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丛书是我社请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义教授,将我社曾荣获一九九三年中国图书奖的“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中古籍研究专家评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来,专门为当下没精力、没时间阅读原著的读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
这本《神怪小说(下)》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怪小说(下)/名家解读古典名著 |
分类 | |
作者 | 侯忠义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丛书是我社请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义教授,将我社曾荣获一九九三年中国图书奖的“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中古籍研究专家评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来,专门为当下没精力、没时间阅读原著的读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 这本《神怪小说(下)》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济公之名,老少皆知;济公的故事,广泛流传。然而,这个神秘而传奇的济公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否真有其人?《神怪小说(下)》(作者侯忠义)将力图予以解答,并对济公系列小说的源流、社会影响及文学价值进行具体的解读。 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史上,《平妖传》是一类特殊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它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它是根据哪些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传说故事加工而成的?它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时候创作出来并得以流传的?它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有哪些?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它对后代同类小说有什么影响?《神怪小说(下)》将二道来。 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全面解读了具有神话色彩、哀婉艳丽的《白蛇传>及其续书,剖析了白蛇故事在历史上的流变及其历史背景,评价了它们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意义,内容丰富,富有情趣。 《封神演义》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以纣王无道、武王伐纣的故事为全书纲脉,依循着兴周伐纣这条历史脉络展开其上天入地的神魔世界。本书具体解读了《封神演义》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讲述了大量神话故事的来源。 目录 解读济公系列小说 一 “济公”的来龙去脉 二 超凡之颠僧人俗之活佛 ——济公形象解读 三 “我和尚专管人间不平事” ——济公故事解读 四 偏是世俗文章才见神异形象 ——济公小说艺术解读 解读《封神演义》 一 从历史到小说 二 从讲史到神魔 三 时代与创作 四 忠君与叛逆 五 三教合一与以教辅政 六 命定论观 七 再造神谱 八 奇异的神魔幻想 九 平面的情节与人物 十 地位与影响 解读《平妖传》系列小说 一 溯本探源寻根由——《平妖传》的创作依据 二 一代文才著奇书——《平妖传》的作者和改编者 三 刊刻传世六百年——《平妖传》刻板流传始末 四 长短得失尽评说 ——《平妖传》的地位、影响、成就和不足 五 同是“平妖”话异同——其他同类小说概况述要 六 结束语 解读白蛇系列小说 一 发生在断桥和雷峰塔的故事 二 《白蛇传》故事的原始素材外来说 三 《白蛇传》故事形成和发展的五个阶段 四 《白蛇传》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演化 五 永恒的主题,历史的变异 六 《白蛇传》的审美价值 七 东方的爱神 八 雷峰塔的倒掉,蟹和尚的逃匿 九 《白蛇传》故事在国外 试读章节 读者也许会问:历史上果真有济公这么一个人吗?济公的故事传说,究竟有没有历史的根据?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有点麻烦。济公这个人,可以说没有,因为历史上绝不会有这位具备无限神力的疯僧的;但又可以说有,因为济公的形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人们凭空虚构的,他有自己的历史原型,又有一个逐渐发展、净化的过程。如果有兴趣,让我们不妨从古籍中,梳理出关于济公的许多史料来,从而弄清这一形象的来龙去脉。 (一)“志公”时期 梁朝和尚慧皎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名僧,他的《高僧传》十四卷,记载后汉至梁初天监十八年之中佛教历史人物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其中校详尽地描叙了一位叫“保志”的和尚: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至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修习禅业。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呒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目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睾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延入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其所。阖吏启云:志久出。 观此段文字,可以肯定,确有“保志”其人,这不仅因为慧皎几乎与保志同时,不仅因为《高僧传》一书并非虚构,而且文中所说的“勒陆□制铭辞于塚内”的陆□的《志法师墓志铭并序》尚存。兹录其序: 法师自说姓朱名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齐故特进吴人张绪、兴皇寺僧释法义并见法师于宋太始初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可五六十岁,未知其异也。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负杖挟镜,或徵索酒肴,或数日不食,预言未兆,悬识他心。一时之中,分身数处。天监十三年即化于华林门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刚像出置户外,语僧众云:菩萨当去尔。后旬日无疾而殒。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殡葬资须,事丰供厚。望方愤而陨涕,瞻白帐而拊心。爰诏有司,式刊景行。 皎传与陆文有相同之笔,陆文在前,皎传当是从陆文而来,再加以丰富的。至于“保”与“宝”,二字同音,出现异形,当是传误。人有其人‘,事不必有其事。皎传所载,多属奇异,非凡人俗夫能作出的,陆文中的“分身数处”也应是传说之笔。《高僧传》的“高僧”,本有超绝尘世之意,况且又是佛教中人,其事被神异化也不足为怪,犹如唐三藏取经之事的神异化一样。“保(宝)志”是不是后来“济公”的原型?回答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 1,陆文与皎传中“宝志”的形象特征,“被发徒跣”,“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正是后来“济颠”的基本特征。 2,陆文与皎传中“宝志”的言行特征,“数日不食”,“徵索酒食”,“预言未兆,悬识他心”,“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及神异道行正是后来“济公”故事反复表现的人物言行。 3,陆文与皎传之后,“宝志”的异迹开始出现在正史和其他文字材料中(见下文所引)。 4,“宝志”成为一种典型被僧众模仿,也被人们用来类比。这是自齐梁之后,历代都出现类似怪异僧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更是“济公”故事得以丰满的一个主要原因。 北魏末,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卷四载: 沙门宝公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志通达。过去未来,预睹三世。发言如记谶,不可解,事过之后,始验其实。胡太后闻之,问以世事。宝公曰:把粟与鸡呼朱朱。时人莫之能解。建义元年,后为尔朱荣所害,始验其言。时有洛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官爵否。宝公日:大竹箭,不须羽;东厢屋,急手作。时不晓其意。经月余,法和父丧。大竹者,杖;东厢屋者,倚庐。初造十二辰歌验其言也。 《洛阳伽蓝记》是作者记载洛阳地区佛教寺庙的著作,其中也记述了民众的生活及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但皆是洛阳地区风貌,如果“宝公”即是“宝志”,那么可以证明,这位神僧的活动并不拘于南朝,已是云游天下,名声传播四方。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