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谁说创意只是灵光一闪? 谁说直线思维是寻找创意的最佳途径? 《Z创新:赢得卓越创造力的曲线创意法》是世界知名创造力研究专家,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授凯斯·索耶多年研究的结晶! “心流”之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IDEO公司总裁、CEO蒂姆·布朗,世界一流创新管理大师罗伯特·萨顿,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领导力培训项目创始人彼得·西蒙斯 打破只有天才才能拥有创造力的“天赋才能说”,8个步骤让创新不再神秘! 作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创造力,其产生过程都是相同的。创造力不似闪电,瞬间便可光华万丈点亮世界,而是跬步多积,见解滴滴,增量发展变化的结果。 内容推荐 卓越的创新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我们的精心培养。凯斯·索耶教授将自己多年来对创新力的研究总结为一种全新模式——Z创新。《Z创新:赢得卓越创造力的曲线创意法》作者凯斯·索耶认为,创新不似闪电,瞬间便可光华万丈点亮世界,而是跬步多积,见解滴滴,增量变化发展的结果。创新的产生遵循Z字形。 Z创新包含提问、学习、留意、游戏、思考、融合、选择、落实等8个步骤。且每一个步骤不是直线递进的,我们完全可以从学习直接跳到融合,从留意跳到提问。你若能熟练地使用这8个步骤,创造力就不再稀奇、神秘而令人生畏了。 创新力自我评估测试题、丰富的案例和小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应用书中的内容。 目录 创新能力自我评估测试 中文版序 唤醒与生俱来的创新潜能 引言 赢得卓越创造力的曲线创意法 01 做问题的发现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第1步:提问(ASK) 星巴克如何让喝咖啡成为一种享受 Instagram如何开发易操作的照片分享应用 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学会“提问”的3种练习 ● 练习1:发现正确的问题 ● 练习2:搜索空间 ● 练习3:转换问题 02 1万小时,若不自给,则如自残第2步:学习(LEARN) “天赋才能”,遭受质疑的经典假定 学会“学习”的4种练习 ● 练习1:刻意练习,通向最高水平的必经之路 ● 练习2:专精 ● 练习3:终身学习 ● 练习4:平衡专业领域与通用领域间的关系 03 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你有多大的创造力第3步:留意(LOOK) 换个角度,或许就能引发无数关注 留意,大脑比眼睛更重要 创造性的留意是如何奏效的 学会“留意”的3种练习 ● 练习1:运用新的眼光 ● 练习2:留意新变化 ● 练习3:感觉具象化 04 游戏化思维,想象世界的无限可能第4步:游戏(PLAY) 短信,黑客玩闹间发现的新功能 孩子,永不畏惧的创意家 自动取款机,始于“沙滩备忘录”的创意 Worldplay,孵化天才的虚拟世界 学会“游戏”的4种练习 ● 练习1:可视化张开想象的翅膀 ● 练习2:放松,后退一步为思维留白 ● 练习3:找到正确的“盒子” ● 练习4:做一名初学者 05 N个产出,让自己变成创意机器第5步:思考(THINK) 多产是伟大创新者的共性 关于创造力的4 大发现 学会“思考”的3种练习 ● 练习1:发散思维以扩充创意清单 ● 练习2:创新迁移 ● 练习3:设定时间表,严格恪守创新时间 06 在不相关的连接中迸发魔法的力量第6步:融合(FUSE) 独一无二的卡牌组合 不相关的词语组合更易激活脑活力 学会“融合”的3 种练习 ● 练习1:强迫性融合,时刻准备关联创意 ● 练习2:类比开启右脑创意新思维 ● 练习3:“混搭”,接纳多种可能性 07 最成功的创造者是最具批判性的思想家第7步:选择(CHOOSE) 原声吉他弦,试错中的最优选择 头脑风暴,缄默还是评判 学会“选择”的4种练习 ● 练习1:明确自己要什么 ● 练习2:举办一场创意竞赛 ● 练习3:客观审视出彩创意 ● 练习4:精益求精 08 快速成型比“思前想后”更重要第8步:落实(MAKE) “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快速成型” 落实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始于写写画画 学会“落实”的5种练习 ● 练习1:画出想法 ● 练习2:收集视觉图像 ● 练习3:动手制作 ● 练习4:想法具体化 ● 练习5:完善不完美 不断变化的Z创新之旅 结语 创新就是一切 附录 Z创新的研究背景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需要避免的两种常见错误 许多人在明确他们需要更好的创造力之后,通常会犯以下两种常见的错误。遵循Z创新的8个步骤,可以让你避开这两种错误。 错误1:认为自己只是偶尔需要创新 不少人认为,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做法和技能不起作用时,才需要创新。你可能是碰到了严峻挑战,以往的应对方式解决不了问题。这时,你认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有所突破。当然,你的想法没有错,选择创新可以帮你应对难题。但是,等到最后关头才想起来要通过创新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难免 有些不切实际。正如理疗师、作家玛莎· 贝克(Martha Beck)所写:“不要等待灾难驱使你去认识自己的内心深处。现在就去,那么就有备无患了。” Z创新虽然可以助你应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但若要真正从中受益,则需要你每天练习这8步。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更有助于你发现良机,从而促使你不断进步,而不是面临意外之事措手不及。 错误2:总是期待一个伟大的想法出现 我们通常认为,头脑清晰时出现的某种想法可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关创造力的研究表明,成熟的创意很少形单影只地出现。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独到解决办法是由许多创新的小火花点亮的——英国杰出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将其描述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奇迹、小启示、小火柴,在黑暗中出人意料地擦碰出火花”。在弯弯曲曲的创新道路上,我们一路收集这些小火花,不经意间它们就会发出极大的亮光,并足以昭示我们所面临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创新的魅力所在。 如果这些小火花每天都在你的周围闪烁,聚少成多,在你遇到问题时它们就突然迸发出能量,帮你解决问题。这是不是很美妙?你不妨建立一个储备库,用笔记本记录下这些思想的火花,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书中的8个步骤可以教你学会积极主动地培养创造力。你完全有能力拥有它。这种未雨绸缪、主动培养起来的创造力比起临时抱佛脚似地被动应对,更为有效。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意识到,为什么第二种错误,即“认识”上的错误极为危险。这种认识把创造力当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灵光闪现,情况马上会得到改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问题是,灵光如果不闪,你就会认为:“我是没有创造力的。” 但实际上,你错了。 练习这8个步骤无疑是需要花费精力的,只有每天非常投入地练习,才能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练习的方法很简单:集中注意力,付出时间和精力,坚持下去。幸运的是,坚持这种练习是令人愉快的事,而非强人所难。你很快就可以轻松做到。你若认为培养创造力就是等待灵感的闪现,那无论是哪本书,你都学不到多少东西;创造力的产生对你而言无法控制,也无法解释。幸运的是,创造力并非如此不可捉摸,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某种特性或天赋,而是一系列的行为。“外行总是期待灵感,”多产画家查克· 克劳斯(Chuck Close)说,“而我们都得出来工作。 那么,需要在这条路上走多长时间才能拥有创造力呢?对有些人而言,也许一两周时间就够了;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也许需要半年或者一年时间。需要多长时间不仅取决于你的练习有多充分,还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准备好让各种焦虑与禁锢远离你。一旦真正了解了这个过程,你将能更轻松地勾勒出想法的雏形,更自如地与老板沟通。你若是作家,即便写出如安妮· 拉莫特(Anne Lamott)所说的“糟透了的第一稿”,也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你知道如何选择、改善、检测完成第一稿之前的各个步骤。 能肯定的是,不断使用这些步骤,你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掌握,把它们变成自身拥有的智慧——无论你是小说家、销售人员还是电脑软件设计者,这种智慧是为你需要的创造力而量身定制的。随着环境变化,你的生活节奏会随之变化,你可以把这些步骤进行调整后试用在新的项目中,不断创新。激发创新的基本步骤不会改变,也绝不会令你失望。 P9-12 序言 唤醒与生俱来的创新潜能 听闻本书的中文版即将出版,我深感荣幸。和每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一样,中国需要创新的力量来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世界各个大国的决策层无一不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本书中文版呼之欲出的原因所在,它将有助于中国读者的创新能力达到新的制高点。 如何激发个人创造力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帮助每一位读者朋友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亲身实践书中的研究案例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以科学研究的最新案例为基础。在我十几年来的创新研究过程中,我提炼出了可以提高创新能力的8个步骤,它们分别对应书中的8 个章节。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到的指导手册,希望它能像你的私人顾问一样帮助你提升创造力。为此,我在书中的8 个章节中共设计了100多道练习。你不必从头到尾阅读本书;相反,你可以直接跳到感兴趣的章节,尝试使用书中的某种方法来帮助你。 只有积极练习,本书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在做练习的时候,希望你能把书放下,拿出笔和纸,积极动手练习,并将其应用到你的创新实践中去。或者,你也可以和同事、朋友们一起做这些练习。我希望这本书就放在你的办公桌上,随时想看就能看到。我希望你在阅读时能用书签记录进度并做笔记,哪怕是在书页的空白处寥寥几笔记下你的想法都可以。 当然,你也可以如同读教科书一般从头到尾精读此书。为此,我在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的创新案例,详述了创新者们是如何成功创新的。我还引用了很多创新大师们有关创新的励志名言。所以,你想怎么使用这本书都可以。你可以一口气读完,然后把它放在手边随时查阅;也可以先尝试书中提到的一两种方法,然后再通读全书。无论是哪种方法,本书都会对你有所帮助。 未来教育的突破与创新 在我最新的研究中,我研究了怎样设计未来的学校教育。我认为,学校必须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这一目的。一种方法是,教会学生们练习并运用本书中提到的8个步骤以及其中的技巧,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他们在任何职业和学科中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法是,学校以全新的基于研究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家发现,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们是以一种特别的方法去掌握科学知识的,这与那些上同样课程但不具备创造力的人不同。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文学领域,专业技能的创意都需要以一种特别的方法去学习,而这种学习可以使你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也可以让你将获得的知识学以致用。这种我们称为“活学活用的技能”与填鸭式的学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方法截然不同。虽然机械记忆和程式化的技能经常能在许多测评中获得高分,但它们并不能让学习者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科学、数学、工程等不同领域里教授创意,我对美国大学里的艺术、设计和建筑课堂等这些最富创意的学习环境进行了研究。这些课堂在创意方面堪称专业,老师会教学生很多方法和技巧,但这些方法和技巧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这些课堂在设计时就已经把创意过程纳入其中,并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 这个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基于学习的科学原则设计不同学科的课堂。任何学科都要求掌握知识、技巧和规程,但是这种低层次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变革发展的需要。学生们毕业时不能仅仅掌握一些知识和技巧。只有当他们掌握了深层次的知识概念结构且知道如何灵活地学以致用时,他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迎接意想不到的新环境、新挑战,才能创造新的知识。 最后,我相信,一个创新社会需要每个人释放他们前所未有的创新潜能。我同样相信,通过对Z创新8个步骤的学习以及创新技巧的实践,你定会实现释放创新潜能的梦想。我很荣幸你能选择这本书作为你创新之路上的得力助手! 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后记 2013年4月至10月,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学术访问。在第一次进入由安迪·琼斯(Andy Jones)博士在该校的写作中心(UWP)开设的“美术类文体写作”(Writing in Fine Arts)课堂时,正巧赶上他邀请本书的作者凯斯·索耶先生通过Skype视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索耶教授讲述着写书的心路历程,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有关如何创新的各种问题。正巧有位同学桌上摆放着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向他借来翻看。别具一格的封面设计以及前言部分立即吸引了我。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购买了该书并一口气通读完。多年来对美国文化的教学体验与研究感悟使我迅速闪现出这样的概念:在一个传统文化底蕴并非深厚的多元文化汇聚的国度,美国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潮流、独占鳌头,正是由于美国人具有敢于打破常规、颠覆自我、独辟蹊径、无所畏惧的首创精神。这种首创精神也是可以称之为“魂”的精神,是融化于血液中的自觉行动。这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的培养机制和环境造就的。《Z创新:赢得卓越创造力的曲线创意法》是资深学者将书斋中长期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再现于世,以科普读物的形式进入寻常读者视野中的典范与精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将该书译成中文,尽快让中国大众,特别是青年读者一饱眼福。 基于这样的想法和热情,我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本书的作者凯斯·索耶教授。得知此讯,他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将负责该书的主编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其实,这本书的中文版权当时已经被湛庐文化购买,可谓慧眼识珠。而在此之前,湛庐文化已经出版了凯斯·索耶教授的另一本杰作《天才团队》(Group Genius,2009)。经过沟通、试译等过程,我的译者团队最终获得了翻译该书的机会并最终完稿。 凯斯·索耶教授将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分为8步,即“提问”、“学习”、“留意”、“游戏”、“思考”、“融合”、“选择”、“落实”。整个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始于平日点点滴滴的积累,循序渐进,最终水到渠成、触类旁通。没有什么能一蹴而就。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创新,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做到;聪明才智也并非等同于创造力。书中列举的大量创新的故事,有的耳熟能详,有的鲜为人知,有的是名人轶事,有的是小人物传记,还有许多是在实验室里操作的科学实验及缜密分析,有的甚至是作者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经历,其富于创意的做法人人都可以效仿。另外,这些例证中所折射出的美国的人文品位和风格,也有助于中国读者从另一个层面理解美国的创新文化。本书文笔言简意赅,采用叙事风格,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基本的内容排列组合形式包括引文、例证、说明、实践。 尽管这本书看起来不是一部学术著作,没有那么多专业词汇和术语,但翻译过程也可以用“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来描述。比如对于核心词“creativity”和“idea”的拿捏把握,尽可能准确通过汉语表达,就经历了反复推敲的过程。还有文化背景知识的展现,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也难以准确到位。另外的挑战就是多位译者参与翻译本书,其本身自有的语言表述习惯也会造成译文风格的不一致。这就要求译者们不仅要以流畅的语言再现原文的风貌,突出科学文体的特点,更要在文字的可读性和严谨性之间寻求平衡。这需要反复斟酌,对专有词汇进行专门考证,统一多次出现的术语译名,甄选最恰当的词汇,以求为读者再现原书的精髓。原书的注释部分予以保留,以便读者对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查阅和了解。书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多采用了汉英对照的方法,并对原著中的某些专有名词、背景知识等加了脚注,方便读者理解。 原著中参考文献予以保留,以便读者对所提供的信息的进一步查阅和了解。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许比普通读者先有机会精读原著,这是一种精雕细刻的磨砺,也是一种学习与感悟。最后,就是书名的翻译,原著英文用词形象生动,如何也让汉语栩栩如生,我们着重进行了推敲、琢磨。 该书的翻译工作由我与李华芳、吕慧琴合作完成。译者的工作辛苦而清贫。在今天的名利场中,能够保持一份淡定和努力,是对专业的执着,是对于原著本身所传达的精神世界的求索,是对传播异域精品文化的渴望。译者团队的精诚合作是完成好一部作品的重要因素。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中文版终于出版了。译者首先要向原著作者表示特别的感谢,能够让我们读到一部用心血凝结的臻品。其次感谢约翰·威立父子公司及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这样一部精品。最后,诚挚地感谢旅居美国的余晓萄老师,她默默无闻地、分文不取地付出了她的辛劳与热情。 衷心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沿着z字形,迈上创新的路。 何小平 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终于出版了! 这是一部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宝典。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心流”之父,畅销书《当下的幸福》作者 创造力是通往未来之路的必携装备,相信《Z创新》对这条路上的每个人都会有所助益。 ——蒂姆·布朗 IDEO公司总裁、CEO,畅销书《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 《Z创新》是我读过的最有趣、最实用的创新力作。书中有很多故事、测试和练习,教你通过多种方式变得更有创造力。 ——罗伯特·萨顿 世界一流创新管理大师,畅销书《论浑人》作者 凯斯·索耶既是杰出的创造力研究者,又是一位出色的故事编撰者。 ——彼得·西蒙斯 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领导力培训项目创始人,畅销书《真北》合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