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一阵窸窸窣窣的脚声响起,店老头出门泼茶叶,甩着手里的搪瓷缸子。她跪着,侧脸挤出一丝笑,算是招呼。老头望一眼,表情皆无地瞒跚几下,颤颤巍巍进去,上手一拽墙上的灯绳,一盏瓦数更大的电灯泡子亮了,照拢过来。她一下子暖和起来,意识到世上至少还有一盏灯,是为自己在发光……”这是来自叶舟的《叶舟小说(上下)》的节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叶舟小说(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舟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果然,一阵窸窸窣窣的脚声响起,店老头出门泼茶叶,甩着手里的搪瓷缸子。她跪着,侧脸挤出一丝笑,算是招呼。老头望一眼,表情皆无地瞒跚几下,颤颤巍巍进去,上手一拽墙上的灯绳,一盏瓦数更大的电灯泡子亮了,照拢过来。她一下子暖和起来,意识到世上至少还有一盏灯,是为自己在发光……”这是来自叶舟的《叶舟小说(上下)》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叶舟小说(上下)》是个人中短篇小说选。 《叶舟小说(上下)》收入我省著名作家叶舟近年创作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约二十篇,以中篇为主,按题材分为上下两卷。小说主要描写城市生活场景和当下世人的心理状态,手法现代,其中部分篇目如《羊群入城》《目击》等在小说界有较高的评价,转载率颇高。 目录 上册 羊群入城 三拳两胜 大地上的罪人 秦尼巴克 两个人的车站 1974年的婚礼 少年行 缓期执行 下册 目击 1919年以来的沉默 用一下刘欧藕同志 丹顶鹤 抄家伙 低温 鲜花夜 向世俗情爱道歉 萨达姆之死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告密史》及其作者之死 风吹来的沙 姓黄的河流 街上的事物(代后记) 试读章节 目击 她跪下,举起牌,感觉体内布满了钢筋,支持自己。 月亮很薄,像块碎玻璃,挂在天上,泻下清冷的光辉。这是一只船街道的拐角,往前右手,就是兰州大学正门。接近午夜时,长街虚空起来,一寸一寸的秋凉落下来,覆压身上。她举起牌,雕塑样地跪着,不出一刻钟,手脚麻木开来。 牌子是有机玻璃的,但她觉得却是一副铁锁链,横空捆住自己。 拐角里是一爿小店,门头不大,泥墙上写着“拆”字。昏黄灯光下,平底箩筐上摆满各种水果、炒货和烟酒,还经营着几部公话机,国内国际长途均可。一个多月过去了,她已熟悉店里的内情,知道守店的是一个老头,估摸他大概在七十岁左右。对此,她也没十足的把握。她只是心怀感恩罢了。 果然,一阵窸窸窣窣的脚声响起,店老头出门泼茶叶,甩着手里的搪瓷缸子。她跪着,侧脸挤出一丝笑,算是招呼。老头望一眼,表情皆无地瞒跚几下,颤颤巍巍进去,上手一拽墙上的灯绳,一盏瓦数更大的电灯泡子亮了,照拢过来。她一下子暖和起来,意识到世上至少还有一盏灯,是为自己在发光。 几个零落的行人停下,盯盯牌子上的话,撇身走开。更多的出租车疾驶而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和惆怅。身后的灯一亮,使满街的霓虹猛地褪了色。原来,秋意是粉红的。 不用问,店老头的夜课开始了。她蹙着鼻子,似乎能嗅见一枚焐透的西红柿被剥开。老人把弄着西红柿,骨节哆嗦,一缕一缕地褪净皮,然后会洒点白糖,腌在一只盖豌里。果肉被白糖一渍筷,蘸一滴,抿一口,慢慢消灭掉两小瓶二锅头。她从没见过在这个时段里,会有人进小店来采买,连个挂公话的都没有。她甚至怀疑老头那样做,只是怜恤她,专陪着她守夜哪。一念及此,她越发觉得体内的钢筋在鼓劲,支持自己。 “大爷,您歇着吧!别亮这盏灯,费钱。”她说。 叫了七八遍,老人浑然不觉,兀自小饮,咂吧的口舌声显得彼此间的距离更远。他聋了?这么思想着,她举得更高了。 她跪着,膝盖下是一块棉垫,染上了潮气。她暗中活动一下膝盖骨,不停地挪着重心,好坚持下去。午夜,这是个罪恶时刻。一个多月来,她像一截漂木样,天天跪在一只船街道拐角处,寻访真相。要不是身后这盏灯,恐怕她自己都快崩溃掉,消失在茫然无助的秋夜里。薄暗中,她抬手拢拢头发,心里一硬。 灯光穿透有机玻璃,衬出一行粗黑的文字,惊人魂魄。那是她特地去字模店做的,用的黑色不干胶纸。她跪下,血从托举的手臂上回流下来,带着万箭穿心的念想。这一刻,她觉得自己浑身发烫,血液滚沸。 可坚持不了多久,手脚即刻麻开了。她跪着,挺了挺腰,像要将虚空的长街都揽进怀里似的。她一手悬牌,一手按在腹部。有一阵战栗,有一阵念想电流般驶过。 牌子上刻着一行字—— 寻找目击证人!!! 李小果 还剩半小时,才讲了一半,李小果便懒散地合上书.叫学生们自习,教室里顿时沸反盈天。李小果环着臂,眼神虚幻地转悠了几圈。李小果讲授《=应用文写作》,在这所铁路中等职业学校里,属于副课里的副课,领导掉以轻心,学生更是打马虎眼,得过且过得紧。 倒数第二排的凳子哗啦一响,一个胡子拉碴的男生偎过来,递耳朵说,“李老师,我得请几天假。我老婆带女儿来看我啦,我得陪母女俩在城里逛逛,她们头一次进城。” “嗨,你有家了?” 胡子拉碴的男生羞赧一红,“我笨鸟先飞么。” 也难怪,这一班学生都是沿线上来的技工,底子太差,只图混张文凭,穿定铁路制服。李小果点点头。这是第四节课,下课铃迟迟不见爆发,李小果略显急躁,手揣进兜里,攥住手机。恰在这时,后门的玻璃框外闪过王力可的身影。不用问,王力可又犯病了。 李小果来不及收拾教案和笔记本,更怕教务组来抽查,给女班长打个手势,意思是去女厕,启开门,抬脚挪出去。门在身后掩上,教室里登时乱作一团。李小果顾不上许多,赶紧推门进了教研组。没错,王力可真的犯了病,脸煞白,抱臂塑在椅子里,不停瑟瑟着。李小果搡搡她的肩,忙问,“可姐,你怎么了?说话呀,你究竟怎么了?”王力可并不作答,哆嗦得更厉害。李小果接杯热水,递给她。王力可喝下一口,竟烫得舌头都伸长,泪挤出来,迷离地盯视李小果。李小果淘湿一块毛巾,替王力可揩净了眼窝,矮下身问: “可姐,你昨晚又去了?” 王力可吮了吮说,“果子,我闯下祸了,我真的活到头了。”李小果接过瓷…… P1-3 序言 张承志 A 在与人的交往之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奇怪的规律。比如一个时期结识的朋友都姓李;这些北鞑南蛮的大李小李彼此不认识,但神秘地有着一刀切齐的共性:穷、倒霉、命不好。害得我——可是我又能有多大本事帮别人呢?害得我费了不少想帮入的心思。 过了些年,有一天不意中掐指一数,咦,朋友变了! 和那些稍嫌窝囊的李族人不同,这一拨的他们都姓王。我夹在当间,自然难免暗中比较:王族的人,不管他是哪~省的,都是胸中大志、身上一技,虽不能说个个顶天立地,却人人有惯做大哥的习气。弄得我也时常下船登车,得了不少的借力。 你问了:最近交往的朋友姓啥? 这回,不是在第一个字上同姓,而是在最后一个字上同名:净是“晖”(当然也有例外,如这一回的叶舟)。我很奇怪他们爹妈(正是我的同龄人)为什么就偏偏认定了目字边的晖,而不爱火字边的另一个。 他们的共性?几个晖,每一个都是老编辑、小作家、68~70后,差不多个个都是北漂。 他们作为编辑,淘汰了一批在体制的鸡窝里慢慢架子变横了的、我的“编鸡”旧交。他们作为北漂,和我鸡犬之声相闻,自然想见就能见。他们作为6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能对我深入理解又能给我纠正的提示。他们作为小作家——或许就摸出一本书要我写序。 B 给人写序,这事和听人读书不同。我总是大大为难、左闪右躲、托词借故,如果依然不行,何止一口拒绝,我会不惜撕破面皮甚至恶语伤人——虽然那样做.无聊又不值得。 有没有主动想写的序呢?有一篇。给我一瞬海军的战友,海鹰弟的。他如黄继光一样冲向嗒嗒嗒的枪口,我渴望能在给他的序中倾诉我理解的军人精神,尤其是“海军精神”。但他的那本集子并未诞生,许久以来,我发现他并不在意出不出书。也就是说,我没得到写的机会。 总之可以说,我是给人写序最少的。 很简单:我缺乏信任。我怕那种强说愁、轻盟誓的为他人立言,在后日被彻底地嘲笑。 那种与自己的序恰成悖论的、他的选择对我的语言的否定,使得我好像成了更主要的失败者。懊丧的感觉尤其无聊。谁都明白,倒这种霉无非由于耳朵软和心软,那么我要学会心硬,我开始了拒绝便没有拖泥带水,那以后再也没写过序。除了唯有一次的例外,但那是对李家老友的。 C 也就是说还是有例外。我非圣人,岂无例外? 我冷冷地注视着,这不大的小视野里,有些东西所以扰人心烦,就因为它们粘着情义、理想、初衷、原则等等道理。在这时代,对中国人,上述的道理,是不好讲了。 但即便如此,给人例外感觉的催动,还是潮汐一般,时而涌来。 与此同时,世间的序产业比草原的畜产业变化更快,听说,已经有人写序收赞,而且行情已经涨到了两万一序了! 我想,要求后世里的始终不渝,或许从根本上未必正确。在一个英雄主义被禁的时代,人很难扑向敌人的枪眼。 不如追求——至少把自己的子弹打出去。战火在电视的鼓吹下肆虐,新十字军的铁蹄动地而来,今天,那种通常藏在序言里的、二人盟誓般的潜语和关系.应该改变。一切都要服从“抗战”,一切都应该为着有效抗击新帝国主义的全球进犯。 给小字辈一点援助就是斗争;阴冷世间的无情,使得他们比盼望誓言更盼望温暖。拉他们的手一把,再踢他们屁股一脚,让他们动起来拉栓开枪,别在意明天他们怎么样。 是的,盟誓不如合作、话语不如行动,要紧的是——如同抵抗的合作、如同战斗的关系、如同战友的感觉。 哈!我摸着了“2000后”的方式! D 因为他们渐渐地一个个逸出晖字,我便随之应变。把他们统称为“T”们。 这一个年轻朋友的名字,是与晖不沾边的叶舟。叶舟不是北漂,在兰扑_.大概因为他与兰州一个叫做“一只船”的下町土巷有着感情纠葛吧,一叶扁舟的图景被他用做了名字。 兰州是茫茫大西北的码头。我自己的大半生,也经常从这儿下海,向着西海固、河湟甚至青藏新疆,撑开一条漏船,凛向万顷黄土。 我想,一是由于异族的色彩,二是因为叛逆体制的习气——这些母体的供养,使得西北的魅力决非东北所能比拟。于是,闯关东的不多,出西北的不少.为着代言或表达,为着成为这片热土的代表,世间一直层出着寻童问句的诗人.冒险跋涉的行者。只不过,如“午夜进城的羊群”。他们大都很快就消匿得无影无踪,由于不能溶入那片色彩,或者不敢那么叛逆。 一个青年自报家门,划着“一只船”,也进人了这片旱海。 他有锐敏鲜活的感觉,有快速流畅的文笔。他捕捉住了这座恋恋不愿脱尽昔日古风的城市的一些碎片,把它们写成可视可触的印象。然后他企图表现自己,如同辈人一样,把满腔莫名的思绪恣情倾泻。也许他和他们一样,一直没有与这片黄土深处的岩心,发生轰击般的相遇,也就难能在作品中纠缠一些更大的命题。 包括我,每个在这片海里的人,都探寻和碰擦着拦路的质问,有意或无意识地到达过一些关口。有些是严峻的、真正的关口之前的质问。叶舟怎样面对这些提问呢?——这是大有意味的问题。 至少他没有清晰地回答。他的作品厚厚地积累着,为他打开的门愈来愈大。兼之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我们都在旱海里逐日衰老的过程中,渐渐我看不清那只船了。 ——那只船究竟正在驶向哪里?好像没有谁这样问。 E 所以,当他们要我写序,我就提出疑问。 我想说,他们下手和表态都太快了。写的也许也太多。虽然一些诗人在“70年代”费了那么大劲才学了点皮毛的现代派手法,虽然一些老者在半个世纪挣了半条老命才凑够了篇幅的长篇大部头——对他们乃是无师自通玩耍自如;但是我不愿假装没看见他们的——某种空洞和一丝轻浮。 他们缺乏大时代的灵感启迪。缺乏文学之外的政治颠簸。他们的一首两篇经常是相当优秀的;但当他们获得了话语权、大量地印刷和出版以后,他们的书,常呈现为一种——愈是苍白愈无限堆砌的、哲理与感情的杂乱搅拌。 但是他们靠这一手锤炼了自己。应该说,“T”一代的语言异常流畅,他们处身的生活也许是苍白的,但他们传达自己的枯燥、苍白、空洞的情绪,则是浓浓的、绘声绘色的、真挚的。 没人愿猜这一代人会走向何方。 没关系。也从未有哪一代像他们这么随时准备破罐破摔。他们从自己父兄身上,看惯了人在历史中的被淘汰,信服了人在历史中的渺小。抱着这一点经验.他们自认深刻,冷眼看着自己疯狂地攫取题目。 他们因为知道再也没人会对他们的时代喝彩,于是挑了文学躲避和自娱。他们都读着北岛听着崔健直到进入社会,他们没有流露——他们惟妙惟肖的复制,导致了他们对偶像的怀疑。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与横行全球的反革命主义并不一样——因为只差一个台阶,革命与他们交臂而过,使他们三生抱憾。乏味如腐的生活,映衬出革命的魅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哪怕飞蛾扑火,哪怕一回就死,愤怒至极而无计挣脱的他们,是人道主义的革命(不能没有这个定语)和丰满的文学(对见多识广的他们,文学的身段不丰满可不行)的后备军。和老、中、小三代孪生的右派相比,他们的遗传不一样。也许他们身上不安鼓噪的,正是这古老民族赖以回生的、最后的基因。 ——或许,这就是你我的维系,我的弟弟们。 最初北漂的潜台词,往往是早年的清贫。我直觉我的这一伙“T都不是纨绔子弟。他们都有石灰窑或者一只船的记忆,都有老百姓的背景。他们编造不出也不愿编造童年细节,但朦胧的人生襁褓,控制着他们的现在。这样的一种襁褓,使得他们在爬行了漫长的模仿之后,不仅对文学的赝伪渐渐扬弃,而且也对政治的谎言逐步识别。最终话语是简单的,就像炉火纯青的文学都朴实无华。但社会公正的真理,也决不是帝国主义的宣传,待他们认清这些的时候,他们自会选择行为。从黄继光,到迈克尔·杰克逊。 2009年9月9日二版 后记 街上的事物 (代后记) 叶舟 我住在一条槐树荫蔽的小街上。它的样子还保留着70年代的风貌,缓慢、悠长、目光散淡。我喜欢在街上溜达,东瞧瞧,西望望,买几个锅盔(烧饼).拎一把芹菜。这是一种类似小说的生活,充满了市声和油烟气,带着踟蹰与隐秘的欲望。 它背倚皋兰山——皋兰,乃一种香草的名字,与兰花同科。如兰之城.就是“兰州”一词的由来——距黄河也不过才三五里路。在写下这行文字时,满街的槐花开了。那种暗淡的清香又符合诗歌的身份,有来路,但不需要追问。因为.一酋真正的诗是拒绝剖析,经不起踏勘与究问的。它应该是一团浑圆的气息。扑面袭来,养人性情。 在小街的一角,有一个调料摊子。 三轮车的盖板上,摆满了几十只瓶瓶罐罐,里头约略有花椒、大料、肉桂、小茴香、丁香、白胡椒、木香、陈皮、白芷、姜片、白果、甘草和肉蔻,等等。这些名目,使人仿佛能窥见一座万物生长的植物园,一片葳蕤的土地。迎向四季。摊主是个四十出头的人,经年坐在凳子上,抽烟喝茶,打望着过往的行人。表情木讷,不苟言笑。说实话,我从未见过有人在他手上称过哪怕半丽三钱的调料,似乎他从没开过张.但也不见他发急,去做别的什么营生糊口。每次路遇.我总心里一堕,很为他捏一把汗。有一年腊月里,我心血来潮地想煮一斤羊肉。便按着菜谱上的说明,在他那里买了一两小茴香。料没有用完,后来也不知所终,但替他开张过一次,见面总要点点头,各自闭住嘴巴。 早起时,他支妥摊位,将各色调料盒一一打开,摆定后,自己颓坐在畔,面色冷凝。傍晚收工了。他又挨个儿拧起来,骑行回家,身披夕光和喜悦。我不了解他的家境。只知道他是调味品的主人,出售香料。残酷的是,他的那些杂乱的香料,还抵不上周围卖创可贴、内衣内裤、陇西腊肉、麻辣串的以及酱醋店、裁缝铺子、彩票店生意红火。落雨时,他会支起一把大伞,护紧调料盒;目光沸腾时。各色调料会泛起奇异的光泽.像炖着一锅生活的内容。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有一个内心的摊位,需要悉心去守护,去经营。去秘密地葆有。诗歌,不再是日常必需的盐,亦不再是沾满露水的大路菜。它只是一条修身的秘径,一种催问性灵的香料,不分寒暑,无论短长。在这样一个逼仄的时代。诗歌仅仅是一种奇迹的香草,却不再有身世和谱系。而小说家,则是泥塑在侧的那位主人,在飞短流长的街景深处,微笑不语,充满警醒和微小的疑难。 但。盐是什么? 唯有上帝他老人家,才斗胆说:“我是你们,中间的盐。” ——最后,感谢张老师承志先生,感谢兄长李敬泽先生,因了他们神圣的文字。我得以享此无上的荣光与呵护。 感谢我的父母, 和家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