的回答是出于谦虚而一再追问,或者与知道我们情况的人谈到我们,那情况可能更糟。可见,不接受的态度只会让自尊的问题变得更严重,然而很多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掉入陷阱。从长远来看,除了接受自己,直接说“我现在确实没有工作(或没有朋友、没有配偶等)”,接受他人有权利问这个对方自认为无关痛痒,于被问者却无比痛苦的问题之外,没有其他解决之道。

我还记得我的一个患者亚纳,她是一位全职妈妈(她将这个社会角色扮演得很出色),而她的丈夫是工程师。她因为自己没有工作而十分痛苦。她曾患有严重的广场恐惧症,虽然最终治愈,但在20~40岁时因病没能上大学,也没能建立与自己能力相符的事业。这种疾病还潜移默化地损害了她的自尊——她虽然随和、活跃、聪慧,但总是纠结于自身价值和别人对她的看法。“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个懒惰、愚蠢的阔太太。”于是,当别人间她“你是做什么的?”时,她就顾左右而言他。如果别人的提问正好给了她台阶——“你和你丈夫一起做事吗?”——她就会马上回答“是”并感觉松了口气,然后巧妙地转换话题,害怕被继续追问下去会暴露自己。她抱怨人们缺乏想象力:“每回初次见面,就只会提这个愚蠢的问题,好像职业就是人的一切一样!”这样说确实有些道理,但是人们开始初次谈话并不那么容易,谈论工作是相对简单的开场方式。可惜,对承受失业之苦或者没有工作的人来说,这个话题确实有点儿沉重。

亚纳的治疗是怎么进行的呢?首先,我让她不要本能地觉得必须掩饰她没有工作这个事实,然而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你知道吗?”她对我说,“不是我胡思乱想,确实有人就是这么评判人的。假如你不工作,那你在他们眼里就是毫无能力、懒惰的寄生虫!”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也不总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再次强调,接受自我以及随之而来的自己真实面目的显露,并不是一种刻板的义务,而是一种可以使你进步的选择,是每次都应该努力抓住的机会。我们要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最初,亚纳不太会灵活应对。以前她从来不会主动提到她没有工作,但和我谈过之后,她以为这意味着她必须经常提到这一点。为了进一步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和她一起列了一张相当长的清单,为她记录下所有可能的交谈对象,所有可能的进行交谈的场合和时间。然后,我根据不同的情况帮助亚纳找到适合她的谈话方法,即谈话时既不贬低自身价值,又不显得像在无病呻吟。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找到了谈论自我的方式——“我从事什么工作?这正是我的问题所在。我现在正发愁找工作的事情,所以这个话题对我来讲并不轻松。但是出于许多原因,我仍愿意去谈论它。首先,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我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最多是不太想提这件事罢了。另外,我认为和别人谈谈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没准儿还能让别人帮助我,给我提提建议,或者提供一些找工作的渠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我隐瞒这一点,就会感到更羞愧,而且这种感觉会永远存在。”

现在,亚纳面对那些“不谨慎”的提问者时再也不会感觉恼火了。另外,她最终找到了一份工作。

P71-73

序言

你好吗?

人们显示在外的各不相同,隐藏在内的则彼此相似。

——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

我们都很好,我们都对自己很满意……

谁有可能上天堂?

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那是在1997年美国的一份调查问卷中——得票率位于前列的名人有比尔·克林顿(52%)、戴安娜王妃(60%)、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65%)。

特蕾莎修女的得票率最高——79%。是最高吗?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在被问到“你呢?你有可能上天堂吗?”这个问题时,有87%的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这样的回答是对自我的一种调侃吗?可能对少数人来说的确如此。不过我们认为大多数人显然是认真的。这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常见于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比平均水平稍微好那么一点儿”。正因为如此,90%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超过9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于人们对人才所应具备的平均素质水平的界定。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在能力、智慧以及社交方面比平均水平稍高一些,认为自己的行为更得体,品位更高,等等。总体看来,此类研究认为,在水平相当的人之中,67%~96%的人对自己做出了过高的评价。而这种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自我评价过高,却认为其他大多数人的自我评价过高。这种态度并未掺杂任何对他人的蔑视,也未掺杂对他人的贬低——他们并非贬低他人的价值,只是抬高自己的价值罢了。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我好,你也好,而且我们比别人更好。万事大吉,顺风顺水。

先别急着下结论!一切并非如此简单!

一切顺利,唯在风平浪静时……

首先,自我高估常常在面对简单轻松(而非复杂困难)的任务时表现出来。因此,在干燥的路面上你可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别人高明,而在结满薄冰的路面上你就不会这么有把握了。面对棘手的情况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尚未达到平均水平。那么,这种一遇到困难就分崩离析的自尊又有什么价值呢?

其次,这种心安理得的自我高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遭遇苦难、恶意或者敌意之时。假使我们故意让某人在执行一些被宣称十分简单的任务时遭遇失败,或者让他相信自己遭到抛弃,这时他不仅会开始自我怀疑,甚至还会贬低他人的价值,进而变得毫不宽容、严厉刻板,与最初的表现大相径庭。

这些对自尊的伤害强烈地动摇了我们的自我评价。有时,动摇是如此剧烈,以至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在风平浪静和远离困境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满足也许仅仅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极为脆弱的一面;只要环境或者状态发生变化(从纸上谈兵到实际行动、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从安全到危险、从理论到实践等),这种风平浪静的状态便会土崩瓦解。

自尊之上的暴风骤雨

在生活中一遇到不如意,自尊脆弱的一面就会毫不留情地显现出来。情感脆弱的人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或者他们在社会上遭遇的不佳境况(与世隔绝、失业等)所造成的自尊的断层更会成为滋生痛苦的土壤。人们在进一步研究此类现象时还发现,自尊问题与大多数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如抑郁症、焦虑症、青少年酗酒和吸毒以及各种饮食失调)存在显著关联。西方的普通民众真的有很强的自尊吗?没有什么是比这一点更不确定的了。

云雀之镜?

那些如此自然地认为并且宣称自己“略优于平均水平”的人真的拥有健康良好的自尊吗?

若果真如此,那我们该如何解释想要拥有毫无必要的更大、更快、更豪华的汽车的荒诞需求呢?而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汽车之后,又为什么控制不住想要炫耀或者想要开得比限定速度更快的欲望呢?我们该如何解释我们对时尚产品的需求呢?这种需求会使我们觉得一件几乎全新的衣服转眼间就过时了,会说服我们每年都添置新装。我们该如何解释想要拥有一堆并无实际用途的物品的需求呢?唯一可能的解释便是,我们消费是因为我们需要取悦自尊——“因为你配得上,你值得”“你随时可以拥有它们”……

除了取悦自尊,我们难道就不能用其他方式为自我提供食粮吗?难道我们真的脆弱到无法抵挡时尚杂志和美容产品经销商对美丽、年轻和苗条等概念的宣传攻势吗?还是我们过于关注自我,以致如此轻易就掉入了广告的陷阱?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认为,我们会在自我的重压之下慢慢窒息。现代日渐盛行的个人主义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丧失公民责任感,放纵自己并且只会取悦自己。自尊说到底难道不就是自大和以自我为中心吗?或者是自恋?或者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副产品?或者自尊在用谎言与粗暴批量生产那些认为只有高于他人才能存活的人?这么说来,过于关注自尊就会导致自我崇拜,从而无视对一切社会群体的生存都十分必要的利他主义价值观。

这些观点可谓由来已久。过度地关注自我向来被视为对个人和社会有害。帕斯卡尔(Pascal)说过:“(自)我是可憎的。”康德(Kant)也曾说过:“对自己的爱虽然不总是有罪的,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既然如此,是否就要放弃自我呢?是否就要把一切对自尊的思考,一切试图培养、改善和发展自尊的努力全都视为有害的呢?

自我认同还是自我迷恋?

“如果说你对自己思考过度,那是因为你没有正确地思考。”

可能我们确实太关注小小的自我了,但更大的可能是我们在着手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时心态有问题。

首先是因为我们太容易屈从于人为的、矫揉造作的人生价值——成功、富有、外表美。这正是由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心理制造的三大祸害。想把事情做好很正常,但不代表只看得见“挑战”,只想当“赢家”,搞得自己苦不堪言——这就是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Alain Ehrenberg)提出的经典概念“成为自我的艰辛”。想满足吃、穿、住的基本需求很正常,但不意味着我们要疯狂地买(或者想要买)他人诱惑我们买的东西。为自己的美貌感到骄傲并且照顾和保养自己的身体很正常,但不代表我们要被几条皱纹或几根白头发吓得浑身发抖。

其次是因为如今人们在自我塑造、形象护理上花费的金钱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限度。在这个个人形象日渐重要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关注自我,以致自我膨胀到无处不在,依赖那些劣质的养料并且被喂得过饱。贪食症或者厌食症与自我评价如此紧密相连可能并不是偶然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打比方:一方面,无限制地给自我喂食以致自我膨胀且最终不得不呕吐,就像自我患上了贪食症;另一方面,在此之后自我还会经常出现厌食症的症状,即开始禁欲与克制,认为只有通过忽视与虐待才能变得强大。然而这些白白遭受的痛苦只能带来更深重的苦难与更严重的自我惩罚。

找回对自己的简单的兴趣

本书讲到自尊带来的痛苦时,我们会看到无处不在的自我是一个痛苦的自我。解决之道并不是对自我少一点儿思考,而是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我们不能缺少对自我的尊重,因为它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与当今流行标准有所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它。

现在,让我们来试着了解如何体验自尊以及如何实现自尊;了解到底是什么使自尊摇摇欲坠,是什么使它坚强无比,是什么阻挡它前行,又是什么给予它真正的自由;了解应该如何看待我们与自我、与他人以及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总之,我们会谈到涉及自尊的一切重要问题,以便理解它,然后改变它。你会发现,一切并非如想象的那般复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