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讳,是源于恐惧的。害怕遭天谴,在无力与天较量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约束自己,远灾避祸的主要方法,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些禁区,先不说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稳一些。
忌讳,是自古就有的事,也可以叫“禁忌”。“忌”和“讳”这两个字在“金文”里就有了,都有“顾忌”、“畏惧”的意思。“禁”,按汉人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吉凶之忌也”。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即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说文解字》)。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所以,所谓“忌讳”、“禁忌”者,在吾华先民那里,就是因心有所惧而对自己的言与行的一种约束。
忌讳,是源于恐惧的。害怕遭天谴,在无力与天较量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约束自己,远灾避祸的主要方法,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些禁区,先不说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稳一些。
自古以来,忌讳之说代代无穷无已,吾人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天灾人祸,把人吓坏了,为了平衡这颗恐惧的心,就有了忌讳之说,避邪之俗,求神问卜,无非为保平安。这其实也是古今同理。现在的科学技术之发展远胜于古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一些道理也远较古人精通了。可忌讳之说、卜筮之俗,仍不能穷尽者何也?大概是今人固然没有了古人的那种害怕,可又生出一些古人没有的害怕,“恐惧”心仍在,“恐惧”的内容略有变化罢了。
人到底怕什么呢?首先是怕死!遍看古今中外的一些忌讳,大都是让你远离死地的。人之怕死,古今皆然,怕饿死、战死,怕让水淹死,怕被火烧死,怕让野兽吃了,怕让鬼勾了魂去……
有人说,先民对死并不恐惧,说他们认为灵魂不灭,说他们认为人死可以转世再为人,这大概都不甚可靠。古人的某些不怕死的说法或许也不能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的,说人死是回“天国”,说人死是解脱,说人死魂灵不灭仍可伺机托生为人云云,这都是不得已的说辞。丧礼葬仪之兴,是很久远的事,那么隆重地为一个死了的人送葬,无非是希望他走好,希望他到另一个世界过好日子,希望他能有一天回来与活着的人共享天伦之乐……但希望毕竟是希望,先民也不至于傻到在没有一个死人能回来的情况下,仍坚定不移地认为他终究会回来的吧?
我们从古代的典籍上看,从现存的一些野蛮部落的一些习俗上看,从域内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上看,有很多的忌讳,都是由怕死而来的。人之降于世间,第一位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的被剥夺,是人生之大祸患。人饿了就得吃东西,没东西吃就得饿死,所以近山者打猎为生,以禽兽的肉果腹;近水者打鱼为生,以水生物果腹;平地上的人种五谷,以杂粮果腹。为了不遭饥荒,一方面要勤奋地劳作;一方面要求老天求神祇保佑,他们认为只要不侵犯神灵,神灵就不会惩罚他们让他们饿死,所以打猎者敬山神,打鱼者敬水神,种地的敬五谷神,任何侵犯神灵的事都被视为禁忌。P1-3
关于“忌讳”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我看一个问题,愿意探本求源,所以在这本书里常常“回到”古代,“回到”蛮荒时。万事大抵都类如一条河,不过有大有小而已。从源头流到穷尽,整个过程里它的形态可以说是变换无穷。“忌讳”此一现象亦如是,它在源头时是一个样子,到了后来,就可能变化得与初始时面目全非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抵是因为它走的路太长了,它有时可能很顽固地保有本原的面目,有时却又不得不随意赋形。这是从它的时间性上考虑,那么再从空间性考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域的忌讳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那种差异可以说就是天生的。所以,忌讳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从空间角度来说,那种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
差异意味着此时与彼时有别,此地与彼地有别;今人与古人有别,北京人与上海人有别。差异引出人与人交流的兴趣;同时先天地带来人与人交流的困难。表层的交流应该说颇容易,因而表层交流的兴趣也就容易很快地丧失,深层交流却因难度大也颇容易丧失掉交流的兴趣;所以人与人之间真正地因交流而理解,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事。
靠着外力去消弭差异,靠着一统的“中心话语”去移风易俗以取消差异,这类事自古以来代有人做,但顶成功的也不过是做到“求大同,存小异”。那么再进一步究诘,那“大同”是否让人心悦诚服,成为一种刻入骨髓的永恒的追求,大概一时不好这么说。我想人类所谓“世界大同”的理想,更多的可能是指经济水准上的大同,而非是文化习俗的大同。所以,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大概是永恒的。那么,作为风俗一部分的忌讳,连同它的差异性,也可能永远伴随在人类的文化进程中。
我想,这应该说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虽然大体的意思已基本作了表述,但似乎还有一些话要说而不得不打住。因匆匆收场而留下了至少两个大遗憾:一是原本计划中的一些章节没有时间写进来;二是对整个书稿没有时间很好地披阅增删。因为第一个遗憾而使本书不免有月亏瓯缺之感;因为第二个遗憾则使本书泥沙俱下不得澄明。然而时不我予,这本来可以尽量避免的缺失却不能做到,此又憾中之憾也!面对读者,我只能怀着一份歉意,同时寄希望于以后有机会弥补。
王强
北京北洼路寓所
王强编写的《中国的忌讳(精)》语言精练,提出问题精准,分析问题透彻,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心态、感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中国的忌讳(精)》主要是对中国人古今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此中作者的分析评价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笔,所以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工作、学习、交友、生活等方面养成了诸多不成文的规矩。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极力规避的东西。这些都包含有怎样地暗示?还蕴含了哪些文化?让很多人追思甚久。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都有怎样的忌讳?这些忌讳都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王强编写的《中国的忌讳(精)》为您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