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研究综述
(一)乡村教师研究的义务教育视角
(二)乡村教师研究的教育学视角
(三)乡村教师研究的历史视角
(四)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在乡村社会中的运用
三 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课题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框架结构
(二)研究阶段与方法
第一章 扎根于乡野的文化人——塾师与乡土社会的融通
一 私塾——中国古代基础教育的主要载体
二 乡间私塾的文化霸主地位
三 塾师的乡土文化本位
第二章 教育转型与角色转换——塾师的近代转型
一 从“华夷”文化辩走向民族一国家构建
二 从沿海到内地——近代新式教育强国梦想
三 新式教育乡村社会认同危机
(一)新式学堂音乐、体育等课程激起的不同反响
(二)新式学堂在乡村设置困境
(三)“毁学”——弱者的武器
四 近代教育转型乡村塾师:以王锡彤和刘大鹏为考察中心
(一)从乡村塾师走向近代实业家——王锡彤
(二)乡村塾师刘大鹏的教育生活
五 近代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
第三章 乡村教师文化群体之间的竞争——私塾与“洋学”的冲突
一 新式学堂在与私塾竞争中落败
二 乡村新式教师与塾师竞争
(一)乡村新式教师面临多重困境
(二)新式教师形象滑落
三 教育小说中乡村教师——倪焕之心理世界
第四章 “向着农民烧心香”——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与乡村教师社会功能重构
一 近代以来乡村社会文化权力的变化
(一)传统文化重心在农村
(二)绅士城市化
(三)乡村权力结构蜕化
二 费孝通、梁漱溟与杜赞奇关于近代乡村社会结构理论
(一)差序格局与绅权模型
(二)伦理本位的乡村社会结构
(三)经纪模型
三 乡村教育危机与乡村教育运动
(一)民国乡村教育危机
(二)乡村教育运动
四 乡村教育师范与乡村教师重塑
(一)“师范下乡”
(二)乡村教师社会功能
第五章 政治动员时代乡村教师职业理想
一 国家改造与乡村政治运动
二 园丁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形象重塑
三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教师的价值定位
四 政治动员时代乡村教师扩充
第六章 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师身份比较分析
一 公办教师——国家干部编制的教师
(一)公办教师的干部编制
(二)公办教师的婚姻
二 民办教师——消逝的教师群体
三 乡村代课教师——游离于国家教育体制边缘的人
四 农村特岗教师——新兴的农村教师群体
(一)“特岗计划”——破解农村师资难题
(二)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三)深化农村“特岗教师”政策之建议
五 教师身份的国家建构与乡村生活疏离
六 异化的乡村教师与地方政府关系
(一)乡村学校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
(二)乡村教师与地方政府异化关系
七 “文字上移”与乡村教师的社区教育功能
第七章 乡土文化与乡村教师公共性
一 乡村文化与农民生存伦理
(一)乡土文化的现实境遇
(二)农民生存伦理
二 乡村教育公平与城乡教育文化再生产差异
(一)乡村教育公平:从道德关怀到制度正义
(二)教材中城乡文化再生产差异
三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态——城乡信息文化失衡的表征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三)成因
(四)结论与建议
四 当前乡村教师疏远农村生活的文化困境
(一)村落生活的“异乡人”
(二)乡土文化的“陌路人”
(三)村落事务的“边缘人”
(四)乡村教师陷入专业主义误区
五 农村教师教育“去农化”及地方高师师范性弱化
(一)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
(二)地方高师农村教师教育优势衰退
(三)强化地方高师的为农性
六 公共性回归——促进农村教师融人乡村生活
(一)凸显农村教师之新农村的文化g J领
(二)重塑乡村教师的道统符号意义
结语
一 现代教育在农村推行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二 国家力量在场和乡村教师社会功能的弱化
三 重构乡村教师与村落社区、国家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