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日]伊藤之雄(Ito Yukio) 著;张颖 译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伊藤博文作为首任总理大臣,创立了内阁制度,大日本帝国宪法也是以他为中心制定的。该书即是关于他的正式评传。
幕末维新、岩仓使节团、西南战争、明治十四年政变、条约修改、立宪政治的确立、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朝鲜统治……伊藤博文的68年生涯,正与近代日本的初创时期相重合。尽管他是可以被称为“创造了近代日本的男人”,但在《索恩丛书·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之前,关于伊藤的正式评传并未写作问世。不仅如此,很多伊藤形象被言语相传,如说他是在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有势之人中间讨巧处世才得以发迹的“轻佻轻浮”之人,或是说他是以旧宪法缩小民主化之路、镇压韩国民族运动的实权之人等。

内容简介

伊藤博文1841年生于周防国,1909年(68岁)在中国哈尔滨遇刺身亡。伊藤一生历经幕末维新、西南战争、明治十四年政变、条约修订、立宪政治的确立、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朝鲜统治……他的一生正与近代日本的初创时期重合。
伊藤之雄广泛涉猎书信、日记等原始史料,立足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描述了伊藤博文“刚强耿直”、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一部改变伊藤博文形象的决定性著作。

作者简介

伊藤之雄,1952年出生于福井县。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文学博士。曾任名古屋大学文学系助教授、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教授等职,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政党政治与天皇——日本的历史22》、《元老西园寺公望——始于古稀的挑战》、《山县有朋——一个耿直当权者的一生》、《明治天皇——秋风云散天见晴》、《昭和天皇传》(荣获司马辽太郎奖)、《原敬——外交与政治理想》等,还编著有《原敬与建立政党政治》等书籍。
  
张颖,中日同传、双语主持、摄影人、撰稿人。已出版的译作有高畑勋《一幅画看日本》、黑川雅之《依存与自立》等,合著有《中国人在日本日本人在中国》等。

目录

前言 伊藤博文是肤浅草率的人吗?
第一部 青春篇
第一章 幸遇伯乐木户孝允——从束荷、萩到京都、江户、英国
顽皮少年的成长历程
幸遇伯乐来原良藏
遇见松阴和木户
松阴的影响
来原良藏的自刃
听从井上馨之言偷渡英国
伦敦冲击
第二章 “外交”舞台大显身手——列强与萨摩藩
乘坐英国军舰回到长州藩
负责长州藩的外交
元治内乱的胜利
高杉、伊藤迷失方向,木户出山
在长崎成功购买武器与萨长联合
高杉、伊藤再次迷失
第一位妻子澄
与梅子相遇、与澄离婚
第三章 倒幕战争——不尽如人意的情报搜集
越长州藩范围
侦察京摄
出差长崎
倒幕战争中无所事事
维新政权的诞生与神户事件
稳定新政府与列强的关系

第二部 飞翔篇
第四章 与列强的交涉、知性的飞跃——就任兵库县知事和大藏官员
就任兵库县知事
提议废藩置县
木户派新生代大藏官员
推进实务,代理木户
美国考察、建立自信
女儿病逝、移居东京
第五章 岩仓使节团特命全权副使——废藩置县与征韩论政变
废藩置县的局限性
绝望
木户的好意
岩仓使节团启程赴美
与木户的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
征韩论政变的开始
“刚强正直”的伊藤大显身手
与大久保和岩仓的关系
第六章 参议兼工部卿的实力——西南战争
32岁入阁
出兵台湾,木户盛怒
与木户逐渐疏远
回应大久保的信任
代理大久保兼任内务卿
大阪会议的事前沟通
对恩人木户感到失望
岛津久光和板垣退助的离去
拥有越木户的权力
指挥西南战争
遭到怨恨

第三部 热斗篇
第七章 伊藤领导体制逐渐形成——大久保利通的接班人
就任参议兼内务卿
伊藤领导体制的形成
掌控陆军
设置冲绳县
取消参议与卿的兼任制度
阻止大隈发行国家外债
摸索立宪政体
伊藤的立宪政体构想
对元老院案的不信任
如何定位天皇大权?
体弱多病的夫人梅子和女儿生子
第八章 怒气直冲大隈重信——明治十四年政变
热海会议
大隈的背叛
“震惊”
决意驱逐大隈
岩仓右大臣等人急于制定宪法
否定井上毅的意见
开拓使出售政府资产问题
形成对大隈的包围网
政变后伊藤领导体制趋于稳定
第九章 对宪法调查倾注的热情——日本的传统与欧化
“宪法政治”的抱负与重压
“神经衰弱”
柏林:辛劳与希望
与施泰因的相遇
对宪法构想充满信心
引进君主机构说
充满自信、回国复命
第十章 内治为先、日清协调——就任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
甲申政变
请愿作为特派全权大使前往清国
签订天津条约
慧眼识原敬
启动大改革
创建近代内阁制度
建立全新的官员制度
主导宫中改革
决定陆军改革框架
关注修订条约
修订条约谈判危机
第十一章 构建日本的国家形态——《大日本帝国宪法》与明治天皇
制定宪法草案
明治天皇心生疑虑
创造调停君主
就任第一代枢密院议长
枢密院审议
颁布“钦定”宪法
天皇对于君主机构说宪法的评价
津田梅子眼中的伊藤
宠爱“贞奴”
女儿生子和嗣子勇吉

第四部 成熟篇
第十二章 失算——大隈的条约修订问题
与大隈重信合作
爆发对大隈修订案的大批判
天皇十分任信伊藤
对大隈外相不再抱任何希望
期待山县回国
山县回国
优柔寡断的山县
肩负起倒阁之责
遭到黑田清隆等萨摩派的怨恨
天皇诏敕授予伊藤元勋待遇
第十三章 第一届议会的困惑——宪法运用与近代国家的完善
以“有序向前迈进”为目标
修订条约新体制
青木外相的自负
就任第一代贵族院议长
给予井上毅的温情和权力
阻止恢复神祇宫
第一届议会的准备工作
井上毅为伊藤倾尽全力
第一届议会免于解散
第十四章 维护明治宪法——第二次大选
青木外相逐渐不受信任
天皇对大津事件的迅速处理
支持天皇
天皇的决断
事件的结局
伊藤意欲组阁
政治责任感
担忧宪法中止
意欲执掌政权
坚守宪法
与山县“交恶”
关于修改条约的思考
家人患病
第十五章 与民党合作、修改条约——第二次伊藤内阁
“元勋”内阁
首相临时代理井上馨不堪重负
疗养中的伊藤出手相助
“和协”诏敕守卫宪法
别了,井上毅
伊藤、陆奥双人组启动条约修改谈判
修改条约危机
伊藤的国际观和“废除条约论”
“我等之双肩肩负着日本之命运”
宪法中止危机
依靠美国还是依靠英国
伊藤的悔恨
第十六章 伊藤领导体制的巅峰——文官首相的日清战争
伊藤进入大本营参与军事决策
预料之中
摸索战后新体制
广岛之行
在陆奥和井上馨的支持之下领导作战
担心山县的病情
对旅顺大屠杀表示“愤怒”
救山县于困境
缔结《下关条约》
三国干涉
破例恩赏,关心陆奥
闵妃(明成皇后)遇害事件
震惊
制定日俄协商路线
联手自由党
确定日清战后大框架
给自由党的回报
陆奥启程
急流勇退
迁居和建房
大矶“沧浪阁”
两个亲儿子和夫人梅子

第五部 夕阳篇
第十七章 元老的自负——第三次伊藤内阁
大失所望
出席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典
伊藤回国、建造金泽别墅
天皇和藩阀官员对伊藤的期待
不喝酒,撑不住
第一元老的权力与极限
第三次伊藤内阁出师不利
“宪法政治”危机
步子太快,精神疲惫
仅仅半年,深陷困境
倒阁、憔悴、错乱
决心开展宫中改革
10项宫中改革建议
伊藤领导体制的衰败
两封遗书
漫游西日本,解乏散心
第十八章 休养与充电——漫游清国、游说西日本
隈板内阁成立、伊藤游历清国
“宪法试验”取得“优异成果”
理想政党
创立政党的准备工作
再次提议宫中改革
日俄协商路线的动揺
义和团之乱、向山县内阁进言
第十九章 体力衰退与“宪法政治”理想——创建立宪政友会、第四次伊藤内阁
创建立宪政友会
创建政友会的目的
政党改造所面临的现实
“敕许政党”政友会
山县首相辞职
第四次组阁执政
山县系官员的反感
元老制度、枢密院、贵族院的改革构想
财政方针的混乱
活跃的原敬递相
不愿合作的元老们
壮志未酬就倒阁
第二十章 国际协调、政府与议会的协调——避免日俄对立
日俄协商,还是日英同盟?
英国孤立,日本担忧
应最先考虑日俄协商
伊藤访欧,日英结盟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日俄协商的可能性
桂内阁“但求无事”
迫使政友会妥协
《日英同盟条约》的内容与效力
第二十一章 吾与陛下之事不容置喙——日俄战争
俄国不履行第二轮撤兵
默许强硬的日俄谈判
辞去政友会总裁
决策效率极低的俄国
断然决定向俄宣战
未能进入大本营
受命担任韩国特派大使
“对韩方针”
伊藤未能在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见证西园寺公望内阁的成立

第六部 老境篇
第二十二章 统治韩国的理想——伊藤就任韩国统监
签署《第二次日韩协约》
对韩国寄予厚望
就任第一代韩国统监
伊藤的统治构想
担忧满洲问题
统治韩国第一年的进展
目标在于“吞并韩国”?
使用“合并”的理由
建立李完用内阁,意在调和日韩关系
荣获臣子最高恩典
伊藤晩年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
晚年宠爱的艺妓
与井上馨的交情
晚年与山县、大隈、桂太郎的交往
追思前辈
第二十三章 “沧浪阁”之梦——韩国民众与大矶町的民众
海牙密使事件
签署《第三次日韩协约》
修体制以失败告终
韩国的宫中改革与皇太子留学日本
韩国的司法制度改革
与桂太郎联手
伊藤统监心怀辞意
韩国皇帝南北巡幸
同意吞并韩国,辞去统监职务
另一种吞并方式
为获得司法权的委任竭尽全力
与大矶町民众的交流
衣锦不归乡
思乡之情
前往京都祭扫木户孝允之墓
第二十四章 暗杀
关心远东问题与满洲行
满洲有感
10月26日上午的哈尔滨站
伊藤之死带来的冲击
国葬
伊藤遭到暗杀后的影响

尾声 伊藤博文与日本和东亚
后记
学术文库版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顽皮少年的成长历程
  伊藤博文生于天保十二年(1841)九月初二,是周防国熊毛郡束荷村(现在的山口县光市)的林十藏(后更名为重藏)、琴(后更名为琴子)夫妇的长子。十藏夫妇婚后三年一直没有生育,后来琴去村里的天满宫求子,终于如愿。伊藤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幼名林利助(后更名为利介、利辅),生目换算成阳历是1841年10月16日。伊藤出生的时候,父亲24岁,母亲22岁。
  父亲十藏的本家林惣左卫门是束荷村的庄屋,十藏是其辅佐“畔头”。但十藏只有水田五段、旱地二段、山林六段,生活并不富裕(“伊藤博文伍”上卷、5页。末松谦澄“孝子伊藤公”后刻版、12~13页)。正如“五段(反)百姓”这一蔑称所示,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要想过得自在,至少需要五段的两倍,即一町的田地。
  伊藤出生的前一年,英国与清国之间爆发了鸦片战争。在即将迎来1岁生目的时候,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落幕,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伊藤12岁生目的3个月前,佩里船队驶入浦贺。伊藤就成长在这西方列强进军远东的时代。
  在伊藤出生前的约10年间,长州藩相继诞生了许多后来活跃在幕末维新时代的英杰:比伊藤大11岁的吉田松阴、大8岁的木户孝允、大6岁的井上馨、大3岁的山县有朋、大2岁的高杉晋作,还有大1岁的久坂玄瑞(后来成为禁门之变的总指挥,自刃而死)。领导明治维新及其后诞生的明治国家的人们年龄都十分接近,伊藤是其中最小的。
  萩藩当时统治着包括长门、周防(现在的山口县)在内的三个支藩,但因为在本书的叙述中并无特别区分的必要,故而将其整体称为长州藩,将出生在那里的人统一称为长州人。
  伊藤的父亲十藏,在弘化三年(1846)因为“引负”而破产。“引负”是指原本应作为年贡的糙米由于被挪用等原因而未能储存下来。十藏身体健壮、头脑灵活、处事果断、性格好胜。但“引负”的原因究竟是为了救助穷人,还是天灾不幸,又或是出手阔绰,就不得而知了。
  破产后的十藏不甘屈辱,把妻儿留在束荷村妻子的娘家(秋山家),离开束荷村前往萩(现在的山口县萩市)谋生。那年伊藤5岁。
  父亲十藏来到萩后,侍奉“足轻”伊藤直右卫门,深得其信赖。3年后,十藏将妻儿从束荷村接到萩。年老的伊藤直右卫门即将迎来80虚岁寿辰,却后继无人。于是在嘉永七年(安政元年)元旦,十藏被伊藤直右卫门和元夫妇收为养子,琴带着13岁的伊藤住到了伊藤直右卫门家。就这样,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伊藤博文,身份升为足轻(“伊藤博文伍”上卷、4~15页。古谷久纲“藤公余影”20~32页。末松谦澄“孝子伊藤公”12~18页)。
  少年时代的伊藤,在束荷村、萩的生活如何,性格又是怎样的呢?
  早伊藤9个月出生的林丑之助是伊藤儿时的玩伴。据他所说,在束荷村的时候,他们俩常常玩相扑、爬树、钓鱼、游泳。伊藤的体力比他好,相扑总能取胜。而且伊藤从小好胜心就很强,常常以武士自居,把捡来的木条、竹子插在腰间,和普通的农家子弟不太一样。
  这或许是因为伊藤的身上流淌着祖先淡路太守林通起的血液,林通起是16世纪后期的武将。相传林通起承蒙毛利家家老的好意,成为“目代”,代管熊毛郡内束荷村等五个村落的事务。因为定居在束荷村,林家代代担任“庄屋”和“畔头”。
  伊藤在回忆往事时曾谈及8岁随父母一同前往萩之前,在束荷村一直跟随书法老师三隅勘三郎习字。
  他“十一二岁时”进入久保五郎左卫门的私塾,和其他长州藩子弟一起学习。久保塾当时有70~80位门生,伊藤成绩优异,但唯独比不过吉田稔磨(长州藩士雇[准士]的长子,池田屋事件后自刃)。吉田稔磨后来进入吉田松阴的松下村塾学习,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并称“松阴三秀”。
  伊藤在回忆往事时说,塾长久保是一个做学问的人,虽然只教学生读书、诗文、习字,但非常认真用心,无疑对长州藩子弟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影响(“藤公余影”26~31、52~54页)。
  回顾伊藤的少年时代,其中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父亲的不幸破产。全家共同克服,由此改变了伊藤的命运。全家迁往蔌,成为足轻子弟后的伊藤,才得以进入优秀的私塾,在学业方面崭露头角,这也为他后来作为长州藩士参与维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前言

  伊藤博文是肤浅草率的人吗?
  两种评价
  伊藤博文,天保十二年(1841)九月二日生于长州,是日本的第一位首相,而且曾四次出任首相。他还是日本第一位枢密院议长、第一位贵族院议长,曾担任许多重要职务。伊藤在任期间,领导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形态。他辞去首任韩国统监后,于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6日,因遭韩国民族主义者安重根暗杀离世,享年68岁(本书中提到的年龄均为足岁)。
  近几年,我经常有机会以“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为题演讲,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曾询问到场观众是如何看待伊藤的,他们的回答大致可以归为两种。
  一种看法认为,伊藤肤浅草率,没有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理念,不过是乖巧游走于长州出身的木户孝允、萨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和公家出身的岩仓具视等掌权者之间,一步步爬上去的。
  伊藤虽然是起草德国式保守的明治宪法的中心人物,但那不过是因为当时佐贺出身的大隈重信等人要求尽快开设国会,并以英国式政党内阁制度相逼,所以伊藤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井上毅等法制官员在明治宪法起草一事上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伊藤。与井上毅相比,伊藤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为制定宪法,伊藤在德国、奥地利等国进行了一年半左右的调查,不过镀了层金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
  这种看法非常普遍,因为在历史学、政治学、宪法学等学术界,有许多著作对法制官员井上毅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伊藤的评价过低或是不确切。
  另一种看法认为,伊藤是日本的第一位首相,是制定保守反动宪法的中心人物,制约了近代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在其就任韩国统监期间,镇压韩国民族运动,最后被安重根暗杀。几乎在所有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类似的阐述。恐怕有许多初高中也就是按照这一评价来授课的。
  在以上两种评价的基础上,还有不少人对其女性关系问题持批评态度。但是,很多被用作史料的依据并不都可信。有意思的是,追究政治家的女性关系,经常会与反权势思想重合。但我认为,女性问题应该在事实确凿的基础上,与反权势问题分开讨论。
  为什么没有伊藤博文的正式传记?
  伊藤博文,在日本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从中国、韩国等亚洲各国来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也大多听说过伊藤的名字,知道他的简单经历。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没有历史学家或政治学家写过伊藤的一生。可以提及的也就是中村菊男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時事通信社、1958年)、冈义武的《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初代首相·伊藤博文」“近代日本の政治家”文藝春秋新社、1960年、岩波書店、1979年)。
  上述两本著作所使用的史料,主要是伊藤相关人员所编纂的《伊藤博文传》(“伊藤博文伝”上·中·下巻、春畝公迫頌会編纂、1940年),以及二战前出版的传记、回忆录、政治评论等二手资料。
  二战后,日本成立了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等近代文书馆,收集积累了许多与伊藤有关的书信、日记、文件等新史料,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而且,二战后也出现了大量使用一手史料的政治史、外交史研究,这些领域都与伊藤的生平相关。
  尽管如此,仍然尚未出现运用这些新的一手史料和新研究成果,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创作的涵盖伊藤整个人生的著作。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年仅32岁的伊藤从1873年(明治六年)开始就任参议兼工部卿,成为太政官制内阁成员,直到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在68岁离世时,始终身居要职,处于政界中心。要书写伊藤的整个人生,就必须阅读各领域的大量史料,研究最新成果。由于近年,日本近代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学者要单独完成以上所有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时代左右着对伊藤的评价
  与上文提到的史料问题有关,不同时代对于伊藤博文的评价是不同的。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6日,伊藤遭暗杀之后,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高涨(见本书第二十四章)。其原因在于,自由民权运动开始之后,批判藩阀当权者伊藤的那股势力,也由于日本成为立宪国家、政党势力抬头、日本获得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开始对伊藤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当时著名的《太阳》杂志,也出版了以“伊藤博文公”为题的临时增刊(第十五卷第十五号,1909年11月10日)。其中《伊藤公爵略传》认为伊藤是一个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对他的死表示惋惜,评价他的一生与近代日本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
  回顾当今为世人所公认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一生的事业,人们一定会想起那句古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略)伊藤坚信,只有摆脱自身的境遇,走上世界大舞台,吸引欧美列强的目光,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成为一股洪流的今日,就定能发挥“非凡的才能”。
  在伊藤担任韩国统监时期,英国外交官也高度评价了他与列强协调的韩国统治(伊藤之雄“昭和天皇と立憲君主制の崩壊”第Ⅱ部第二章1·4節。水野直樹「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伊藤博文の記憶」),欧美列强对于伊藤的评价也相当高。
  在大约20年后的昭和初期,日本迎来了政党政治时代,近代化发展迅猛,尤其是将形成立宪政治的明治时期和明治天皇理想化的“明治热潮”高涨。当时,哈尔滨还制作了伊藤铜像,首尔还创建了博文寺等,伊藤继续受到好评奈良岡聰智「イギリスから見た伊藤博文統監と韓国統治」)。
  过了几年,1931年(昭和六年)9月的满洲事变后,军部势力大增,政党政治时代结束,议会势力衰退。于是,出现了一种动向,即通过彰显伊藤与明治天皇共同制定的宪法以及“宪法政治”来保护议会政治,希望多少能对军部无法无天的行径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由伊藤相关人员编纂的《伊藤博文传》(上、中、下三卷本)在1940年出版,也与当时的局势有关。马场恒吾撰写的《伊藤博文》(1942年出版)和铃木安藏撰写的《评传伊藤博文》(1944年出版),也基本出于相同的目的。
  然而,1945年日本战败后,对于伊藤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在于,1947年5月开始施行的日本新宪法强调主权在民,就要否定提倡“天皇主权”的明治宪法,后者被视为太平洋战争的起因之一。
  例如,1953年出版的阿部慎之助的《伊藤博文》(“近代政治家評伝”),就对伊藤制定的明治宪法持否定意见,具体论述如下。
  伊藤“被称为日本立宪之父”,人们认为他在日本民主化渐进提升的过程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但其实他连做梦都不曾想过民主化”。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地保留“君主专制”。
  他被派往海外,学习调查宪法制度,却对议会政治的鼻祖英国不屑一顾,一路直奔德国。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威廉一世的统治之下,是欧洲君权最为强大的国家,虽有国会,但形同虚设。伊藤想以德国为典范进行效仿,不知他的意图何在。
  (第114~115页)
  阿部在文中提到伊藤为制定明治宪法,前往欧洲进行了大约一年半的考察,却有意不提伊藤曾在英国考察两个月(见本书第九章)。阿部还对遭安重根暗杀的伊藤进行了严厉批评。
  我们从未对韩国人成为伊藤统治的牺牲品进行过反思。“我们战败亡国之后,才真正知道无法独立的民族是多么不幸。”伊藤临死前说“你这个蠢货”,这个蠢货究竟是那个暗杀者,还是被征服欲望蒙蔽双眼的日本人呢?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反思。
  (同前,第100~101页)
  于是,把伊藤定性为恶人的阿部认为,伊藤是一个为维护权势而“不辞辛劳”的人,他的“心中混杂着”“报效君国的至诚、保护自我的狡猾、爱惜伙伴的真情、打倒敌人的冷酷”,所以无法理解“伊藤究竟伟大在哪里”。阿部说他曾经偶遇伊藤任韩国统监时纳的一个“小妾”,从其口中听闻了不少有关伊藤的不知真伪的奇闻怪事,并以此为依据,认为“伊藤对女人下手极快,且不问美丑”,“还经常利用自己的高官权势”(同前,第95~99页)。
  阿部笔下的伊藤,可以说是二战后形成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伊藤形象。
  此后,中村菊男在其撰写的《伊藤博文》(1958)中提出,“从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所处的环境来考虑的话,能取得如此业绩的政治家绝对是最优秀的”。
  但是,冈义武的《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基本沿用了阿部的笔调。二战后,阿部慎之助对于伊藤的评价成为主流。
  以此为源头,对于伊藤的评价又细分为前文所提到的两种普遍看法。
  本书的目的
  本书希望通过伊藤本人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政治家、家人之间的书信、日记、文件等一手史料,以及他们的回忆录、当时报纸杂志等的报道,让大家来认识并了解真正的伊藤博文。
  相信在阅读过程中,一个具有政治理念、“刚强正直”的伊藤形象会越发清晰。“刚强正直”,这是从幕府末期就对伊藤多方关照的木户孝允,在明治六年(1873)对32岁的伊藤给予的评价。他具有高度的觉悟与坚定的信念,可以随时舍弃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满腔热情为明治维新四处奔波,还肩负对壮志未酬却在途中倒下的同志们的责任。
  1892年8月,年过半百的伊藤第二次组阁。从那时开始,其政治手腕更加成熟。但是由于就任第一代韩国统监,艰辛的工作令其折寿不少,而他始终坚持“刚强正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伊藤逝世百年之际,用这种方式来回顾伊藤的一生和那个时代,既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重新思考始于明治维新的日本近代巨变历程、现代改革;也可以通过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的伊藤博文这个人物,来切身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成长亲情、青春希望、成熟自信、高估错判,以及步步逼近的衰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