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布拉格布拉格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韩葵//徐晖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布拉格布拉格》作者韩葵、徐晖的写作视角独特,即不是中国人的,也不是捷克人的,是一种脱中国的在当地深入生活的,独立的自由人的观察视角这种视角,是脱离了中国传统本位,融入当地生活的,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使读者客观的抛去意识形态,近距离了解捷克的过去和现在。

内容推荐

《布拉格布拉格》作者韩葵、徐晖是长期旅居布拉格的华人夫妇。他们以导游的方式,从布拉格的多个场景切入,以夹叙夹议的文字来谈布拉格乃至捷克这个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挣扎,以及这个小国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杰出的成就。《布拉格布拉格》不仅停留在历史的故事当中,还有他们长期在捷克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他们对苏东剧变20年后捷克人的生活状况做了深入的观察与回顾。我们可以从这个似曾相识的小国身上,感觉到照镜子般的触动,会时时不自觉地回头看看我们自己走过来的路。

目录

1 城堡和十位总统

2 分手总是难免的

3 哈维尔,难说再见

4 一百个塔尖

5 洛雷托和圣诞节

6 外交部的视野

7 小城故事多

8 查理桥不受伤

9 没有布拉格广场

10 瓦茨拉夫广场见证二十年

11 今天的广场文化

12 克朗上的人像

13 从激怒欧洲的艺术说起

14 布拉格童话

15 浪漫的墓园

16 泡在啤酒国

17 卡夫卡的布拉格

18 我读过《你读过赫拉巴尔吗》了

19 昆德拉与克里玛

20 从名牌街走进残酷往事

21 消失的村庄

22 寻找共产党

试读章节

3 哈维尔,难说再见

哈维尔去世,是捷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我们后来一直很遗憾,那段时间碰巧不在布拉格,没有能现场体会捷克人是怎么度过那些天的。当时,我们甚至两天没有上网,一个关心捷克的朋友后来见到我们,感叹说,“一听到消息我就马上去你们的微博看情况,可是居然什么也没有,简直是悄无声息,我就猜到了,你们已经出发在路上了。”他还告诉我们,让人代送了花。

2011年12月18日那天,我们到香港看望老友。见面还没问好,他第一句话就是,“哈维尔去世了。”我们当时就有点懵,哈维尔的身体状况的确是关注的焦点,10月份也有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为他深情地过了一次生日,每年冬天对他的身体都是难关,但每年都度过去了,真没想到刹那间永远的离开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马上找到手边可以上网的电脑,捷克媒体上整版都是相关消息,也立刻就想到,访问这位老人的愿望真的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同事从网络上给我讲述情况,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才好,她莽撞地说了一句,“捷克人简直都疯了!到处是鲜花和蜡烛!广场那个平台上都放不下啦,街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还在继续往那里送!”还有一个捷克人告诉我,“我那段时间正好准备出国长驻的事儿,实在太忙了,我们都看了新闻,知道哈维尔的遗体有两天停在圣十字教堂,后面还有两天停在城堡,可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排好几个小时的队等待告别,就想在星期三起早到查理桥等着,那天哈维尔的灵柩要经过大桥去城堡,结果也没安排出来时间,因为天天都是从早晨忙到半夜。”他表示出无限遗憾,能做的就是抽时间去市中心送了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直开着电脑或电视,关注新闻里每个细节。但是,他从来没说什么悲痛、怀念之类的话,也没有掉眼泪。因为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这件事迟早要发生,只是,当离去成为事实,他觉得必须要表达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国葬在12月23日举行,地点是布拉格城堡里的圣维特大教堂。

12点钟,捷克共和国好像静止了一样,一分钟,为离去的哈维尔默哀。总统克劳斯、副总理兼外长施瓦岑贝格,他是哈维尔的生前好友,也曾经是哈维尔做总统时候的顾问。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她也是哈维尔的生前好友,10月份刚刚参加主办了哈维尔的庆生会,他们三个都有讲话,周围还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及夫人希拉里、英国首相卡梅伦、法国总统萨科奇,以及德国、波兰、奥地利等一共10个国家的元首,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主席布泽克,他们来对哈维尔表达最后的敬意;很多无法进入教堂的人,聚集在城堡中庭,那里悬挂着捷克国旗和肃穆的纯黑色旗帜,还装有巨大的电视屏幕,虽然在家里也可以看到直播,但他们选择了到最近的地方陪伴哈维尔度过这最后的时刻。

这么隆重的告别,不仅因为哈维尔是1989年东欧剧变后的第一位捷克总统,更在于他对捷克,甚至对欧洲,是社会转折的标志,是精神的象征。有捷克人曾经猜想,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选定捷克作为发表第一个在欧洲公开演讲的地方,是因为他想见到哈维尔,这种揣测比较狭隘,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哈维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我们国家一些知识分子很早就开始关注他了,崔卫平从英文版翻译了《哈维尔文集》。了解西方文艺的人,在哈维尔当总统之前就知道他是个不错的剧作家。我们在捷克访问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曾经很想有机会访问哈维尔,给他的办公室发了邮件也打过电话,但那段时间他不在布拉格。虽然哈维尔是卸任总统,办公室的人还是习惯地说“总统先生”如何,不知道这是惯例,还是因为哈维尔的声望才会这样。我们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现在很多人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也是这样,说到“总理”,代指周恩来,说到“主席”则代指毛泽东。通话中,我感觉到办公室秘书说话的腔调有点官僚和傲慢,但哈维尔忙于各种事务是真的,身体不好也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就把事情拖下了。没跟进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当时我不够自信,觉得自己的功课没有做好,对他的了解太皮毛,现在我已经做好准备,但是机会已经永远没有了。一位朋友曾托人帮我们要到了哈维尔的签名,天蓝色的彩色水笔写着他的名字,下面画了红色的心,他的签名一直是这样子。朋友还告诉我,秘书们的作风就是那样拿腔拿调的,不过哈维尔真的很平易近人,而且热心肠,甚至遇到朋友向他陈述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会忘记自己的地位,不考虑是否需要注意影响,上来就出手相助。哈维尔本人的生活很平民化,看到他并不是件难事,布拉格有几个中餐馆都挂着老板和哈维尔的合影,他喜欢去各种各样的餐馆吃饭,也不在乎人们拿他当招牌,有个跑堂跟我们说,自己就直接给哈维尔服务过两次,有时候人们能在街上碰到他牵着狗,他还会出席一些对公众开放的活动。

捷克和很多欧洲国家一样,政要其实都很普通,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去酒店大厅吃早餐并不是很特别的事情。克劳斯总统夫妇有时候也去中餐馆吃饭,对餐馆老板提出合影的要求都会答应;有朋友遇见过外长买烟,我们在饭店看到过当时的财政部长和前总理吃早餐;还在一个很普通的活动中心看到过副总理和朋友参加舞会时存衣服换鞋;从本质上来说,从政并不代表他们是什么特别的人物,而是他们给自己找的一份工作,只不过这份工作的出镜率高,影响面大。这样的状态,说明没有激烈的社会矛盾,是比较良性的,这也是哈维尔追求的民主社会的状态。

P26-29

序言

我非常荣幸,能应韩葵女士和徐晖先生的邀请,对这本关于捷克的书做些评注。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其中的9篇文章。我认为,该文集基于作者的亲身体验,文章语言清新,具有创造力,内含信息丰富,引人人胜。它使中国读者能够有机会一览这个中欧国家的文化、坎坷的历史和不显而易见的一面。

我很好奇,想看看作者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对此,我并没有失望。文章的选题和写作所展示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有着深度的换位思考。

例如,我起初感到困惑的是对不同制度下的总统入狱经历的介绍,以及被称之为“战争时期”总统的那个人(指伊米尔·哈卡,1938年11月到1939年5月任捷克斯洛伐克保护国总统,他签署了投降条约。)开始,我在书中没有找到对其他总统的更详细的论述,不太明白为什么只举这个总统的例子。读完后,我意识到,作者是以独特的形象,来使读者了解处于欧洲历史十字路口的弱小民族(小国)的局势。

除了政治历史和前总统哈维尔这样的突出人物,书中还使读者了解到丰富的文化,尤其是让每个捷克人感到自豪的布拉格的古老气息。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对捷克和捷克现任总统克劳斯为什么对欧盟持有消极或负面观点的见解独到。

顺便说一句,对于现任总统的观点,捷克相当多的公众并不认同,但我关注的是他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那些对此观点认同的国家的公众之所以认同,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比捷克还小,小得没有胆量反对。

毫无疑问总统的这种观点是真实存在的,我在总统发表这一观点之前,在周围或是报刊上还没听到或看到过。他这个观点甚至不太合乎常理,因为欧盟的观点是就所有欧盟国家而言的,有很多比捷克大得多的国家都参与讨论这个问题,许多国家的确存在着不同观点,而且要比捷克要多得多。

有些细节不太重要,我认为只是用词上的考虑,比如习惯称呼“小国”。

在全球范范围来看,与中国、印度和其他大国比较,捷克小得微不足道。但捷克人并不介意,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捷克是家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梦想和企求,但,是什么能使中国读者对这样的小国感兴趣呢?

显然这像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一样——微观是宏观的表象。

是个人、家庭和社会整体复杂的命运;是人们的多样化和不同层面的表现;是欢乐与悲痛……就整体来说,也就是,无法解决也不可替代的,其独特不可复制的个性。

我们总是先通过一个人个体的,然后是自己的家庭、一代人及整个社会的经历,来体验我们的问题、痛苦和欢乐。

所以,如实记录和换位思考,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文化的努力和目标。无论人们在社会中的距离和群体大小,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一定都有益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为自己带来提升也为别人提供借鉴,无论有无必要,总是应该思考我们的取舍,特别是能从周边学到什么。

很高兴这本有关一个“小社会”的书,为中国读者展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希望这样的文字能越来越多,能使读者得到最大的满足。

乌金

汉学家,捷华协会会长,捷克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翻译陈学东《捷华通讯》主编

书评(媒体评论)

捷克是夹在欧洲大国问的小国之一,却是欧洲精神的摇篮之一。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国作家韩葵和徐晖,不仅仅为我们描绘了布拉格的绝美景色,更着意于和我们分享产生于波希米亚土地上的思想文化。从他们的书中我们可以深切领会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话:区分小民族与大民族,并非他们在人口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更为深刻的东西。

——吕宁思,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著名时事评论员、主持人

捷克以及布拉格,肯定在欧洲最吸引人的国家和城市之列。捷克是一个只有一千万人口和近8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小国,为什么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与许多外国人的喜爱,因为捷克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文化与民族性。上世纪60年代,苏联占领捷克,有一个冷笑话在捷克流传:捷克准备建立海军,莫斯科说:你们是内陆国,建什么海军?布拉格对莫斯科说:你们没有文化,为什么也有文化部?这当然是弱小民族的悲愤之语。但也道出了一个真理: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就不会亡。

想起捷克,就会想起卡夫卡、德沃夏克、斯迈塔纳,想起好兵帅克,想起哈维尔与赫拉巴尔,想起布拉格的古城风貌,想起波西米亚风情。一对旅居布拉格的中国夫妻韩葵与徐晖,在那里打拼多年,既是商人,也是文化大使和媒体工作者,在他们的笔下,我们能够深入到捷克人的日常生活,接触到游客无法体会的真正的捷克文化特别是捷克人的幽默感。强烈推荐这本好书,使读者能够卧游这个很有特色的中欧小国!

——何亮亮,凤凰卫视著名实事评论员、主持人

我看了几篇,相当不错,很有可读性。

这类内容会有很多人关注,不同于单单写自己的小宇宙,除非你是名人,否则别人很难愿意按照你的思路去研读。

同时也很惭愧自己的浅薄,因为你们书上的很多内容翔实、深刻,远远超出我此前的理解。

——关尔丕,体育经理人、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