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全传(共3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濮兰德//梁启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李鸿章全传》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西方文人笔下独特的李鸿章和晚晴历史。

作者之一的濮兰德(Bland.J.O.P.,1863~1945),英国作家和记者,曾作为《泰晤士报》记者走访中国,并亲自采访李鸿章,其后写成《李鸿章传》。合著有《皇太后治下的中国》《北京宫廷年鉴及回忆录》等,其作品以立论客观、文笔犀利而著称。

内容推荐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

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李鸿章全传》的作者之一梁启超曾经说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在许多略知历史的人眼中肯定是“谤满天下”,果真应该如此吗?也许你可以在《李鸿章全传》中找出答案!

目录

第一部

李鸿章传·濮兰德

原版前言

1.引言:李鸿章事业初期时的中国形势回顾

2.早年生活和家庭圈子

3.担任中国官员

4.担任外交官:与法国、日本的关系

5.担任外交官(续篇):与俄国的关系:海外巡游;1990年和谈

6.担任海军与陆军总督

7.外交家与政治家

8.人物方程式

参考书目

大事年表

李鸿章传·梁启超

1.绪论

2.李鸿章之位置

3.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4.兵家之李鸿章(上)

5.兵家之李鸿章(下)

6.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7.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8.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9.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10.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11.李鸿章之末路

12.结论

第二部

李鸿章回忆录·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编者前言

前言

1.李鸿章的文学抱负

2.李鸿章对基督教的看法

3.与戈登将军的关系

4.在嫘祖圣地前

5.在饥荒时期

6.献身农业

7.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思考

8.政变即将来临

9.在沙皇加冕典礼上

10.在德国的人和事

11.在法国和英国

12.大西洋上的航行和纽约

13.美国见闻

14.日记中的短注

15.义和团危机中的任务

16.奉命拯救朝廷

17.中日朝鲜之争

18.割让台湾

19.对杰出人士的评价

20.鸦片瘾和鸦片交易

第三部

李鸿章的一生与他的时代·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

1.引言

2.太平天国运动初期(1851—1862)

3.太平天国运动:白齐文的插曲(1863)

4.太平天国运动:信仰的背叛(1863)

5.太平天国的覆灭

6.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1864—1868)

7.升往直隶:黄河的变幻莫测(1869—1873)

8.同治皇帝:他的婚姻与死亡(1872—1875)

9.外交经验(1873—1876年)

10.对手张之洞

11.国情(1877年—1881年)

12.条约和战争的乌云(1879年—1886年)

13.总督的母亲(1882年—1883年)

14.次要事件(1884年—1887年)

15.人物与私事(1887—1889)

16.沙皇太子之访

17.纯属私事

18.困境(1891—1894)

19.中日战争(1894—1895)

20.和谈(1895年)

21.李鸿章的高歌前进(1896年)

22.致命的剧院与政变(1896—1899)

23.义和团叛乱(1899—1900)

24.和平与死亡(1900—1901)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试读章节

在上一章里我们研究了李鸿章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产生这位东方超人的教育情况和国内环境,以及早年引导他思想和行为的事件与境遇。

首先,毫无疑问,李鸿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亲强壮的体魄、非凡的精力、温和的脾气还有宽容的处世态度,这些特点让他的私生活十分与众不同,因此而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一些朋友便是在外交和生意中认识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总督生涯起步时和其以后对外政策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外国人的卓越认识,是明显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与戈登将军亲密交往的影响。

有关李鸿章父亲的事宜鲜为人知,我们只知道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归属于“仕途不济”、满腹失意、沮丧的“候选”官员之列。李鸿章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儒学之士,总是宣扬道德之中孝顺第一,在私人谈话中很少说到自己的父亲。在他为了训练文采而撰写的赞美诗中也没有写下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知道李鸿章的父亲属于文人学士阶层;也就是说,他曾成功地通过省里的乡试,但和努力奋斗的学者大军中的许多人一样,他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手段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他很早就成婚了,生了五个儿子(李鸿章排行老二),李鸿章的父亲能为他们提供一般正统教育的入门课程:在乡村博学者的指导下,几个孩子都获得了鹦鹉学舌般的背诵经典的本领,在中国,这些经典之作都被当作是对智力的启蒙而广为传授。

上一章说到的那本所谓的《回忆录》中,介绍了一些对于李鸿章在1846年与父亲的关系。其中一篇文章据说是由李鸿章于25岁那年写于老家合肥,父母当时都是42岁;这就说明李鸿章的父亲早在15岁的时候就已成婚。另一篇文章标的日期是1846年1月的某一天,记录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学者不愿听从他“高贵而严厉的父母”要他成婚的想法。李鸿章的第一次婚姻应该发生在此时或不久之后,因为我们知道,在他1853年弃文从武之后不久,他年纪尚轻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失踪了,毫无疑问,她们都死于太平军的袭击中。

根据记载,李鸿章通过伯父(伯父在当地厘金税征集处任职)的影响力,在衙门里寻得了一个职位,而此时当地的知县听闻了这个谨慎行事的年轻人文采不错,让他倒背了《春秋》,他做到了,这使李鸿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这几年里,通过勤奋的工作,他将精力放在通过修炼文学功底和写作技能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声誉,这帮他铺下了官宦生涯的康庄大道。

1847年,在为考取进士而设立的殿试中,李鸿章以第三名的成绩在400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了翰林院,即“文人雅士的栖息之地”。1851年,他成为翰林院编修时,已有了不小的名声;他那优美而儒雅的书法已经名扬于京城的文人雅士之中,甚至名声已传到了各个省市。但是,他到此为止除了展现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对自身才能的敏锐认识外,还没有表现出区别于正统儒家学者的精神特质。吸引他的老套僵化的学习体系,其所有细节完全还是父辈的那套体系,它摧残了父辈也正破坏了他同时代人的精神活力和想象力。

无论倒背还是顺背,李鸿章都能背诵整本的经典之作,撰写出无数篇文、散文以及诗歌;同时,他的聪慧敏感让他知道,要想踏上雄心勃勃的成功之路,必须有充实的钱包,以及贵人的相助。但是,在他进入翰林院的那年,在中国南部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利地丰富了他的经验,开阔了他的眼界。

李鸿章28岁那年住在安徽省合肥的老家,关于他在这个时期的职业,人们知道得很少。曼尼克思在为那本编造的《回忆录》里,描述了太平军在李鸿章从京城返回老家的时候取得了如何惊人的进展,他写道:“当他回到老家时,他看到太平军一路走过,正向京城胜利进军。当他看到那个给予他如此荣誉的朝廷和古老的政府身处危险之中时,爱国之情在心中澎湃不已。他立刻开始组织了一支去袭击和骚扰敌军后方的志愿军。”道格拉斯教授对于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发端也有大致一样的描述,但是他把时间定为1853年初。但是,我们知道李鸿章在金钱上极为吝啬,这让我们很难接受这个故事,更不用说即便是他愿意,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组织一支军队。

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证据解释了李鸿章为何放弃文人生涯而加入他所鄙视的军事之中,即因为在太平天国强盛之后,曾国藩(大清帝国军队的都统)要求京城方面配备一些秘书,而李鸿章得到了一个安徽籍翰林的推荐,获得了其中一个前途不错的职位。正如资料所说,他和父亲(1856年去世)在为军官征收地方税中立了功,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父子俩都是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做事。

当代的证据已经部分地证实了这个观点,因为李鸿章曾在1855年出任合肥的藩库,顺带着赚了一些钱。他在这方面明智的作为吸引了知县的注意,知县便向上级报告,说李鸿章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官员。按照这一报道,李鸿章好像受到了曾国藩的几次接见,这位伟大的学者型军人极力赞扬了李鸿章的文风和书法,结果这位年轻的翰林弃笔从戎。不管他接受这份任命的理由是什么,都为他的事业打下了第一个坚实的基础。

英国的读者会发现,在中国,文官们除了拥有经典教育的授课能力外没有其他资格,即使如此他们却可以承担高级军事职位,并都以同样的无知无畏去负责对外条约的谈判,管理钱庄或治理大江大河。事实上,在一个无所不知的多才多艺的假设上,整个官僚阶层都在指导高技术层面的事务,而在英国政治家和公众舆论把所有高技术的事务授予内阁大臣。所以,李鸿章从军队文书迅速提升为江苏的总司令并不值得注意。有充分且可靠的证据表明,仅凭勤勉和才干,他就得到了曾国藩的称赞,而他的提拔就在于此。

在晋升为高级军事指挥官的时候,李鸿章的文职也受到了提拔,因为作为一个翰林,参与军事事务被看作是他事业的临时脱轨。1857年,他被任命为浙江代理按察使,1859年又被委任为福建道台(他从未赴任该职,原因不明)。最后在1862年他当上了江苏巡抚,在这一任期里,他第一次在外交艺术和技巧方面受教,并见识了外国政治的广阔视野。1860年,由于他跟美国冒险家、“常胜军”总指挥华尔将军的关系,他开始研究欧洲的战争方法。在这一时期,由于英法联军轻松突破了大清帝国所有的北方防御,包围了北京,让他洞悉了外国人的军事优势。P234-27

序言

下议院的大厅里总有许多精彩的典礼场景,每天由权杖引导,在牧师和秘书的陪同下,斯皮克先生的队伍会从大厅里走过。布莱克·罗德也会定期来这里,每回都庄严地把下议院的门迎面猛地一关,然后在门上敲三下,接着开始召集下院议员们到上院去。但我亲眼所见、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午后。

当时我正离开下议院大厅,突然迎面遇见了李鸿章,那时他正在旁人的引导下来听一场辩论。他个子极高,面容慈祥,像是从另一个世界里走来的陌生人。一身蓝色长袍使他看起来光彩荣耀,步态举止又显得他非常庄严高贵,嘴角流露出的谦恭笑容表示了他对所见一切的赞赏态度。

从容貌特征来说,很难想出这代人或上代人中有哪个人能接近李鸿章的样子。这并不是说他会给你留下丰功伟绩或大权在握的印象,而是他传达了一种人格尊严,好似某个半人半神,自信而超然,但他在苦苦挣扎的凡夫俗子的眼里也不乏温文尔雅的气质。

在这方面他似乎极好地代表了他的国家,一个他所特有的但仍然神秘的国家。当我们还是满身涂满蓝色的野蛮人时,中国人早已享有文明,即使在今日他们在某些方面仍然是我们所不及的。随着中国政治的兴衰变迁,中国人总是对文化抱有很高的标准,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怀有强烈的优越感,对自己国家或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利益拥有坦然处之的态度。这些特点,毫无疑问主要归因于他们的闭塞状态。正如1715年随同彼得大帝的使节团访问中国皇帝的约翰·贝尔先生所报道的那样:

“大清帝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其所处地理位置理想优越,气候条件健康宜人,东、南两面由大海环绕;西、北两面坐拥连绵的高岩和荒山,著名的长城蜿蜒其中,成为另一道防御屏障。但以我之见,比上述提及的更能阻挡外国侵略的屏障是那片荒芜的沙漠,它向西绵延几百英里……东部和南部的海域确实是开放的,中国有可能在那里遭到袭击;但我相信,没有哪个君王会认为打破这样一个强大民族的安宁是合理之举,而且这个民族愿与邻邦和睦相处,在自己的领土内似乎感到心满意足。”

约翰·贝尔的预言在一百多年里都真实地发生了,正如他所言,东部南部的沿海地区遭到袭击。19世纪的历史之所以关注李鸿章,是因为他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治家,领命去处理祖国因古老体制所遭遇的危机。其出生、教育背景、性情气质以及他种族的传统,使他自然而然地对外来陌生人持轻蔑态度。然而,他也是第一个中国人士承认这些“洋鬼子”不可轻易忽视,承认他们在大清帝国的存在已成定局,同时,他也是中国政坛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

濮兰德先生在这本著作中明确指出,李鸿章身上有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对于一个主要兴趣不在政治方面的民族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没有第二个人比他更娴熟地引领他的同胞们登上他们此后无法避免的国际政治舞台;确实,尽管他身上有这么多的缺陷,但他在世界上为中国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这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一言以概之,李鸿章为中国对外政策奠定了基础,这种政策迄今为止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前所未有的。

巴兹尔·威廉斯

1917年3月于切尔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