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戏,爱美,爱这虚幻而真实的人生。《如戏》是一位女白领段安平单身生活的情感实录,一位女戏迷学戏演戏的寻梦体验,也是一位女记者对民间戏曲生态的切身观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与戏曲互为镜像,于人生中寻觅戏曲意境,于戏曲中印证人生苦乐,每一篇文章都是人生与戏曲的叠印,文本由此呈现出迥别于当今其他女性随笔的品质,如此特质既有时尚生活气息,也有更丰富的文化意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段安平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戏,爱美,爱这虚幻而真实的人生。《如戏》是一位女白领段安平单身生活的情感实录,一位女戏迷学戏演戏的寻梦体验,也是一位女记者对民间戏曲生态的切身观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与戏曲互为镜像,于人生中寻觅戏曲意境,于戏曲中印证人生苦乐,每一篇文章都是人生与戏曲的叠印,文本由此呈现出迥别于当今其他女性随笔的品质,如此特质既有时尚生活气息,也有更丰富的文化意蕴。 内容推荐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与戏曲互为镜像,于人生中寻觅戏曲意境,于戏曲中印证人生苦乐。《如戏》这本随笔集是一份女性段安平单身生活的情感实录,是学戏演戏的寻梦体验,亦是对民间戏曲生态的切身观察。作者爱戏、懂戏,尤痴迷越剧,文集由“羁旅戏梦”、“顾影自怜”、“民间脸谱”、“陌上花开”四辑串联而成,循着这个脉络,市井生活的百态、历史人生的浮沉浓缩在了勾栏瓦舍的方寸天地之中,伴着浅吟低唱,一张张脸谱之后则幻化出厚重的人生百味。 《如戏》这本随笔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人生与戏曲的叠印,学养与情思兼具,呈现出迥别于当今诸多女性随笔的特殊品质和文化意蕴,其中部分文章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副刊散文奖。 目录 辑一 羁旅戏梦 寻梦离魂(上) 寻梦离魂(下) 1970年代的爱情 贾政是女的? 七天哑人生活 走街 爱戏成痴 夜半悲声 乡下端午 神戏 母亲的心愿 小虾米 兰花指 月娘 辑二 顾影自怜 唱堂会 我演黛玉 云端轻舞风里来 石竹梅 唱戏与长寿 寻找戏迷 萍聚萍散已看透 男人的“双拥” 后台 剪下名伶 票房 戏吧 辑三 民间脸谱 爱越剧的诗人 远方,云与河流 一鸣“雷”人 川剧迷老杨 镂月裁云 小保安与梅兰芳 草根粤剧 辑四 陌上花开 越音觅踪 嵊州之夜 女子科班习艺地 风中的黄梅 地摊儿戏 去天津听大鼓 十三绝 正乙祠看戏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打“飞的”玩越剧 鼓魂 看娃娃吼秦腔 平安发财戏 颠轿 小镇“白蛇” 街角昆曲 试读章节 镂月裁云 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毫不惭愧地以一串串著名的头衔为自己加冠的时候,就在种种名不副实的专家和大师如过江之鲫、如野草般疯长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真正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杨玉琴。 杨玉琴的剪纸在20世纪90年代曾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那张荣誉证书上赫然写着:“最长的组合剪纸,长150米,宽1.10米,全卷共由1000幅图案组成……”然而,真正打动我的远不是那张证书。打开那一幅幅剪纸作品,我一下子惊呆了。题材之广博,手法之细腻,工艺之精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百米长卷以白版为底衬,以色纸为画面。一千多幅图案,主要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线,从古典传说到民族风情,从飞禽走兽到花鸟鱼虫,从农耕到祭祀,从牧牛到蝴蝶。从轩辕教民、大禹治水、去病出征、诸葛运筹到唐宗纳谏、武皇建制,从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岳飞、左宗棠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每一个故事,每一幅画面,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的动作、表情、衣着、饰物甚至发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陕西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古朴、稚拙而且粗犷。陕北的剪纸,内容主要以牛、马、驴、羊、鸡、骆驼、白菜、梨、桃等为题材;关中地区的剪纸一般比较细致,曲线繁多;朝邑一带的剪纸以戏曲内容为多,散发着秦腔的韵味,其造型和动态与皮影戏相似;三原一带的剪纸以花卉为多,结构简单,色彩对比强烈;陕南的剪纸同是曲线多,但一般图案比较大,图案多采用植物纹样。大致来看,这些剪纸作品通常都是以一个独立画面居多,剪工也比较简单。像杨玉琴这样有着完整的叙事情节和历史人物的长卷实属罕见。 杨玉琴出生于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末举人,父亲素好翰墨,为旧西安城中为数不多的书法高手。她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对剪纸醉心成癖。在家里见啥剪啥,奶奶的旧衣、袜子给偷偷剪了,母亲和自己的红锻子棉袄给剪了,甚至有一次将家里的地契也给剪了。小小年纪,她就开始在田陌小径细心观察花鸟虫鱼的生态习性,对剪纸艺术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她无师自通,刚刚操剪,作品就惟妙惟肖。杨玉琴参加工作后,不论单位举办活动,还是周围的人娶妻生子,她都会被请去剪字剪花,布置一番,一时间赞誉鹊起,人们都把她称作“巧手权威”。 我慕名来到位于西安夏家庄的杨家,我们一见如故。说到她的作品,她立刻如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将对剪纸艺术之爱倾泻而出:“这是中国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亲、为亲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郭巨埋儿、卖身葬父、黄香扇席、丁兰刻母……”她一个一个地展开讲着,二十四个故事尚未讲完,已经是口干舌燥了。 二十四孝图是孝道文化的普及读物,其中有很多故事被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像《大舜耕田》、《老莱子》等剧目已不多见,经常演出的有《槐荫记》、《闵子骞单衣记》和《王祥卧鱼》等。《槐荫记》出自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卖身葬父”,后改编了《天仙配》之后,人们就只记得黄梅戏中《天仙配》的“树上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了。《闵子骞单衣记》就是《鞭打芦花》,闵父得知续妻不贤,一怒之下要休掉她,闵子骞跪地求情:“母若在时一人冷,母若不在两子寒……”子骞感化了他的继母,也感动了广大观众。《王祥卧鱼》是一部传统戏,山东临沂市请编导重新打造,由沂蒙的柳琴戏团演出,大获成功后,2008年被文化部邀请进京,一时间好评如潮。 二十四孝中还有个故事叫“弃官寻母”,我所知道的有福建的梨园戏叫《朱寿昌》, 故事讲的是宋代人朱寿昌。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自此母子五十余年不得相见。宋神宗时,朱寿昌为寻母弃官去陕西,发誓如不见母,永不复还。最后终于遇见母亲和二弟,其时母亲已有七十高龄。这是他孝心的感应。当时王安石、苏轼均写诗赞美他的孝行。如今,川剧高腔再次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剧名叫作《寿昌寻母》。 讲完二十四孝后,老人家指着一幅黄道婆纺线图说道:“巧姐剪花不算巧,黄道婆纺布纳粮草。”她又指着一幅民间娘为女儿梳头图对我说:“花朵一个别嫌少,字写三章莫厌多。”意思是说,娘鼓励孩子不要讲穿戴,而要将钱用在学习上。她又指着赵匡胤吃豆腐图说道:“珍珠翡翠白玉汤,匡胤吃饱气昂昂。”每一幅,老人都能讲出来龙去脉,不少典故、诗词佳句都是信手拈来。也不知讲了多少幅,最后实在累了,她操着浓重的西安腔说:“娃呀,多着哩!多着哩!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古人说“文如其人”。我爱其作品,我更敬其为人。老人的家里经常是宾客满堂,有的是来向男主人求字画的,有的是来向女主人索要剪纸的,也有的是做生意开了小店来求老夫妇作品的,更有不少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世界各国的朋友。不管是谁上门,她都视为自己的亲戚一样,热情又耐心地满足他们的要求。我说,杨姨,你待人这么好!她认真地看着我:“咦,不管啥人。平等对待哩!做人要以事实赢人,不骄傲自大。”说完爽朗地笑起来。 客人中,有人请她现场剪一幅,杨姨便拿出一小块红纸,随意一折便剪起来。那只握剪的手长满了老茧,那手指的动作却轻巧自如,如行云流水,如镂月裁云,那纸片上渐显出一个场景和人物,那是老人心中的另一个戏曲场景,那也是我喜爱的意境和角色。 P156-16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