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斯大林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罗伯特·谢伟思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浪漫主义诗人闻名的早年斯大林,在前苏联建国起了什么作用?列宁留下取消斯大林总书记的遗嘱,斯大林为何没被撼动?执政期间的斯大林,发动文化革命、清除异己、暗杀托洛茨基,有何历史隐情?前苏联改革,继任者如何处置斯大林的遗产?地缘政治中,斯大林如何玩转“三巨头”,如何“领导”中共,如何介入朝鲜战场?斯大林俭朴至极、居家有爱,为何妻子自杀、女儿背叛、儿子牺牲在战场?

对中国读者来说,斯大林的名字并不陌生。斯大林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者用一定的篇幅,讲解了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关系、朝鲜战争时期的苏中关系、斯大林去世中国的反响……与世界一样,中国人对斯大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西方人怎么描述、评价斯大林,这也是中国读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罗伯特·谢伟思编著的《斯大林传》对中国读者来说,不啻为一部不可多得的解构斯大林的优秀作品,对解开盘绕在中国读者心上的斯大林谜团、认识挥之不去的斯大林幽灵现象、反思苏联解体原因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其意义更为现实。

内容推荐

  列宁留下取消斯大林总书记的遗嘱,斯大林为何没被撼动?以浪漫主义诗人闻名的早年斯大林,在前苏联建国起了什么作用?执政期间的斯大林,发动文化革命、清除异己、暗杀托洛茨基,有何历史隐情?前苏联改革,继任者如何处置斯大林的遗产?地缘政治中,斯大林如何玩转“三巨头”,如何“领导”中共,如何介入朝鲜战场?斯大林俭朴至极、居家有爱,为何妻子自杀、女儿背叛、儿子牺牲在战场?《古拉格群岛》的依据何在?

备受争议的斯大林,在争议中依然模糊不清。罗伯特·谢伟思编著的《斯大林传》的目的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位罪恶与功绩交织的历史巨人?为什么前苏联会一朝解体?一个傲慢与自卑、独裁与孤独、残暴与友爱相交织的“复杂斯大林”在《斯大林传》中异常清晰:从有才华的诗人到激进的革命者,从妻离子散到性格缺陷,从苏共领导人到发动文化革命、大清洗,从卫国统帅到世界强国,从红色“君主”到苏东解散再到普京时代,斯大林的每一步都体现着民族的、文化的、体制的、个性的、大国博弈的诸多因素。斯大林是制度的创造者,又是被制度操控的牺牲品……

目录

第一部分 革命者

1.众所周知的斯大林/3

2.朱加什维利家族/11

3.早年教育——“未来的神父”/19

4.诗人和叛逆者/26

5.马克思主义的斗士/36

6.高加索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48

7.逃亡生涯/61

8.进入权力中心/72

9.柯巴与布尔什维克/82

10.西伯利亚的奥西普/91

11.重返彼得格勒/101

第二部分 领导人

12.1917卑/115

13.十月革命/126

14.人民委员会/134

15.到前线去/14J4

16.波兰走廊/154

17.和列宁在一起/163

18.国家与革命/172

19.列宁的遗嘱/181

20.机会来临/190

21.斯大林与娜佳/200

22.拉一派打一派/210

第三部分 独裁者

23.新经济政策的终结/221

24.“恐怖经济学”/230

25.登上权力巅峰/239

26.娜佳之死/249

27.创造神话的“魔法师”/256

28.忧心忡忡的胜利者/266

29.铁血统治/276

30.斯大林的焦虑/286

31.“大清洗”/294

32.由上而下的个人崇拜/303

33.“大清洗”之后的不平静/311

第四部分 卫国统帅

34.斯大林眼中的世界/321

35.战争前夕/329

36.对德的绥靖政策/336

37.巴巴罗萨/344

38.1941年2月的严冬/352

39.斯大林办公室的沙发/360

40.最后关头/371

41.最高统帅/379

42.三巨头/388

43.最后一战/397

44.胜利来临/404

第五部分 红色“君主”

45.当头一棒/415

46.冷战爆发/422

47.征服东欧/430

48.斯大林的统治之术/438

49.克里姆林宫的政治/446

50.自下而上的领袖崇拜/453

51.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461

52.斯大林与苏联文化/467

53.健康状况恶化/475

54.最后一个生日/483

55.后斯大林时代/492

试读章节

4.诗人和叛逆者

1894年9月,15岁的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再次前往第比利斯。这一次,他的目的地不是阿杰利汉诺夫鞋厂,而是梯弗里斯东正教中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梯弗里斯”是格鲁吉亚语中“第比利斯”在其他语言中的变体,它不仅在俄语中,也在欧洲其他语言中使用。帝俄当局创立的梯弗里斯东正教学校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普希金大街的街口。学校免费提供食宿,但约瑟夫·朱加什维利要交学费。要不是他为库拉河下游的锡安大教堂唱歌能定期拿到5卢布的报酬,学费还真成了问题。约瑟夫并非唯一前往第比利斯的哥里东正教小学的毕业生,与他一起的还有和他年龄相仿的彼得·卡帕纳泽、约瑟夫·伊里麦什维利、瓦诺·克茨霍韦利、M.达维什维利。(约瑟夫·达维什维利的父亲薪水优厚,能够负担他在第比利斯第一中学的费用,所以约瑟夫·达维什维利去了第一中学。)因此,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并不孤单。

约瑟夫所在的南高加索地区的首都第比利斯处于沙皇俄国统治之下,19世纪末是沙俄版图中最大的城市。当时,这里有居民35万人,仅位于里海西岸的巴库一地,人口就达22万。该区域自高加索山脉北麓绵延至奥斯曼边境,总督代表尼古拉二世统治着这里的几十个民族。东格鲁吉亚国王选择第比利斯作为首都,是很有道理的。与哥里一样,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山脉并向北流淌的库拉河穿城而过。更重要的是,在最初的几个世纪,这里是古老商队的途经之地,这使中亚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得以实现。为了实现沙皇俄国对格鲁吉亚的永久统治,沙俄政府建立了自南向北连接弗拉季高加索和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军用道路。这条公路从巴库沿里海海岸延伸,将南高加索地区与俄罗斯联系在一起。同时,政府派两个军团的力量驻守着第比利斯的东岸地区。19世纪上半叶,罗曼诺夫王朝征服该地区后,配备了维持其统治所必需的人事、通信和军事机关。

第比利斯不像哥里,这里多民族共存,格鲁吉亚人本身是少数民族,此外还有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鞑靼人、波斯人和德国人。俄罗斯人居住在库拉河西岸地区的中心地带,亚美尼亚人和波斯商人与其比邻而居,格鲁吉亚人与他们隔河相望。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邀请,从斯图亚特来到这里的德国移民,住在第比利斯的北部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约瑟夫面对的文化冲突比在哥里更为强烈。市政府、总督官邸、总参谋部、东正教及其他教堂、帝国银行、公共图书馆和军事博物馆,都坐落在俄罗斯人居住的市中心。这个区域马路宽敞笔直,新建成的高楼鳞次栉比。德国人所居住的区域纤尘不染,社会秩序井然。作为这个城市的巨贾,亚美尼亚人和波斯人从事银器、地毯和香料贸易,他们生意兴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格鲁吉亚人主要从事副食鱼和鞋袜的买卖。城市的东南部是一些工厂和监狱,约瑟夫在阿杰利汉诺夫鞋厂工作时,就对这里很熟悉。除此之外,在迪杜比地区有一个大型的铁路车厂和维修工厂。第比利斯城内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到处是穿高筒靴的俄国士兵、戴绿色或白色头巾的鞑靼夫妇、以中欧风格精心打扮的德国人。这些居民在传统服饰贸易中所取得的辉煌,使高加索地区的南奥塞梯、卡巴尔达、车臣和印古什商人相形见绌。

格鲁吉亚人对城市事务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国家通常派俄罗斯人作为政府特派员,从事行政管理,领导武装部队。银行掌控在俄罗斯人和犹太人手中,最大的商业企业为亚美尼亚人所拥有。1811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批准将格鲁吉亚东正教堂并人俄罗斯东正教堂,它受到俄罗斯等级制度的主宰。作为格鲁吉亚东正教的一部分,约瑟夫所在的梯弗里斯东正教中学亦服从于沙皇俄国的宗教权威。

东正教中学有一座四层的大楼,大楼的门廊上耸立着越过三角墙饰的科林斯柱。这座大楼由从事食糖贸易的百万富翁祖巴利什维利(Zubalishvili)建造,1873年被俄罗斯东正教堂购买并由教会使用。大楼正面建造得很简单,没有通向门廊的台阶。因此,建造门廊是为美观而非实用。皇室的尊严牢牢地烙在高加索地区各民族心中,东正教中学象征了罗曼诺夫王朝在此地区的宗教和世俗事务上的统治。大楼其他部分像一座营房:初入大楼,映人眼帘是衣帽间和餐厅。一楼有一个被当成教堂使用的大厅,二楼和三楼是些教室,四楼是装饰简单的宿舍。一条开放式走廊将宿舍连在一起,学生的个人物品一览无余。因此,学生没有任何隐私。在个人物品中,道袍、教科书和圣经是每个人的必备品。学校训诫东正教中学的学生,要为上帝、沙皇和帝国效力。

朱加什维利到第比利斯时,格鲁吉亚的总主教是弗拉基米尔大主教,东正教中学的校长从1898年开始是俄罗斯人格尔摩根(Germogen),督学是格鲁吉亚人阿巴希泽(Abashidze)。俄罗斯的神父们并不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坚持政治信仰自由。相反,当他们成为格鲁吉亚的主教后,变本加厉,其反动程度比俄罗斯的行为规范有过之而不及。在后来的几年,他们甚至公开支持俄罗斯民族主义事业。很多人都成了恶毒的反犹分子,传播反犹观念。因此,我们今天可以认为他们是初期的法西斯党徒。在格鲁吉亚行使职责时,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消灭格鲁吉亚民族自信的痕迹,并将这种褊狭发挥到了极致。格鲁吉亚语在梯弗里斯正教中学受到严格的限制,按要求,学生们只能说俄语、写俄语,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对此,对整个俄罗斯帝国的教会教育制度影响很深的大主教约安·沃斯托尔戈夫(Ioann Vostorgov)给出了他的理由。他认为,第比利斯民族太多,语言也有很多,把格鲁吉亚语置于特权地位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一些不太礼貌的牧师将格鲁吉亚语称作“污秽的语言”。

梯弗里斯正教中学纪律严格,仅允许学生们每天进城一个小时,同时,要求学生对校长和其他员工毕恭毕敬。从阿巴希泽督学的办公室到大厅的左侧都是纪律管理人员,哪怕是小小的过失也会被罚关禁闭。管理当局还从这些神学院的学生中培养告密者,以消除任何不服从命令的行为。校方定期检查学生的橱柜,只有那些被官方认可的书籍才能带进学校。正教中学的伙食也很简单,多是豆类和面包,学生营养缺乏,只有那些在寓所居住的人才稍有缓解。同时,学生们早睡早起。这些新情况,给初来乍到的约瑟夫和伙伴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在哥里,他们放学后可以为所欲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这种无所顾忌的时光此时就此结束,因为正教中学严格禁止这种散漫行为。对约瑟夫而言,更糟糕的是他的年龄。他离开哥里时,已到了16岁,但一般情况下,教会中学招收的是13岁的孩子。约瑟夫比正常的一年级的学生大3岁,因此,他的适应性就没其他孩子那么强。

通常情况下,斯大林的传记作者们不加鉴别地引用他革命生涯中的对手所发表的有关他在正教中学学习生活的文章,因此,很容易低估这里的教学质量。在他的对手看来,斯大林不学无术,没上过几天学。作为一个革命者,斯大林本人厌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从沙俄的统治秩序中所获得的利益。这种做法,又徒增了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文化的印象。事实上,梯弗里斯正教中学对自身定位颇高,只有那些非常聪明的孩子,才能进入这所学校。梯弗里斯有两所教会学校,一所招收格鲁吉亚人,一所招收亚美尼亚人。对那些没钱进入第一中学学习的少年而言,这两所学校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些父母之所以让孩子进入这两所学校学习,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里所学的课程,能够帮助孩子进入世俗学校进行深造。

P26-28

序言

弗朗西斯科·本文奴蒂(Francesco Benvenuti)、阿代尔·比昂吉(Adele Biagi)、杰弗里·霍斯金(Geoffrey Hosking)和阿弗·里斯(Arfon Rees)读过这部传记后,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除此之外,卡塔·安德烈耶夫(Katya Andreyev)、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乔治·翰威特(George Hewitt)、斯蒂夫·琼斯(Stephen Jones)、约翰·凯勒(John Klier)、大卫·普林斯特兰德(David Priesfland)等人也就书中诸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经济、格鲁吉亚语言与文化、格鲁吉亚的共产主义与文化以及犹太人等内容给出了各自意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鲍勃·艾伦(Bob Allen)、罗萨马德·巴特勒(Rosamund Bartlett)、弗拉基米尔·布尔达科夫(Vladimir Buldakov)、鲍勃·戴维斯(Bob Dayies)、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西蒙·迪克斯(Simon Dixon)、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Evans)、伊斯雷尔·盖茨勒(Israel Getzler)、丽塔·海诺宁(RiittaHeino)、罗纳德·辛利(Ronald Hingley)、弗拉基米尔·科兹洛夫(Vladimir Kozlov)等人的帮助。同时,马修·辛雷(Matthew Hingley)帮助录制了78rpm的CD,这张CD收录了斯大林的讲演。乔治·莫里(George Moley)和凯特·哈维(Kate Harvey)、彼得·詹姆斯(Peter James)也为这一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还要感谢荣恩·希尔(Ron Hill)和布莱恩·皮尔斯(Brian Pearce),他们帮我修改了许多书稿中的错误。

这部书稿的写作还得益于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以及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在阿布卡西亚加格拉附近国际萨摩大学以及第比利斯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研讨对这本书的成书也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圣安东尼学院和欧亚研究中心在斯大林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我还要感谢同事阿彻·布朗(Archie Brown)、亚历克斯·普拉达(Alex Pravda),杰克·维克(Jackie willcoe)给予我的建议与鼓励。周一神学院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宝贵资料。牛津图书馆馆员杰克·维尔克斯(Jackie Willcox)和安吉丽娜·吉尔森(Angelina Gison)收集了大量已在俄罗斯出版的重要资料。西蒙·西巴格·蒙塔菲瑞(Simon Sebay Montefiore)与我分享了他许多尚未出版的珍贵笔记。海恩兹·迪特里希·罗威(Heinz-Dietrich Lowe)和肖恩·马尔科姆(Shaun Morcom)帮我搜集了许多重要资料。在萨摩大学相关机构的帮助下,我得到了参观斯大林私人别墅以及斯大林在莫斯科中心公寓的许可。对于来自各方的支持,我深表感谢。扎克罗·麦格斯威利(Zakro Megreshvili)协助我完成了有关格鲁吉亚政治部分的资料收集和翻译工作。艾琳·何姆(Elin Helium)将包含有重要信息的瑞典报纸翻译为英文。

诠释斯大林及其政治生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部书稿旨在展示斯大林不同的一面。斯大林是一个官僚政治家,性格中有残暴的成分。除此之外,斯大林还是一个领导者、作家、编辑;他还是一个理论家,年轻的斯大林甚至是一个诗人、艺术家;他也曾经是一个居家男人、一个可爱的人。创作这部传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俄罗斯档案馆关于斯大林的内容不再是不可触碰的。虽然困难仍然不小,但是许多关于斯大林生平和职业生涯的资料已经被公开。是时,资料收集工作已经展开。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和档案保管员已经着手于重要的研究工作。

对斯大林的研究有很多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斯大林的性格对其政治、社会生涯的影响;其二,讲述苏联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此呈现作为个体的斯大林之面貌。这部《斯大林传》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强调特定时期的特殊性,另一部分则要突出斯大林政治生涯中已经成为常态的一些特质。这一书稿希冀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故此书稿将“大清洗运动”的细节描写和十月革命的背景讲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部传记披露了众多有关斯大林的档案资料,例如斯大林在哥里的童年时光、斯大林的教育经历、1904年军队的劫掠行为、斯大林在西伯利亚的流亡生活、斯大林在1917年的活动、俄罗斯内战与苏一波战争、斯大林的婚姻、“大清洗运动”中的斯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许多非常重要的资料已经被发掘出来。这一书稿的一个任务就在于对斯大林的某些方面进行重新解读,例如斯大林的格鲁吉亚背景,斯大林的文化传承,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中以及十月革命之后斯大林的政治地位变化、1922一1923年与列宁关系的破裂、“大清洗运动”的起因与影响以及斯大林政治生涯的多面性。从1878年出生到1953年死亡,斯大林引起了人类世界的大地震。他人生中的每一个事件都需要仔细研究,因为斯大林和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在对斯大林的研究当中,有一个经历让我记忆深刻。1998年12月我有机会采访斯大林的侄女基拉·阿莉路耶娃(Kira Allilueva)。地点就定在她的莫斯科公寓中。我原想将这次采访做成广播节目,已与BBC联系妥当。基拉·阿莉路耶娃曾被她的叔叔监禁,但采访中她并没有对叔叔的行为表示出任何不满。在那次采访中,基拉·阿莉路耶娃给我看了斯大林写的诗。(早期的章节解释了适当了解斯大林的诗作对于了解斯大林本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斯大林还曾是一个诗人。1947年,我还曾在莫斯科列宁图书馆现场采访过拉扎尔·卡冈诺维奇(Lazar Kaganovieh)。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基拉-阿莉路耶娃坚持一点:作者需在完全了解斯大林之后再对其进行解读、评价。

牛津

2004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斯大林传》是继《列宁传》之后谢伟思的又一力作。《斯大林传》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为读者描述了一位将苏联引向现代军事——工业强国的领导人形象。他对这个大帝国的强势统治即使是沙皇都会羡慕。在这部传记中,斯大林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权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是一个仍然受到几百万前苏联民众敬仰的缔造者。

——威廉姆·格莱姆斯,《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罗伯特·谢伟思描述了一个性格乖戾的男人,他对权力的追求永无止境,对对手永不留情,对屠杀几百万人的行为丝毫不觉愧疚。谢伟思的《斯大林传》独特之处在于他向人们展示了斯大林脆弱的一面——他甚至不敢面对1941年6月因判断失误而铸下的大错……

——尼尔·弗格森,《纽约时报书评》

在谢伟思眼中,斯大林是一个冷酷、狡猾且凶残的统治者。但这不是全部,斯大林还是一个有爱的丈夫和父亲;一个会写诗、爱唱歌的人;一个喜爱阅读的共产党政治家。谢伟思的《斯大林传》是一部构思精巧的著作,虽然仍有部分前苏联时期的档案未被公开,但是作者的博学、系统研究以及自身能力弥补了这一遗憾,这部传记依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斯蒂芬·韦格斯蒂尔,《金融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