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这本书强调美德的重要性,认为孩童时期端正态度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三字经》自问世已有七百多年,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人依然要用这本不到两千字的小册子来教育孩子,可以说其中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民族气质当中。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在家庭中接受父母长辈的训导。另一本蒙学读物《弟子规》更是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应答父母的提问,如何请安问好,等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由此可见,家庭礼仪的教育是中国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在主流历史观和道德观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并不是评价人的首要标准,只有在孝顺的基础上,谈论一个人品行高下才有意义。正所谓“不孝其亲,不如禽兽”。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中最核心的部分,夫妇、君臣、长幼、友朋等都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大延伸。这种从家庭伦理延伸出来的各种人际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父慈子孝”是对父子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和期望,孝成为一切伦理的基础。
另外,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文化传承最初开始的地方。所以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传统的中国士大夫希望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个人的自我完善也关乎这天下的太平,中国人推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文人,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志向都已经达到了寻常人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人最基本的,应该是一个孝子。
我们古代关于“孝”的故事数不胜数。(《史记》中记载卫国人吴起到鲁国跟着孔子的弟子曾子学习,他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却始终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知道此事后,觉得吴起这个人人性凉薄,从此不再与他交往了。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母亲武姜关系彻底破裂,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再不见面!”但看到颍考叔在“国宴”上把羊腿的好肉割下来不吃,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等着自己回家了给母亲吃,庄公顿时改变了与母亲断绝关系的决定,后来史书上赞扬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礼记》、《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古书中,通过细微的“礼”教育,达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的效果。《孝经》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将孝道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承欢膝下,侍奉双亲;中年为国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反省自己的人格道德,尽量不留缺欠和遗憾,这便是立身。这个过程囊括了人一生存在的价值,因此一个人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孝”这个主题。读书也好,成家也好,都是为了实现“孝道”。总之,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也是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儒家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有很多的原因,但它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传承,最主要在于它对人情世故的认可,对生死鬼神等的现实态度,在于它秉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理念。
中国人看重家庭生活,喜欢将“家”和“国”并提,依靠伦理组织社会,消除了个人与团体的对立,因此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就是从自己出发,“推己及人”,从自己推广到他人的一层层关系。第一层是自己,然后是父母子女,然后是兄弟姐妹,然后是宗族邻里,最远才是国家天下,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礼记》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个次序。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侍父与侍君就是家与国的关系。在反省中国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说中国是一个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这一人治正是通过伦理进行的,而伦理即是人情。
这种伦理道德在行为规范上的表现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也就是“礼”。而从根本的地方做起,就应从孝悌开端。
亚圣孟子有言:“于此有人焉,入别孝,出则悌。”也就是说“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悌”。P3-4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孔子
《孝经》者,德教所先。
——唐玄宗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凡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曾国藩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文昌孝经》亦日:“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可见孝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被薪火相传。
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孔子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吕氏春秋》中说,要想准确地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先看他怎样对待父母,再看他怎样对待一般人;一定要先看他怎样对待关系亲近的人,再看他怎样对待关系疏远的人。我国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即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排第一位的。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
“以德为先”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如果把企业比做一棵大树,那么诚信道德就是树根。如果树根开始腐烂,那么不管树有多么高大多么茂盛,这棵树终将枯萎。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丁也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如果一个人只有才而没有德,他是很难为企业作贡献的,更有甚者还会危害企业。在这个以创新为生命的年代,有德之士定会以企业为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以“孝”治天下则天下兴。孟子在《梁惠王上》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在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孝顺和爱幼。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来因为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立为皇帝。汉文帝继位后,有一年,他的生母薄太后病了,他十分体贴地侍奉,从不懈怠。薄太后卧病三年,他每天都去探望,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的仁孝传遍了四方,感化了全国的官员和百姓。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可见,孝在家庭和睦、选拔人才、治理天下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现代社会风气浮躁、物欲横流,我们时常在网上看到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某青年给自己的宠物提供舒适的住处却弃老母不顾;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考上公务员后殴打父母;某高中生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丝毫不顾父母的担心……可见,对国民进行孝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有鉴于此,我们特地从《孝经》、《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中选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从古至今一直传唱不衰的孝子们的故事,对孝进行了重新阐释和解读。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来心灵上的指导,使大家成为一个至孝之人!
怀着一颗仁爱的心对待社会、对待父母、对待朋友吧!你会发现自己有多么幸福,前方的道路是多么宽阔。打开你的心胸,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垢,让孝住进你的心田,相信你将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也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超值黄金版)》以《孝经》智慧为主体,同时汲取《论语》、《弟子规》、《礼记》的精髓,从做人的基本道理讲起,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大至天下政治、社会环境、君王作为,小至个人、家庭的望子成龙(成凤),旁征博引,引导读者从小处做起,修身养性,小孝于家,大孝于国,既弘扬了传统文化里的优良美德,又传播了国学常识,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超值黄金版)》的作者是钟墨。
《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也是古代帝王必读之书。《孝经》传为孔子所作,唐玄宗曾亲自注释,曾国藩要求手下士兵必读,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管好小家才能做成大事。
《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超值黄金版)》(作者钟墨)以《孝经》智慧为主体,同时汲取《论语》、《弟子规》、《礼记》的精髓,从做人的基本道理讲起,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大至天下政治、社会环境、君王作为,小至个人、家庭的望子成龙(成凤),旁征博引,引导读者从小处做起,修身养性,小孝于家,大孝于国,既弘扬了传统文化里的优良美德,又传播了国学常识,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很好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