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悲,中国现代戏剧先驱。他是中国话剧的命名者、中国现代话剧第一本入门书《爱美的戏剧》的编著者,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现代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剧专的创办者。他是著名新剧社团春柳社的重要成员,中国话剧最早的职业演员、导演之一。《化蛹为蝶(中国现代戏剧先驱陈大悲传)》作为陈大悲先生的唯一传记,以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生活到艺术,全面描述陈大悲的成长、戏剧观念以及对中国新剧的贡献。本书由李民牛、陈步涛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化蛹为蝶(中国现代戏剧先驱陈大悲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民牛//陈步涛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大悲,中国现代戏剧先驱。他是中国话剧的命名者、中国现代话剧第一本入门书《爱美的戏剧》的编著者,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现代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剧专的创办者。他是著名新剧社团春柳社的重要成员,中国话剧最早的职业演员、导演之一。《化蛹为蝶(中国现代戏剧先驱陈大悲传)》作为陈大悲先生的唯一传记,以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生活到艺术,全面描述陈大悲的成长、戏剧观念以及对中国新剧的贡献。本书由李民牛、陈步涛著。 内容推荐 陈大悲(1887年—1944年),中国现代戏剧先驱。原名陈听奕,笔名蛹公、大悲,浙江杭州人。他是中国话剧的命名者、中国现代话剧第一本入门书《爱美的戏剧》的编著者,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现代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剧专的创办者。他是著名新剧社团春柳社的重要成员,中国话剧最早的职业演员、导演之一。他还写过小说、剧论、杂文与电影剧本,翻译出版过外国戏剧、小说与理论作品。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创作与教育均有贡献。惜陈大悲先生英年早逝,文化界对他的研究和介绍资料甚少。《化蛹为蝶(中国现代戏剧先驱陈大悲传)》作为陈大悲先生的唯一传记,以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生活到艺术,全面描述陈大悲的成长、戏剧观念以及对中国新剧的贡献。 时间就像一把筛子,它筛去了浮华与虚无,留下了真实与永恒,让一切归复于平静。《化蛹为蝶(中国现代戏剧先驱陈大悲传)》试图去全面透彻地去了解他、剖析他,并还原出一个真实、完整、有血有肉的陈大悲。 目录 第一章 天生鬼才 Ⅰ、出生就有异象 Ⅱ、祖上有些人物 Ⅲ、上海县长府内的另类公子 Ⅳ、上了东吴大学 第二章 爱上“文明戏” Ⅰ、“革命”之风,唤醒了心中的缪斯女神 Ⅱ、为演戏和自己家庭决裂 Ⅲ、我就是“天下第一悲旦” Ⅳ、痴情于演戏,发表了人生第一部剧作 第三章 爱美的戏剧 Ⅰ、负笈日本,与“文明戏”拜拜 Ⅱ、结识蒲伯英,人生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来到 Ⅲ、“爱美的戏剧”一陈大悲的杰作,中国话剧的先声 Ⅳ、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成了“话剧之父” 第四章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Ⅰ、收获了一生的爱情 Ⅱ、一不小心,成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 Ⅲ、不喜仕途而回归写作,长篇小说的创作 Ⅳ、在上海剧院乐剧训练所日子里 第五章 大悲大欣 真名士 Ⅰ、历史上的一段迷 Ⅱ、梦返西泠 附录 (1)陈大悲年谱 (2)陈大悲著译作年表 (3)本书所涉及的主要人物简介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吃惊地望着眼前刚满15岁的儿子,他不知道陈大悲这些叛逆思想从何而来?面对摇摇欲坠、风雨飘零的清王朝,作为帝国臣子的父亲只能以父权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了,他严词命令儿子必须回到他所设计的轨道上来:好好读好圣贤书。他还期盼着儿子有一天会等到开明的君主的召唤,为国家立功,为家族光宗耀祖。 但时间毕竟到了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已经到了全面变革的前夜。清政府为应对危机,宣布了变法维新,中国从而进入所谓十年新政的关键阶段。这时的国内士人群体对清政府统治彻底失望,虽仍有立宪和共和立国之争,但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日子指日可数。 在思想和文学界,这种革命的思潮如钱塘江之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严复所译的《天演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的学习开始深入到思想理论层面,而梁启超提出的以“小说为国民之魂”的主张,则为《官场现形记》等重要作品以及大量文言白话短篇小说相继涌现奠定了思想基础。晚清乃至延续到民国初的文学繁荣因此得以出现,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大致在此一阶段基本完成。 年轻的陈大悲强烈感受到了时代车轮的轰鸣。从内心深处,他有着强烈的变革激情,对革命充满着期待。而对父亲“光宗耀祖”的期许,他有着很强的排斥心理,特别是到了上大学以后。 进了东吴大学,陈大悲选择就读的是文学系。而之所以选择读文学,陈大悲明显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苏州人文精神的影响。 晚清的中国社会,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各自都在那儿鼓吹着自己对强国之梦的主张,而所运用的武器就是在各类印刷品上发表的各类文章。此时的文学实际上已超出过去传统范畴,呈现出文体的多样性。新闻、纪实、历史、文学、政论、诗歌、笑话、奇闻逸事等文体出现,其实际社会功能大都与宣扬民族主义、改良社会风俗、抨击腐朽政治黑暗社会、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有关。而随着翻译小说的涌现和在创作中对西方文化的引用、想象和价值肯定,文学的世界化和世界视野的出现,极大开阔了当时国民的视野,对国民思想的影响极其巨大而且深远,文学的这种功能和作用是传统抒情言志的诗文和娱乐消遣的小说所没有的。 陈大悲由此认识了文学并看到了新文学的作用。他不能认同父亲对文学的不齿及一向所持的轻视态度,更不认为小说、戏剧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相反,他认同文学既具有社会功能又有审美作用同时兼有娱乐性这种在当时完全崭新的观念,认同革命派所认为的应运用文学的通俗性和普及性特点来开发民智、宣传爱国、唤醒民众、刷新政治,从而达到兴利除弊、富强国家这一知识分子所应担当的历史使命,而这种对文学的认知,影响了陈大悲一生。 此外,传芳巷走出来的陈大悲对苏州人文精神充满了景仰,而晚清苏州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其中以王韬、吴梅、王季烈、章太炎、王国维等为代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时代进步性和前瞻性,对陈大悲的选择文学道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已是大学二年级的陈大悲在如饥似渴读完他所能找到的各类文学作品之后,忽然发现心中的缪斯女神已是苏醒,他强烈感受到心灵的沸腾、激情的燃烧,抒发的冲动。这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件事发生了,那就是“南社”的成立。 “南社”1909年成立于苏州,发起人多为南方籍知识分子,取“操南音不忘本”之义命名,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主要创建者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其中柳亚子、陈去病即为苏州吴江人。“南社”的成立和发展,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标志着文学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学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也大大地加强了。 “南社”可谓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它出现在苏州,前期主要骨干又多为江南士人,这对青年陈大悲影响是巨大的。而东吴大学开放、包容和西式的学风,又助推了陈大悲对文学和艺术的痴迷。至此,从时代环境和个人思想基础方面而言,陈大悲已做好“出发”的准备,他要出发了,向着心灵中的缪斯奔去。P21-23 后记 打开时间之门,拂去岁月留下的尘埃,你会发现时间不仅不能冲淡我们对逝去的事实真相的探究,相反会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看清事物的本质,会让原先不甚明了的东西变得清晰。时间就像一把筛子,它筛去了浮华与虚无,留下了真实与永恒,让一切归复于平静。但面对已消逝在时空深处却越发显得闪亮的本书主人公陈大悲先生,我们却不能平静,相信读完这本传记的你们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不能平静。当最后一个字符从键盘上打出,我们是如此的不舍,不舍与大悲先生“告别”!在两年多与大悲先生的时空“对话”中,我们试图去全面透彻地去了解他、剖析他,并还原出一个真实、完整、有血有肉的陈大悲。我们努力了,也许做得并不完美,我们留下了希望,希望于未来我们在这一版基础上的修订再版;我们留下了种子,更期许未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一切爱着陈大悲的人帮助我们,让陈大悲能更加真实丰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我们会继续努力,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现实的召唤! 感谢陈大悲的爱子陈健先生和儿媳陶白莉女士!年已古稀的他们不辞辛劳地一遍又一遍帮我们找寻那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尽量多地去回忆他们的父亲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对书中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史料出处的严谨态度和求真精神,让我们后辈受益良多。 感谢陈大悲之女陈正薇女士!她不仅将自己珍藏的许多历史照片拿出来供我们使用,而且她的《梅苑一薇一陈正薇的艺术与人生》一书也给我们提供了她对父亲陈大悲和母亲刘心珠的回忆和理解。这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弥足珍贵,它使本书愈发生动、厚实。 感谢陈大悲的幺女陈玉薇和女婿王长海,他们对父亲的思念和爱已融化在本书中,相信读者朋友们能体会到的。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花城出版社相关工作人员,感谢詹秀敏社长和林宋瑜编审,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不会如此迅速、如此高品质地呈现于我们面前。 同时感谢北京步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他们数十次进出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及各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资料馆翻阅查找资料,他们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最后,我们得向研究陈大悲的学者、同仁致敬!你们研究陈大悲的学术成果对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陈大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书中我们也采纳了你们的一些观点,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并荣幸地写下你们的名字:韩日新、黄振林、胡德才、张健、胡宁容、梁淑安、文硕…… “我不与人争;因为无人值得我争: 自然系我所爱,其次则为艺术: 我在生命之火前暖手: 火尽了,我即告辞。” 这是西方近代杰出诗人Walter S.Landor(兰道尔)的一首诗,陈大悲很是喜欢,现照录于此,作为不是剧终的结尾。 书评(媒体评论) “陈大悲在戏剧上的地位是和胡适之在文学上差不多的,虽然他的影响没有后者远大。” ——向培良(著名戏剧研究专家、作家) “大悲既有剧学的素养,又有舞台上的经验,无怪他创作的剧本,读下去如身入其境。” ——徐半梅(20世纪初著名戏剧文学家、演员) “对于新式话剧实有筚路蓝缕、以肇山林之功,可以说是新剧界的陈胜与吴广。” ——苏雪林(著名作家、学者) “我幸而遇到一位从上海方面来的、有实践经验又确实热衷于话剧运动的大师陈大悲。” ——李健吾(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陈大悲自己曾经编过许多剧本,都是有对话的,有结构的,在中国编话剧的人,大概要算他是最早的了。” ——马彦祥(戏剧理论家、活动家,知名戏剧导演) “他在中国是第一个设学校研究戏剧的人。” ——怡:《话剧先锋陈大悲》 “陈大悲煞费苦心构想的这个名字‘话剧’,从戏剧自身的特点出发,竟十分贴切,以至终于六年后,得到以洪深、田汉、欧阳予倩为首的诸多戏剧家的肯定,一直沿用至今。” ——胡宁容(中央戏剧学院教师) “作为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早期开拓者之一,陈大悲对于中国现代喜剧史的贡献仍然不应被抹煞。” ——张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