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看就懂的经济常识全图解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斯凯恩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济学并非只是出现在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它就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企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有人将经济学戏称为平民的学问。

经济学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技巧。这本斯凯恩编著的《一看就懂的经济常识全图解》,把用数学公式、专业术语表达的经济学解读成人们熟悉的语言、通俗的文字,并用生动的图例代替抽象的思维,图文并茂、简单直观,让经济学成为一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理解透彻、印象深刻的书。

内容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经济学知识是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一门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

斯凯恩编著的《一看就懂的经济常识全图解》用图片、表格、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本质,通俗易懂,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

对于有经济学功底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将会为他们提供另外一种看待经济学的独特视角。懂点经济学,降低人生的沉没成本,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录

第1章 树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起源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追踪

 微观经济学基础:假设和主体

 创新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大趋势的学问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关键词:总需求、就业、货币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凯恩斯主义

 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指标:GDP和GNP

 GDP失灵:无效的GDP与消失的GDP

 名义GNP和实际GNP:钱不一定值钱

 GDP和社会福利:GDP增加,福利不一定提高

第2章 经济学的新方法——博弈论

 博弈论简介:带你走进博弈论

 信息不对称:隔行如隔山

 智猪博弈:做大猪还是做小猪

 枪手博弈:先发优势与后发制人

 斗鸡博弈:前进还是撤退

 酒吧博弈:混沌系统中的策略

 重复博弈:杜绝一次性交易

第3章 市场运行的左右手——供给和需求

 供给:面包的供给是工厂的决定

 需求: 洛阳纸贵的原因何在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商品市场的“线性”变动

 均衡价格:供需之间妥协的结果

 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为什么钻石贵过水

 价格弹性:价格对市场的敏感度有多大

 蛛网理论:丰产并不代表着丰收

 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

第4章 花钱是一门艺术——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偏好:为什么奥迪到中国需要加长

 消费者效用:花钱就是为了买个高兴

 消费需求:渔翁为什么只要小鱼

 消费者决策:是买“春兰”空调还是买“美的”空调

 预算约束:高收入才能高消费

 冲动消费:女性消费跟财富无关

 炫耀性消费:是买“江诗丹顿”手表还是买“上海”手表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闲暇时间如何打发

 示范效应:朋友对购物的影响

第5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体检表——经济指标

 恩格尔系数:“吃”出来的温饱、小康、富裕

 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的预警器

 消费者信心指数:敢不敢消费很重要

 负担系数:亿老年人如何养老

 基尼系数:反映贫富差异的曲线

 零售指数:家电下乡为什么可以拉动经济

 道琼斯指数:美国股票市场的晴雨表

第6章 经济与政治能否独立——市场与政府

 市场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市场机制: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

 市场功能:市场贸易促进了社会发展

 政府的经济职能:自由市场下,政府需要做什么

 公平和效率:政府调控市场的真实目的

第7章 微观经济的核心——市场与商品

 产权:市场交易的第一前提

 市场:买与卖的交易场所

 市场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道德风险:自行车被盗的危险

 互补品与独立品:物品之间的替代与并存

 吉芬商品:不遵守供求规律的例外商品

第8章 绝不做亏钱的买卖——生产与成本

 利润最大化:逐利,生产者并非天生勤奋

 边际分析法:经营之神的经营之道

 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范围经济:巧妙搭配,不让资源闲置

 沉没成本: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计较

 边际产量递减:为什么员工增加了,产量却在减少

 生产成本及分类:生产者要考虑哪些成本 “代价”

 成本最小化:控制成本才最具竞争力

第9章 经营压力下的商业交锋——市场竞争

 完全竞争:没有干扰的小麦市场

 垄断竞争:垄断企业之间的差异生存

 垄断:谁是油价上涨的推手

 托拉斯:从生产商到销售商的高端垄断联合

 卡特尔:同类企业瓜分市场的阴谋

 差别定价:同机不同价的歧视

 价格战争:厂商“厮杀”,消费者吃亏

 兼并:企业扩张的快捷方式

第10章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税收

 社会再分配:最正当的“劫富济贫”计划

 税收:个人收入与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累进税:越富的人交税越多

 增值税:我国第一大税种

 所得税:财富分割的利器

 庇古税:谁污染,谁治理

 拉弗曲线:里根减税的经济学道理

第11章 宏观经济调控的左手——财政政策

 政府预算:政府的预算报告

 财政赤字:资不抵债的政府

 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刺激与调控的政策

 减税:刺激经济增长的特殊方法

 财政补贴:财政安排的专项援助

 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第12章 经济运行的润滑剂——货币和商业银行

 货币: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

 货币流通:央行究竟要发行多少钱

 货币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银行:金融家族的“老大哥”

 商业银行:银行体系的主体

 金融体系:组织、监管、市场

 金融市场:资本和货币交易的地方

 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保险、财务公司

 电子金融:未来的金融主宰者

 货币危机:金融体系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13章 最后的贷款人——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国家经济的大动脉

 货币政策:钱的增多与减少

 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利率政策:经济调控的又一杠杆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放出多少贷款对经济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根据需要调整再贴现率

 金融管制:预防金融风险的管制

第14章 手中的钱是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

 货币和通货膨胀:钱多了注定了不值钱

 恶性通货膨胀:谁来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通货紧缩:物价过低并非是好事

 货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货币贬值:调节进出口的经济手段

第15章 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

 充分就业:实现所有人的工作理想

 失业:还有多少人为饭碗发愁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同失业的“亲密关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学历越来越不值钱

 人口红利:可预知的人口红利及其影响

试读章节

宏观经济学关键词:总需求、就业、货币

需求、就业、货币,这几个关键词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囊括,如物价水平实际包含了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了解这几个关键词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学。

一、总供给和总需求

1.总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所决定的。

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供给(或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均衡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呈正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最初都会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一条垂直的直线。

2.总需求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其中国外需求由国际经济环境决定,而政府需求主要是一个政策变量,因此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决定总需求量的基本因素。

总需求函数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一般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表示均衡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二、就业与失业

劳动力是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总和。就业人数是指能全日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不过各个国家对成年人的规定不尽一致,如美国规定年龄16岁以上的人为成年人。失业人数是指没有工作但却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

为什么经济不能为全部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会存在失业现象。因此,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指一国经济中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它通常用具有重要影响的某些大类商品价格的指数来衡量。用来衡量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通常有: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并不关心价格水平本身,他们关心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因为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是价格水平,而是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发生的经济调整。也就是说,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是价格水平变动的过程,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过程。

四、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人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在凯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乘数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凯恩斯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所以乘数效应也叫凯恩斯乘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帮助西方国家从大萧条中走出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凯恩斯主义

一、萨伊定律

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产生于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物价急剧上升,货币贬值,公众不愿意保留货币,一有钱就赶快购买商品。

萨伊定律的内容是供给创造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不否认个别商品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但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过剩就导致商品价格下跌,而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从而在新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二、凯恩斯革命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P17-19

序言

学习经济学指导生活

一、学习经济学的好处

1.经济学是“经济实惠之学”

人人都能从微观经济学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宝贝。比如,房价这么贵,是租房子还是买房子好呢;为什么猪肉又贵了,鸡蛋又涨价了;爱情该如何选择……经济学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试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2.经济学是“成功幸福之学”

使人生幸福,正是经济学的宗旨所在。英国著名的戏剧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研究人类的幸福也应该是经济学的必由之路和归宿点。从经济学如何教人致富,如何合理利用人类稀缺的资源等问题来看,它的确如此。

3.经济学是“理性智慧之学”

斯蒂格利茨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言外之意,经济学家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智慧。学了经济学,我们就会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智慧和理性。

二、经济学的指导作用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经济学的理论去为我们的消费、经济实践和理解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作用:

(1)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在购买消费品时,能够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更超值的商品。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的基本走向和商品销售的淡旺季来决定何时买、何处买更优惠。

(2)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用微观经济学来指导自己的经济实践,精明地参与经济生活。是升学还是就业,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作为一个公司老板你要决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费用,从而在通往财富和智慧的道路上作出利于自己的选择判断。

(3)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活的世界,并对一些经济问题产生兴趣。可以启发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热门话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对高房价的思索、对公务员热的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

一个优秀的教练员未必比运动员实战水平更高,但他能够教给运动员理论、经验和方法,使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发挥得更高。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未必是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但他能给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非常重要的指导。  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一、理性思考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其实在学习一些经济学理论的背后,我们更要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才是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

在经济学中,理性就是指个人的主观意愿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取福利,也就是说,理性人应该懂得如何为自己谋福利,做一个精于算计的人。理性人精于算计的基本含义:其一是成本小于收益;其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其三是像经济人一样地思考,使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在做事前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但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为了获取自身最大的收益,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理性思考的。

有一次,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约好某天去打高尔夫球。这天,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老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兴致,于是他们找球场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星期一下午是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是星期一,那个到处乱跑的人是一个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我向你们道歉。”三人听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抽出一定时间,免费为盲人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为盲人带来福音。医生听后,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里,留_出一定的时间免费为盲人提供医疗服务。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

从理性视角来看,白天与晚上对于盲人没有区别,把对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一点都不损害盲人的利益。如果盲人在白天和正常的游客一起共享高尔夫球场,盲人的利益虽然能得到保证,但是正常游客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说,盲人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一般游客利益的基础上,女盱果这样,球场资源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经济学家从资源配置的效率角度看问题、看世界,不能不说他是最理性的人!

实际上,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我们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理性是永恒的价值导向。

二、成本与收益

铸造1美分硬币需要黄铜、青铜和锌,甚至不锈钢等原料,从1982年起,开始采用以锌为主的原料。1美分硬币的正面是林肯总统的头像,背面是林肯纪念堂。  早年,1美分在美国可以买到1磅面包,但随着长年的通货膨胀,1美分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美国财政部下属的造币局宣布,由于金属价格猛涨,生产1美分硬币的成本已高达1.2美分,超过了1美分本身的价值。因此,有舆论呼吁,除非商品经济学有某种改变,否则应当让1美分硬币退出市场。

其实,“废除1美分硬币”运动早在1989年就出现了,该运动发起人高尔说,如今再花1.2美分去制造1美分硬币,显然是荒谬之举。2002年,盖洛普公司的调查也发现,58%的美国民众因为1美分面值太低,收到1美分硬币后从来不使用,而是存放在储钱罐或抽屉里,还有2%的人干脆扔掉。结果,在街道、汽车、沙发、海滩,甚至垃圾堆里,都很容易发现1美分硬币。

1美分硬币的铸造成本高达1.2美分,对于美国造币局来说无疑是成本太高而收益过小。就美国造币局而言,并不总是以成本和效益作为考量标准。但是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人,不能不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耗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称之为成本。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在经济学中,几乎任何成本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计算成本。比如说,你打算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时,你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你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这样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你漏掉了自己的工资,你垫付的资金的利息,还有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都考虑在内,才能决定开服装店是否值得。

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看付出多少成本和获得多少收益。而要获得收益,就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如果成本大于收益,一般都不必考虑去做。

三、经济学的基本思维

道光皇帝非常俭朴,一次他的裤子破了一块,他让内务府打上补丁接着穿。后来裤子补好了,道光皇帝便问花了多少钱,回答说:1000两白银。道光皇帝很吃惊,问为什么这么贵,内务府官员回答:湖绉制的布料不太好找,并且很难找到花头刚好能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么贵。道光皇帝听了也无可奈何。

其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补一条裤子要花1000两银子,还不如花几十两银子买条新的;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皇帝穿补过的裤子,这种节俭的精神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主要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方面去思考问题,做什么事情都要区分为“划算”与“不划算”,这就是理性!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愚公移山的精神更是为毛主席所称道,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愚公移山绝对不是精明的经济学选择。从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角度来说,挖山的成本过高,需要子子孙孙无数代的付出,收益仅仅是方便了愚公后代的出行。与搬家相比,挖山显然是成本高、收益低。当然,作为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代表着执著与坚持,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和经济学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学中,作出任何选择都应该遵从经济人的理性。经济学家讲实际,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表现什么精神,而是要获得某种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个人的、群体的,也可以是整个社会的。要获得利益就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计算。愚公移山只是为了出行方便,但为了出行方便而世世代代去挖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究竟值不值呢?挖山是有成本的,且不说挖山所需要的镐、筐等需要花多少钱购买,仅就愚公一家人不从事任何有酬劳动,放弃的收入该有多少啊!如果天帝并没有将山移走,那愚公的后代可能直到现在还在挖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预期成本。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说,很明显是不理性的,但是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人,我们不能不理性地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

人类进行理性分析不仅源于无意识,更是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每时每处都会考虑到成本与收益问题。任何一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人与产出的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的科学的估计。

具体来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进行理性分析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追求的效用是行为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由于行为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总是蕴含着一种量人为出的计算理性,计算理性是达到经济性的必要手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经济人理性的一面,无论是经济学博士还是没有入学的孩童。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位博士讲了这样一件事:小学读书时,家里很穷,两元钱的学费都很难付得起。有一次母亲为奖励他考试得了第一名,给了他5毛零花钱,他非常高兴,但很快有些犯愁:这5毛钱该如何花呢?应该买练习本吗?能买一个,因为他的练习本已快用完了。但学校边上卖的3毛钱一个的烧饼对他的诱惑力也不小。有一次,同桌小伙伴让他咬了一小口,那味道之好以至于他当时想哪天有钱时一定吃个够。但显然,他无法同时实现两个愿望,两者只能择其一。在反复权衡了两天后,他最后的选择是:花两毛钱买了一张白纸,裁订成一个小练习本;剩下的3毛钱则买了一个烧饼。  可以说,这“5毛钱”花得很值。其实,这位博士小时候面对的“5毛钱如何花”也是一种经济人的理性思考。当然,他最后的选择是:投入了5毛钱的成本,得到的收益是:既满足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了解馋的需要。

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都在有意无意地理性看问题,作出的最终决策却有悖于经济学中的理性。几年前的央视《春晚》小品《装修》中:巩汉林怕装修工人偷工减料,宁愿花几十块钱打的去买一根1毛钱的钉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作出类似选择的人并不在少数,付出成本太大而收益较小的非理j生人比比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四、经济学的有限理性

为什么理性人的思考却得到非理性的结果,其实,这里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人的理性行为往往并非完全理性。

西方有一个为了一碗红豆汤而放弃继承权的故事。红豆汤代表眼前的小利益,而继承权才是长远的大利益。作为理性人,任何人都会选择继承权而不是红豆汤,因为继承权的重要性和价值远远高于红豆汤。但是,当红豆汤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往往被红豆汤的美味所吸引,此时对于自己而言的大利益继承权早已经被抛至九霄云外了。

换一个角度说,也并不能认为选择红豆汤就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理论,其实这就是人的有限理性。但是从长远看,这样的理性选择无疑是不理性的。在我们所遇到的选择中,我们既要看到短期利益,更要看到长远利益,必须经过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不说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观察世界。毕竟,世界上还有除了经济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亲情、友情、同情心,如果一味把这种理性观运用到一切生活准则中,生活也将会索然无味。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用经济人的理性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能避免生活中许多无意义的冲动和疯狂,让我们有限的生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的理性精神,以理性人的视角面对生活,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