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编著者矛盾。
《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风景谈》表现的不仅是讴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茅盾对根据地这种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失去了这一前提,什么“讴歌”“赞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成缺乏感染力的概念化的东西。因此,《风景谈》的主题思想应该这样概括: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风景谈》编著者矛盾。 《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写的被誉为姐妹篇的《白杨礼赞》成为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选入中学或大学语文中的典范篇章。然而,对《风景谈》主题思想的分析,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的崇高精神面貌这一阐释上。这种强调革命性、政治性的主题思想分析,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但至少可以说是有些概念化、表面化,或者说是较为笼统的。它不仅没有接触到《风景谈》内涵的主旨,而且对读者尤其是学生欣赏这篇散文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诱导,由此,对《风景谈》的主题就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像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咽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像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像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它们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气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大的愤怒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的,绕住你,叮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实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P34-P36
茅盾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人们提到他时.会想到他的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也会想到他的作家论《鲁迅论》、《徐志摩论》,还会想到他的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为了让大家对他的散文创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选编了这本茅盾散文选。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茅盾就已从事散文创作。后来笔耕不辍,一直坚持到他逝世前。除去评论和杂感文章不计.仅就偏于抒情和记叙之作而言,散文也有二百篇左右。这本集子中所收的近四十篇散文,是从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党员之一。他曾怀着很高的革命热情,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革命。但大革命失败后,他一度对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感到迷茫。因而脱离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七月,在写完《蚀》三部曲之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通缉,他东渡日本,在那里一直生活到一九三。年春。在日本期间,他在创作长篇小说《虹》的同时,也写下了《雾》、《虹》、《红叶》、《樱花》、《邻一》、《邻二》等散文。这时,他对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彷徨迷茫到恢复信心的过程,也倍感到脱离革命队伍后的孤寂与惆怅。所以,希冀、怀疑、寂寞、惆怅就成了这些散文的基调。
一九三。年春回到上海后,他积极投身于当时的左翼文化运动当中,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离开上海。这时,他感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他自觉地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一时代的变革。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写出了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富有时代感的散文作品。这本散文选本中《冥屋》、《香市》、《桑树》、《乡村杂景》、《陌生人》等作品就写于此一时期。这些散文虽然也有少数像《沙滩上的脚迹》这类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
抗战爆发后,茅盾辗转各地,积极投身抗日文艺活动,在写出《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的同时,又写了大量散文作品。本书中收录的《风景谈》、《白杨礼赞》、《秦岭之夜》、《大地山河》、《忆冼星海》等作品映射的就是他当时辗转南北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一九四九年七月.茅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六五年一月,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任部长。在这时期,他虽然主要精力用在文化领导方面,但仍然时有散文创作。《海南杂忆》便写于这一时期。
“文革”结束后,茅盾开始撰写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我的婚姻》是其中的一部分。
与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散文也比较重视对于社会经济领域变动的揭示。特别是三十年代所写的一些作品尤其如此。《冥屋》、《香市》、《乡村杂景》、《陌生人》、《上海》、《大旱》、《人造丝》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他的散文取材范围又是非常广泛的。个人经历、邻里生活、微妙的心理活动、旅行风光、地方风俗,在他的散文中都留下了痕迹。从艺术上看,作为小说家的他,自然是写实的高手;但同时他也很善于使用象征的手法。《雾》、《虹》、《沙滩上的脚迹》、《白杨礼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