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历史从来都是由关键性时刻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大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成为指引中国经济前进的战略方针。 一大批民营经济先行者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利用自己的勇气和魄力,开始走出一条致富之路。比如,摸索个体经济的“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推出中国头号私营企业的刘永好、带领乡镇企业突围的浙江萧山的鲁冠球、“中国果蔬加工大王”宫学斌,以及践行国企改革的“中国灯王”钟信才、上海滩上的“扭亏大王”万德明。他们在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新经济管理模式的指引下,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中,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中突围,前景已经依稀可见。 目录 上篇 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1983) 第一章 勇立潮头|个体经济的摸索 刘永好:推出中国头号私营企业 李晓华:从第一代个体户到“北京首富” 张宏伟:创造“东方”的神话 吴惠天:漳州民企“教父” 第二章 亦步亦趋|乡镇企业的突围 鲁冠球:第一个出访美国的中国农民企业家 曹德旺:中国玻璃大王 何享健:“美的”号舰长 徐文荣:横店集团的“冒险史” 梁庆德:从鸡毛掸子到格兰仕的世界第一 宫学斌:中国果蔬加工大王 钟华生:20世纪80年代的“农民度假村第一人” 第三章 巨人黎明|国企改革的尖兵 钟信才:中国灯王 万德明:上海滩上的“扭亏大王” 高丰:骑“鹿”闯天下 下篇 路漫漫其修远(1984-1988) 第四章 敢想敢干|民营经济的创业时代 南存辉:谈温州必谈柳市,谈柳市必谈正泰 向炳伟:叫板皮尔·卡丹、金利来 陆汉振:飞驰的金轮 第五章 潮起潮落|市场经济下的国企改革 张瑞敏:创作海尔交响曲 陈荣珍:荣事达“三把火” 倪润峰:彩电大王的“定位说” 朱江洪:格力是理性的胜利 张巨声:倾力打造新美菱 任建新:中国“清洗大王” 第六章 碧浪蓝天|海南繁华往事 黄巧灵:从旅游业开始的宋城演艺 冼笃信:海南之子 吴旭:海南商界强人 导语 本书既是一部中国企业家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中国商业进化史。包罗了众多民营企业家,在其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惊人的商业头脑和不屈的精神。这些都值得被记录、借鉴、学习,在建国70周年这样特殊的时刻,谨此来纪念伟大中国经济的腾飞历程。 书评(媒体评论) 《商界》杂志记录了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家形形色 色的脸谱,以及这个时代洪流中不同的管理经验。这 系列纪念图书,既解读了中国如何从“计划”到“市 场”的剧烈蜕变,也剖析了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 ,实现现代商业多种业态的融合,值得阅读。 ——吴晓波 很少有杂志社能够与读者风雨同行25年,更难得 的是一家杂志社能够在同一领域深耕25年。这些,《 商界》都做到了。很高兴阅读这套《商界》25周年纪 念图书,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找寻过去25年来, 我国商业发展的清晰走向,感受这些年来商界的风云 变幻。 ——滕斌圣 25年激荡风云,《商界》杂志在历史的长河中见 证了中国经济的沉浮。在互联网并未渗透到生活中的 时代,这本杂志成了生意人的“圣经”,陪伴他们在 生意场上挥斥方遒。而如今,《商界》也迎来了升级 ,搭载互联网的快车向更多人传播中国经济的力量。 《商界》25周年系列纪念图书即将上市,将悉数向读 者展示这25年来的经济脉动,回顾中国如何实现从农 业经济时期到工业经济社会的转变,对企业家和经济 学者把握未来都很有借鉴意义。 ——管清友 中国企业家在每个阶段的管理之道都有着时代的 印记,他们正是从这些记录商界企业成长的一个个鲜 活的案例中找寻前行的方向。因此,我非常关注中国 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陈春花 精彩页 第一章 勇直潮头|个体经济的摸索 1978年,全国14万城镇个体工商业者代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全部阵容。在这段时间,“下海”一词诞生,许多放弃养尊处优的体制保障的人也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以他们的学识和胆魄开创民营经济的新境界。 此时民营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大部分在扮演着国有企业“拾遗补阙者”的角色。此时的民营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如开餐馆、卖冰棍、长途贩运服装等,谈不上核心技术和竞争力。 这一阶段是民营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很多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在这个时候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他们在带领企业发展的同时,经历了一个从管束走向开放的时代,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他们是创新者,是先行先试的开拓者。 刘永好:推出中国头号私营企业 1982年,四个同胞兄弟经过三天痛苦思索做出一个不可思议的选择:辞去公职,当专业户。四兄弟没有想到,自己选择的这条风雨兼程之路,把他们推上了“中华饲料王”的宝座,奇迹般地创造了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希望集团。 (一)创业伊始 1982年8月的一天,在四川省新津县古家村一个泥砖墙茅草顶的小院里,四个同胞兄弟正在举行决定自己命运的方桌会议。 桌子的四方坐着四兄弟: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就职于国营大厂计算机室的大哥刘永言;有师范专科文凭、在县教育局供职的二哥刘永行;老三刘永美(因过继,现名陈育新)和老四刘永好,他们分别是四川农学院和四川省电大的毕业生,一个在县里当农技员,一个在省里当中学教师。四兄弟手里都捧着硬邦邦的“铁饭碗”。 按理说,命运之神对刘家四兄弟是够垂青的了,可他们偏偏又不安分。 就说刘永好吧,这个身材高而壮实、声音洪亮却带几分稚气的小伙子,虽然刚过“而立”之年,但他对4年9个月的知青生活和6年的教师生涯,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劳动日值0.27元,走5公里路进城挑一担大粪还记不上3分工。中学教师月薪38元。在城里,每人每月只有半斤油、1斤肉。这时的中国人,除了填饱肚子、维持生命的延续和人口再生产的企求之外,还能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中国的几亿农民和下乡的“准农民”,还有上亿居民和干部,穷得可怜而又可爱,他们吃的苦真是太多太多了。这才让刘永好形成了对贫穷的切肤之恨:凭什么捧着“铁饭碗”受穷?为什么有本事却无处施展?放下这装不满又砸不烂的饭碗,闯世界去吧! 一种施展才华、追求富裕生活的强烈冲动,在四兄弟胸中激荡。 然而,38元月薪毕竟是“十年寒窗”换来的功名俸禄啊!为了它,多少学子拼搏于“黑色七月”!要扔掉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饭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两种命运剧烈冲撞。刘永好兄弟面临人生方向的痛苦选择。 陈育新发言了。这位满脑子猪仔鸡娃、化肥农药的农技员,很想真刀真枪闯荡一番:“我爱人是农民,就让我先辞职回家试试,砸锅了也还能靠两亩承包田过日子。”刘永好的拳头捏得紧紧的:“我情愿冒点风险,也不肯安安稳稳当一辈子穷教师。人生不过几十年,年轻不闯几时闯?”这话里虽然带着几分罗曼蒂克,却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脱‘公服’,当专业户!”三天三夜的“家庭高级决策会议”终于一锤定音。四兄弟先后辞职,变卖手表、自行车凑足1000元资本,难产的胎儿——“育新良种场”呱呱坠地。 命运的大转移,局外人看来算不得威武雄壮,但在刘永好兄弟心里,则不啻破釜沉舟。这一步已经豁出去了!就是天大的困难挡路,他们也只有拼老命往前闯了。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