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编著的《牛车轧过的青石板》收入作者2010至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五十余篇,约十三万字。大部分以皖西北地区特别是阜阳的乡土民情为写作对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的文章历数了阜阳的民风民俗,社会风物,历史典故,帮助读者了解皖西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的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激发读者热爱家乡的情怀,还有的文章描绘了祖国大地的秀丽山川,为美丽中国抒写出动人的篇章,给读者以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引导读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为共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些文笔优美的游记,也是目前持续升温的旅游热的写照,是本书的另一大卖点。
杨光编著的《牛车轧过的青石板》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以纪实手法,描绘了阜阳市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勾勒出一幅作为皖西北重镇阜阳的世俗画卷,反映了阜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历史转折点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颍淮文化的多姿多彩。下辑则记录了作者的一些行踪,歌颂了家乡之美和祖国之美。它既是作者人生的历程,更是心灵的历程,这也是本书取名《牛车轧过的青石板》意图之所在。
修房子在农村是件大事,往往要请来亲朋好友帮忙。先把成捆的麦秸用铡刀铡齐备用,再和泥,泥里拌上麦糠,以加强黏合性。没有梯子就把耙竖起来靠到墙上,人上到房顶先把烂草揭掉,再把稀泥抹在秫秸簿子上,缮上新麦秸,最后拍实,草屋顶就算修好了。
修房子的活干完了,要留人家吃饭。菜肴说不上丰盛,都是家常菜。一般能有粉丝小鸡、萝卜烧肉、豆芽豆腐、白菜豆饼这几样,那就算高档次的了。酒是用自家的秫秫跟走村串乡的酒贩子换的,装在小口的黑陶罐里,挂在墙上,谁喝谁倒。粗碗烧酒,一醉方休。
孩子们也没闲着。女孩子挎着篮子割草喂羊,男孩子背着粪筐拾粪,拾满了一筐就倒在自家的粪堆上。农村的粪堆是和猪圈、厕所连在一起的,为的是方便积肥。种小麦的时候,把肥料洒在地里作基肥来年才能有好收成。
种麦是秋季最重要的农事,先得把地犁上一遍,有牛的人家赶着牛,地犁得又快又深,黝黑的土地在雪亮的犁铧切割下,变成了泥土的浪花。孩子们背着小筐跟在后面,捡拾出红芋时漏在地里的小红芋。没有牛的人家只有自己拉犁了。老头在后面扶犁,半拉橛子和妮子在前面拉。拉犁可不是好活,累人得狠!所以连刚过门的小媳妇也得参加拉犁子,为的是助把力。地犁好了,种麦也就容易了。
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拾粪,有人就出主意去掏老鸹窝。大家来到庄头的老榆树下,老榆树历经沧桑,老树干斑驳陆离,树皮上长满了青苔。大孩子在下面指挥,小孩子甩掉鞋往上爬,一直爬到树梢。几只老鸹无奈地在树四周盘旋,呱呱地叫着,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把窝里的蛋装进口袋里,这战利品当然是每人一个。
老鸹窝不多,可是农家的孩子点子多,这回他们又去掏老鼠洞。别小看这老鼠洞,一个洞就像一个地下仓库。顺着洞往里掏,老鼠早已闻风而逃,留下的都是粮食,有时能掏几捧花生、一堆黄豆。拿回家淘一淘,照样能吃。
秋风越来越凉,已经是晚秋了。女人们把芦席铺在当院里,套被子,做棉衣,准备过冬。棉花是自家地里种的,把摘好的棉花去掉棉籽,积多了就请弹棉花的弹成棉絮。棉布是用棉花到集上换的,给孩子们缝的棉衣做好了,孩子闹着要缝时尚的化学扣。其实母亲早就准备好了,是用鸡毛鸡肫皮跟挑货郎担的货郎换的。
傍晚,西边天际的晚霞烧红了半个天,村庄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夕阳里。村头的大树上传来归鸟的呱噪声,家家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庄户人家每天只吃两顿饭,晚饭吃得很晚,一般要在于完农活之后。晚饭大都吃的是杂面锅巴、蚕豆酱,就蒜瓣,外加红芋轱辘稀饭。庄户人家吃饭有个习惯,大家不约而同地端个大粗碗,蹲在村头老榆树下,边呼噜稀饭,边交谈见闻,你一言,我一语,十分热闹。
秋天的晚上,露水很凉。壮劳力坐在大门口,用从坝埂上割下来的荆条编筐打篓。老奶奶在屋檐下,用纺锤织麻线。老爷爷在小院子里为孙子编苇窝子,苇窝子是用细麻绳和芦苇花编成的,穿上厚布袜子也算暖和。有的下面还钉着木屐,这样冬天下雪就不怕泥泞路滑了。农村人节省,晚上一般不点灯,所以孩子们早早就入睡了。村子里十分安静,偶尔听见谁家的母亲唱着一支不知传了多少代的儿歌哄孩子入睡:“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妮子,抱猫来。吱——扭,下来啦……”随着渐弱的歌声,村庄显得格外安静。偶尔传来几声清冷的狗叫声,使沉睡的平原更显得空旷和静谧。明天,农民们还要继续劳作呢。
P12-1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世界文化之林中最灿烂、最辉煌的一部分。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宏伟篇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淮大地,人杰地灵。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江淮儿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安徽文化,即人们所称道的徽文化。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徽文化可以分为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文化圈。颍淮文化是淮河文化圈中的一个亚文化圈,主要是指由颍河流经淮河流域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它也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颍淮文化现象展示了中华文化既具多元化,又具一体化的特征。它既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地域文化既具有漫长的历史积淀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特点,因而地域文化自有其独特的风貌,颍淮文化突出表现了这些特征。
阜阳位于黄淮海平原的西南端、安徽北部的淮北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沙颍河从阜阳腹地流过,注入淮河。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经济上贫穷落后。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阜阳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却造就了艰苦奋斗、豪爽慷慨、淳厚笃实、热情奔放、坚韧恒毅、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品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阜阳人民既承袭了华夏儿女优良的传统,也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特有的人文内涵,形成了由颍河和淮河哺育的颍淮文化。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颍淮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内涵和张力,是中华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伟大祖国地域辽阔,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异彩纷呈、各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颍淮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大发展、大趋势下进行的。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所特有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也往往在像颍淮文化这样的地域文化中体现出来,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在颍淮文化中,顽强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同时颍淮文化又通过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多姿多彩,以及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阜阳这一方沃土上,名人荟萃,大家辈出。殷商之争,传奇人物姜尚,就出生在临泉。春秋时期,辅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管仲,是颍上县人……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沈从文的散文,觉得沈先生的散文实在是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好传统,具有典型的中国风味和中国气派;后来又接触到沈先生的弟子汪曾祺的散文,感到汪先生把沈先生散文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一脉相承。以后我在大学当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讲到汪先生的《胡同文化》的时候,就强调了这一点。
汪先生才华横溢,确实不愧为沈先生的弟子。他的笔下很多好的句子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颇具匠心。比如京剧现代戏《沙家浜》中的:“垒起七星灶,铜炉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说什么周详不周详。”既符合剧情的发展需要,又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既有点江湖气息,又有些传统意味。语势酣畅,一气呵成,痛快淋漓,朗朗上口,舍辙押韵,真是脍炙人口。这个经典唱段能够得以广泛流传,绝非偶然。
我在大学开的课是《语文教学论》,教高师的学生将来怎么去教好语文课。其中当然也要讲怎么进行作文教学。教了一辈子的理论,可是因为专注在学术上,就很少有机会自己跳下水去试一试,写一点作文。退休以后,在家赋闲,不觉想到动动笔,小试牛刀,于是便开始了散文写作,后来谁知竞一发而不能收,居然有了几十篇,精选以后,才有了这本集子。
因为特别喜爱沈、汪二位先生的文风,尤其敬佩汪先生不写大而拉杂的长篇,而写精致的短篇;更佩服他的写作方式:不构思到字句不下笔。所以自己写起散文来也自然受到了他们的很多影响。以平常人的心态,感受平常人的生活,用平常人的话,说平常人的事。这是二位先生散文的共同特色,也成了我写作散文的榜样。虽然也努力这样做了,但自己的东西尚不能及其万一,还要继续努力,向着二位大家的方向走。
我的散文大都带有一些怀旧的情怀,但怀旧而不伤感。我认为,怀旧可以唤醒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所以它是一个温馨而甜蜜的过程。在怀旧中,人们能够发现生活和人性的美,进而理性地看待过去和今天,从而对生活更加淡定从容,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丰富和充实。
为方便阅读,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以纪实手法,描绘了阜阳市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勾勒出一幅作为皖西北重镇阜阳的世俗画卷,反映了阜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历史转折点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颍淮文化的多姿多彩。下辑则记录了作者的一些行踪,歌颂了家乡之美和祖国之美。它既是作者人生的历程,更是心灵的历程,这也是本书取名《牛车轧过的青石板》意图之所在。
这本集子的写作,还要感谢我的爱妻李萍,她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我伏案爬格的时候,她总是服侍左右,红袖添香,玉盏斟茗;还在工作之余为我打印、校对文稿,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