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怎样读懂佛经(从文字到般若)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一行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肯发愿努力,将自己潜藏在内的本觉佛性开发出来,人即成佛,成为智者或者觉者。

释迦牟尼一生的言教。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当我们了解了经文的意义之后。应该思考这段经文要说明的是什么,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把佛经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才是读经的根本目的。修学佛法要从“闻所成慧”做起,这是进入佛法智慧的开始。进一步是“思所成慧”。闻慧与思慧。都还是散心的分别,需要更进一步地去实现“修所成慧”。

我们在生活中,应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渐渐向上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学经、读经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推荐

第一本以“图解”方法教大家读懂佛经,深入佛法世界的智慧书。

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有哪些?念上诵佛经应该从哪一部开始?哪里才是阅读佛经的入手处,怎样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如何渐次深入佛经奥义?

从最粗浅的阅读到最深入的研习都适用的一本书。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当我们了解了经文的意义之后,应该思考这段经文要说明的是什么,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把佛经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佛经入门:包括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佛经的基本元素、佛经的翻译等基本问题。

诵经:包括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的区别、日常修行仪式等常识。

大藏经:概述大藏经的内容,介绍汉文大藏经的必备知识。

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告诉读者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帮助读者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

深入佛经的世界:包括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佛经的逻辑、佛经的应用等。

目录

第一章 佛经入门

 1. 佛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

  什么是佛经\\佛经的结集\\佛经的文字记载\\佛经传入中国

 2. 判断佛经的方法

  四依法: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三法印:佛经是否究竟的标准\\查阅大藏经:初学者判断佛经最简单的方法

 3. 佛经的基本元素

  佛经的基本结构\\从《佛说阿弥陀经》看佛经的结构

 4. 认识经题

  佛经命名的三个元素——人\\法\\喻\\从经题判断经\\律\\论\\从经题判断显教经典和密教经典\\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看经题

 5. 佛经的翻译

  外域来的翻译家\\佛经的翻译程序\\佛经翻译原则\\从《心经》看不同译本的区别

 6. 三分科经:划分篇章的工具

  三分科经的划分

 7. 序分:为什么从“如是我闻”开始

  序分\\序分的基本形式\\《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表\\复杂的别序

 8. 正宗分:论证佛法义理的所在

  正宗分的问法与答法\\从《金刚经》看佛法问答的层次\\弟子的启请问法\\释迦牟尼的称赞\\四记答:释迦牟尼因机没教\\释迦牟尼答法的过程\\信\\愿\\行解\\《佛说阿弥陀经》正宗分的信\\愿\\行分\\释迦牟尼的教学过程\\从《罗喉罗经》看释迦牟尼的教导过程

 9. 流通分:听法者信奉受行

  流通分的形式

 10. 一部大经的科判

  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看大经的科判\\《维摩崩听说经》十四品内容简介

 11. 佛经的文体

  长行\\偈颂\\密咒\\长行和偈颂举例

第二章 诵经

 12. 诵经——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

  古印度诵经的三启仪制\\道安的三种念诵仪式\\日常念诵的三启仪制

 13. 念诵经本

  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有什么不同\\参与诵经的功德利益\\诵经能够成佛吗\\《地藏菩萨本愿经》日常念涌经本

 14. 日常修行仪式:朝暮课诵

  朝时课涌的仪式组成\\暮时课诵的仪式组成\\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续)\\暮时课诵(晚课)仪轨\\如何订制自己的早晚课\\定时做定课\\课诵的项目\\念诵修行的方法介绍\\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先贤的开示

 15. 忏本

  忏悔的仪则\\近世流行的忏本\\《法华三昧忏仪》

第三章 大藏经

 16. 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

  大藏经的内容\\判断大藏经的标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巴利文大藏经\\藏文系统大藏经

 17. 汉文大藏经

  各代比较有名的汉文大藏经\\最早的雕版大藏经《开宝藏》\\藏在佛像里的《契丹藏》\\群藏之王《崇宁藏》\\幸运的《赵城金藏》\\康有为求之不得的《碛砂藏》\\明末清初的私版藏经——《嘉兴藏》\\清代官版藏经——《龙藏》\\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日本历代大藏经\\流传广泛的《大正藏》\\目前世界收录佛经最多的《中华大藏经》

 18. 《大藏经》收录佛经

  《大正藏》的经藏\\《大正藏》的律藏及论藏(汉文部分)\\认识《大正藏》正文\\《中华大藏经目录》与《大正藏》编辑体例的比较

 19. 各版本藏经目录架构

  《赵城金藏》目录架构\\《洪武南藏》目录架构\\《永乐北藏》目录架构\\《龙藏》目录架构

第四章 制订自己的读经计划

 20. 研读佛经的目的——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

  释迦牟尼引导众生修行与领悟\\追求解脱需要具备三种智慧

 21. 读经应该从哪里开始

  可以按照释迦牟尼说法次序读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机读经

 22. 看看你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

  选择修行法门\\阿含篇一记录释加牟尼教法的圣典\\般若篇——诸佛之母\\华严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法华篇——众生平等,皆可成佛\\涅槃篇——众生悉有佛性\\方等篇——关于菩萨修行法门及授记成佛等\\净土篇——此生结束后的去处\\密乘篇——密宗是即身(或即生)成佛\\唯识篇——万法唯识\\修持篇——戒\\定\\慧的修学\\高僧篇——激励后进,一心向学

 23. 历史替我们选择出来的佛教典籍

  佛教的宗派之分\\天台宗: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三论宗:“诸法空性”“中道实相”\\法相唯识宗:万法唯识\\华严宗:法界缘起,圆融无碍\\律宗:佛教的基础\\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宗:往生极乐净土\\密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净土法门的修学层次\\南怀瑾推荐的修学经典

第五章 深入佛经的世界

 24. 为自己制订读经课程

  佛经的研读\\初学者深入读经的步骤\\初读佛经会遇到的四种困难\\初读佛经要经过这几个关口

 25. 研读佛经的第一步——了解佛经里的名相

  佛教的发展历史\\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后期佛教\\佛教的世界观\\释迦牟尼的目标——脱离六遭轮回之苦\\四圣帝——释迦牟尼的根本教义\\名相世界——五位百法

 26. 读经与解义

  示悟入佛

 27. 读经的工具

  读经的基本工具\\怎样在互联网上查找您所想要的经文\\佛学辞典——读经的必备工具\\如何使用网上佛学辞典

 28. 深入佛经的世界

  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初步解读:首先解决字\\词及段落\\以《楞严经》为例深入佛经的世界

 29. 佛经的逻辑——因明和辩证  

  形式逻辑——因明\\辩证逻辑与假空中观

 30. 佛经的表达方式——说理\\叙事

  叙事:最常用的记事文体\\说理:阐明抽象的道理

 31. 掌握经文的主旨和核心

  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讲解佛经宗旨\\与其他佛教思潮的关系

 32. 学习佛法的深入与旁通

  学习佛法的过程

 33. 佛经的判教

  诸宗判教\\天台宗的判教——五时八教\\华严宗的判教——五教十宗\\古代大德的释经法\\十门玄谈

 34. 佛经的应用——亲自参证才能体悟

试读章节

佛教的发展历史

释迦牟尼略传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王国南部),是净饭王的儿子。他出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所以悉达多王子是由姨母抚育长大的。出生在王室的释迦牟尼自幼聪慧过人,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转轮王,是不以武力和掠夺,而是以十善教化,使百姓过上和平、繁荣的仁王;一切种智就是佛,佛是彻悟人生实相,阐扬正法的教化,而使人实现真平等与大自在。在当时的印度,宗教思想趋于极端;政治上,恃强凌弱而进行兼并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转轮王是当时百姓的政治诉求,佛是百姓的宗教期望。

释迦牟尼受到王室的良好教育,成年后娶妻生子,过着优渥的王族生活。然而释迦牟尼对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佛经对悉达多王子出家有详细的记载。他在14岁那年,一次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低头耕作,非常可怜。而牛的脖子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笞,以致皮破血流。如《佛所行赞经》说:“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逾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释迦牟尼见到农夫劳苦耕作而不得休息,众生互相残害,不觉慈悯心起,他猛然感悟到世间的残酷和生命的悲惨。 后来,他游都城的四门时,看到老年人老态龙钟、生活艰苦,病人病患缠身,死人容颜变色,深感人生的无常。最后,他在北门,遇到了一个出家修行的沙门,他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修行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在当时解脱的宗教风气下,二十九(也有说十九)岁时离家国而去,过着出家的沙门生活,以求得解脱。

释迦牟尼认为,出家是为了勘破自我,合却我所有的,以求得解脱的生活。净饭王见儿子去意已决,就派出懦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人随他出家。

他们向南游行,最初拜当时的宗教导师阿罗逻迦蓝和郁陀罗摩子为师,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但学成后,却不能得到解脱;后来,他在尼连禅河边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但直到濒临死亡边缘,还是不能解脱;释迦牟尼这才合弃了苦行,恢复正常的饮食,他受牧女的乳糜供养,身体渐渐康复了。

这样,合弃了王家享乐生活的释迦牟尼,又合弃了禅定、苦行的生活;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踏上又一新的行程。

到了河东,在现在的佛陀伽耶,释迦牟尼敷草而坐,于树下禅思。他立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起初修习四禅,在禅定中正观缘起,终于证觉缘起的寂灭,超脱一切障碍而成佛。释迦牟尼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如《五分律》说:“一切智为最,无累无所染;我行不由师,自然通圣道。唯一无有等,能令世安稳。”

释迦牟尼无师自证,是人类精神的一座高峰。佛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佛教是以人类的彻悟,体现真理,而到达永恒的安乐、自在、清净。释迦牟尼在《增一阿含经》里说“我今亦是人数”,“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共住,开始僧伽的生活——法味同尝,财味共享。不久,随佛出家的弟子,已有100多人,释迦牟尼嘱咐他们去分头教化:“汝等各个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诸比丘受教,分部而去。”

释迦牟尼所宣扬的正法,得到迅速发展。第二年,他们游化到王合城,频婆沙罗王皈依。佛的两大弟子,合利弗与大目犍连,也加入进来。那时,出家弟子已有1250人了。

以上七众,总名之为僧团。他们是以所受戒法的多少而分等次。故在原则上虽然七众均属于僧的范围,真正负起住持佛法及领导僧团之责任的,则以出家僧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为主体。

释迦牟尼曾劝优婆离住在僧中,劝大迦叶放弃头陀行而来僧中住。离众的精苦行,受到当时摩竭陀与央伽民间的崇敬,但释迦牟尼戒律的精神,是集体的僧伽;僧伽是佛法在人间的具体形象。

释迦牟尼一直在恒河两岸,平等地施行教化。50多岁以后,主要在合卫城游行教化。

释迦牟尼晚年,发生了几件不幸的事。

提婆达多叛教: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有了领导僧众的企图,但得不到释迦牟尼的支持。在这次事件中,释迦牟尼受到了石子打击而足指出血。这为教团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释迦族被灭:释迦族早已成为萨罗的附庸,在释迦牟尼晚年,终于为萨罗军队所毁灭。

合利弗与大目犍连人灭:在释迦牟尼晚年,舍利弗与大目犍连游化各方,使佛法得到正常开展。但不幸的是,大目犍连被婆罗门所袭击,伤重而死;舍利弗也回故乡入灭了。释迦牟尼在《杂阿含经》中说,“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合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

释迦牟尼80岁那年,身体衰弱有病,在毗合离安居。安居一段时间后,他率领阿难等比丘向北方游行。在波婆,受纯陀的供养饮食,病情恶化。但他还是勉力前进到拘尸那,在那天半夜,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涅槃。

将入涅槃前,尽管身体极度虚弱,释迦牟尼还化度须跋陀罗为最后弟子,谆谆地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为汝等恃”,“诸行是坏法,精进莫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说。”诸行是无常的,必然要灭坏的,佛的色身也没有例外。最要紧的,是依佛所说而精进修行,所以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说教最初是靠口口相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合四无量心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种姓和贱民参加。由于佛教思想的魅力,信众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先前信奉其他宗教派别的人也纷纷投入佛门,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开始广为传播。

部派佛教时期

释迦牟尼人灭后,佛教僧团发展很快,佛教传播到古印度的许多地区。由于各地的佛教僧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情况又有差别,因而佛教逐步发生了分裂。

关于古印度佛教最初发生分裂的原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五事说”,一种是“十事说”。

“五事说”是根据《异部宗轮论》等佛典的记载。  公元前四世纪,大天比丘提出“五事”以说明阿罗汉并未得到究竟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是:第一,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第二,阿罗汉等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知。第三,四果罗汉对于佛法诸谛尚有疑惑之外,并未彻悟无疑。第四,阿罗汉证果时,必须由他人印证。第五,阿罗汉为声闻道,其圣道必由声现起。大天关于“五事”的说法在古印度引起争论,出现分裂,赞成大天观点的形成大众部,反对大天观点的形成上座部。

“十事说”是根据《善见律毗婆沙》的记载。

在释迦牟尼人灭百余年后,居住在毗合离的比丘违反原始佛教的教规,认为持戒不可一味执著,应当如法应机,灵活持戒。毗合离“十事”的内容是:第一,可蓄盐于角器中。第二,如未吃饱,可于午后一段时间内继续进食。第三,一食后可至另一聚落再食。第四,同一教区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处行布萨。第五,羯磨众义时,虽人数不足,仍可举行羯磨。第六,行者可随顺和尚的常习。第七,可饮用未经去脂之牛奶。第八,可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汁。第九,制坐具可不贴边,大小随意。第十,可接受金银以充传法之用。这“十事”在古印度佛教界引起争议,并发生分裂,认为“十事”合法的形成大众部,认为“十事”违戒的形成上座部。

佛教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史称“根本分裂”。在根本分裂后,佛教又发生更多分裂,史称“枝末分裂”。对于枝末分裂,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记载有所不同。

根据南传史料的记载,部派佛教时共分出十八部(包括大众与上座两大部本身)。公元前三世纪,大众部中分出牛家部(鸡部)、一说部和制多山部。牛家部中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

上座部中分出十一部,即先分出化地部和犊子部。从化地部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则又演化出饮光部、说转部和经量部,从犊子部又分出了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

P192-19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