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先生的中篇小说《惊慌失措》2004年首发于《大家》杂志,该作品大量采用了小说式的叙述手段,但整体的构思基本是诗的、寓言的,并大量引入文论和现实内容。
本书除了收录《惊慌失措》外,还收录了由作者创作的《寻访孤居者李歌》、《黑暗中有着明晰》、《道路上积雪融化》等多篇中篇小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惊慌失措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南野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野先生的中篇小说《惊慌失措》2004年首发于《大家》杂志,该作品大量采用了小说式的叙述手段,但整体的构思基本是诗的、寓言的,并大量引入文论和现实内容。 本书除了收录《惊慌失措》外,还收录了由作者创作的《寻访孤居者李歌》、《黑暗中有着明晰》、《道路上积雪融化》等多篇中篇小说。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南野先生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诗集《时代幻象》,诗选集《在时间的前方》、《纯粹与宁静》,理论专著《影像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新幻想主义论述》以及与梁晓明、刘翔合作主编的《中国先锋诗歌档案》等。另有大量优秀的诗歌、小说、诗理论、小说评论等发表在国内各大文艺报刊,作品被选入多种重要选本并译往国外。曾获2000年《上海文学》诗歌奖。 本书为其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寻访孤居者李歌》、《黑暗中有着明晰》、《道路上积雪融化》等。 目录 老虎虎 一座岛屿的狂欢 牡蛎故事集 寻访孤居者李歌 失踪的卡车 骑马过梦 漂流复写 七月维修 悬浮旅行 表象 黑暗中有着明晰 道路上积雪融化 生活中的伪失踪案 不插花的房间 损伤的下午 镜像公园 谁熟知森林 惊慌失措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虎停止回望。也许,它为自己的犹豫和自怜羞惭。它决然地朝大海走去,脚掌率直地踏进正在上扑的潮水里。它沉重的身体闯入海水的时候,也许又有一下停顿,这已经无关紧要,它的躯体先是沉下去,臀部,肩部,继而是头颅。海浪马上击打在它的头顶上,扑溅起浪沫来。这使它本能地蹬动四肢,虽然动作有些紧张慌乱,可效果良好,它的身子很快浮起来。它镇静下来,就试着把头探出水面,发现这样做起来并不困难。它的头颅刚上水面,就张开火红色的大嘴,向外喷出一大口海水。它尝到了海水的苦涩。 现在,它已经在朝海峡的对面游去。 游动着的老虎看见太阳在一侧的海平面上出现,上升得飞快。开始是血红色的圆面,随即变成金黄,很快成为一个放射着耀眼亮光的炽白体,它的光线也有了热度。游动着的老虎首次承受着夏天的海洋给予它的快乐之感,身体被软和而有质感的水包裹着,冲开这种物体,又重新被包裹,包容,几乎不用使力就被承浮,这和在陆地上冲开空气的奔驰大不一样。 虎的身体继续在海水中起伏着,它离开一片陆地,朝着另一块陆地。这一块陆地其实是一座岛屿,它主要由一些丘陵和少数几座并不太陡峭的山峰组成。在它的中部,有一小块平地,那里被人建成一座镇子。在靠海的四周和山地丘陵间,还有一些零星的渔村。这时,离游动着的虎不太远的海面上,一艘机器渡轮正由大陆开往岛屿。轮船上挤满着岛上的一部分活跃的居民,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看到海浪中时隐时现的虎。只有一个男人偶尔望见了,却以为是海水中漂浮的金黄色海藻。 虎登上岛屿。 虎上岸后,全身沐浴在阳光里,它的样子猛一下子懒洋洋的。金黄色的阳光和接近黄色的沙滩遮没住虎,那边渡轮上的人没能看见虎从水里跃出的景象。刚才在海中游动时,虎已看到那艘渡轮。它上了岸,就没有在海滩上停留,就像在渡海之前的陆地上的行走一样,它迅速、不引人注目地经过所有不能遮蔽它的开阔地带,进人一片树林。 荫凉具有隐蔽性的树林,使虎有。一种思索的可能。 虎不畏惧人,然而它必须避开人们。这像是一个规则。它和所有至今犹在的老虎一样,不太喜欢人。陆地上到处是人,虎这样断定时,意味着它走入了记忆。 虎在海岛对面的陆地行走了很久,从它曾经居住的森林侵入人的气味与喧闹声开始。那些高大树木在奇怪的、震耳欲聋的电锯声中倒下的场景,那些生长了很长时间的红松,冷杉,桦树,等等,它们倒下后寂然无声,即使虎也被深深震动了。它没有像其他的动物,松鼠、鹿、野猪们一样逃进森林深处,或者只能说是另一些角落。它用愤怒的呼吼在森林中回应电锯的噪声,当然这毫无作用。它甚至觉得自己那样宏阔的咆哮声有点可笑,非常不合时宜。它最后饱餐了一头野猪,就离开那座森林一路南下,直到这座岛屿。 如果画一张这只虎的路线图,我会发现它的行走差不多是一条直线。它每天都是在黄昏过后,在某处树林或荒草丛里睡觉。它知道这时间的人一般都沉迷于享乐与休息,而无暇旁顾。其他的时间里,它大都在走动着。从深夜开始,直到黎明,它用这段时间经过了许多村庄和城镇。白昼则用于在山林和平原的奔跑中。其中有些山林对它很有吸引力,还有一些平原,一望无垠,天空高阔,地平线遥远。可惜没有成群奔腾的野兽,连跑单的也没有,只有那些散发着浓郁牲畜气味的牛马,它们伴随着人挺合适,但对虎不适合。 这当中,在一个深夜,虎直闯进城市的一条大街。看起来那是条横贯整座城市的大马路,沥青的路面非常宽阔和洁净。可对一只虎说来,还是有太多的灰尘,森林中的路才是最洁净的,年复一年坠落积聚的树叶永远在清洁着虎的脚掌。 踏步在沥青路面上,虎感觉到那种人为的坚硬,仿佛是与大地的一种隔绝。然而虎没有不习惯。它产生起盎然的兴趣,就像一个最初结识城市的人,甚至是最初建造起城市的人一样。马路两旁的灯光改变了虎所熟悉的黑夜。虎目光炯炯,不是因为闻到了猎物的气味,而是由于充满惊奇的心理。一辆轿车对着虎驶来,车的灯光直射在它的身上,轿车稍稍拐了一下,连喇叭都没有响,就从虎的身边急驶过去。繁杂多变的城市已经失去对一只自由自在行走的老虎的好奇态度。城市里的人忙着打量自己,而不是他者。 虎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着,有一阵子,它在杂乱的汽油、尘土和人的气味中,闻到了一些野兽的腥气。狐狸,熊,和水獭的味道,气味很淡,很陈旧,而且变了质,与人的体味难解难分地混在一起。它还来不及激动就悟过来,这些味道不过来自人身上穿着的毛皮衣服。一明白这点,它马上又闻到更多牛马一类的牲畜气味。可以说,这个夜晚,手工业和工业的残酷气味,让一只虎兴奋与感叹不已。 接着在一段路上,虎听到虎的咆哮。肯定有两只虎在吼叫,虎断定。它朝着叫声奔去。苦闷、慵懒的啸声,不是它所熟悉的那种充满威迫力量的呼吼,但确实是老虎发出的声音。虎满怀疑惑地朝那个方向跑去。 深夜,城市的动物园关闭着铁门,虎没能进去。它没有看到动物园内所谓的虎山上被关养着的一对老虎。那里的木牌子上写着:虎,猫科动物,食肉。模样威严,性情凶猛。如果看见了,虎会觉得那是人的一种嘲笑。它会更加理解什么叫虚弱的愤怒,和那样苦闷压抑的咆哮声。 那个深夜,虎在动物园的周围徘徊,它有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又有一些往日迷蒙的想法与念头如彗星群闪过黑暗脑幕。而作为书写者的我此刻回想起一首有关动物园的虎的诗,那一些诗句又执意地困扰起我:“这是第一千次彷徨于百步方圆的‘虎山’/没有一次想要与影子说话,求得如雷的回声/但还有力量默然承受这般抽象的回旋余地/接受这般天空与山川虚幻的意象。”那个深夜,虎在动物园外面回环往复的行走,不正与此有某种对立中的契合吗? 黎明时刻,虎由动物园径直离开了那座城市。P2-4 后记 1.中篇小说《惊慌失措》2004年首发于《大家》杂志,该期刊物“编后”中对此写道:“南野的中篇《惊慌失措》,是一个典型的‘跨文体写作’文本。作品大量采用了小说式的叙述手段,但整体的构思基本是诗的、寓言的,并大量引入文论和现实内容。作者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文本,研究了当下中国诗坛(主要是‘先锋’诗坛)的困境,但无意停留在表层,而是从诗性中多种要素、创作发生学等多视觉研究之……”然而小说的发表未能产生普遍的反响,包括国内先锋诗域。能够体会者仿佛在回避着什么,其余的读者则似乎未明就里,这包括对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和我们生存所呈示的散漫状态。随后的“北大刊评”中有文提到这篇小说,斥之为歇斯底里之作。我承认小说的确是歇斯底里的表述,只是北大年轻的博士难以领会存在者(在小说中是诗人)之存在的绝望感与疯狂的表征。 2.我1984年开始用心于诗歌写作,1988年又涉入诗理论,写小说则始于1994年7月。那个夏天我居住在长江边一座城市的某一大学宿舍区楼房里,没有课时上午就赖在床上看书或写诗。那段时间差不多每天上午都能听到不远处山坡上传来一只布谷鸟的叫声,那有质感的声音在沉静的郊区空气中传播着,像是可以看得见和能够用手去把握住的飞翔的物体。那个夏天我读了许多小说,其实在我一意写诗的年月中,我一直在阅读着各种书籍,从吉卜林、卡夫卡、博尔赫斯到帕斯捷尔纳克、大江健三郎等。我一直也想要写小说,这首先来自于阅读的快乐与震惊所给予的巨大引诱,其次是单纯的诗写作仍让我有一些不能满足的感觉。那似乎有关写作的长度,或者说写作的绵延。直到这个夏天的这一天,忽然一些记忆如水涌来,它们是一些现成的语句,是一些有意味的言语,而不是单一的往事。这时窗外连续滚动过来布谷鸟的宣讲,我克制不住地抓过纸与笔,开始了我的第一篇小说的写作。我没有停笔地写到下午,因为是靠在床头写,字写得很大很草,用了好些纸,这就是那篇《一座岛屿的狂欢》。 3.我毫不否认,我的小说方式与语言、对沉思与细部的关注,均学习了西蒙、海明威、安部公房、博尔赫斯等。 4.小说与它的想象有一部分建立在生存的经验之上。小说涉及经验的释放,在这一点上它无疑令人有一种完成后的放空感。在小说写作中,那样经验或经验性的想象得以与深思的冲动结合的美好感觉,亦让我难以释怀。根据这一缘由,我可以说小说确实是我所需要的另一种文体。而从诗学原理(小说的本体)讲,小说与诗则有共同的立足点。在此意义上,我将我的一部分诗观直接移位成一部分小说观。譬如说复杂性的保持。我认为简单化已是一种慢性病,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领域。所以我想,即使写小说,我宁愿保留着自己在诗歌中的晦涩。 5.世纪末直至新的世纪,仿佛在形成一个催促一批人加速老化的特殊的场。一段时间里,我连续发现一些仅仅几个月或顶多一年未见到的熟人,像是忽然衰老了,或头发花白,或脸面枯槁。人们的肉体如此,精神也不能免难。这也是我想以自己的方式来写小说的一个动因吧:并非抗拒时间,也不是顺应之,而是重述,构造想象的多重的语言能指。由于近年来研究电影与电视的理论,由影像美学迂回至拉康等。我想说小说就像电影,是经过漫长想象界的通道,对符号的执著追寻。是主体的执著。 2010年9月2日,杭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