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师还有如此气节风骨吗?我们的学生还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吗?我们的课堂还能如此精彩吗?读懂先生的学养、风骨、胆识、气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治学楷模,垂范后世。重温不可复制的民国课堂之精髓。民国:一个不可跨越的跌宕激情时代;民国先生:一群不可超越的精神巅峰。民国三十余位大先生,有过怎样的读书经历,又有怎样的课堂风采,让我们阅读约之编著的《先生的课堂》,跟随先生的脚步,倾听先生的声音,瞻仰先生的风骨、气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生的课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约之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的老师还有如此气节风骨吗?我们的学生还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吗?我们的课堂还能如此精彩吗?读懂先生的学养、风骨、胆识、气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治学楷模,垂范后世。重温不可复制的民国课堂之精髓。民国:一个不可跨越的跌宕激情时代;民国先生:一群不可超越的精神巅峰。民国三十余位大先生,有过怎样的读书经历,又有怎样的课堂风采,让我们阅读约之编著的《先生的课堂》,跟随先生的脚步,倾听先生的声音,瞻仰先生的风骨、气节。 内容推荐 约之编著的《先生的课堂》讲述了:民国时期新旧文化共存,各种思潮兴起,那时的孩子进过旧式学堂,读过四书五经,留洋海外,学习过新文化。他们中走出了一个个极具个性和渊博学识,熠熠生辉的大先生。他们气度与风骨并存,操守与性情俱在。渲染了一个丰富多彩,节气与个性彰显的独特情景。 《先生的课堂》选取了其中三十余位有影响的大先生,撷取他们读书和教学的情况及逸闻趣事,管中窥豹,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教育,感受那个时代大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先生的气节和风骨却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目录 一、辜鸿铭先生 二、蔡元培先生 三、章太炎先生 四、张伯苓先生 五、王国维先生 六、李叔同先生 七、鲁迅先生 八、马叙伦先生 九、蒋梦麟先生 十、黄侃先生 十一、钱玄同先生 十二、梅贻琦先生 十三、陈寅恪先生 十四、刘半农先生 十五、陶行知先生 十六、胡适先生 十七、赵元任先生 十八、梁漱溟先生 十九、吴宓先生 二十、林语堂先生 二十一、金岳霖先生 二十二、钱穆先生 二十三、冯友兰先生 二十四、徐志摩先生 二十五、朱自清先生 二十六、老舍先生 二十七、闻一多先生 二十八、沈从文先生 二十九、梁实秋先生 三十、钱钟书先生 三十一、季羡林先生 试读章节 学堂 家训难违 章太炎好古文词,却又不得不按照父兄的意愿在八股文中徜徉。他习读八股文却又厌倦八股文。他认为八股文束缚了人的思想,其拘谨的格式更是让他从心里生厌。章太炎几次三番向父亲和兄长提出不学八股文的要求,遭到了父兄的训斥。章太炎意识到,章家是国学世家,他的祖辈和父兄都获取了功名,即使他不愿意,他也得在八股文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下去。 学习趣事 六岁吟诗。 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岁,那天时值下雨,父亲章浚在家邀请了10余位文人、亲友,边饮酒边吟诗词。内有一位与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兴上来,情趣盎然,令小太炎应景诵诗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诵: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 顿时,震惊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来宣纸笔墨,挥毫录下了这首十分珍贵的“六龄童诗”。该诗现珍藏于章太炎纪念馆。 穿“花马甲”。 大凡儿童时代的人,特别喜欢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却是个“书迷”,不谙嬉耍。那时,太炎的母亲常与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边看书,尽管环境闹,他总是读得旁若无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专心致志地看书,天色渐暗,气温转低,其长嫂连唤三声,叫他进屋添衣,免得着凉。太炎勉强进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读书。殊不知竟穿上其长嫂的一件“花马甲”,众人见状,大笑不止。而太炎却茫然不知,抬起头问家人笑什么?让我知道了也乐一乐……众人越发乐了。 考”童子试”。 章太炎16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童子试”,当时试卷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考场上鸦雀无声,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大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这怎能证明清国“灿烂”呢?于是他挥毫疾书,把满腔积愤洒于字里行间,并呼吁“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不到一个钟点,章太炎便第一个交了卷。主考官见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还在挖耳搔头,有的……惟独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称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离开考场,只见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胆!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当今国人之思;我之所论,桩桩合乎国情之实,何罪之有?”顿时,考场里“哗”地引起一阵骚乱。 主考官想驳又驳不倒,气得脸色铁青,又怕事态扩大,可能会连累自己的乌纱帽,速令两名差役把章太炎挟出考场。章的家人见状,知道小少爷闯下大祸,将殃及老爷仕途,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却若无其事。 谢本师案。 章太炎在诂经精舍学习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是他童年时就养成的好习惯。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地方,诂经精舍四周不出百步之遥,布满茶社酒楼,经日轻歌曼舞,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可谓“暖风熏得人醉”。 章太炎的家境虽然不比往昔,但在同侪诸人中尚算小康。章太炎在诂经精舍学习近8年,专心求学。他给自己制定了治学的六条规矩:(1)审名实;(2)重佐证;(3)戒妄牵;(4守凡例;(5)断情感;(6)汰华辞。 章太炎杜绝了一切诱惑,心无旁骛,仅偶尔去湖边散步、登山,从不涉猎征歌逐舞之地。章太炎的举止与勤奋得到俞樾的器重与赏识,他对经学用力之勤、专研之深在同侪诸人中是出类拔萃的。章太炎在读书时养成随手记笔记的好习惯,凡心得体会、疑难杂感,一一记录在案。 1901年,章太炎作《谢本师》一文,拒绝接受老师俞樾的批评,成为近代史上一件很有影响的掌故。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他非常器重这位弟子的才气,因而在师授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宽容与大度,太炎治经“专尚古文”,而乃师却“颇右公羊”,真有君子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情形。可是章太炎何许人?学问上恃才孤傲,政治上激进狂放。 1898年,章太炎因参与维新被通缉,逃往日本占领下的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出逃这件事,俞樾是耿耿于心的。后来章太炎剪辫子,发表系列仇满言论,更是俞樾所不能容忍的。1901年,适逢章太炎到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来拜望老师,俞樾藉此怒斥道:“闻而游台湾,尔好隐,不事科举,好隐则为梁鸿、韩康可也。今入异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对于这段痛骂,章太炎一方面搬出清学太祖顾炎武,从经学角度进行辩驳,一方面写下《谢本师》一文,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并毫不客气地责问其师:“何恩于虏,而恳恳遮蔽其恶?”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坦然心态,由此毕现。 课堂 李自成胡林翼论 1901年,章太炎到苏州东吴大学任教。第一年,还算规矩。可一年后,章太炎上课不讲授中文,却大谈民族主义,经常抨击政府,宣传革命,鼓动学生反清光复,一时在学校产生很大影响,老师同学对此已经见怪不怪。可是有一天,对章太炎已经见怪不怪的东吴大学师生还是被章太炎狠狠地震了一下。 有一次上国学课,章太炎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竟然是“李自成胡林翼论”。题目一公布,学生大哗。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一度曾攻占北京,而胡林翼是清政府重臣,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在与太平军争夺武昌一战中呕血而亡。将这两个不是一个朝代,又处于对立面的人放在一起,如何论法?许多学生不知章太炎的良苦用心,抓头挠耳,不知从何下手。 章太炎要的就是这效果。很快,整个大学都传遍了这个作文题目。 大师的排场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大学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火爆的景象:能够容纳几百人的大礼堂满满当当,来晚的只能站在窗外旁听。讲台上,一字排开五六个教授,其中不乏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吴承仕这样的大师,他们毕恭毕敬地站在一个头发蓬乱长衫皱巴的老先生旁边。就看这老先生每次上课都神气非凡地先来一句:“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如果没有这后半句的略作自谦,这霸气外露的话简直要狂到天上去了。 当然,听过课的学生也都心服口服,老先生的学问还真不是吹的。老先生一口难懂的浙江余姚话,很多人听不懂,刘半农当起同声翻译。老先生引经据典时,钱玄同就在黑板上写板书,就连端茶倒水的,都是马幼渔这样的人物。这排场真是惊世骇俗。那位被众星捧月般伺候着堪称最拉风教师的老先生,正是民国舞台上曝光率极高的政界和学界的大明星章太炎。 狂与疯劲 章太炎思想激进,行事爱走极端,“疯劲”发作起来,谁都受不了他,但是在做学问方面,他却巨拉风。他是学术大师,在文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成就非凡,当时人评价他“朴学第一”。不光如此,他还培养出了黄侃、钱玄同、鲁迅、周作人、朱希祖、马幼渔、汪东等一大批名满天下的大师级人物,可说是教学成果彪炳。章太炎曾吹嘘说:“我报销了,华夏文化也就跟着没了。”这话虽狂,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开启学生智慧 章太炎先生强调教育要开启学生智慧,就必须对学问进行创新,“学问既然为求智慧,得了前人已成的学问,不可将就歇手。将就歇手,自己仍没有自己的心得。要知道,知识与道德,原是不同;道德或者有止境,知识总是没止境。以前的人积了几千年的知识,后人得了这个现成,又发生自己的知识来,就比前人进了一级。现在看当论文联盟整理时的后人,又是前人,应该要比他更进一级,学问才得新新不已。”他把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做买卖,前人的学问是本金,创新的部分是利息,也就是自己的智慧,如果不去创新,就没有自己的心得,“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东京讲学 上世纪初,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很多,但经济大多窘迫,许多人希望学习国学,可是付不起学费。章太炎决定免费向中国留学生讲授国学。当时听课的学生有100多人,多是中国留学生,也有一些日本人。章门弟子任红隽回忆说:“听讲的人以浙人、川人为多,浙人中有沈士远、兼士兄弟、马裕藻、马叙平、朱希祖、钱玄同,龚未生等;川人中有曾通一、童显汉、陈嗣煌、邓胥功、贺孝齐、李雨田及我的兄弟任鸿年等。还有晋人景耀红、景定成,陕人康宝忠,这些人大概是每讲必到的,所以还记得。此外还有偶然来去的也不在少数。”章太炎讲课的地方不固定,学生感觉不便,后来改在神田的大成中学讲堂,每周授课2次。除了讲授中国历史外,主要讲授小学。当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说文解字》、《尔雅义疏》、《广雅疏证》等。章太炎逐字讲解,侃侃而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信手拈来,显示了他对文字学的深厚功底。 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兄弟很想听章太炎的课,可是章的授课时间和他们自己的俄文课有冲突,于是委托太炎先生的女婿龚宝栓代为请求,希望周日为他们开一个特别班,讲授《尔雅》和《说文解字》。章太炎欣然答应,决定授课地点就在他居住的民报报社内。此后,这个特别班听课的学生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等。 民报条件非常简陋,屋子很小,仅可容纳七八人。老师和学生十分随意地围坐在一张榻榻米上,中间置一茶几。师生环几席地而坐,章太炎一人坐一面,学生分散坐三面。钱玄同好动,喜欢在榻榻米上爬过来爬过去,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就叫“爬来爬去”。 章太炎从上午8点开讲,一直到中午12点,中间不休息。滔滔不绝,毫无倦意。他的文章深奥难懂,但讲起课来语言诙谐,生动活泼,听课的学生都有茅塞顿开、重新启蒙的感觉。 学生这种美好的感觉源自章太炎学问的博大精深。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非常枯燥的一本书,一般人将它视为字典,需要的时候去查某一个字,基本没有人将它作为一本书来读。可是章太炎却将《说文解字》当做一本书通读了。难能可贵的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将《说文解字》前后读了72遍。72遍地通读和精度,使章太炎对《说文解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了如指掌,因此讲起课来如鱼得水,如数家珍,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章太炎按《说书》部首一个字一个字地讲,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发挥新义,枯燥的材料变得很有趣味。对于学生来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对他们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 序言 无法叙述读完李鲁的长篇小说《我去中学》之后的那种复杂感和丰富感,如同无法形容一个孩子在玩耍积木的年龄上建起一座真的大厦般,惊讶、愕然和不敢相信所构成的阅读之喜,总让人以为是看见了水泡的彩色或者云端之阁楼。 一个刚刚16岁的中学生,阳光、高帅,站在你面前,让你以为是一棵笔直成长的白杨在你面前顶着天空的宽阔与沉重。可就是这个见到云风就会有羞涩的少年郎,用两年的课余时间,完成了这部文字达炼、叙述妥贴的长篇小说来,且小说故事中与他年龄相仿的一干人物们——方朔、黑哥、刘雄和女生林小倩和范文静,个个都充满着这个时代少年的激情、慧智、可爱与背叛,还有那些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记忆的娇厌、逆进和青春疼痛的血色和伤痂。人生于他们,是过早到来的沉重、灰暗和几乎扛不动、又推不开的压力和挤攘;学校于他们,是中国式教育给他们积蓄的一池囚泅的水,每一个人的青春、欢笑和忧郁中成长之苦痛,都必须在囚泅的池中游进或沉浮,激荡或退落,而那每个少男、少女的中学生,也最终都会在这个囚泅的池塘中,修下他们自己的精神之舟船,划至他或她成长的彼岸边。而家庭,这个被作者清晰感受并逼真描绘出来的所有成长者的初田和舞台,则在那个真正少年才俊的笔下,细微、质朴出了让读者骨生寒气的真实来。也正是这种细微、真实,又充满朝暮同在的混合与复杂,使得《我去中学》既是一部彻根彻底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尽有各色的社会诸相图;既是一部青春纠结的彩粉画,又是一部群少灵心的刻度表。学园与家庭,未来与教育,社会与体制,教师与学生,权力与金钱,光亮与阴影,这些矛盾的二元,本应被我们的写作描绘和思考,但却因为我们的疏职而被《我去中学》写了思考了。更因此,使得它成了一部都市少年、青年们读书与成长的文学线路图,更是他们自己写自己、外人读他们的一部难得难得的析解书。 美国作家塞林格写出这类成长知解经典的《麦田守望者》时是年过30岁,无论你对它是喜还是厌,它最终都成为了世界成长者们的一部分。中国作家铁凝写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时比塞林格小着三四岁,虽然《红衬衫》没有《守望者》更为广泛的被接受和阅读,但那毕竟也是这位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郭敬明和韩寒,他们今日的一呼百应,让很多人不平和不屑,但他们在18岁和20岁时写出的《幻城》和《三重门》的百万畅销却是让人无奈、无争的。我们无须对《我去中学》去做未来的文学评判和销量之预算,这些作家作品的不可比性如同16岁的李鲁和上述者作家年龄、经历的不可比性样——据说他一直一直都是小学、中学极好、极好的样板生,但这种“好”的不可比,却成为他写作的独特、独有了,让我们对这位在16岁就写出如此长篇的才俊少年没有理由不抱着某种更大、更狂妄的期冀了。因为他让我们相信了天分、天赋、天才的那种说法了;也相信并不是所有的小荷都是初水便为尖尖角,还有小荷一出水就是一棵树。面对那颗由小荷变转而来的树,有谁能说那棵小树它不会在三朝五日、七月八年之后就成为写与做的魁伟梁栋呢? 毕竟所有的大树都是起于苗芽间,何况这株《我去中学》的苗芽它又确真不是出水见尖角,粉淡一滴红;而是迎风一棵树,成长在有时。 后记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回望民国的天空,巨星辉映;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也是一个学术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的年代,也是一个雅洁的年代。那些巨星,闪耀着,穿透历史的长河,洞明沉重的黑暗,不仅仅给民国以生机和希望,也给当下的我们,甚至将来的中国,以营养与烛照。 正因为此,不揣浅陋,编辑这样的一本小书。旨在通过这些编辑的文字,可以稍稍了望民国大师们的背影,为我们这日渐枯燥的生命以清泉与润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程大立、陈秀、叶丙琴、郭云霞、成慧、陈美玲等在资料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对大量引用原著的作者们,也一并给予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