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声音的力量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瞿泽仁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声音的力量》带你重温古希腊辉煌时期的语言文化,再现那波澜壮阔的人类早期文明,瞿泽仁先生用他那如椽之笔,为我们奉上了一场语言的盛宴!

更重要的是,这种来自远古的声音,这一场西方语言发展的交响乐,却强烈的震动了现代社会。国家意志如何实施,个体意志如何表达,今天的我们仍在争论不休,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似乎早已找到解决办法。

作者本意为丰富人类语言文化宝库,但无意插柳柳成荫,让我们隐约窥见了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智慧源头上的差异!

内容推荐

作者瞿泽仁对演讲与论辩艺术有过多年研究,对古希腊起源的辩论术情有独钟,认为正是他们推动了古代欧洲走上了民主与法治之路。因此退休后潜心研究其起源与演变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声音的力量》即为其演讲辩论三部曲的第一部,即古希腊罗马演讲与辩论的起源史。

本书详实地讲述了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如何发明演讲与辩论之术,又如何在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声中不断改进这门口语艺术,使声音展现出它自身的特殊魅力、力量与风采的。

书中所记叙的内容,主要围绕演讲和修辞学、雄辩术、诡辩术、逻辑等问题展开,并对与此相关的人和重要历史事件作了一番追寻和探讨,从中可以窥见演讲这一门语言艺术兴起的一个轮廓。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当说话遭遇艺术

 1.演说:发自远古史诗中的声音

 2.裸话:从市场到广场演说

 3.体校:学园演讲的温柔母体

 4.告别战神山:梭伦的史诗演说

 5.古罗马演讲:小希腊人所成就的

第二辑 演说,艺术之外的技术

 1.当演讲遭遇修辞:从柏拉图到西塞罗的追求

 2.公共朗读:不仅仅是为着愉悦

 3.演说文本:从口述到记录

 4.对话:真实纪录还是创造?

 5.演说训练:听似寻常也艰辛

第三辑 形影不离的政治与演讲

 1.公民大会:为着民主政治的呐喊

 2.反对票演说:从“牛虻”苏格拉底说起

 3.纠错演讲:一个绝佳的希腊式演说范本

 4.竞选演说:用火一般激情来点燃信念

 5.公敌宣布:以“人民或国家”的名义

第四辑 从雄辩,到雄辩家

 1.雄辩之中的修辞学:从辩证法开始

 2.说话讲理:从智者到逻各斯书写者

 3.诡辩家:不实的恶名

 4.高尔吉亚:雄辩亦在法庭外

 5.伊索克拉底:隐身幕后的雄辩家

第五辑 法庭辩论,一切只为公正

 1.法庭判之辩:正义只在众人口

 2.自我辩护:无口才则无公正

 3.代写辩护词:隐身的“律师”们

 4.法庭判决:古人之辩说公正

 5.辩护无效:被放逐的演说家

第六辑 战地演说,吹响厮杀的号角

 1.史籍中的战争演讲:纸上谈兵也多情

 2.结盟攻略:战或和的前奏曲

 3.战地动员演说:将领吹响了厮杀的号角

 4.演讲家的战地演说:文人武风逞英豪

 5.出使与谈判:外交风云中的唇舌之战

第七辑 演讲,从风格到其他

 1.《金冠辩》余话:失败的抗争也是风格

 2.罗马女性:阴柔气中也存阳刚风

 3.两样誓言一种追求:为健康举杯

 4.神谕与誓词:人神之间孰重孰轻?

 5.颂歌与悼词:生荣死哀任评说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演说:发自远古史诗中的声音

有人说,一切民族的幼年都是在歌唱中度过的;也就是说,最古老的文字记载都是诗歌或史诗。而“荷马史诗”正是这种唱歌的经典记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所描述的古代希腊世界,既包含了作者的叙事,也包含了英雄们以第一人称进行的表达——换言之,这种叙事是由第三人称的旁述与第一人称的直述相混合而成,而且其中一大半内容是由人物的讲话构成的。史诗的奇特之处在于,英雄们总是能遇到高谈阔论的机会:他们或对话商讨,或相互责问,或你争我吵,或娓娓而谈,或虔诚祈祷……这样的语言交流行为,既发生在两人之间,也更多地发生在英雄与公众之间,比如在集会里、在军队中、在宴会上;有时也发生在英雄和神祗之间,甚至诸神也和凡人一样参加到聚会、辩论和演讲之中。尽管远古并没有录音设备,但是,从荷马史诗的记载中,我们依然能聆听到发自人类演说的一些原始声音,窥见到他们演说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和有趣的场景,并从中辨别出辽远人类文明中的某些演说印痕。

公元前十三世纪,坐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濒临达达尼尔海峡的特洛伊是一座富有的城堡,普里摩斯统治着这座最坚固的城池。公元前1193年,发生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我们知道,由争夺美人海伦所引发的这场战争,结果希腊远征军攻打了10年仍然不能如愿;最后,联军使用了木马之策,方才终于取胜;之后,一夜之间,希腊联军将特洛伊城化为废墟。在史诗《伊利亚特》开始讲述的时候,战争已进行到第十年了。其时,希腊联军已经攻占了小亚细亚沿海的城市克律塞,主帅阿伽门侬掳走了该城阿波罗庙祭祀克律塞斯的女儿——美丽的克律塞伊斯。克律塞斯愤怒地向太阳神阿波罗控诉,促使阿波罗帮他一把,让希腊全军将士患上瘟疫。就在瘟疫肆虐的第十天,希腊人在军中举行了一次大会,将领阿基琉斯得知阿伽门侬霸占祭司女儿一事后,严厉谴责了阿伽门侬;强迫他归还克律塞伊斯。阿伽门侬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求得到阿基琉斯等人的一份战利品,同时还要求阿基琉斯将自己的女俘转让给他,否则阿基琉斯就得辞职回家。阿基琉斯不由怒火中烧,想要举剑杀阿伽门侬;关键时刻,雅典娜女神出来止住了他,她告诉阿基琉斯:阿伽门侬不久就会为自己的狂言付出代价,于是阿基琉斯这才怒气冲冲地回到帐篷。与此同时,奥德修斯也将克律塞伊斯带往埃提翁城,归还给其父亲。

这次大会,双方针锋相对,带上了浓重的辩论色彩。会议一开始,阿基琉斯就让释梦者占卜,让众人明白激怒阿波罗的罪魁祸首是阿伽门侬。这一招令阿伽门侬恼羞成怒,他百般狡辩,阿基琉斯则驳斥他说:

阿特柔斯之子,最尊贵的王者,世上最贪婪的人——你想过没有,眼下,心胸豪壮的阿开亚人如何能支给你另一份战礼?据我所知,我们已没有大量的库存;得之于掠劫城堡的战礼都已散发殆尽,而要回已经分发出去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的行径。不行,现在,你应该把姑娘交还阿波罗;将来,倘若宙斯允许我们荡劫墙垣坚固的特洛伊城,我们阿开亚人将以三倍、四倍的报酬偿敬你!

但是,阿伽门侬却坚持不交还克律塞伊丝,阿基琉斯愤慨地谴责他:

无耻,彻头彻尾的无耻!你贪得无厌,你利益熏心!凭着如此德性,你怎能让阿开亚战士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号令,为你出海,或者全力地奋勇杀敌?就我而言,把我带到此地的,不是和特洛伊枪手打仗的希冀……为了你的利益——真是奇耻大辱啊——我们跟你来到这里,好让你这狗头高兴快慰,好帮你们——你和墨奈劳斯——从特洛伊人那里争回脸面!对这一切你都满不在乎,以为理所当然。现在,你倒扬言要亲往夺走我的那份子,阿开亚人的儿子们给我的酬谢——为了她,我曾拼命苦战。每当我们攻陷一座特洛伊王国的城堡,占领一个人财两旺的去处,我所得的战利品从来没有你的丰厚。苦战中,我总是承担最艰巨的任务,但在分发战礼时,你总是吞走大头,而我却只能带着那一点东西,那一点受我珍爱的所得,拖着疲软的双腿,走回海船。够了!我要返回家乡弗西亚——乘坐弯翘的海船回家,是一件好得多的美事。我不想再忍声吞气,呆在这里,为你积聚财富,增添库存!

可是,阿伽门侬却满不在乎,说他可以送还祭司的女儿克律塞伊丝,但却要带走阿基琉斯得到的战利品、钟爱的女奴布里塞伊丝,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以平衡他的威严。这话令阿基琉斯怒不可遏,他想拔剑与主帅决斗,却被雅典娜女神阻止了。于是他只得再发表了一通对阿伽门农的谴责之言:

你这嗜酒如命的家伙,长着恶狗的眼睛,一颗雌鹿的心!你从来没有这份勇气,把自己武装,和伙伴们一起拼搏,也从未汇同阿开亚人的豪杰,阻杀伏击。在你眼里,此类事情意味着死亡;与之相比,巡行在宽阔的营区,撞见某个敢于和你顶嘴的壮勇,下令夺走他的战礼——如此作为,在你看来,才算安全的。痛饮兵士鲜血的昏王!你的部属都是些无用之辈,否则,阿特柔斯之子,这将是你最后一次霸道横行!这里,我有一事奉告,并要对它庄严起誓,以这支权杖的名义——木杖再也不会生出枝叶,因为它已永离了山上的树干;它也不会再抽发新绿,因为铜斧已剥去它的皮条,剔去它的青叶。现在,阿开亚人的儿子们把它传握在手,按照宙斯的意志,维护世代相传的定规。所以,这将是一番郑重的誓告:将来的某一天,阿开亚人的儿子们,是的,全军将士都会翘首盼望阿基琉斯;而你,眼看着士兵们成堆地倒死在杀人狂赫克托耳手下,虽然心中焦恼,却只能仰天长叹。那时,你会痛悔没有尊重阿开亚全军最好的战勇,在暴怒的驱使下撕裂自己的心怀!

P3-6

序言

在演说和辩论与人们生活日益密切的今天,你是否想到过,演讲与辩论是如何体现它的魅力的?又如何能起到征服人心的力量的?它又是如何展现自身的风姿的?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句话能回答的。但从人类演讲的最初理由去追寻它,无疑有着非凡的意义。说到人类的语言起源,尽人皆知的是,它的产生和人与人的交流需要紧密相关。不过,那仅仅是日常的对话,还不是专门的演讲;仅仅是一般的讨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辩论。所谓演讲,一定是面对公众或特定听众的,有目的、有意义、有程式、有场合的一种表达意见的安排;辩论,也同样应当是在公众场合或其他特定场合,为了某种目的,或者分清是与非,有一定规程的争论与辨析。只是当人类的脚步迈进到大约公元前6世纪以后,伴随着古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步伐,人们的日常口语交流才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则、一定形式、一定场合、一定艺术、一定社会作用的“演讲”。不妨说,近现代意义的“演讲”与“辩论”,本身就是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社会的产物。

这本书,就是叙述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如何发明演讲与辩论之术,又如何在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声中不断改进这门口语艺术,使声音展现出它自身的特殊魅力、力量与风采的。书中所记叙的内容,主要围绕演讲和修辞学、雄辩术、诡辩术、逻辑等问题展开,并对与此相关的人和重要历史事件作了一番追寻和探讨,从中可以窥见演讲这一门语言艺术兴起的一个轮廓。由于所涉及的一些话题至今没有定论,再加上有关演讲史一类的书籍材料十分罕见,在这种情形下,作者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史话形式,联系一定的史实来作概括性描述,而少作分析或结论;其叙述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体现形象化、生动性和可读性。总之,作者的目的很简单:希望读者在阅渎本书之后,能够对那些有志于演说和辩论的人们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起到一定的帮助,能够对所涉及的相关话题有个粗略的了解和兴起,同时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古人的口才智慧,顺便增加一些世界历史的常识,对更好地与外围人打交道也有所帮助。如是,则是实现了撰写这本书的初衷。

此外,本书乃作者拟写的“演讲史话”(又名“演讲风云录”)之第一卷——古希腊罗马卷;如有可能,作者将继续完成第二卷——中世纪近代卷。还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曾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公开发表的史料和学术论著,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鉴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罗列出来,希望见谅!

作者

2014年1月

后记

这本书好事多磨,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逝去的一些经历便又随之浮现在脑际。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多年前一个阴雨天,我的一个学生小川前来拜访,将借去的一本《世界名人演讲集》摆在了我的书桌上。我问他,看过有何感想呢?哪知他一个劲儿地摇头:“瞿老师,不瞒你说,我看不太懂,有点味同嚼蜡的样子。”我沉默了,心境跟雨景一般地阴霾起来。信手翻了翻,都是大名人啊:狄摩西尼、伯里克利、西塞罗、高尔吉亚……

可小川——以及那些跟他一样的仅有高中水平的学生,甚至大学生,不也一样面对名人演讲和辩论“味同嚼蜡”么?书店里、图书馆中,有那么多的名人演讲与口才,可就没有一种书,能比较像样地介绍一下演讲这门艺术的来龙去脉。人类自有了语言的声音之后,是怎样进化到演讲这一步的?或者说,演讲与演讲者是怎样兴起和出现的?它又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被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今天这绚丽多姿的一门口语艺术的?历史上又有多少著名的演讲家及其演讲风格、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当一切都在云遮雾罩中时,小川自然跟许多年轻的读者一样,看到那些所谓名人演讲、论辩的书会一头雾水了。从那时起,我就起了写作本书的心思。然而那一切不过是个心思而已,毕竟市面上演讲口才类的所谓励志书籍层出不穷,纸质出版又在网络的冲击下如此不景气,我只能放下这个念头。

转眼,2006年春天来临,《演讲与口才》杂志突然来了个邮件:我的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被收入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用书之中;当时,吉林新闻出版局也发出了祝贺;伴随我“受宠若惊”的是,那个曾经的念头,未了的心思,再度荡漾在我的头脑之中,再度拖拽出一串长长的思绪来。不过,转而冷静一想,看看书店那些同类型的书籍堆积,鲜有人问津,我再度踌躇起来……

而我过去的一些学生,有的早已步入各种工作岗位,有的还在人才市场汗流浃背地寻找职业,他们同样有个愿望:写一本货真价实的演讲“史记”吧。当学生的声音与曾经的念头碰撞在一起时,那朵小小火花也催生出了一种意志力。当我放下一切,埋头在过往的岁月之中,从遥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庭一路数过来,想要一直沿悉到今天的曼德拉、奥巴马们那些舌绽莲花背后的秘密,以及演讲、论辩中所有锦语妙言、逸闻趣事等背后的奥妙。遨游在古今中外的名人华章警句的海洋上,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伟岸与神奇,那些名人名言之中蕴藏了更多的西方历史、文化的东西,有着更多的值得探寻的奇珍异宝。它们催促着我告诉中国的年轻人,演讲是如何发生的?那些名人口才有着怎样的成功奥秘?那些挺立于讲台、法庭、广场、会议厅的出名或不出名的人,他们又是如何驾驭自己的口才,驱使着自己的辩才,遨游于他们时代的尘烟之中,让自己的声音融入历史尘烟的?

当本书的初稿完成后,才发现它限于体例和篇幅,只是记录了演讲最初兴起阶段的事儿,对中世纪和近现代都还来不及涉及,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它对中国的情形几乎只字未提——虽然我知道这并不是本书的任务,但还是想借此机会提及一二。

虽然,我们是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不过,真要追溯起来,具有现代意义的演讲,或者说公民演讲、公众演讲,其兴起也不过是最近百多年问的事。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作为工具理性认识的“演说”,也同作为“新学”的一个符号一样广为人知,并广为接受。甚至当时的文艺界也津津乐道,将这一新景观诉诸笔下。

我们知道,西方演讲术是与修辞学一并成长起来的,十分强调演讲者个人品性;而到了中国,它与中国狭义上的辞章、修辞和个人品性之类的关系反倒不那么密切,倒是与时局、民意、人的思想和政治风云关系不可分离。这方面,影响力较大也最突出的,无疑要数鲁迅、孙中山和宋教仁了。不妨说,顺应时局人心、世风社情,以鲁迅、孙中山和宋教仁为代表的公众演说,在中国才有了立足之地,使得他们才能如此自信地拿起了除笔墨纸砚之类国粹外的最有利工具,成功地找到了中国话语“修辞”的别一种意境,从而彻底打破了中国的知识界推崇的“述而不作”及为统治者“立言”的传统,找到了公众演说和辩论的方式,怎能不去痴心拥抱它,怎能不去发出自己的金声玉振之音?……

在我概略地追溯了一下中国的演讲史之后,我才发现,真要作一部中国演讲史,那将是怎样的一部鸿篇巨著啊,有生之年如能做成一二,当引为平生快事!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本“口才传记”,作者的写作注定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限于材料来源的庞杂和篇幅,未能一一罗列出来,在此一并向这些研究者致以真诚的谢意。也因为是“史话”性质的记载,也难免有粗疏之处,这就只能靠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正了。

最后,本书责任编辑彭剑飞先生的慧眼识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能抛开经济效益的考量,毅然决定出版,了却了我一个久拖未遂的心愿,都是促成拙作付梓的关键因素,对此一并表示感谢!

瞿泽仁

2013年12月于鸿泥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