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掉鼻子的大象(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编著者迟叔昌、迟方、迟迅。
古有杨家将,一门忠烈,捍卫雁门边关,威名远扬。中国科幻小说也有“迟家将”
崛起在津门。如椽大笔代代相传。老将迟叔昌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接连推出
《割掉鼻子的大象》、《旅行在1979年的海陆空》,同时与翻译家王汶联名发表《3号游
泳选手的秘密》、《奇妙的“生发油”》等科幻作品,其子迟方正如杨六郎,更喜还有其
孙迟迅继承衣钵,譬如杨宗保。我这样譬喻不一定恰当,但是环顾半个多世纪以来
的中国科幻历史,还有谁门谁户可以与津门“迟家将”相比?
《割掉鼻子的大象(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编著者迟叔昌、迟方、迟迅。
《割掉鼻子的大象(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的主要内容“呀,奇怪!”站在我跟前的一个小女孩突然惊。讶地叫起来,“这些大象怎么没有长鼻子呢?”经她这么一提醒,我也奇怪起来了,这群大象的鼻子都像割掉了一样,只看见两个黑洞洞的朝天鼻孔。
说着,他把大象让上了手术台。别看马虎虎嘴里说得挺漂亮,可心里着实犯了愁。原来他忘了象牙是怎样长在象嘴上的了。
他慌慌忙忙跑进屋里去查书。但是书太乱了,翻腾了半天,连一本也没找到。他急得满头大汗,嘴里不禁嘟哝着:“总是这么捣蛋,找它它不来,不找它,它老在你眼皮底下转,真讨厌!”
忽然,他发现了一本《史前探险记》,里面有象的插图,打开一看,噢,两根牙长在下颚,往下弯。他惊喜地向储藏室跑去。
他到了储藏室,连选都没选,从牙堆里抽了一根大象牙,匆匆忙忙地和小助手抬了就走。
象牙抬到手术室。马虎虎又神气地用大被单把象的眼睛蒙上,告诉他马上就要镶牙了。
马虎虎又提来糨糊桶,让小助手撑开象的嘴,他把象牙涂上糨糊,往牙窝里一插。嗬,好了!谁说马虎虎动作不利索!
马虎虎神气地看了又看,突然,发觉只装了一根牙。他让小助手托着那根镶好的牙,一阵风似的从储藏室又扛来一根。
马虎虎把取来的牙,迅速地往牙窝里一插,然后,解开大被单,又递给大象一面镜子。大象刚一照,就叫起来了:“哎呀呀,糟透了!这叫什么玩意JL?”
马虎虎想不通大象为什么发脾气。他把那本《史前探险记》送到大象眼前,理直气壮地说:“请看,完全是照书上的样子,一丝不差……”不想大象更气了:“简直胡闹,难道我是几十万年前的象吗?”
马虎虎这才发现把牙给装倒了,牙尖朝了下,同时把那根雕着“,'k1"ll过海”的象牙装饰品也按上了。马虎虎连忙解释说:“否过你有了这副与众不同的牙,可以大大出名了,大家会请您担任史前探险电影的主角哩!”
大象真想用鼻子抽他一顿。马虎虎一看情况不妙,连忙和小助手一起把“八仙过海”那根牙拔了出来,不想,用劲太猛了.两人摔了个仰面朝天!幸亏象牙没被损坏,因为早已禁止象牙贸易,不准再用象牙制作工艺品,这根‘夕L仙过海”象牙还是马虎虎的爷爷的爷爷那会儿传下来的古董呐!
马虎虎大夫马上又给大象装了一个新牙。然后,又把另一根牙使劲一拧,两根牙尖都朝上了。
牙装好了,他们又打开了最大的门,送大象出去。大象又气又痛,哼哼哟哟地走出了大门。
马虎虎刚坐下,突然电话铃响起来。小助手一接电话,原来是野猪林的野猪奶奶打来的,是请马虎虎大夫去给她装牙。
马虎虎想:“真巧,头年有只猪定制的假牙嫌不合适,没有用,这回正好用着了。立刻,他带了那副假牙,领着小助手出诊了。
马虎虎大夫和小助手乘上开往野猪林的汽车,向野猪林飞快地驶去。
马虎虎一会儿就到了野猪的家,他连看也没看野猪奶奶是什么长相,就把假牙给野猪奶奶装上了,嘴里还得意地说:“正合适!难得有这副现成的牙!”
谁知道野猪奶奶倒有那么个仔细劲儿,她偏要到小河边去照照。不想这一照,她又气得叫起来了:“糊涂虫!你把我当作吃现成饭的家猪了!你简直存心侮辱我!”
P40-P41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古有杨家将,一门忠烈,捍卫雁门边关,威名远扬。中国科幻小说也有“迟家将”,崛起在津门,如椽大笔代代相传,却罕有人知。
君不见,老将迟叔昌,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个高潮之始。1956年,他接连推出《割掉鼻子的大象》、《旅行在1979年的海陆空》,同时与翻译家王汶联名发表《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奇妙的“生发油”》等科幻作品,以这样的排炮方式亮相。要知道,当时中国科幻文坛作家屈指可数。此前在1955年,仅仅郑文光连续推出过三篇。迟叔昌岂不有如杨业老令公?其子迟方正如杨六郎,更喜还有其孙迟迅继承衣钵,譬如杨宗保。尤其是著名翻译家王汶老师,至今仍然身体健朗,那就可以比拟率领儿孙,挺身而出的佘太君了。
我这样譬喻不一定恰当,但是环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历史,还有谁门谁户可以与津门“迟家将”相比?
迟叔昌的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少儿科幻”。他的作品的特点是构思奇妙,故事有
趣,语言生动而且贴近少年儿童。他注意科学幻想的科学性,总要有一段话讲明幻想
的科学依据。
——著名作家叶永烈
迟叔昌把科学道理融合在故事里,引人入胜。
——著名作家冰心
古有杨家将,一门忠烈,捍卫雁门边关,威名远扬。中国科幻小说也有“迟家将”
崛起在津门。如椽大笔代代相传。老将迟叔昌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接连推出
《割掉鼻子的大象》、《旅行在1979年的海陆空》,同时与翻译家王汶联名发表《3号游
泳选手的秘密》、《奇妙的“生发油”》等科幻作品,其子迟方正如杨六郎,更喜还有其
孙迟迅继承衣钵,譬如杨宗保。我这样譬喻不一定恰当,但是环顾半个多世纪以来
的中国科幻历史,还有谁门谁户可以与津门“迟家将”相比?
——著名科普作家刘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