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以扬州清曲音乐为研究个案进行形态分析,试图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找出扬州清曲音乐中稳定性的因素,确定这些因素在扬州清曲演唱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探讨这些稳定性因素对扬州清曲整体风格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通过对扬州清曲代表性曲牌与兄弟曲种的相关曲牌形态的对比分析,确认这些代表性曲牌音乐形态上的共性因素,从而辨认出明清俗曲音乐形态的某些遗存。第三,进一步追踪形成扬州清曲稳态特征的原因,进而弄通稳态特征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本质属性研究中所占有的价值含量。本书由王小龙著。
《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是一本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著作。以“扬州清曲”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中国传统音乐“稳态特征”的表现和形成缘由。
《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第一、二章以扬州清曲的主体曲牌[满江红]和[南调]为分析对象,采用谱例比较、范式描写、抽样统计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结构和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状况作了详细深入的考察,发现了“材料稳态”、“结构稳态”和“旋律稳态”特征。第三章追寻了扬州清曲稳态特征的形成缘由,认为“材料稳态”由口传文化的一般特性决定;而“结构稳态”和“旋律稳态”则源于扬州清曲传承中独特的规约性机制,即以“曲会”等作为扬州清曲严格规范的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中对“板眼”、“摆字”等艺术要素的严格强调等因素造成。作者王小龙进而认为这与中国传统音乐“高文化特点”有关,使得“曲调考证”命题成为可能。
导言
一、研究动机
二、解题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情况综述
四、关于本书的研究方法和使用材料的说明
五、本书前期准备工作简介
六、本书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七、本书部分术语说明
第一章 主体曲牌[满江红]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完整(满江红]曲牌的音乐结构分析
第二节 相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三节 不同演唱者在相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
一、南京白局中的[满江红]
二、清淮小曲中的[满江红]
三、盐城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四、海州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五、徐州丝弦中的[满江红]
六、江南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七、民间器乐曲中的[满江红]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续)
一、湖南丝弦中的[满江红]、[淮调]
二、河南鼓子曲中的[满江红]
三、安徽淮词[满江红调]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一章 谱例
第二章 主体曲牌[南调]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南调]的音乐结构形式
第二节 不同人演唱相同曲目中的[南调]
第三节 相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的[南调]及不同时候演唱相同曲目的[南调]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中的[南调]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观察[南调]——江苏其他牌子曲类曲种中的[南调]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观察[南调](续)
一、湖北长阳南曲中的(寄生]
二、单弦牌子曲中的[寄生草)
三、四川清音中的[寄生调]
四、广西文场中的[寄生草]
五、昆曲中的[寄生草]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谱例
第三章 扬州清曲传承机制考察——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形成缘由探析
第一节 “151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
一、艺人的回忆
二、口传音乐的形态特征——根据“口头程式理论”作出的推导
第二节 书面形式在扬州清曲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一、辅助记词
二、辅助记曲
第三节 扬州清曲音乐传承中的规约性机制
一、“曲会”——严格规范的传承机制
二、强调“板眼”、“摆字”
第四节 扬州清曲传承中积沉的审美取向:尊重传统、保守求稳
一、清曲艺人艺术观的表现种种
二、两种不同文化类属之间的思想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附录二
采访时间地点列表
附录三
部分采访记录稿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