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选择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执行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为研究对象。本书第4章对五年计划中央地方目标的匹配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六五”以来,中央与地方趋于激励相容。第5章构建了五年计划绩效指数,对我国的十一个五年计划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五年计划的绩效明显高于计划经济时期,到“十一五”时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本书由鄢一龙著。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提出了目标治理理论用以刻画中国六十年五年计划实践形成的独特治理机制,并从计划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实施机制、调适能力、计划与发展五个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国家计划是解决公共产品提供什么、提供多少、何时提供的整体知识问题。面对变动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约束,国家需要像企业一样做“计划”。
目标治理是指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整体知识、制定国家规划、引导资源配置推动目标实现的公共事务治理方式。
目标治理是看得见的手,是由于它在知识运用上是可以认知和可以计算的,并影响着发展的趋势。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梦想。也需要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就是目标治理的全部含义。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由鄢一龙著。
第一章 导论:五年规划的中国“例外”
一、发展计划的兴衰
二、中国“例外”
三、话语的回归
第二章 大论争:国家计划之手
一、“先知马克思”
二、乌拉!“斯大林模式”!
三、“社会主义计算”可能吗?
四、“玩资本主义游戏”
五、适应性效率问题
六、言之过早的“历史终结”
第三章 目标治理
一、西蒙的火星人
二、公共产品的知识属性
三、目标治理
四、治理成本最小的路径
五、含义
第四章 以目标治理推动发展
一、作为发展方法论的五年规划
二、新长征:四个现代化
三、新概念:小康社会
四、新世纪:迈向全面小康
第五章 目标统制:五年计划的错置
一、目标统制体制的形成
二、大推动的“一五”计划
三、“收与放”的悖论
四、知识运用的紊乱
五、中国的独特性
第六章 目标治理:五年计划的重塑
一、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二、微观领域的去计划化
三、五年计划的重塑
四、看得见的规划之手
第七章 中央地方目标治理
一、目标制定的“纵向民主”
二、目标函数的耦合
三、南辕北辙效应
四、两只手与两个积极性
第八章 目标治理机制
一、国家MBO:层层传递的行政压力
二、严厉“父爱主义”:选择性软预算约束
三、改变游戏规则:制度调整
四、集中资源办大事:以项目为抓手
第九章 目标治理与自觉的适应性
一、务实主义与自觉的适应
二、五年规划的目标调适
三、自我纠错:大跃进的教训
四、自我强化:意识形态僵化与政策跟风
五、实践反馈机制:评估与调研
六、绩效评价:五年计划的学习曲线
第十章 自觉之治
一、盲目性危机:马克思批判的幽灵
二、中国经验的意义
三、走向自觉之治
附录Ⅰ 目标治理数理模型
附录Ⅱ 中国十一个五年计划绩效定量评估
附录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干预——基于能源强度的检验
附录Ⅳ “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及实现情况
附录Ⅴ 图、表、专栏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