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稻盛和夫
1.想法变,一切都变
稻盛和夫先生1932年1月30日生于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县。父母开一间小小的家庭印刷厂。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二。因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父亲曾要他辍学就职,由于哥哥据理力荐,他才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准备去当地一家银行工作。一位老师出面说服了他的父母,在靠奖学金和业余打工维持学费的条件下,父母才勉强同意他去考大学。可惜考试成绩不理想,稻盛先生只进了名气不大的鹿儿岛大学,专业为有机化学。他在大学里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毕业论文受到有名教授的赏识。但毕业时却找不到工作,稻盛先生非常苦恼,一时甚至产生过加入暴力团的念头。后经人介绍,才进了京都一家破旧的电瓷瓶工厂——“松风工业株式会社”,他被分配到技术科,从事新型陶瓷的开发研究。企业连年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一起进厂的5名大学生4人先后辞职。他也不安心,想转行,但哥哥不支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想,与其发牢骚、埋怨命运不公,不如静下心来、埋头于研究,做好眼前的本职工作。观念一变,心情就轻松了,于是全身心投入研究开发。由于排除了杂念,聚精会神,就容易进入状态,很自然地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久他的努力就有了成果,受到了上司的表扬,他就越发来劲,索性把床、锅都搬进了实验室,废寝忘食,结果业绩越加显著。从那时候起,他的工作和人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开始改变他的命运,而且,从诸事不顺转入良性循环这一过程让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类似人生观的东西在心里面萌动。稻盛先生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当中,感悟而且归纳出了人生最重要的真理。就是人的想法、观念、人生观、人生哲学,对于工作的结果,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卓越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先生开发出一种U型绝缘陶瓷材料,可以替代荷兰飞利浦的进口元件用于电视机的显像管,因而得到了有名的“松下电器集团”的订单。全厂别的部门都不景气,士气低落,唯有稻盛领导的“特磁科”欣欣向荣。正当他踌躇满志,希望为改变整个企业的面貌一展宏图的时候,却在开发“日立制作所”要求的陶瓷真空管时遇到了困难,虽夜以继日地努力,一时仍未突破,他很焦急。但是新来的上司,一位外行的技术部长不但不鼓励,反而泼冷水,给他不公正的评价。稻盛先生一怒之下,拂袖辞职。
第二年,即1959年4月1日,在原企业几位同事及有关朋友协助之下,稻盛先生借别人工厂一角的一幢木结构二层小楼,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员工28名,资本金300万日元。稻盛先生自己没有钱,大家要他以技术入股。当时他27岁。
京瓷公司在稻盛先生率领下飞速发展。1984年,为顺应日本通信事业民营化的潮流,稻盛先生以世人难以想象的、超人的气魄,创建了日本“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简称第二电电)。这两家公司后来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
稻盛先生白手起家,40年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2005年3月末结算,集团年销售额超过4兆日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利润接近4000亿日元(约3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7万。经营范围涉足精密陶瓷、电子零部件、数码复印机、手机以及通信事业等领域。集团几十年持续发展,从未亏损,更可贵的是:经营过程像阳光般透明,几乎没有污点。
在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被称为昭和年代的“经营之神”,而稻盛和夫先生被称为平成年代的“经营之神”,就是在全世界,像稻盛先生这样卓越的企业家,也是凤毛麟角。
稻盛先生说他的事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具有正确的、明确的经营哲学,并与全体员工所共有。
3.优秀的哲学家
稻盛先生不但在开发新产品上很有悟性,而且在把握人心方面也颇有悟性。我把前者称为技术的悟性,把后者称为哲学的悟性。从小学起他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王。从孩童时代的游戏打闹中,他已经体会到人心的机微、矛盾和多变。当头头要有勇气,有好吃的要与人分享,肯做自我牺牲等等。进初中前传染上肺结核,他开始理解人的心态与健康的关系。学生时代的种种挫折,让他认识到生活的艰辛和人心的复杂。但是母亲的开朗性格影响了他,让他在失意中振作起来,让他产生勇于挑战新事物的勇气。同时,父亲诚实本分、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另一个方面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他的心细如发的经营风格中,从他后来独创的实用而缜密的会计原则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少年时代所受教育中,鹿儿岛出生的两位明治维新时代的代表人物给了他深刻印象。一位叫西乡隆盛,是人格高尚的思想家,他提倡的“敬天爱人”后来成为京瓷株式会社的“社是”;另一位叫大久保利通,他冷静、务实、讲究规则,是一位干练的行政才俊。西乡隆盛的理想主义和大久保利通的现实主义,在后来的稻盛和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19-22
正因为是透彻理解京瓷哲学的非京瓷人所著,所以很值得参考。
——稻盛和夫
走进书店,关于“成功”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其中大多数,都着眼于能力、手法、技术、技巧、计策、机谋、战略、战术、聪明、机智等等。甚至还有教授骗术的,把军事上的“兵不厌诈”,用到经营乃至其他领域。“计”有三十六条之多、“变”有七十二种之杂,仿佛这才是集我们古人智慧之大成。有些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亦常常突出个人手腕的高超。当然也有人论述“诚信”等人格要素的重要性,但多数也只是把它作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列出,而不是把它作为首要的和基础的要素。有人甚至有意无意地把“讲诚信”作为一种宣传策略,挂在嘴上,自己内心却并不真正认同。在社会上做事,特别是在中国,似乎不说假话就会吃亏,这才是许多人潜意识内的真思想。这种基本观念上的混乱,正是所有社会混乱现象的根源。
“稻盛成功方程式”则旗帜鲜明,它把“人格·理念”放在第一位,而且指明它有正负。这个方程式犹如巨大的警钟,应该震撼我们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
但是我们宣传这个方程式仍属于“显意识”。在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驱动这种“显意识”,它才能进入“潜意识”,并随时返回“显意识”。只有当“显意识”和“潜意识”都由正确观念占据,人才会走进悟境,才有所谓“厚积薄发”。
写作是一个用文字整理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对我而言,这次还是一个系统和深入学习“稻盛哲学”的过程。比较写之前,写之后我对经营和人生的信念更为明确,更为坚定,更为自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进步,企业也有发展。写这部书虽有绞尽脑汁的艰苦,但我更多地感觉到愉快和充实。
有位朋友看完这部书稿后说,能够代表当代日本的,不是那些身居高位的日本政治家和官僚,而是在民间,像稻盛和夫先生那样具备高尚品格和哲学睿智的企业家。对此我亦有同感。 有人认为稻盛先生这一套太高尚,在讲究功利的现实世界里显得鹤立鸡群,所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但像“成功方程式”这样“深刻又浅显”的人生哲学,中学生就能懂,而且随时都能用。记住它,它就可能改变你的人生,用好它,你就会取得成功。
稻盛先生说:“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贯坚持自己的经营思想,并证明了它是成功的。”
因为本书大量译述了稻盛先生的原著和讲话,出自尊重之心,为了慎重起见,本书在付印前,曾由日本“盛和塾”本部事务局出面,请日本株式会社“世代继承活学社”译成日文。日文文本我请原日本“盛和塾”本部理事、日本“芬理希梦”株式会社会长矢崎胜彦先生修改后,经日本“盛和塾”本部事务局以及京瓷公司秘书室出版小组仔细审阅和修正。
借本书再版的机会,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人生航标:稻盛成功方程式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是著者曹岫云怀抱时代使命,为每一位在人生之旅中辨识航向追寻成功的读者,奉献的一部有见地、有性情,内容厚重,文笔鲜活,不但好读而且管用的上乘之作。
曹岫云君懂日语,在无锡经营中日合资企业多年,熟黯日本文化与经济,喜爱读书和思索。有一次,我从曹君的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已显陈旧的日文原版书,翻开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这部书许多篇章的天头页尾,布满曹君的批注,有些页面连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五色斑斓的符号标记。着魔了?这本《成功激情》,出自当代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之手,里头的“成功方程式”绝了。他又取出一大摞稻盛著作,原版的、中译的,并说:“这是金矿,金矿!”
若干年后的今日,我面对掘金者曹君用“心”打磨而成的书稿《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一路读下去,如行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曹君把成功方程式视作稻盛哲学一面鲜亮的旗帜,表现出曹君思想的犀利。
在日本,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昭和年代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被誉为平成年代的经营之神。与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等日本最著名的创业者相比,稻盛和夫是出道最晚的一位,也是唯一健在的。企业经营规模不算顶大而绩效卓著的一位;是同中国走得最近的一位,受儒学浸染最深的一位,与佛教靠得最拢的一位;是在哲学层面悟性最高,钻研最为执著,说得精彩写得精彩做得更精彩的一位;是极其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弘扬传播,拥有企业家弟子最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一位。
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曹君的心目中,稻盛哲学,不但是稻盛各项事业高速、顺利发展的思想基础,“而且它的思想的光芒,它所代表的人类的良知和睿智,在信仰混乱的现实世界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稻盛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渗透在稻盛先生的一切实际经营活动之中。它没有什么令人头痛的哲学术语,它深入浅出却有感动和召唤人心的力量”。
成功方程式的表述简洁明了,它是稻盛以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为基础,摄取并整合古往今来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资源提炼而成,并在持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深化与拓展,是最富原创性、实践性、普适性和开放性的哲理结晶。对任何一位读者来说,成功方程式的三个要素(尤其“人格·理念”)及其相乘关系、正负方向,都像可以终身结伴的多棱明镜,兼有精神引领、科学规范、道德警戒等价值,其社会文化效应难以估量。
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曹君把这本书做成了稻盛哲学思想评传的样式。由于曹君对稻盛的全部著作烂熟于心,方能用精取宏。凡书中精选稻盛著作片断的直译、译述,曹君无不严格依从日文原版,参照各种中文译本,字斟句酌,求信、求雅、求达。从书稿中曹君的自述便可读出,为了敲定全书的主题语、关键词,他付出了何等艰辛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人,何谓正确?”用了鲁迅式的“硬译”; “人格·理念”是对“思考方式”的意译,这后面,都有曹君立足全局的深思熟虑。而“成功方程式”这一译语的敲定,则是摒弃台湾某译本所用“成功配方”.的结果。全书章、节、目的小标题,都按照“立片言以居要”的目标,尽量截取或浓缩稻盛的话语给出。看似简单的翻译、译述,无不渗透着著者对稻盛哲学忠实而富有个性的解读。
自然,“评传”品位的高下更取决于“评”。四年多的时间,曹君与稻盛思想实践朝夕相伴,读其书,听其言,观其行,进入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努力渗透到潜意识层的境地;反思自身的心性理念与经营实践,观察中外潮流特别是世风国情,曹君对稻盛哲学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著书行文之中,曹君一边梳理稻盛心迹,一边注入自己的见闻感悟,或阐释或点评,或链接或生发,引述与评价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则浑然一体,无论是思辨探讨还是经验印证,自我拷问还是针砭时弊,始终都像思想者的心灵对话,不时进出的真知灼见,常令人心头为之热、为之凉,为之亮、为之黯,为之起、为之落。必得补一句的是,曹君写书的历程,如他所说,是学习、实践、反省三位一体的过程。
这部书的文风别开生面。曹君虽是理工科出身,却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他不欣赏八股腔和经院调,钟情俗语俚言家常话并融入文言典故,长于思辨而落笔总挟性情,阐述事理往往娓娓道来,像随笔般挥洒通脱。用此种读来令人称“爽”的语体,完成~部以论述为主的著作,殊为不易。书中附有的论文,如遇逢稻盛先生之前的《百术不如一诚》,相当集中地反映出曹君驾驭文字的能力和个性。
在我看来,这部书稿的弱点可能在于曹君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某种“仰视角”。在内容和表述上可以罗列出来的若干不足之处,都与此相关。曹君书中说:“一个人的优点像太阳,缺点像月亮。当太阳大放光芒时,月亮就看不见了。一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并取得显著成效后,他的弱点将变得不很重要。”这段话也适用于本书。然而,晚上的月亮通常还是相当显眼的,弱点毕竟需要正视。相信经历“稻盛洗礼”之后的曹君,会在他已经搭建的人文平台上做出更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我是主攻教育的自由撰稿人,曾郑重建议曹君另邀研究价值论、心性学或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名家作序。理由是名人高瞻远瞩,而我自己则隔行如隔山。他回应的理由分别是:“名人难明草根”和“隔行不隔理”。他希望了解和理解稻盛哲学、并引发感动和共鸣的人写序。拗他不过,于是有了这篇不像序的“序”。
江南客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100~+100)×努力(0~+100)×能力(0~+100)。这个方程式是京瓷哲学的核心。它表达了思维方式的极端重要性。我自己长期以来,就是根据这个方程式做事的。并且觉得只有用这个方程式,才能解释自己的人生和“京瓷”公司的发展。
稻盛哲学的核心就是这个人生方程式,而这个方程式的核心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么一句话。作为人,应该正直而不应该虚伪;应该勤奋而不应该懒惰;应该谦虚而不应该傲慢;应该知足而不应该贪婪;应该勇敢而不应该卑怯……
曹岫云所著的《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日航迅速起死回生的秘诀)》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稻盛先生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稻盛先生的人生哲学,第三部分为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日航迅速起死回生的秘诀)》约20万字,可谓稻盛先生思想的集大成。
不分地域,不论人种,“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努力×能力”——这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成功方程式。稻盛和夫在经典之作《活法》中提出了这个方程式,全世界几百万的读者受益匪浅。
曹岫云所著的《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日航迅速起死回生的秘诀)》作者是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最有资格称为稻盛先生在中国的“发言人”,他深入透彻理解了稻盛先生的“人生哲学”与“经营哲学”,以一名中国企业家的角度,创作出了更适合中国读者阅读、更有说服力的“稻盛哲学”深度解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