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颖俐和宣霞金主编的《永远的回忆》内容介绍:今天,大家在这里济济一堂,一起纪念这位新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时代精神和最举足轻重的电影导演艺术家谢晋先生诞辰88周年。2008年,谢晋导演溘然辞世,对于所有中国电影人和当今整个中国电影界而言,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念。他是我们在座不少同仁的前辈和恩师,是我们这些电影同行为之尊敬的艺术家,是新中国电影艺术与时代保持同步的先行者,更是新中国电影划时代的一面旗帜。于我们个人感情而言,我们在这里纪念谢晋导演,是对他的那份不舍和怀念:于当下中国电影而言,我们在这里纪念他,则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熊颖俐和宣霞金主编的《永远的回忆》内容介绍:谢晋导演从业五十余年,拍摄电影作品二十余部,影响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而他,也成为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对历史的沉淀与反思,对时代的追问与悲悯,以及对动荡岁月里的人物风雨—生的关怀与写照,以及对人性美好颂扬的不吝啬和对天性浪漫情怀的流露,都是值得当今电影人学习和思考的典范。谢晋导演的电影,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和正气,同时也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时代中那些经历风雨的人物独有的悲悯和关照。作为电影人,他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对电影叙事和人物本身的创作意识,是让我们今天这些电影创作者面对当下的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借鉴和思考的问题。一起来翻阅《永远的回忆》吧!
在“2011谢晋电影艺术论坛”上的讲话(康健民)
在“2011谢晋电影艺术论坛”上的讲话(吴天行)
在“2011谢晋电影艺术论坛”上的讲话(程坚军)
在“2011谢晋电影艺术论坛”致辞(丁晓燕)
在“2011谢晋电影艺术论坛”(王慧琳)
2011纪念谢晋系列活动概述(熊颖俐)
在“谢晋电影艺术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盛夏锋)
在谢晋电影艺术论坛上的发言(仲呈祥)
现实主义的谢晋导演(黄丹)
谢晋精神永存(费静波)
我心中的谢导(童本骅)
谢晋三题——从几张照片引起的遐思(沈祖安)
大师的最后岁月(顾志坤)
一代名导演走的路——记谢晋(罗君)
新时期谢晋电影叙事模式(范志忠)
清名祭(沈贻炜)
谢晋在陈溪乡许天村(王文)
胸怀家国,是纪念谢老的最好方式(蔡慧慧)
鸿爪留痕真知传世——琐忆谢晋公(王春灿)
怀念和谢晋—起工作的日子(梁廷铎)
闪闪的启明星(张晶)
我心中的谢晋(陈朝玉)
无根的灵魂(沈叶)
谢晋——改革的先行者(许朋乐)
谢晋:是你吸引我走上了电影之路(唐海祥)
谢晋大师的话剧情结(王乐)
反思与审判(张晓欣)
忘却不了的遗叹(谢鲍鑫)
我和谢晋——纪念与谢晋有关的日子(张岩松)
风中的谢导,是偶像,是恩师,更是榜样和力量(胡玥)
银幕下的谢晋(马中兴)
陪谢晋导演廿八都看景(张建成)
谢晋故乡过大年(谭寿焕)
谢晋和酒(卢俊福胡立德[执笔])
浮生若梦——看《清凉寺钟声》有感(傅璐璐)
悲怆的现代化——关于谢晋电影《鸦片战争》(他他)
芙蓉镇美蓉花(苏雅婷)
《芙蓉镇》观后感(姜维)
最要紧的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缅怀敬爱的谢晋导演(陈荣力)
找寻穿越现实的精神力量——重温《牧马人》的点滴感悟(丁莉丽)
永远的“牧马人”(流泉)
仰望铭记名导谢晋(裘士雄)
黑暗现实里的乌托邦(曾甜)
震惊和悲怆(曾毓琳)
永远的女儿红(韩韬)
思念(傅力耕)
永恒的记忆:谢爷爷(李玲)
谢晋与电影同在(王慧王云根)
谢晋导演与影片字幕(余志仁)
谢晋三年祭(赵畅)
谢晋深情缅怀恩师曹禺、焦菊隐(曹树钧)
谢老电影永不衰(洛尘)
作为父亲——写给谢晋诞辰八十八周年纪念(陈宗华)
红色娘子军(陈滨一)
怀念谢晋先生(夏冬)
故乡情深——记谢晋导演的题词和签名(张理竺)
追忆谢晋导演(杨代琇)
谢老,您走得太匆忙(卢祥耀)
我就这样跟谢晋导演“杠”上了(蔡继英)
电影中的众生相——从人文角度谈谢晋电影(朱红旗)
和谢晋的六次零距离接触(薜年勤)
今天,大家在这里济济一堂,一起纪念这位新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时代精神和最举足轻重的电影导演艺术家谢晋先生诞辰88周年。2008年,谢晋导演溘然辞世,对于所有中国电影人和当今整个中国电影界而言,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念。他是我们在座不少同仁的前辈和恩师,是我们这些电影同行为之尊敬的艺术家,是新中国电影艺术与时代保持同步的先行者,更是新中国电影划时代的一面旗帜。于我们个人感情而言,我们在这里纪念谢晋导演,是对他的那份不舍和怀念:于当下中国电影而言,我们在这里纪念他,则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谢晋导演从业五十余年,拍摄电影作品二十余部,影响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而他,也成为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对历史的沉淀与反思,对时代的追问与悲悯,以及对动荡岁月里的人物风雨—生的关怀与写照,以及对人性美好颂扬的不吝啬和对天性浪漫情怀的流露,都是值得当今电影人学习和思考的典范。谢晋导演的电影,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和正气,同时也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时代中那些经历风雨的人物独有的悲悯和关照。作为电影人,他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对电影叙事和人物本身的创作意识,是让我们今天这些电影创作者面对当下的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从谢晋的电影创作中,我想我们能读懂和了解当今中国电影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所在。谢晋电影之所以都能够完整、独立地表述自己对时代的立场、视角和思索,正是因为将扎实的传统通俗剧的传奇经验与现实主义的戏剧性叙事进行了有机整合。上个世纪40年代,谢晋先后于江安和南京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深受戏剧创作的方法以及当时的上海“孤岛电影”对国家民族优患意识和商业生存空间双重满足这种特殊电影叙事形态的影响。这种在特殊时期中国电影的生存智慧,被谢晋导演借鉴在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电影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谢晋导演都能拍出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时又在电影叙事和人物塑造上服务大众的最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电影创作者在面对主流电影创作非常需要的创作智慧。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从谢晋的成名作《女篮5号》和60年代初的名片《红色娘子军》,一直到80年代开始前,期间谢晋创作了不少单纯、热情积极的人物形象,其叙事风格节奏明快,情节流畅,人物个性身上都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情怀。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创作阶段谢晋导演善于将线性叙事的戏剧性元素与主流意识形态叙事进行巧妙的结合,坚持人物创作上“情节乃人物性格之历史”这一叙事手法,并力求完成政治与国家、英雄与楷模、“革命”与“美善”之间的置换,从而既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同时也没有因此而缺少对人性光辉和真善美的弘扬和表达。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谢晋导演在这一时期站稳了自己对于民族表达的立场,同时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他不断地从早期“海上电影”的智慧中探索如何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对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的把握。
到了80年代,谢晋导演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时期。《天云山传奇》以人物的内心线索为叙事结构,通过主人公思想的复杂斗争,构成了影片情节发展的逻辑。此时,他已经开始尝试用宋薇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他尝试运用大量丰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在体验。而《天云山传奇》之所以在当时爆发出轰动效应,离不开谢晋对于那段历史的自我体验,以及大部分人的共同体验。以至于”人民的信件”蜂拥而至,常常引得谢晋潸然泪下。
之后,谢晋导演的《牧马人》,以父子的人物架构为主线,不仅回望了那个“人性自我分裂”的时代,而且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关怀都是当今电影所少有的。反观今天的电影,难有创作者站在人物的角度和历史的高度上,用自己的经历结合时代去影响创作,反而越来越远离时代,脱离现实。当年的《芙蓉镇》则是谢晋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目前中国主流电影中最为正面描写”文革”的电影。此时,谢晋电影已经将自己的人文关怀和浪漫情怀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上。他通过为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寻找“苦中作乐”的动机,让那个荒诞岁月中国老百姓依旧“人心不死”,秦书田和胡玉音在清晨用扫帚跳舞的桥段,是谢晋电影一生中最悲天悯人也最诗意的瞬间。P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