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梁编著的《33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从经营观层面入手,把经营观变革分为五个阶段:产品力阶段(1979-1983)、文化力阶段(1984-1993)、媒介力阶段(1994—1997),营销力阶段(1998-2003)和品牌力阶段(2004—2011)。在对广告界多位资深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基础上,本书遴选出改革开放33年最具代表性的75个经典案例或事件进行个案分析,考察以此引发的各阶段消费观波动,并寻找与经营观、消费观律动的深县原因——时代观时代背景,行业特点),以此管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机制。
林升梁编著的《33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从经营观层面入手,把经营观变革分为五个阶段:产品力阶段(1979—1983)、文化力阶段(1984—1993)、媒介力阶段(1994—1997)、营销力阶段(1998—2003)和品牌力阶段(2004—2011)。在对广告界多位资深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的基础上,《33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遴选出改革开放33年来最具代表性的15个经典案例或事件进行个案分析,考察以此引发的各阶段消费观的波动,并寻找与经营观、消费观律动的深层原因——时代观(时代背景、行业特点),以此管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机制。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从经营观层面入手,为改革开放33年来广告传播各阶段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以往的研究主要从时代观角度按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大事划分,探讨经营观层面的变动,而鲜有涉及各阶段消费观的变动情况。本研究把时代观、经营观和消费观相结合,探讨三者的互动机制,因此更加全面、科学。
2.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内容分析法,这也是跨时期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内容分析只研究媒介层面体现的价值观的变动情况,无法研究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动情况,更无法揭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采用个案法,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33年广告传播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轨迹。
3.在研究结论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时代观、经营观和消费观,是三者变迁的根本动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广告传播逐渐摆脱浮躁,并逐渐与国际接轨,朝世界靠拢。市场唯一不变的定律就是市场一直在变。改革开放33年广告传播的影响力经历了“弱一较强一很强一很弱一中”的运动轨迹,它告诉我们,要理性看待广告的作用。质量是广告成功的基石,在此前提下,广告传播者只有洞察特定时代消费者的特定需求,采用适当的传播方式,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程序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文化与价值观
(一)文化
(二)价值观
二、广告与价值观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框架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产品力阶段(1979―1983)
(一)解冻的冰河
(二)新中国征婚广告第一人
(三)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四)小结
二、文化力阶段(1984―1993)
(一)“中国魔水”的体育行销之路
(二)太阳神的升起与陨落
(三)公益广告的兴起
(四)小结
三、媒介力阶段(1994―1997)
(一)标王模式的兴衰
(二)脑黄金与史玉柱
(三)三株:农村包围城市
(四)小结
四、营销力阶段(1998―2003)
(一)安利:从传销到直销
(二)冯小刚:植入凶猛
(三)网络红人:个人营销时代的来临
(四)小结
五、品牌力阶段(2004―2011)
(一)海尔:真诚到永远
(二)青岛啤酒:激情成就梦想
(三)三鹿危机的反思
(四)小结
六、品牌力阶段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一)编制中国消费者人性量表(CCHS)的理论构想
(二)中国消费者人性量表(CCHS)的编制与初步结果
(三)中国消费者人性量表(CCHS)对福建大学生的测试结果
(四)品牌核心价值的确定原则
(五)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附录:问卷
后记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