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凌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是李凌先生的回忆录,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模仿音乐形式中的序曲、五个乐章和尾声记录下其音乐生涯、经历过的音乐事件、对音乐的所思所想所感和其重要的音乐观点。从史学角度看,本书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有着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李凌先生的这本《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以五部交响乐来命名。这里既充满了历史感,也充满了戏剧性,更包含了作者对新音乐运动和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所深怀的情感。第一部分命名为《第一交响曲——暗夜星光》。主要写的是李先生的身世和他如何走上新音乐道路的过程。这里有几个环节值得我们重视。第一是李先生在台山中学上学时开始接受共产党先进思想和参与当时进步的文艺活动。第二是李先生参加台山青年救亡工作团并转战台山和上海之间参加进步活动。第三是李先生满怀革命理想奔赴延安和开始新的音乐工作。第四是李先生在重庆从事新音乐工作的情况。尤其是第四个环节,李凌先生用大量的笔触回忆了他在重庆期间,如何在周恩来同志的引导下走上新音乐的理论研究道路,并坚持不懈创办《新音乐》、《音乐艺术》杂志和“新音乐社”的艰难历程。在这部分内容中,李先生还提到了当年他如何参加“中华交响乐团”的工作和如何参与创办上海、香港中华音乐院的情况。可见,《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作者李凌先生对新音乐工作的早期贡献,就已体现在音乐表演(乐团建设)、音乐教育(办学)、音乐理论研究(办刊,《新音乐》杂志)和音乐推广活动(创建“新音乐社”)等诸多方面。

目录

中国新音乐理论的奠基者

自序

第一交响 曲暗夜星光

 1.年幼时为非作歹

 2.我的出身——我家五代华侨

 3.心惊胆战地进入上海

 附录:《台山党组建前的青年革命文化活动》

 4.从上海折回台山

 5.初抵延安

 6.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焕之等和我是同学

 7.我安下心来和郗天风研究新音乐理论

 附录:《星海在延安》

 8.雾重庆——从广元坐木船直达重庆

 附录:《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新音乐与新音乐运动》

 9.聆听周恩来的教导·重庆办《新音乐社》·缅甸逃亡

 附录:程湘君《歌声的力量一周恩来与李凌》

 10.在仰光和聂耳的哥哥谈聂耳

 11.在重庆加入中华交响乐团

 12.在重庆大相国寺为新音乐社修了一间房子

 13.抗日战争结束

 14.上海中华音乐学院的创建及庄枫被捕

 15.香港新音乐运动杂忆

 港九新音乐生活的兴起

 香港中华音乐院的创建

 《新音乐》月刊移港复刊

 香港春季音乐会及海滩欢歌

 三个团体演出歌剧《白毛女》

 16.关于党直接领导香港新音乐社

 17.在国统区这十年转住七八个城市

第二交响曲 红日黑渍

 1.新中国建立

 2.我和焕之再相见(2000年)

 3.各路文化志士大会合

 4.成立中央乐团·分道·各奔前程(1956年~1979年)

 5.陈毅同志和几个人谈团结问题

 6.关于音乐的民族风格的讨论

 (1)音乐民族风格杂谈(1956年)

 (2)音乐的民族风格续谈

 (3)不要伤害任何方面的积极性(1956)

 (4)音乐艺术民族化问题中的思想内容与形式风格的关系

 (5)必须研究民族风格的各种构成要素(1956年)

 (6)民族化与地方色彩问题(1956年)

 (7)民族形式、风格是不断发展的(1956年)

 (8)音乐风格的地方性、地方色彩(1956)

 (9)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7.第一次讨论轻音乐问题

(1)《轻音乐杂谈》(1958年)

(2)谈轻音乐艺术(1960年)

(3)再谈轻音乐艺术(1961年)

(4)轻音乐艺术的词、曲和题材(1961年)

 8.我是“修正主义分子”?

第三交响曲 劫后情思

 1.拨乱反正的问题

 2.关于轻音乐问题

(1)抒情歌曲随谈(1979年)

(2)一个有争议的歌唱家——也谈关于朱逢博的

演唱(1979年)

(3)广泛讨论轻音乐问题

关于“亲吻政治”、“亲吻道德”是

值得厌恶吗?

关于“阴盛阳衰”、“女性化”风格的

畸形发展是一种“合理病态”

雅音乐、俗音乐

余论

 3.关于中央乐团后期指挥的建设

 4.关于请外国专家指导乐团的管乐声部

 5.小泽征尔的过誉和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6.过去·未来——纪念中央乐团成立30周年

 7.行前絮语——中央交响乐团访美演出感言

 8.心虚则能受人,山虚则以得泽

 9.思聪呵,人民不会忘记你——在中央音乐学院

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言

 10.中国音乐学院的复院

 11.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的创建

 12.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的停办

 13.继续奋斗——音乐教育的多轨制需要大力推广及

社会教育组织应由音协负责办理

第四交响曲 潮涌深思

 1.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西洋——“关于音乐

创作与教学的思考”读后(2002年)

(1)一手伸向古代

挖 掘

整理、研究

创作、演出、研究的实践问题

(2)一手伸向西洋

 2.古今中外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

 3.作品要有自己的特征

 4.关于风格(2002年)

 5.关于歌剧导演的风格问题

 6.大力支持音乐工业的发展

 7.音乐“现代化”随谈

 8.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民族之声”征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9.音乐和群众

 10.关于中国乐律的争论

 11.孩子的音乐心灵要保护

 12.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儿童及成人音乐事业的发展(2002年)

 13.对某些人反对由音协举办社会考级的意见

 14.凡是不从发展中看问题总是容易武断、偏激的

 15.和一切传统告别是否行得通?

 16.不应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上天(1961年)

第五交响曲 山水知音

 1.质朴、纯真——浅谈黎国荃的指挥(1956年)

 2.愿他的灵魂获得抚慰——怀念小提琴家、

指挥家黎国荃(1978年)

 3.关于“这些人——忆范继森、沈知白、

杨嘉仁同志(1978年)

 4.感触——迎接星海同志骨灰归国(1983年)

 5.一个准备同时刊印的信——致王酩同志的信

(1983年)

 6.永不泯灭的思念——作曲家舒模逝世一周年祭

(1992年)

 7.从听韩中杰同志指挥的《时代的颤音》谈起

 8.从歌唱家魏启贤的艺术谈起(2002年)

 9.祝二胡事业飞跃发展——致周耀锟同志的信

(2003年)

 10.一个安心于家乡工作的新女战士

 11.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84年)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交响曲 暗夜星兴

1.年幼时为非作歹据说,我很小的时候比较调皮,好胜,好动,常常带领一批孩子,搞是搞非,妈妈特别担心我闯出祸来。但是台山乡间,男人多半外出去美国、加拿大或小吕宋(菲律宾)谋生,我家里只留下我祖母、母亲。祖母是小脚,母亲刚改为“放脚”,不得已自己包揽一切耕种农活。家里比较穷,只种不到一亩左右的山岗地,却硬改为水田种稻,由于三天两天缺水,我母亲就去车水浇田,她身体特别矮小,车水也特别吃力,不得已也把我喊去当帮手了,水车很重,帮车水是很艰难的。

母亲还管挑井水、煮饭,我很小的时候,就帮母亲背小弟弟,乡下人都是这样。

我六岁多一点,就偷偷跟人去上学,母亲知道我没有先拜孔夫子就上学,没有按规矩上学是念不好的,一定要我补拜圣人。要我带了几根葱(“葱”谐音“聪”字,表示家长期盼孩子能聪明求学的一种愿望),一片黄糖,三支香,叫我跪拜,她还向孔夫子道歉,说我不懂事,请孔夫子保佑我读好书。

我三岁时,爸爸从美国带来一只手表,要好几百美金呢!我看了会转的,好奇怪。于是就动起手来,小小的手居然把表盖掀开,用手指把长长的游丝从里面拉出来。妈妈看了,很心疼地骂我:“拆了一个楼,要了一个砖。”童年记忆里,我最喜欢帮祖母穿针引线,老在她身边等啊等,在她身边转来转去,只见她把老花眼镜戴在额头上,眯着眼,用劲地穿针,老穿不进去,我在一旁心急地说:“我来,我来!”

我记得读高小五年级时,父亲从加拿大回国,为我祖父李圣法做六十大寿(因为当时广东人平均寿命三十九岁,可能与广东气候有关系,婴孩死亡率很高,五十岁算是不容易,六十岁就大张旗鼓做大寿了)。

在高小读书时,有一次放学回家,看到女校读书的女学生放学回家乡,我就领了一帮孩子去欺负那些女学生,用烂泥截断去路,让穿了鞋或木屐的女子没有去路,她们只好转走别的田基,我又叫他们去把烂泥堆满田基,不让她们走,后来她们去向老师告状,伍郁文老师转告我父亲,我挨了一顿痛打后慢慢不敢那么调皮捣蛋了。

入了中学,我突然完全变为另外一个人,可能当时旧社会把中学当为过去的“中秀才”,毕业等于取得了“功名”,自己也开始知道要规矩一些,于是就不那么生跳乱蹦,开始潜心学习了。

1927年广州革命,台山影响不大。1928年人中学[当时叫十七春(民国年号)乙班],当年学生闹风潮。一要打倒县长李海云,因为他抽鸦片烟,又专卖官,勒索民财,同时要把台中校长陈八兼也驱逐下台,于是学校停课。后来黄铁铮接任,第一学年就在混乱中度过,下半年,我开始喜阅鲁迅先生的杂文,欣赏他那针砭时事的文章。

第二年学校才安定下来,那时新进校的十八春甲班,受到回来台山的进步青年朱鲁泉(伯廉)的影响,班里的雷石榆、伍铭、陈作梅等人,开始在学校出壁报,主要是宣传怎样和反动派抗争,并对落后社会进行针砭,我很受影响,从此开始走上新路。

2.我的出身——我家五代华侨

我们的家乡五十区大良乡永庆村是落在大瓶山(现古兜山)的脚下,原来是一片荒芜的岗区,大约百多年前,曾祖父母从城北的东坑,迁到这里,被称为“山尾佬”,是一片穷乡僻壤,迫于生活,就相继往美洲或南洋谋生。

解放后土改时评家庭成份,我家评为贫农华侨。的确我家很贫穷,全家种一亩多田,主要靠祖父在美国旧金山做华工抚养。有工作时还好,一年可以寄回三两百元,他若失业,则全靠租田耕种生活了。台山是一个侨乡,由于地邻大海,山岗连绵,人多地少,加上几百年来受到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侵略,经济落后,走投无路,迫不得已,只好选择了离乡背井到加拿大、美国和南海一带去谋生的道路。‘他们抛开了父母妻子,漂洋过海,加上帝国主义和外国佬的欺凌,即使有条生路,因个人在外,又长受外国佬的歧视,没有保障,的确苦不堪言。

我在表弟伍伯良赞助出版的《音乐流花新集》后记中对我出身是这样写的:

我家五代华侨,最早约在1885年左右,美国要开发西部,派人在华南招收华工赴美国旧金山(三藩市)的金矿、煤矿及铁路作劳工,我祖父李圣法被招。当时美国招工者订定,凡“被招工人”,每人一次性发给400元作押金,叫“卖猪仔”(即把人卖出去作苦力),出发时一律乘坐大轮船的统舱底层,没有床位,席地而睡,几百人挤在一起,空气污浊令人窒息。当时有生病的,往往不待气绝就被抛入大海中。到美国后必须作劳工十年,期满后放出来自谋职业。

P1-3

序言

有一次,画家王琦同志带来了他新出版的《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给我,还对我说:“你的生活也很丰富、经历也很曲折,为什么不写一本呢?”我想我的身体不太好,已到八十多快到九十岁了,很难有精力。关于写我个人人生总结的事情就这样拖下来了。

我于1978年发现胃癌,总后勤部原副部长贺彪同志热诚关怀,帮我请了著名外科医生陆维善大夫,在301医院动了大手术。切除了胃脏的五分之四,并清除了心脏、肝脏附近有关的淋巴腺,愈复得比较好。

不幸,1992年底又患上脑血栓病,来势凶狠,头痛难忍、牙关张不开、不能说话、右手右脚不能动弹,更谈不上挥笔写字,经常会发作短暂性的病变。稍有劳累,相关症状就会出现,短则一刻多钟,长则一个星期。年年三四次住医院治病,1994年办了离休手续。

自1995年直到2000年,生活比较闲逸,短暂性脑病也不发作了,虽然视力猛退,但又耐不住经常提笔写出文章,如:贺绿汀、江定仙、张文纲等。《焕之与我》以后,2000年夏天突发脑溢血,在脑干部位裂开了像大拇指那么长的裂口,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要家属签字,大家说我命大,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治疗,又逃出了鬼门关。2001年夏天,又患脑血栓及住院后期的感冒发烧,经过医生、家人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我又奇迹似地平安出院回到家。于是,上级领导,周围亲朋好友,还有我的家人,都异口同声劝我停下笔,学会去过那种悠闲的养老生活。有些记者同志来访,看到我家种有多种盆草花卉,看到我常滞留早市,购得廉价衣衫,自缝自制衣着,就把这些宣扬出去。似乎……但这些闲活哪能锁得住我的“笔瘾”?近十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文章,也出版了《秋蝉余音》、《乐海晚霞》、《音乐流花新集》、《音乐流花新集——再版增订本》。写得也很艰苦,都是由种种病患伴着我一起“爬格子”,哪怕是在双目失明,只得用左手摸着尺子,右手握着笔,让一个个字顺着心意涂写在纸上,那不成形的大大小小的字体为整稿的老伴带来不少麻烦。写文章时的那种文思潮涌之势是无法遏制的,这才是我生活中最大的欢乐,只要我一坐下来,握起手中笔,好似小河流水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涧流向众河汇流的大海中去!啊!那千人万民汇集的人生海洋,对我的吸引力是太大了。

我常在家中从这房走到那房,口中喃喃地喟叹着:“没有生活了!”“没有生活了!”那种花植草、缝制衣衫等活动是无法填补我的失落感的,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呼唤着“我要工作,我要干!”在我们音乐事业的艺坛上,那些老将的经验,那新苗的崛起,某些乐种的被冷落,该鼓噪的,该商榷的……唯有拿起笔来,才能畅我臆腑,广集众思,老而时习之,或许也能在社会上起一些小小推动前进的波澜。我以此为乐,乐而忘老矣!

九十岁,早就“古来稀”了。但只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鲁迅先生的名言,依然点燃着我朝前走,。我就下决心写我的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

2003年6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