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编完的这本《张梦阳散文精品集》,是继1998年出版《静斋梦录》之后的第二本散文随笔集,下面还准备写《静斋悟道》,合成作者张梦阳的随笔三种。这全九写书之余随意闲思而成的,没有占用专门的时间。
日月如梭,转眼工夫已经过了六年多,随意而作的长短文章竟也不觉间累积了三四十万字,连自己也觉得吃惊。可见只要不断地做下去,总不间断,终归是会有所获的。作者从这四十余万字的文字中,选了二十余万字,集合成一本书奉献给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梦阳散文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梦阳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刚编完的这本《张梦阳散文精品集》,是继1998年出版《静斋梦录》之后的第二本散文随笔集,下面还准备写《静斋悟道》,合成作者张梦阳的随笔三种。这全九写书之余随意闲思而成的,没有占用专门的时间。 日月如梭,转眼工夫已经过了六年多,随意而作的长短文章竟也不觉间累积了三四十万字,连自己也觉得吃惊。可见只要不断地做下去,总不间断,终归是会有所获的。作者从这四十余万字的文字中,选了二十余万字,集合成一本书奉献给读者。 内容推荐 《张梦阳散文精品集》作者张梦阳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其作品质朴中见厚重,平凡中显深刻,亲历中藏深挚,具有很强的审美和文史价值,堪称当代的文化档案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张梦阳散文精品集》主要收录作者近年来的随笔、散文和短论,形虽散淡却包容颇广,重情讲趣,思深虑广,可让读者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目录 前言 闲思琐话 抒怀与议事 何谓文人真性情? 难得“清高” 难得“散淡” 难得“诤言” 难得“交融” 难得“别致” 迎风冒雪访雪芹 冬雪樱桃沟 退谷四乐 奇崛的峭石 草的沉思 鲁迅的当代价值 也谈何谓“思想家” 曼陀罗·红玫瑰 吴冠中眼中的鲁迅 鲁迅·《红楼梦》·“真的人” 韩康的诚信 芳草青青王昭君 屈原故里寻访记 江南寻访徐文长 历史的淘洗 哲学的价值 哈佛的校门 晚景能否来新夏 怀旧与反思 老坛口的窝窝头 偷听连阔如说书 我的话剧情结 《资治通鉴》幽读记 《鲁迅全集复读记》 荒原时代的地坛 往事非烟百感生 绍兴鲁迅情 好编辑卢家明 师恩难忘 评人与品文 一月的情思 透·准·醇 “红楼”版本看“炼字” 苦茶、药味与“涩” 萧红的灵异与气场 日本鲁迅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记人与论世 记我的老师 心仪 思想家的铜像 秋天的白杨林 肖凤 科罗拉多的晚霞 自言与自励 大寂寞中读自己 幸福全在 “闲思”生命,省悟历史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何谓文人真性情? 无论权贵怎样横暴,“大款”怎样淫乐,虚名怎样诱惑,世人怎样讥笑,习俗怎样羁绊,作假者如何腾达,求真者如何蒙冤,都破釜沉舟,义无反顾,毅然冲破一切罗网,全身心地去追求,去探索,去攀登,去苦修。纵令稍一回头,略做假戏,即可名利双收、抬上高位、左右逢源、养尊处优,也绝不转意,绝不伪饰。 即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未能取得半点真经、丝毫真谛,终生轮转于艺术真界之外,始终未能进入,到头来一无所获,浪迹荒原,落个傻子、痴呆的骂名,也毫不后悔,绝不气馁。 何谓文人真性情? 真性情就是一个人真实的个性与自然的情感,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不落窠臼、不拘一格、不袭前人、不泥形式的原发性的创造能力。 真性情者是一要真实、自然,与一切虚假、矫情、人工造作、表面文章、登台演戏、缛节陈套、官场夺权、商界争利、妇姑勃谿、叔嫂斗法、鄙俗是非、教授桂冠、博士头衔、会场座次、剪彩庆典等等形式上的种种虚饰一概无缘,只是袒露自己真实的个性,表现自己自然的情感,孜孜砣砣、披肝沥胆地追求、探索科学的真理、学术的真谛、艺术的真界。无论权贵怎样横暴,“大款”怎样淫乐,虚名怎样诱惑,世人怎样讥笑,习俗怎样羁绊,作假者如何腾达,求真者如何蒙冤,都破釜沉舟,义无反顾,毅然冲破一切罗网,全身心地去追求,去探索,去攀登,去苦修。纵令稍一回头,略做假戏,即可名利双收、抬上高位、左右逢源、养尊处优,也绝不转意,绝不伪饰;即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未能取得半点真经、丝毫真谛,终生轮转于艺术真界之外,始终未能进入,到头来一无所获,浪迹荒原,落个傻子、痴呆的骂名,也毫不后悔,绝不气馁。生命衰竭之刻,带着曾经追求过、奋斗过的自豪和一丝淡淡的惆怅笑离人生。因为对“真”的求索与恪守,乃是他人生的最大快乐与最高准则。 真性情者还须自由、独立,与一切奴性、媚骨、裨贩学术、诠释文章、阿谀文学、政治工具、粉饰太平、求得干禄、袭人肤表、追时逐臭、迷信权威、蜷缩窠臼、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俗学媚世等等功利性的种种私俗一概无缘,只是坚持自己独立之精神,开动自己自由之思想,独行孤往,任意驰骋于日月乾坤、天地造化的灵性时空和精神宇宙之中。他不把研究与写作当做谋利逐名的手段,而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不把读书做学问当做学者身份的虚饰,而作为精神的终极的关怀。所以能在喧嚣的社会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身心地与古今中外先哲大师对话、交流、感悟,“读书不肯为人忙”“为学不作媚时语”,潜心求道,不求闻达,修炼静气,自甘淡泊,因为忘掉了外界的赏罚毁誉、荣辱得失、功利世俗,透破了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就能够做到荣辱不惊、随遇而安,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从而超脱世俗,破除自我,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追求学术之极致,探寻文学之底蕴,并唯一以结实、深刻、耐得住历史考验的著作当做生命的奉献,作品之外的一切名义的热闹都视做毫无价值,只想进入纯粹的宁静的科学、学术和艺术的真界。 静则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感之神方能从天而降,创造潜能才涓涓涌出。真性情者真实、自然、自由、独立,为创造力的进发准备了条件—— 这种创造力,是活生生的生命泉水的自然喷发,不是先验、预设的条条框框、主题概念、情节模式的人工制作,也不是以某种权威力量(包括诺贝尔奖)的认可为目的的刻意雕琢。 这种创造力,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独造,不是傍人篱壁、拾人涕唾的模仿与沿袭,也不是领导奖掖、商家资助、文友帮忙等来自外界的力量。 这种创造力,是蕴涵在真性情者胸中的灵气与神力,可使拥有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行美文白天籁、获佳作如神赐。 这种创造力,铸造了真性情者唯真是尊的独特性格,对真才能者可如郑板桥、齐白石那样甘为“门下走狗”,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王公贵胄则像贝多芬那样傲然挺立,让太子对他脱帽,皇后对他招呼。道理如贝多芬所说:“君王与公卿尽可造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感到我们的伟大。” 这种创造力,驱使真性情者唯独钟情于内在的品位与质量,无心计较文章的长短、书脊的厚薄。倘有内容,可下笔如下大江东去,一气呵成百余万言,倘须凝聚,则像尼采那样“在十句话中说出旁人在一本书中说出的东西”。无论长短厚薄,均属独创,均是真金熔铸。 唯有真性情者,才能拥有这种创造力,才能创造出真科学、真艺术、真学术、真实绩! 唯有真性情者,才有资格进人科学、学术、艺术的真界。没有真性情,纵然戴上了博士、院士的桂冠,也距真科学十万八千里;没有真性情,即使登上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宝座,也只能坐在学术殿堂门外招摇;没有真性情,就算是大红大紫成了明星、大腕,也连艺术大师的门下走狗都不配做! P2-4 序言 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格局下,编选一套有规模有实力的当代文学选本,不能不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次编选的作品大多数来自作家自选的精品,或是经由资深文学编辑遴选成书,全套书在内容编选上突出强调名家的文化品格和所写时代的精神风貌。 此次选本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来考察研究,因为她呈现当下的状态,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当代文学的不足以及其未来走向。这一文学时段,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后,商品意识自然融进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的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八十年代呈现的是文学狂欢的盛宴,九十年代作家在“共名”状态的一元格局被打破,文化的多元化应运而生。在文学创作上,作家开始从宏大的叙事题材转向个人的“一地鸡毛”,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觅见和认同,身份开始从坐班转向了流民;进入二十世纪末,文化环境出现产业化思潮,对作家创作带来严重困扰: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他们不能维系以启蒙和精英为元素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同时由于时代的影响,他们本身也开始对自身的精神标签产生了疑虑和动摇。 “五四”以来的文学,大多数时期都处于一种意识“共名”状态,一种思想主题支配一个时代的文化,比如“五四”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抗战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斗争等。“共名”基本概括了一个时段的文化思潮,作家只要通过作品阐释或反映这一思潮,就会被这个时段认可,但是在这种文化状态下,作家的艺术独创性往往被掩盖,个性因素很难彰显出来,他不能与“共名”造成对立,否则就会出局,而作家的独立品格往往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离开了独创性,只能是臃肿的文学。与“共名”对立的“无名”,也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它通常是指多种主题并存,无法达成“共名”的状态。在三十年代出现过短暂的“无名”状态,由于军阀割据混战,导致地域交流阻塞。比如京派文学、南京的民族主义、上海左翼以及东北流亡文学等多种对立的文学思潮共生的局面,其间有冲突和斗争,不管怎样融合都无法达成“共名”,这个就有点像无名的文化状态。九十年代的文学不难发现它所含有的“无名”特征与三十年代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从文学本身打破了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线性发展,凸显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状态,多种文学走向并存发展,表现强劲的多元价值取向。比如主旋律文学由官方掏银子供养,消费文学以获得大众认购为目标,纯文学只要圈子内的人认可或一些小众读者,形成官方、知识阶层和草根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多层次的复合文化结构给出文学多种走向的自由,这样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转向,即使许多作家的写作视点非常接近,也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生发对所处时代的体念和看法,几乎每个作家笔下都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世界,渗透其个体生命最隐秘的部分。“共名”时代的消亡使得作家放手开拓个人心理空间的写作实验,转向贴近生活的个人叙事方式,一批新生代作家应时而生。 上世纪末包括现今都是一个文学碎片的世界,不同的作家立场不同,各自按自己的观念出牌,这样看起来很乱,有些文本令读者感到陌生,但是她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让文学在社会文化空间发出更多独立真实的声音。 文学是人类呼吸的器官,作为编辑出版人员,我们有义务传承一些健康洁净的文学作品,时下的网络文学泥沙俱下,无法从中遴选经典。我们只能选取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给本世纪提供一套具有恒久性的当代文学名家选本,是传承和研究当代文学的需要。 “作为文学批评界的一员,我认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虽然没有像布鲁姆所描述的那样,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混乱时代”的种种文学征兆在作家的文学实践中也是很常见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虽然浮出一些重要作家,诞生一批不可忽略的作品,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写作经验技巧都得到扩张,但是面对物质化的时代,面对利益阶层重新分配和伦理体系不断颠覆的人性场景,一些作家不断沉溺于某种焦虑和失落的精神状态,缺少慎思、缺少觅见、缺少悲伤。有些作品,要么屈服庸常,要么对公众聚焦的描红,要么对低俗趣味的宣泄等。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十分鲜见,其功利性、实用性、媚俗性俯拾即是。文学不一定要恢复崇高,但是我们要在真正意义上找回文学内在的精神品格,这是对自身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与使命必须要做出的回答。萨义德曾说:“知识分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自由和知识。”作家不是充当好大喜功的文学领袖,也不是迎合权力机制的工具。其内心深处始终对社会自然有一种与之呼吸同在的连体感觉,对大众从骨子里有一种体恤和亲密的挚情,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顽强坚守,对现实秩序敢于表达真理之音。高尔基曾说:“道出真理与实情,是一切艺术中最最困难的艺术。”对阵这种巨大的挑战,我觉得作家们要有鲁迅那样的傲骨,用直面一切的勇气和力量道出民族精神内核的缺陷,披露历史暗藏的本质,还原大众生活的真相。只有穿透一切世俗的迷障,才能写出内涵深广的作品。 当下各种文学思潮一浪拍死一浪,文坛颓废和山头之风盛行,各种文学活动表面看起来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实际上成为一些商家敛财的外衣。回顾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有些作品展现人性或陷于人性中不能自拔,卑琐欲念、变态心理、性宣泄等充塞其中,虽然文学不一定要庄重,但是这些猥琐要能给我们警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寻求阅读刺激。针对文学创作的这些境况,我们有感于主编一套当代文学百家的必要性,一方面规整写作者的精神姿态,另一方面给青少年学生以健康洁净的引导。“对于刚刚用自己的血和泪写出人类史中最有奇特一页的这一代人,必须给予更高尚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百家编委会 2012年3月 后记 刚编完的这本随笔集,是继1998年出版《静斋梦录》之后的第二本散文随笔集,下面还准备写《静斋悟道》,合成我的随笔三种。这全九写书之余随意闲思而成的,没有占用专门的时间。 日月如梭,转眼工夫已经过了六年多,随意而作的长短文章竟也不觉间累积了三四十万字,连自己也觉得吃惊。可见只要不断地做下去,总不间断,终归是会有所获的。我从这四十余万字的文字中,选了二十余万字,集合成一本书奉献给读者。 我之所以总是不断地做,是因为自小就立志做季羡林伯父那样的“精神劳动者”,觉得既为学者就应该像农民耕田一样不停地在学术园地耕耘。离开了学术耕耘,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也失去了作为学者的存在价值,学者的学术生命就会终止。因而只能是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不管三七二十一,任凭天摇地动、风吹浪打,只是咬定青山不松口,死死地认定学术本身的实绩不动摇,不相信任何学术之外的虚幻的东西。的确是把学术和思想看得高于一切,把文章和书当成命根。 在埋头耕耘当中,听到鼓励之声,也耳闻攻击之音。无论是什么声音,我都当成是对自己的激励。而且后一种激励往往产生的动力更为强大,因为我只想以自己的实绩进行回答。越是受攻击,就越是要下死力埋头务实,把自己的书和文章做得更好!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后一种激励,《中国鲁迅学通史》第二、三卷几乎可能做不下去。我在后记中说过:写第二卷时有跑完一次马拉松,还没来得及喘气就要跑第二次的感觉,实在是精疲力竭了。然而,一想到这后一种激励,就立即来了精神。所谓发愤图强,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很多时候,强大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安乐,而是来自于愤怒。所以,我对发出后一种激励者往往心怀感激之情。真想跟他们道声谢谢!把自己的心思完全集中在创造实绩的劳作上,的确是应对外界喧嚣的灵丹妙药。在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上,可以包医百病。其实,这也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所以我的座右铭是: 探寻文学之底蕴,追求学术之极致。 悟透人世之内理,攀登人生之高境。 而夜以继El、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孜孜砣砣所做的事情,就是惨淡经营,营造极品。所谓极品,就是全神用力到极处,精心打磨至极致,最大限度地实现完美的作品。2004年秋天,北京保利大厦展览于右任、张大千、傅抱石的传世书画,我深秋听到消息时已经是最后一天,晚九点就将闭展。于是我打破晚上不出门的惯例急急忙忙跑去瞻仰。在这些价值百万的艺术品面前,我几乎不敢靠近,敬畏得只从远处欣赏。我想这就是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极品。一些无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所创造的传世文物,也属于这类极品。我此生已无望再学书画,不可能创造出书画极品,也不可能致力工艺,创造出什么文物。既然这辈子献身文学,能不能创造出文章极品呢?而《古文观止》和鲁迅等文化名人创造的现代经典文字,不就是文章极品吗?崇拜鲁迅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书画虽有影响,但终归不及文学对人类的精神影响深。所以,我要朝着创造文章极品的目标去努力。像书画家创造极品书画,工艺美术大师创造传世文物那样,去构思篇章、雕凿文字。当然,我始终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书或文章印成铅字后总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之处。因此,我在一篇自述中胡诌了一首打油诗: 陋室粗衣甘自苦, 每读妙文必起舞。 平生唯喜文章事, 梦中犹叹文不古。 每当我重温放于枕边,自少年时代就不停翻读的《古文观止》时,总是自愧弗如,梦中仍叹息自己和当今许多人的文章与古文及鲁迅等人的现代经典文字无法相比。人生苦短,即便长寿,活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而唯有文字是不朽的,可以记下这人世的沧桑。我梦寐以求的是自己此生能有深刻、精美的文字留于后世,即使不可能是什么大作品,有归有光那样的《项脊轩志》也好。倘若实现这个目标要以舍弃研究员、教授的头衔和地位为代价,不仅要仍然过清贫、寂寞的生活,甚至于还要忍受韩信式的胯下之辱,付出极大的辛苦与忍耐,我也甘愿付出。只要能够进入艺术真境就感到无限的幸福。然而这个既小也不小的愿望,看来也可能落空。但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我总要往最高境界去努力。集子中的文章因为是不同时候给不同媒体写的,会有些重叠和重复,敬请读者见谅。 仍要感谢的是恩师林非先生和至交再复、张琢先生,是他们1979年和当时的鲁迅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曾普同志一起协力,千方百计调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工作,使我改变了人生之路。否则,这本书稿以及《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鲁迅学通史》等成果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需感谢的是发表集中随笔的各位编辑,我在《好编辑卢家明》中谈了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卢家明同志编辑《中国鲁迅学通史》的事迹,人民El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先生也是我非常感谢的编辑,这本随笔集里的很多篇都是他编的。但在这本集子的编后记中我特别要提到两位女编辑:中华读书报《家园》责编舒晋瑜和光明日报“文荟”主编韩小蕙。晋瑜可说是我的“一题师”,集中的《又见“杜林”》《“红楼”版本看“炼字”》《吴冠中眼中的鲁迅》等题目,都是她改定的,比我自拟的原题好多了!小蕙则是我的“章法师”,《冬雪樱桃沟》的开头和结尾的“哦,冬雪樱桃沟!”都出于她的苦思。她还为别的作者改过文章,例如把谷林先生的标题《乱翻书》改成“闲翻书”,谷林先生大喜,来信称她为“一字师”,把这信收到他的书中。还曾经为牧惠先生的《说广东人的叹茶》改过关键的结尾处,牧惠先生在全篇说足了“叹茶,,的“叹”字后,却在结尾说“请来广东尝一下我们的茶”。小蕙直接给改成“请来‘叹’一下我们广东的茶”。也被牧惠先生当面感谢,并非常真诚地表示小蕙这样让他佩服的编辑可称为“一字师”。我从小有幸遇到了韩少华这样的名师,“文革”中又曾经向何其芳同志请教,新时期则幸运地长随林非先生学习。而现在这些恩师不是故去,就是已年老体衰、不便过劳,只能向这些编辑同志请教了。“编辑是我师”,我对这些好编辑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谢谢他(她)们了! 2010年7月23日于香山“孤静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