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便步入一家大众书店,几乎都会有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籍映入眼帘——从沉甸甸的儿童教科书到轻便的育儿口袋书,从个人儿时趣事到儿童发育特定领域的专著,应有尽有。这些书固然重要,然而莎拉·布鲁尔、亚历克斯·卡汀所著的《宝贝你在想什么(2-12岁孩子内心世界独家透析)》却独具特色。本书集中研究了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2~12岁,它将带你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其所感,见其所见。不仅如此,本书的独到之处还在于集中研究了儿童发展的六个领域,这些也正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荟萃儿童发展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观察描述,本书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莎拉·布鲁尔、亚历克斯·卡汀所著的《宝贝你在想什么(2-12岁孩子内心世界独家透析)》是一本让父母与孩子感同身受的书!
《宝贝你在想什么(2-12岁孩子内心世界独家透析)》带你重温童年时代,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其所感,见其所见。
这是一本让你对童年时代有全新认知的书。
本书关注人生旅途的最初10年:2~12岁的心路历程。
集中研究儿童发展的6个领域:
·读心能力、撒谎能力、思考能力、
·性别认知、生命认知、独立能力。
这是一本颇为理性又读来轻松的书。
书中记载了从幼童到成人这一心路历程中的每个重要里程碑,生动展现了孩子获取步入成人世界闯荡生活必备能力的方式方法。
01 浑然一体的我
新生儿与人交流的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几乎与世隔绝。这也正是我们人生旅途的起点——全然不知道自己有思想,更不知道周围还有无数的人。新生儿似乎还没有个体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哪些是他人。在刚出生的孩子看来,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也是其他人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孩子发展为社会性个体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相互分离的个体。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就开始知道我们都是人,是相互影响但又完全独立的个体。孩子出生时,并不是白纸一张,不过要想在成人的世界里生存,还必须不断学习和培养思维能力。孩子天生就具备一些了解外界和环境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就处在了读心能力阶梯的第一二级。婴儿能够认出自己的同类,例如:听到动物幼崽叫如鸡鸣犬吠时,宝宝并没有反应;但如果听到另一个婴儿哭时,宝宝就会有所反应,好像自己也不高兴一样,此时,如果不加以抚慰或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他(她)也会哭,至少看起来有点闷闷不乐。这种先天的共哭反射,有时被称为“传染性哭”,这正是医院产房的育婴区哭声不止的原因之一。
孩子在很小时,即出生几个月内,就能辨别成人的脸和小孩的脸。有趣的是,他们还能认出其他婴儿,对其他婴儿的关注要比对大孩子和成人更多。目前,心理学家尚不确切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同类相识吧!即孩子在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之前,天生就能认出与自己最相似的人。
不过,孩子很快就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6个月大时,自我意识的火花进发了,孩子这时候具备了与周围的人、玩具和环境交流的丰富经验。这种现象在双胞胎的父母眼里尤为明显,看看下面的例子。
罗曼和萨凡尔刚出生时,如果一个孩子哭了,我们必须赶在另一个孩子哭之前把他抱起来。他俩太容易相互感染了。他们6个月大时,情况稍微有些好转。除非他俩都饿了,该喂奶了,否则如果一个哭,另一个只是满脸狐疑地看着他,不再跟着哭。
不断增长的自我意识可以用镜子来开发。在3个月大之前,婴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模样不太感兴趣。大约4个月大之后,婴儿就开始>中着镜子里的玩具或人笑,还伸手去抓,因为他(她)还不清楚自己看到的仅仅是影像而已。到了10个月时,如果从镜子里看到藏在身后的玩具,婴儿就知道转身去拿。不过这时候他(她)好像还不认识自己,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鼻子或额头上有污点时,还不知道摸鼻子或额头。
大约18个月时,孩子好像才能认识自己的模样。这一点从孩子脸上偶然沾了油漆点后照镜子时的表现就能证明:假定孩子不认识自己,就会伸手去摸镜子,根本不知道油漆点就在自己脸上。然而,到18个月大时,孩子就会摸自己的脸,找到在镜子里看到的油漆点。这说明他(她)的确已经认识自己的模样。到2岁时,自我认识能力已经发育成熟。当2岁大的小孩在照镜子时,如果有人问镜子里是谁,他(她)马上就能答出自己的名字。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也能准确地从照片中找到自己,开始喊“我”“我”。此时,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这点毋庸置疑。
02 自我情感萌发
自我意识在孩子的社交生活和情感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满1岁时,孩子对直接接触的世界至少表现出六种重要的人类情感,即:喜(如玩捉迷藏时)、惊(如受到惊吓时)、哀(如独自一人时)、怒(如心爱的玩具掉了,捡不起来时)、惧(如见到陌生人或听到吵闹声时)、厌(如尝试一种不喜欢的新口味时)。这些情感,虽然只是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直接反应,但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提高。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逐渐能够体验和表达一些更为复杂的新情感,比如尴尬、骄傲、羞愧、内疚和嫉妒。这些复杂的情感都以自我意识和自主感的发展为基础,分别反映了自我意识的增强或受伤害。一旦孩子开始体验到嫉妒或骄傲等比较复杂的情感时,他(她)就能在考虑自己时顾及他人。
P4-7
今天,随便步入一家大众书店,几乎都会有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籍映入眼帘——从沉甸甸的儿童教科书到轻便的育儿口袋书,从个人儿时趣事到儿童发育特定领域的专著,应有尽有。这些书固然重要,然而《宝贝,你在想什么》却独具特色。本书集中研究了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2~12岁,它将带你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其所感,见其所见。不仅如此,本书的独到之处还在于集中研究了儿童发展的六个领域,这些也正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荟萃儿童发展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观察描述,本书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参与《宝贝,你在想什么》的创作,始终让人激情澎湃。这一项目的创意最早源于Wall to Wall电视台。继以孩子的视角表现婴儿成长的系列节目《宝贝,是你》获艾美奖之后,电视台希望深入挖掘这一题材。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婴儿期和成年期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孩子的认知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12岁之间会发生惊人的变化。蹒跚学步小孩的思考能力十分惊人,当然与成人相比还非常有限;但到了12岁左右时,孩子的思考能力就足以和成人相媲美了。这10年中。孩子的认知能力提高幅度非常之大,超过了人生中的任何其他阶段。同样,这10年中,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会发生极大变化。短短10年间,孩子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不懂交朋友的“花蕾”,成长为独立思考、八面玲珑的“万事通”少年。重申一次——人生中再没有哪个阶段,社交能力会变化得如此之大!
继《宝贝,是你》之后,世界著名的认知发展专家——安妮特·卡米洛夫-史密斯再次同意担任《宝贝,你在想什么》系列节目的顾问。Wall to Wall电视台《宝贝,你在想什么》系列节目创作团队,特别是制片人路易丝·罗塔、助理制片人罗斯·黛和研究员安迪·布朗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节目。他们认为,节目应该对社交发展和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兼收并蓄——这两个领域正是我的专长。同时,我对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也颇感兴趣,这点就更重要了。孩子并不是在真空中思考的,而是从一出生就受到他人的影响。当然,如果没有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也无法发展。所以,虽然许多教科书把社交发展和认知发展讲成是两个互相独立的领域,但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于是,我遵从安妮特·卡米洛夫一史密斯的建议,参与了这个项目。现在回想起来,那天下午电视台制片团队的几名成员来到我办公室,向我咨询一些难题时,这个项目就算展开了。到底什么是读心能力?为什么孩子不会说善意的谎言?如何才能知道孩子是否对道德有所了解?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结交真正的朋友?我原来设想的一次简短会晤,却开启了一项长久而富有成效的合作。
随着系列节目的进展,我们把初期的一连串建议凝练成六个课题。每个课题各制作成一集节目,即本书的一章。为了避免性别、种族、宗教或文化的影响,从本质上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路易丝及其团队把重点放在了儿童发展的关键10年中的关键问题。例如,理解他人及其行为;学会撒谎;知道性别及其重要性;以错综复杂的方式思考;了解人的生命周期: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成人。当然,儿童发展的其他方面也很重要,但本书研究的这六个领域人皆有之,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这些方面的发展规律虽然具有普遍性,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强调一下因人而异这一点的重要性。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人类的固有属性,也是我们得以生存、繁衍和进化的基础。在《宝贝,你在想什么》中,各个发展阶段的年龄只是大致取平均值。一部分孩子可能略早达到某个阶段,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可能稍晚些,这两种情况均属正常。与此类似,每个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年龄也各不相同,但所有孩子的发展顺序则是一致的。例如,一些孩子在会走路之前要爬几个月,而有些孩子则几乎跳过爬这个阶段,直接就学会了走,但没有哪个孩子先学走后学爬。
在我看来,选这六个课题实属大胆的开创之举。这些课题相当复杂,即便是一些儿童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然而,Wall to Wall电视台竟然下决心要通过电视媒体和配套书籍,清晰展现和解释这些概念——他们成功了!
《宝贝,你在想什么》系列节目和本书背后付出了大量心血。制片人路易丝精力充沛,罗斯和安迪的激情和果断同样感人,其他工作人员也都全心投入,不胜枚举。他们曾经多次致电、致信于我,要么为了澄清一个观点,要么为了了解更多资料,要么为了提出更难的问题!在此,特别应当提一提罗斯,她提出了像“记忆力到底在哪里”“你能告诉我人们一分钟有多少个想法”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学术界至今也无入真正知晓——点滴细节体现了《宝贝,你在想什么》创作团队付出了几多艰辛、几多耕耘!
为了打造真正一流的系列节目,项目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地自学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课程,远远超过了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一年内所学的内容。六集30分钟的系列节目也是长期跟踪、长期拍摄的结果。在抓拍一个孩子自然表现的镜头时,摄制组竟然为了短短10秒的片断,耐心试拍多达25次!
电视节目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相形之下,这本书的内容则更为翔实。本书还从广大家长、孩子的问卷调查中收到了大量有益的反馈信息,这点极其重要。在安妮特的协助下,Wall to Wall电视台向200多位家长发出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表,询问孩子的发育状况,收集孩子的趣闻轶事,用于举例说明书中所涉课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和孩子有在伦敦、迈阿密、佛罗里达招募的志愿者;有从学校、托儿所、诊所甚至童装店内发布广告招募的志愿者;还有一些是《宝贝,是你》的影迷。伦敦市的三所学校——肯特镇的里尔学校、海格特的圣迈克尔学校和伦敦美式学校也参与了问卷调查。
最后,作者莎拉.布鲁尔精心筛选了家长的发言,悉心整理电视台多名调研人员堆积如山的笔记,不断删改剧本,最终形成了这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莎拉具有丰富的健康和儿童类书籍创作经验,但写作本书所花的时间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则当属首屈一指。作为本书的顾问,为了向读者呈现最清晰的视野,我对本书进行了编辑和完善,并为此倍感荣幸。本书不仅面向广大家长,而且面向相关专业的师生,及所有对儿童发展研究感兴趣的人。曾经少年,尽享此书!
亚历克斯·卡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