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之食,不特不为粗恶野蛮,且极合于科学卫生。
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势迫,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而勿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头等大事就是饮食。
为什么吃
吃什么
怎么吃
居住在五大洲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居民,是大不一样的。
中国人认为,作为一个自然人,为了生存,当然不能离开饮食。但是,这种饮食,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只不过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摄取养料,以达到机体代谢的目的。这种属于生存活命的吃,其烹饪,按照营养学所指示的原则,合理配膳就行了。
人可不仅仅是自然人、高级动物,人还是属于社会的,还是社会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只像饲养普通动物那样,按照生存需要调配好饮食,让其天天都照着死板的模式吃喝,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中国人认为,社会人由于文化传统、历史地理、信仰风俗等等之不同,对饮食的要求是极其复杂、极其多样的。满足一个社会人需要的吃,既要讲究营养,还要讲究享受人生乐趣。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饮食的,自古就有“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管子》)的说法。
中国人的吃,是很高明的。如果说中国人有什么饮食奥秘的话,用最简单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把吃和生存、发展、享受融为一体。中国人的吃,不单单是吃食物本身,也是在吃文化,吃科学,吃艺术。懂吃,会吃,使中华民族成为善吃的民族。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对中国人的饮食发表过精到的见解。孙先生从中外饮食比较、烹饪与文明的关系等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作了高度评价: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孙先生还把中国人的饮食与欧美人的饮食作了比较,指出中国食品发明多,烹调方法美,为各国所不及,也非欧美所可并驾,他说: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之最新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中国人之食,不特不为粗恶野蛮,且极合于科学卫生。
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势迫,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而勿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中国人为什么对饮食之事比较高明,而且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有深刻历史与哲学背景的。就哲学背景来说,中国人对于吃有一套人生饮食哲理。
饮食哲理
对于吃,儒家、道家、佛家、杂家都有各自的观念。这些观念,又对历代老百姓产生种种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于形成中国人在饮食烹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不容低估的。
大欲——儒家的饮食思想
中国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代以降,帝王中的绝大多数都把儒学作为指导思想,全社会的尊孔、崇儒,延续了两千多年。儒家的饮食观念,明白无误地承认人的基本欲望乃生存和繁衍。《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之事,生儿育女之事,不是一般的欲望,而是“大欲”,应该慎重对待。但是怎样去满足“大欲”,则应有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
研究儒家的《十三经》和经学家们的著述,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点,儒家的饮食思想,核心是一个“礼”字。它通过饮食制度、饮食礼仪、烹饪规范、筵宴格局、服务程序等方面的倡导与规定,来实现其礼的要求,即达到儒家设想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伦常不紊,纲纪振兴,合群共处,促进大同。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