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讲述了许多真实而精彩的故事——上帝和他的儿女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浩瀚的古代历史常常使我们的目光限于割裂而细碎的片段,书页也总让我们平面化地看待其中的人和事,甚至只抽离出孤立的道理。
在《寻便寻见:杨腓力手把手带你灵修》中,杨腓力以他的洞见为针,语言为线,穿起圣经中180篇重要的文字,以灵修读经的方式,带领读者发现上帝在历史中的各个时期向人类表露的心意——从开天辟地的那一刻起,直到最后整个世界改变,使万有重新回归上帝的计划。
这本书或许将是你终身读经习惯的起点,邀请你和杨腓力一起开始寻觅之旅,发现上帝,进而认识他。
或许你曾在读经过程中遭遇挫折,不知如何消化旧约中繁复的规条,杨腓力编写的这本《寻便寻见:杨腓力手把手带你灵修》将是最好的导读,以概览的形式带你进入圣经各卷的宝库,领受上帝的丰富。
或许你曾在新旧约中上帝的不同形象前深感困惑,《寻便寻见:杨腓力手把手带你灵修》将让你在清晰的圣经脉络中看到从未改变的上帝以及他的心意和计划。
当我们回到圣经故事发生的情境,圣经中的人物活现在眼前,我们也就会发现真正的主角上帝。
矢志毋忘
你只要谨慎,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申命记4:9)四十年后,以色列人站在应许之地的边界,无论心灵和身体,都彻底被多年旷野游荡的经历所浸润。怀疑、埋怨的老一辈已逝去且下葬;新一代正焦躁不安,急着迈进占领这土地。埃及,已只是童年一段模糊的记忆了。
老摩西在边界发表了三段演说,其篇幅及其传递的情感力量,在圣经中无别处可比。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来给曾带领历经四十载动荡寒暑的这群人以忠告和激励了。他深情、慎重、含泪逐步反思历史,偶尔因痛苦的记忆而激动,但多半是以老父疼爱子女的深挚之情来述说。演说中一直伴随着掩不住的悲哀,因为摩西知道他不会属于胜利进入迦南的一群人。
摩西最长的演说,反复说明以色列人在与神的约定中应履行的义务。摩西也提醒他们神在西奈山交待约定的神圣之日,犹记那大声响、密云、极端的幽暗和烈焰。“你们只听见声音,却没有看见形象。”他提醒百姓:神的临在并不局限于任何形体、影像。摩西最重要的信息是:“千万不要忘记你们在旷野里学过的功课。”
除了所有的警告,摩西也给了亲切的鼓励,要以色列民迎接成为独特国度的挑战。如果他们遵行神的律法,就拥有约定中一切丰盛的好处,别的国家都会艳羡并急欲认识他们的神。摩西衷心惊叹于神在他和以色列人身上行的奇事,这演说代表他在最后一次机会中,传达其赞叹、惊奇与感谢之情。(申命记4:7~38)
成功后的陷阱
你吃得饱足,就要称颂耶和华你的神,因他将那美地赐给你了。你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的神,不守他的诫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申命记8:10,11)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他头一次学祷告是在西伯利亚的集中营里,他转向祈祷是因为别无盼望。在他被捕之前,凡事顺利,绝少想到神。
同样的,摩西觉得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中学会倚靠神,是出于别无选择。他们每日连吃喝都需要神亲自供应。但现在,在约旦河岸上,他们即将面临更困难的信心考验。在他们进入丰富之地后,是否会迅速将那赐予这地的神抛诸脑后?
在旷野中长大的以色列人,对其他文化中的诱惑所知甚少:比如色欲之诱、异教、五光十色的繁华富丽等。如今他们正预备进入以这些引诱闻名的地区,摩西对即将到来之财富的畏惧,似乎更甚于在旷野中的困苦。在那美丽的应许之地,以色列人也许会将神置于脑后,而把成果归功于自己。
摩西反复叮嘱:“要谨记!”——谨记埃及为奴之日和神解救的作为;谨记在广大荒漠中的试炼和神的信实;谨记你们是受神特别呼召的独特珍宝。
摩西的担心是事出有因的,因为知晓未来的神已经清楚告诉他将发生的事:“我将他们领进我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那流奶与蜜之地,他们在那里吃得饱足,身体肥胖,就必偏向别神,侍奉他们,藐视我,背弃我的约。”如申命记后的书卷所记,摩西所恐惧的事全发生了。
如申命记中所示,很讽刺地,成功使人更难倚靠神。以色列人在进入应许之地后,果然减少对神的忠诚。当一个人终于得着企望已久之物时,其中反存在着大危险。(申命记第8章)
耳提面命
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申命记28:15)这一刻,整群以色列民几乎都雀跃不已,他们站在等待已久的土地边缘,像孩子一样热切渴望着进去。然而摩西却没这么乐观。他带领这不稳定的民族已有四十年之久,他太了解他们,知道任何一个改变都可能让他们重蹈覆辙。申命记末后几章都笼罩着忧郁、悲观的宿命气氛。以色列人已跌倒太多次,他们注定要再跌倒。
鉴于以色列人一再失败的事实,这又是摩西最后一次机会让他们铭记与神约定的严肃性,摩西提出了种种警告。他以上述经节为开场白,用简洁明确的话语说明持守约定的益处,但是当他讲到毁约的后果时,声调就变了样。他所描述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摩西好像认为言词尚不足以传递清楚,他还精心安排了一段有实物的戏剧化课程,来加深以色列人的记忆。首先他要以色列人,把律法写在墁上石灰的大石头上,让他们进迦南后可以看见这些提醒。然后又选定呼喊者攀上山谷旁的两座山头,大声喊出约定中的规条。这样当以色列民族进入新领地时,耳中会回响着一边是祝福、一边是可怕诅咒彼此冲击的声音。
最后,万一以色列人还是搞不清楚,摩西还教了他们一首来自神的歌(申命记32),让每个人背起来。如此,在这个国度诞生之时,以色列人一边兴奋地过约旦河,一边第一次唱着类似国歌的歌曲。这是前所未有的古怪国歌,其中并无盼望之语,只说明了命定的审判。(申命记28:1~29)
英勇应战
又对约书亚说:“耶和华果然将那全地交在我们手中,那地的一切居民在我们面前心都消化了。”(约书亚记2:24)当我们阅读出埃及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时,以色列人通常是坏榜样,圣经的意思是教导人不要像他们那样。但是旧约里还是有几处光明的盼望,例如约书亚就是其中最明亮的一个。
约书亚记的开场重复了前一幕。在聆听摩西最后的训词后,流浪已久的百姓齐集在约旦河边,接受信心和勇气的考验。他们是否准备好进入应许之地了呢?四十年前,他们的祖先曾害怕丧胆;现在,少了传奇性的领袖摩西,以色列人是否又要惊恐了?他们没有战车,甚至连马也没有,有的只是血肉之躯、未经考验的新领袖和神保护的应许。
但这一群人却有一股新的精神,也就是他们的特色,这一点从约书亚记第二章记载的探子故事,就可清楚看出不同。四十年前,以色列人中曾挑起叛乱,因为12个探子中只有两个看法乐观。但现在有着奴隶恐惧心态的老一辈已凋零死尽,新世代是由其中一个乐观探子——约书亚所带领。
这一回,约书亚亲自挑选探子,他们带回的报告迥异于民数记中所记载的(约书亚记13:31~33)。新探子的结论是,上帝已把迦南地交在以色列人手中,所有当地居民都畏惧以色列人。如此,约书亚记一开始就传递出好消息,终于从民数记的灰心和申命记的宿命中解脱了。四十年造成多大的不同!
这一章的女主角是异教徒妓女喇合。她成为犹太人故事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也十分受圣经作者的尊敬(希伯来书11:31;雅各书2:25)。她证明神看重真信心,不论其种族或宗教背景。事实上,喇合这位耶利哥之役的生还者,还成为耶稣的嫡系祖先。(约书亚记第2章)
P26-29
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对我而言,曾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生产之后全力哺育、教育女儿,占去了我全部的心力。生活、心思都缠绕着小小肥嫩幼儿,相当疲累,但更多的是完全的喜悦和满足。我觉得天下最好的职业就是做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受到征召:找些好书翻译。这让停笔两年多的我委实有点作难。开书店的丈夫看到杨腓力先生的这本书:作者是畅销基督教书籍的作者,内容是对整本圣经的概览与重点解析,分段是每日一篇精简的珠玑,篇幅中等,一切恰合出版、编辑的条件,于是申请版权着手翻译。
重拾译笔有一段过渡期——要把对女儿的心思转成翻译的心思。杨腓力先生的文字算是平易了,但少不得有生字,句子也不乏长达三四行的,再加上一些书中未标明出处的圣经经节和背景需要翻查。刚开始翻译屡屡停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年下来没什么进度。部分译稿甚至因放在航空行李中遗失而必须重译。
感谢先生在1999年的圣诞节给我买了个电子词典,也感谢编辑——也是我的二姐彭海莹,不厌其烦地询问进度、催促与耐心等待,当然再加上本书内容的精彩给我个人许多引导,终于,也竟然完成译作。
谢谢二姐海莹、我的先生伯逊和女儿安安(有时我翻译,安安就乖乖地自己在旁边玩儿,香嫩小脸不时让我亲一下);谢谢神仍使用我的笔。但愿本书成为读者的一个益友,让我们明白领受神的丰富、发现神的奥妙、享受神的宝藏。(彭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