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的图案由手工镂刻于纸版上,刻成后如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镂空的花版上,再刷桐油。将花版放在布上,然后将用防染浆加水调成的糊刷在上面,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原先被灰浆覆盖的地方露出布的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过程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
蓝印花布的纹样、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正是这一局限性,使得蓝印花布纹样以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使花纹反映自然,又不受自然束缚,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蓝印花布,素朴而不简陋,厚朴而雅致,散发着生命力极强的欣欣向荣之气。其图案纹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风格健康、朴实,寓意吉祥、美好,没有丝毫哀怨、悲观的情绪。表达了虽处在社会底层,但对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的人民大众的理想:夫妻和谐、多子多福、状元及第、平安富贵。
可以说,在某种层面上,蓝印花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喜悦、平和、活泼、健康。而正是这种民族性格,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
初见吴元新
到达北京理工大学北门口时,吴元新和女儿已经站在雪地里等了一会儿了。路灯下看过去,两人都穿着鼓鼓的棉衣。下了车,吴元新提议进校门口的西餐馆。
迈上台阶,站在西餐馆前明亮的灯光下,才看清楚女儿长着稚气、白净的圆脸庞,肤色很白,纯真温柔的笑容,梳短发。爸爸也是圆脸,头发中分,从两边披到下颌处,很多艺术家都留这种发型。他笑容温暖,脸有倦色。看上去不是一时的疲倦,而是长期操心劳累形成的那种。
西餐馆的旋转门有些古怪,稍转—下,就停下来,吴元新心急地推了一把,引起门里侧正要跨进旋转门出来的一个高个女孩的不满,大声说:“这门是自动的,不用推。”吴元新只是笑了j下,有些尴尬。门旋即又停下来,这次没人推,几秒钟后,它自己又转起来,我们总算踏进了餐馆。
这是一间茶座式的西餐馆,有火车厢式的软皮座位,可以喝咖啡,吃简餐。女儿拿着菜单,似乎缺乏点餐的经验,不知道该怎么选。吴元新的眼睛一直慈爱地望着女儿,流露出疼爱女儿的爸爸热切地希望外地求学的女儿吃好点的心情。最后,轻声地建议:“鸡肉饭好吗?你不是最爱吃鸡吗?”他自己点得很快,只扫了一眼菜单说“海鲜汤饭吧。”到底是南通人啊,长在海边的。
餐上齐了,吴元新说着话,对食物视而不见。他说话的时候,身子前倾,语速很快,而且语句完整,用词非常准确。服务员送来一壶生姜茶,淡黄的玻璃壶放在一个不锈钢炉架上,炉架下面点着蜡烛。蜡烛跳动的火苗温着茶水,同时也让谈话气氛温馨宜人。考虑到今晚见面的目的就是边吃边谈,的确应该选择安静的西餐馆。
他谈着筹建蓝印花布艺术馆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焦虑,左手按在胸口上,右手摊开,很特别的动作,有些像维吾尔族人见面问好的姿势,真挚而优雅。谈到高兴的事时,他笑起来。笑的时候,眉头却是皱着的。
吴元新的饭早就凉了,我请服务员给加热一下,服务员很快拿来酒精炉,不一会儿,锅里的汤饭咕嘟出小气泡,在女儿的催促下,吴元新只是匆匆地扒了两口饭,就继续谈他的蓝印花布。
P9-P10
前言 001
第一章 城里的乡下人 001
现世安稳,花好月圆/初见吴元新/城里的乡下人/表姐/吴家的瓦房/外婆的小脚
第二章 小孩子爱糖 021
油纸伞/小孩子爱糖/孩子眼里无小事/接骨头
第三章 可以养家了 031
可以养家了/休息时应不应该开灯/印染厂的学徒工/会刻版了/参军/梦游的军人
第四章 伪证 049
伪证/班主任/挚友/当了老师
第五章 渐入佳境 061
新婚/进入创作高峰/人在北京/渐人佳境/坚守蓝艺
第六章 艰难奔波的岁月 075
父亲去世了/艰难奔波的岁月/红眼病/歧路/蛇馆/转机/孝子 .
第七章 斗胆敲门 095
墙外香/在民族文化宫办展览/曲折的路/斗胆敲门/新馆开张/艺术大家张仃
第八章 收获的季节 119
漫漫收藏路/冯骥才考察南通/日本明信片/日本客商久保麻莎/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收获的季节/忧虑/离开喧嚣
附录 吴元新从事蓝印花布三十五年简记
在我小时候,我们东北乡下的被褥都是用蓝印花布做的。抗战之初,我在延安的八年时光,从家乡带去的一块蓝印花布被我当作窑洞墙橱的挂帘,点缀我的窑洞,一直伴我共度艰苦岁月。可以说,我对蓝印花布的喜爱是发自肺腑的,并且与日俱增。直到今天,我家里的窗帘和沙发布都是用蓝印花布做的。在我看来,蓝印花布这种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散发着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它的美质朴自然,超越时代。
南通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南通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历史上一直非常发达,吴元新同志就是成长于这片土地的蓝印花布艺术家。他三十年如一日,从事蓝印花布的收集、整理、研究和设计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在蓝印花布的设计中能够做到推陈出新,使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焕发出健康的青春活力,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
吴元新埋头钻研数十载,成绩卓著。他开发设计的新的纹样、衣、帽、窗帘、小挂件、玩具、扇子等作品,时尚,富现代气息。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审美趣味。受到人们喜爱,从而拓宽了销路。
在市场上、在人们身上、在居室、在公共场所都能看到吴元新的蓝印花布艺术作品。
学习研究领域,他也有不少作为。不仅有数种出版物,还被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聘请讲学。他的授课受到师生欢迎,通过课堂及实践操作,为社会培养人才,为挖掘、保存、发展我国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艰难创业,于十几年前,他创办了南通市蓝印花布艺术馆。从纺纱、织布、印染到各类成品,全程手工工艺。既是作坊,也是博物馆,吸引着人们前往参观了解,成为南通地方一大景观,为弘扬蓝印花布艺术立下汗马功劳。他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编著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收集了自古以来千余种蓝印花布图案和纹样,对于人们学习和了解蓝印花布知识,对于蓝印花布艺术的研究、工艺的开发和制作,很有参考价值。
为吴元新这样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默默奉献的人们著书立传,可让世人了解他们的贡献,并让年轻的一代知道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衷心希望我国的民间艺术能够发扬光大!
《生来恋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中华百工》编著者杨丽凡。
《生来恋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中华百工》内容提要:蓝印花布这种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散发着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它的美质朴自然,超越时代……
南通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南通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历史上一直非常发达。吴元新同志就是成长于这片土地的蓝印花布艺术家……
《生来恋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中华百工》编著者杨丽凡。
想要了解吴元新,最好的方法是去他的艺术馆、明清染坊和阅读他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他的艺术馆坐落在南通市中心4A级濠河风景区,近千幅从古至今的蓝印花布展品中包含着吴元新30年来的劳动成果,而((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中展示的每一幅藏品,吴元新都有一段恰如其分的说明文字。其文字干净、简练,却又热烈而文彩斐然,正好体现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是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反映的是他自己的生活态度。而正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这个人所最终能达到的生命的高度!
如果你能欣赏蓝印花布,你就会欣赏吴元新。他就像一件蓝印花布藏品中的珍品,自然、美好、祥和、大气、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