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走后,赵高来到李斯帐中。
赵高本是赵国王族中的远支亲属,兄弟几人都出生在隐宫。对于隐宫,史学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隐宫即宫刑,另一种说法是宫为官字之误,隐官是隐蔽的官府机构,是受了肉刑的刑徒免罪之后的服役场所。赵高的母亲受过肉刑,曾在隐官劳改,劳改时生了赵高。赵高长大后在赵国娶了妻,并且有了一个女儿,但是由于出身低贱,找不到进身之路,又不甘心这么穷困一生,于是才下决心做阉人,入宫做了黄门。赵高凭着自己的机灵乖巧,很快就得到皇帝的赏识,赢政初继位不久,他就在赢政左右伺候起居,深得始皇帝宠信。他从小学过一些武艺,身高力大,放这样一个人在身边,赢政也觉得安全。由于出身卑贱,无所依靠,赵高十分勤奋。白天伺候皇帝,两只眼睛从不闲着,留心观察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晚上闲了则钻研律令狱法,宫里的黄门侍者像他这样用功的不多。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么日积月累下来,他居然熟悉了大秦的整套法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知识,称得上精通。朝廷大员里面,除了丞相李斯和蒙恬、蒙毅兄弟,几乎没人能与之相比。地方官吏乃至朝廷重臣,碰到难断的案子,也经常来向他请教,就连赢政本人在处理一些重大案件时,也经常找赵高商量。赢政对赵高非常器重,任命他为中车府令。专管皇帝车马出行等事务。
赵高这样下工夫钻研律法,除了追求功名利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为母亲报仇。他母亲曾经为把邻居家的一只母鸡圈进自家鸡窝而受过黥刑,脸上被刺了一个“贼”字。这是赵高的奇耻大辱,他发誓长大了一定要报此仇。更让赵高感慨的是,那天恰好同时审理两件偷鸡案,另一起却把原告判了个诬告。赵高虽然年幼,心中却不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这样的看法:什么是法?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全看怎么解释了。什么是理?理就在你嘴上,看你怎么说了。成年之后,他不仅能够精通法律,而且练就了这样一张铁嘴,有把死人说活的本事。他在皇帝身边的地位一天天在上升,官也越做越大,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他找了个借口,将仇家十几口人抓进了监狱。仇家不服,则严刑拷打,不料狱吏下手太重,把人打死了。赵高怕日后仇家报复,竟然派人把仇家大小十几口人全部毒死在狱中。然而,赵高也未能脱得干系,追查凶手,查到了他的身上。御状告到了皇帝面前。赢政派了蒙毅去审理此案。蒙毅秉公断狱,判了赵高的死刑。可是,赢政念及赵高服侍自己多年,不忍心杀他,关了几个月就下令把他放了,不久又官复原职。从此,蒙毅和赵高结下冤仇。
蒙毅祖上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蔫年轻时在齐国不得志,于是西人秦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后又率兵出征,攻城略地,为秦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蒙蔫是秦国的三朝元老,几十年出将人相,直到秦始皇七年才去世。蒙毅的父亲蒙武也是秦国的一员猛将,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作为副将与大将王翦一起进攻楚国,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秦始皇二十四年又生俘楚王,威震天下。蒙毅的哥哥蒙恬现今是朝中第一员大将,曾跟随父亲帮助始皇帝打天下,统一天下之后,蒙恬又率领30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修筑长城。蒙恬与匈奴交手,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威震敌胆,只要有蒙恬在,北方匈奴就不敢南犯半步。
蒙氏兄弟素与太子扶苏要好,一旦始皇帝驾崩,扶苏继位,必是起用蒙恬做丞相,而蒙氏兄弟一旦掌了大权,赵高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因此,赵高千方百计要把蒙毅支开,以便从中弄权。他心中正在酝酿着一个大胆的偷梁换柱的计划。这个计划必须有李斯的配合。
一阵寒暄之后,赵高切入了正题:“丞相,你说皇上的病还能好么?”
这是近几天大家都在考虑的问题,可是谁也没说出口来。
“皇上是上上真人,有上天保佑,一定不会有事的。”
“丞相,这里只有你和我,你就别和我来这一套了,恐怕要考虑后事了。”
李斯心里一惊。赵高说的是实话,李斯一直不愿意往这上面想,可是眼下却不能不想了。李斯一句话不说,沉默了一会儿,斩钉截铁地说道:“必须赶回咸阳!一定不能在半路上出事!”
“我也是这样想。可是皇上恐怕坚持不到咸阳了。”
“你胡说,皇上的病一定能好。”
“我也希望这样,可是万一要是好不了呢?”
“万一要是在半路上出了事。天下非乱不可。靠你我能镇得住?”
“现在只有靠你我了。”
“什么?你我?”李斯惊得瞪大了两只眼睛。他这会儿才明白赵高为什么要把蒙毅打发走,原来他早有打算。赵高早已看出李斯的心思,说道:“我是个阉人,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可是谁让我赶上这事了呢?丞相不要瞧不起我,我有几句真心话要对丞相讲。”
赵高刚要开口,一个小黄门来报,说皇上找他,赵高只好先告辞。
蒙毅走后,赢政感到自己不行了,于是写好了遗嘱,让赵高拿去盖上印玺,立即发给扶苏。赵高接过遗嘱看了看,只有七个字: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见始皇帝已经不行了,便将遗嘱偷偷压了下来没发。李斯还一直等着赵高的下文,可是赵高去了皇帝那里一趟,之后就没有再和他说过什么。一连几天,赵高一直回避和李斯对话,李斯觉得纳闷,几次试探着重新提起原来的话头,可是赵高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做正面回答。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在郡里做过小吏,有一次上厕所,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偷偷摸摸的见了人就跑。于是他想起粮仓里见过的老鼠,比之厕所的老鼠要从容得多,甚至见了人都不躲,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大发感慨,觉得人和鼠是一样的,全看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了。他觉得这样混一辈子没什么意思,于是辞了公职,拜在当时名震天下的学者荀卿门下,学帝王之术。荀卿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在诸侯争霸,人人都想拥有天下,迫切需要一种切合实际的统治理论的环境下,他的学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孟。他精于治学,长于辩论,曾在天下公认的学术之都临淄城西门下学宫里连任三届学宫领袖。他遍游天下讲学,曾与秦昭襄王商榷治国之道,与赵孝成王讨论用兵之法。名师出高徒。荀卿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两个人后来都有所建树。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念念不忘强盛故国,学成之后便回到韩国去了,李斯则西入秦,在秦国做了官。
初入秦国,李斯曾在吕不韦帐下做过几天舍人,深得吕不韦的赏识,不久便保举他进宫为郎。李斯以他出色的才华和学识,很快便得到了重用。李斯人宫不久,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以修筑灌溉渠为名,来秦从事间谍活动被发现,于是那些缺乏远见的宗室大臣们劝说秦王赢政驱除所有来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听说后,给秦王上了一封《谏逐客书》,这篇名垂千古的文章,为秦国保留了一大批人才,也保护了李斯自己。
李斯人秦二十余年,随着始皇帝赢政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天下,之后。又帮助赢政确立了郡县制,制订了官制及各项法律制度,使刚刚止息干戈的国家很快安定下来。李斯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奉行的法家政治思想不仅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天下,而且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历代帝王无论表面上多么尊儒崇儒,骨子里都离不开法家的治国之道。李斯在秦的官位也不断上升,从长史至客卿,由客卿至廷尉,由廷尉至丞相。李斯已成为秦王朝的栋梁之臣。李家与秦王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个儿子皆尚公主,女儿悉嫁诸公子,长子李由才二十多岁,已经做了三川郡守。赢氏天下差不多有一半是李家的。李由上任后第一次回家,李斯大摆酒宴为之庆贺,咸阳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员差不多都来了,门前车马竞以千计,李斯喟然叹道:“嗟乎!吾闻之荀卿日‘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其祸福!”
这几天,李斯的压力非常大。皇上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眼看就要撒手而去,但是对后事却没有任何交代,李斯每天都要到皇上大帐中看望,希望能得到皇上的明确旨意,但是皇上始终只字不提。赵高心怀叵测,蒙毅去了会稽山,皇上真的突然咽了气,那可怎么办?身边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秦始皇这次出游,走了将近十个月。七月初,西归的队伍走到沙丘平台,赢政不行了,他一只手向天上指着,似乎想说什么,但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斯令黄门侍者们统统出去,没有命令不准进来。大帐里只剩下他和赵高两个人。李斯还希望在最后的时刻能听到皇上对后事的旨意,但是赢政始终没有说出来。
子夜十分,始皇帝死了。P7-9
我喜欢这部书稿。
两部书共八十章,约六十万字,众多历史人物,巨细纷呈,驾驭起来委实不易。然而,我读时的感觉是,作者驾驭得很自信,因而很从容,一切了然于胸,十分稔熟,故体现着一种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般的叙述风格。
我之喜欢这一部书稿,是逐渐的过程。起初,却是有些讶异的。
当刘邦口中骂出“他娘的”,我讶异了。
刘邦、萧何、樊哙、张良……这些历史人物之间“起事”之前便有交往了吗?对此我怀疑,便也讶异。
那是一段刀光血影、铁马金戈、征战不息的历史。为什么对两军拼杀,每每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恶战得天昏地暗、鬼哭神泣的大场面缺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刀剑千万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的渲染描写呢?不解。讶异。
怎么起初的刘邦们、项羽们,其言其行,其喜其怒,其冲动其城府,读来竟仿佛如今的些个农民兄弟呢?困惑顿生,讶异大矣。
然而还是被作者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铺展所吸引。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文稿。终于罢读,结果是感慨多多。
我曾因我的种种讶异,与作者交换了一次看法。
泽俊先生笑问:“你对那段历史,那些古人,一向已有定见,是吧?”
我点头。
连中国象棋历来都以“楚河”、“汉界”分开红黑棋子,足见那段古史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我当然亦知二三的。依我看来,那一段大事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分量,与战国时期,与三国时期,是难分轻重的。
泽俊先生又问:“那么,在你心目中,刘邦们项羽们等历史人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于是我想到了“霸王别姬”、“鸿门宴”、“韩信点兵”、“萧何追韩信”等等京剧剧目;想到“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沐猴而冠”等成语典故;想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等豪言壮语:想到了各种开本、各种画法的刘邦们和项羽们,他们一个个气宇轩昂,神威凛凛,皆如天生的英雄,胎里形成的霸王种子一般。正所谓成也了得,败也了得。尤其刘、项二人.哪个不是“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叱咤风云陡转,一挥师地动山摇的雄霸呢?
我说:“总而言之不该像些个农民吧?”
泽俊先生又微笑了:“撇开萧何、张良、韩信、叔孙通等儒者人士。刘邦以及当初与之起事的那些人物,其实都是古代走投无路,被迫造反的农家子弟呀!项羽虽有贵族血统,但也是亡国贵族的后代,所受古文化的影响极有限,在起义之前,气质上终究还是‘愤青’的成分多一些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写农民造反,应像造反的农民,切莫先入为主地已视他们为英雄,于是沿袭英雄该怎么写的套路。英雄不英雄,那是他们后来的事。起初的吕雉,我也只当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来写;起初的妙逸(虞姬),我觉得与现今沦为‘三陪女’的农家少女大约也没什么两样的。刘邦与女人们的多角关系,项羽与妙逸的生死恋,都带有得势前后的农家子弟、一朝称霸的破落贵族子弟与女人们的关系色彩,依我想来似乎更符合古事古人的原貌。还有他们和她们的语言,我也要求自己以白话文甚至现代语来写。我不想写成一部文言连篇的书。古代的那样一些人物们究竟怎么说话,其实是我们今人谁都不敢断定的。我们已经接受了的人物语言,都是修史的古代史家们以自己的文采加了的。按那种语言水平看,刘邦们,项羽们,陈胜们,吴广们,岂不都成了文言大师了么……”
我茅塞顿开,困惑全释,连刘邦动辄“他娘的”,也一并认同了。
泽俊先生的书稿,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古史今写一类书的看法。我因我的阅读习惯被颠覆而更加喜欢它。
这部书稿中,有些人物的对话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如——
刘邦对吕雉说:“我这么拼死拼活地打天下容易吗?我又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吗?”
刘邦对刘太公说:“儿臣小的时候,太上皇常骂儿臣无赖,不如刘仲能治产业,现在大人看看,谁治的产业多?”
还有刘太公与王陵的母亲的一段对话:
刘太公:“咳!这些孩子们瞎折腾,也不知能不能成事,害得我们这些快入土的人整天跟着他们提心吊胆的。”
“太公不必担忧,孩子们肯折腾是好事,好男儿就该如此,哪怕不成,也不能失了男儿这口气。况且,我看汉王行事,一定能成!”
“果真如此。我们这些罪也没白受。”
又如妙逸对吕雉说:“我从来没想过让他(项羽)当什么王、什么帝,只要两个人能在一起就好。”
还有刘邦去世前与诸臣刑白马盟誓时说的话:“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也有一些事情给我留下极恐怖的印象,如吕雉对戚姬的残酷迫害,将彭越的肉熬成羹分送给被她视为“敌对势力”的人,与美国恐怖电影中变态杀人魔的行径没什么两样。
于是联想到“文革”时期毛泽东对江青的评价:“有吕后之心,无吕后之才。”——不禁脊上一阵发寒。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曾经写道:“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如果说刘邦们、项羽们当初造反是为了推翻秦暴政,属于阶级斗争的性质,那么,他们之间后来的连年大战,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又说得上是哪门子阶级斗争呢?还不都是为了自家当皇帝!他们的追随者们,还不是图的封王封侯。各人日后的荣华富贵?在这一种性质的征战中,战而败者,只有死路一条。不战而降者,也只有死路一条。当时幸免一死,日后也几乎必死无疑。因为,企图将天下一统之后当成“家业”的人,他是谁都不信任的。君不见,韩信的下场如何?刘邦对萧何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相,也是多么的惕心重重!对张良那么轻功名、求淡泊的谋士,居然也腹议再三啊!萧何被刘邦下过大狱,樊哙也几乎被刘邦杀了。甚至对皇后吕雉,不是也曾暗暗叹过——夫妻关系,只剩下了相互利用的权力关系了吗?结果怎样?自己一命呜呼之后,他刘姓家族的皇亲以及忠于他们的臣将,还不是被自己老婆吕姓家族的势力赶尽杀绝吗?而吕雉亡后,她家族的权贵人物,同样也被周勃、陈平几乎斩草除根,京城里死了几千人,血腥弥天……
谈开去,一部中国史,尧、舜、禹三帝时代,乃“天下为公”的时代。神话也罢,传说也罢,起码有文字的史中,确曾那么记载过。之后,“家天下”的史页就翻开了。
于是争来战去,一时你是“贼”,一时我成了“逆”,左不过都想使天下有朝一日姓了自家的姓,并且能将天下作为祖业,代代相传,千年万年,固若金汤。
大清王朝经营家天下的时间算是长的了,但也不过二百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叫“一瞬”而已。
国土沦丧了,大清的皇子皇孙们,每对皇祖皇宗们的牌位愧曰:祖上传下的社稷江山怎样怎样……
疆土成了一家一姓的江山;国家成了一家一姓的社稷,封建统治之根子上是腐朽的,正是腐也腐在此点,朽也朽在此点。即使明君贤主,坐在“家天下”的皇位上,迟早也要连自己一并腐掉了,朽掉了。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是历史大趋势,而“家天下”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一部书稿能引我发出这些情不自禁的议论,我认为便是很值得我读的书了。
如果说我对此书付印前还有什么建议,那就是——我赞成作者并不在战前事后的谋略和战争场面两方面耗散太多笔墨,而侧重于对人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微妙的关系的揭示。但,有几场战争的惨烈,该渲染的还是以渲染一下为好,比如楚汉两军的最后一役、项羽之死。毕竟,从文学的角度,那是很值得以泼墨笔法与工笔笔法交错呈现给读者看的……
大兵如市,
人死如林,
持金易粟,
粟贵于金。
抄一首汉代童谣,结束此序。
梁晓声
2009年9月10日于北京
从一个乡间无赖到率先打入关中、彻底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汉王,刘邦是怎样一个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与风尘女子虞姬有着怎样的绝世之恋?号称帝王之师的张良果真是有神仙指引?是谁作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
《大风之西楚霸王》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病死沙丘为切入点,生动地再现了从刘邦出生,到秦王朝彻底被推翻,项羽戏下分封诸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大风之西楚霸王》作者于泽俊为创作此书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地考察,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故事丝丝入扣,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活泼,是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从一个乡间无赖到率先打入关中、彻底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汉王,刘邦是怎样一个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与风尘女子虞姬有着怎样的绝世之恋?号称帝王之师的张良果真是有神仙指引?是谁作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
《大风之西楚霸王》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病死沙丘为切入点,生动地再现了从刘邦出生,到秦王朝彻底被推翻,项羽戏下分封诸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由于泽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