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死后,伊凡登上君主宝座并扩大他父亲的政策。他实行专制统治,有时甚至十分残暴。有一次,他的兄弟和侄子密谋对付他,他得知后将他们处死。通过折磨一些上层社会的人物即大贵族,他使这个阶层与他保持一致。对于反叛的波兰人,甚至是一些王公,他下令鞭打他们,甚至活活烧死他们。但他不喜欢战争,并且往往避免带领他的人去进犯别人。
1470年,诺夫哥罗德市向伊凡发起挑战,这个西北部大城市的王公决定向波兰统治者效忠,并否认莫斯科在宗教上的领导地位。(这并非是一致决定;诺夫哥罗德有许多人倾向于被莫斯科兼并。)几十年来,莫斯科的统治者都认为任命诺夫哥罗德领导人是他们的权力。针对这一挑战,伊凡于1471年派出一支军队去镇压这次反叛。他的部队给了诺夫哥罗德人以沉重打击。莫斯科人毁坏农田,烧毁城镇,但总体上,伊凡对诺夫哥罗德的处理是宽大的——消除了它开展外交关系的能力,但既不通过高额罚款或大批处死来惩罚那里的人,又不兼并大片领土。
伊凡离开后不久,诺夫哥罗德人再次发起反抗。于是伊凡进行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于1478年结束,并没有遇到诺夫哥罗德人的军事抵抗,它使他们不再反抗。最后,诺夫哥罗德失去独立地位,归属莫斯科,于是莫斯科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并主导了西北部利润丰厚的贸易。
1480年,伊凡与鞑靼人关系破裂。多年来,鞑靼人的势力一直在不断衰落。在与邻国可汗们结成一系列同盟之后,伊凡拒绝向鞑靼人称臣——有一次,他接过鞑靼使者呈递给他的可汗艾哈迈德(Khan Akhmed)的画像,将它扔到地上。更重要的是,他拒绝一贯纳贡的做法,这导致双方在乌格拉河发生了著名的对峙。当这两支敌对的军队对峙时,河面结冰了。伊凡以为鞑靼人将要进攻,于是他命令急忙撤退——这是惊慌之举还是战略布局,尚无定论。不管怎样,莫斯科人拔营的声音令鞑靼人感到纳闷,于是他们也撤退了。因此,一仗未打就结束了鞑靼人的统治。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俄国作为一个国家出现。15世纪80年代和16世纪初,伊凡得到立陶宛的几个王公的效忠,从而逐渐蚕食这个国家,并通过进攻获得领土。他还向北极地区(the Arctic)和乌拉尔山脉(the Urals)拓展俄国的边境。
同时,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伊凡与索菲娅·帕列奥罗格(Sophia Palaeologus)结婚,索菲娅是前拜占庭皇帝的侄女。对于她是否影响了伊凡,影响了国家政策,历史学家存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在她的坚持下,伊凡用“沙皇”在他的信件上签名,将自己视作“全罗斯的沙皇”(tsar of all Rus),并且离开自己简陋的木屋,搬到一座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宫殿。当然,伊凡做了这些事情,并将莫斯科视为“第三罗马”(Third Rome),称莫斯科是东正教的真正领袖。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受索菲亚的影响或许没有那么大,更多的是因为在战胜诺夫哥罗德和鞑靼人并且与西方扩大接触之后,他的胆量越来越大。(看似矛盾的是,他坚定的反天主教思想却拉近了俄国与西方某些思想的距离。)
在国内,伊凡开启了众多变革。西欧人不仅为他设计了宫殿,还作为艺术家和医生来到俄国。伊凡制定了一套法典,该法典由俄国和希腊专家编写,它制裁严刑逼供,并确立了农奴制的开始。他还扩大税收项目,以便为日益增加的国家公共服务以及为购买领土所需的花费提供资金。
伊凡于1505年10月27日死于莫斯科。尽管历史学家们对他的勇气到底有多大有争论,但清楚的是,他抓住了机会,留下了巨大的遗产。在伊凡的统治下,俄罗斯国家得到巩固,俄国领土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三倍,贸易扩大,并且与西方的接触也改变了俄国的社会面貌。或许,最重要的是,他结束了鞑靼人的统治,将莫斯科的地位从一个公国提升为一个主权国家。因此,他获得了“伊凡大帝”的称号。
P64-65
令人惊叹的写作阵容。大量备受尊敬的各领域学者为这套丛书的撰写做出了突出贡献。
——《纽约时报》
本书汇集了颇具可读性的各项内容,以一个广阔的视角来展示改变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大事件。
——《华盛顿邮报》
阅读这套丛书可以让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都受益匪浅。
——《出版人周刊》
这套书的内容聚焦政治事件的同时也大量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相关事件,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层次,提升了阅读的趣味。
——《星期日泰晤士报》
每一卷都可以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时间轴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亚马逊读者书评
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受到大量当今著作的启发。
——亚马逊读者书评
第1章 地中海时代的终结(1571—1669年)
概述
专家点评
勒班陀战役(1571年)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约483—565年)
善堂骑士团
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二世(1524—1574年)
威尼斯和十字军东征
文献
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进行十字军东征的演说(1095年)
第2章 俄国动荡时期(1598—1618年)
概述
专家点评
俄国沙皇德米特里三世(死于1606年)
俄国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1552—1605年)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40—1505年)
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1530—1584年)
俄国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596—1645年)
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479—1533年)
俄国沙皇瓦西里四世(1552—约1612年)
第3章 英国进入亚洲(1599—1698年)
概述
专家点评
马塔兰王国苏丹阿孟古拉一世(死于1677年)
安波那大屠杀(1623年)
威廉·巴芬(约1584—1622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约1541—1596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
第4章 德川幕府的建立(1603年)
概述
专家点评
丰臣秀吉(1536—1598年)
织田信长(1534—1582年)
德川秀忠(1579—1632年)
德川家康(1543—1616年)
文献
成廉·亚当斯描述远航亚洲的书信(约1600年)
第5章 詹姆斯敦的建立(1607年)
概述
专家点评
波卡洪塔斯(约1595—1617年)
波瓦坦部落联盟
沃尔特·雷利爵士(1552—1618年)
弗吉尼亚公司
第6章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概述
专家点评
白山战役(1620年)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1577—1648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578—1637年)
波希米亚国王腓特烈五世(1596—1632年)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594—1632年)
阿尔布雷希特·冯·瓦伦斯坦(1583—1634年)
第7章 路易十四的统治(1643—1715年)
概述
专家点评
奥地利的安妮、法国王后(1601—1666年)
让-巴蒂斯特·科尔贝(1619—1683年)
投石党运动(1648—1653年)
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年)
凡尔赛宫
文献
路易十四撤销《南特敕令》的敕令(1685年)
第8章 满族人的征服(1644年)
概述
专家点评
多尔衮(1612—1650年)
李自成(1605—1645年)
努尔哈赤(1559—1626年)
文献
明朝官员关于耶稣会的报告(1644年)
第9章 科学革命(约1650年)
概述
专家点评
第谷·布拉赫(1546—1601年)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
安德烈亚斯·维萨里(1514—1564年)
第10章 莫卧儿帝国的黄金时代(约1650年)
概述
专家点评
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阿克巴(1542—1605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1618—1707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巴布尔(1483—1530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贾汉吉尔(1569—1627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后穆塔芝·玛哈(1593—1631年)
第11章 维也纳之围(1683年)
概述
专家点评
莫哈奇战役(1526年)
苏丹近卫军
波兰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1629—1696年)
穆罕默德·柯普吕律(1575—1661年)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1642—1693年)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1634—1683年)
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1494—1566年)
第12章 光荣革命(1688—1689年)
概述
专家点评
英格兰和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1633—1701年)
辉格党
英格兰和苏格兰国王威廉三世(1650—1702年)
主编及各章 撰稿人简介
附录一:术语和人物
附录二:大事年表
附录三:王朝世系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世界大历史》系5卷本历史研究著作,旨在通过对14世纪至今数百年间发生的62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史学考证和理论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除第5卷由14章组成外,第1~4卷均由12章组成,每章均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并具有最为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各卷具体历史时期划分如下:
第1卷:文艺复兴至16世纪
第2卷:1571—1689
第3卷:1689—1799
第4卷:1799—1900
第5卷:1900至反恐战争
本套丛书《缘何如此?塑造美利坚历史百科》(What Happened? An Encyclopedia of Events That Changed America Forever)(该书详细考证了美国历史和美国社会发展史)的姊妹著作。
此外,本书之所以能够写成,也源于各部分作者在开班授课过程中的共同经历。他们在对数千名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不但历史知识匮乏,而且对当代世界的认识也存在着极大局限。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并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我们决定编著一套对学生(同时也对普通大众)有益的书,即把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汇编成册,以飨读者。此外,我们还想抛砖引玉,引导读者对我们择选出的历史事件进行更加深人的研究,并对历史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因为毕竟人们如果不了解世界历史演进过程的话,那么就一定无法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此套丛书的研究样式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各章编者会通过概述的形式对本章讨论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概述之后是篇幅较概述长一些的点评。这些点评均由精通此段历史的历史学家所撰写,他们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下对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做出详细分析。点评之后附有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均为研究各章所关注历史事件最重要的研究著作。参考文献之后便是数篇专门论述各章关注的历史事件中所出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短文…。各章通常还附有其关注事件中所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原始历史文献。此外,每卷著作不但设有各种虽然在概述和分章论述中有所提及,但却没有展开说明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组织机构和专有名词等专业术语附录,而且还有各卷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中所发生的大事年表。此外,我们为了读者检索方便还特别准备了一份索引。
此套丛书选择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准均基于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除此之外,我们的史学同行和其他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也为我们提出过很有价值的建议,在此我们对他们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建议表示由衷的感谢。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其他著者也许会得出与我们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是我们还是坚信本套论丛所论述的历史事件是改变早期西方现代世界样貌的真正原因。
弗兰克·W.萨克雷、约翰·E.芬德林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的这本《世界大历史(1571-1689)》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时间跨度约为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末期(1571—1689)。
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地区自勒班陀战役之后加速衰弱,至1699年,欧洲各国已完全失去对地中海的兴趣。尽管在勒班陀战败,奥斯曼帝国很快卷土重来,于1683年围城维也纳,然而仍以失败告终。16世纪末期出现的皇位纷争直接导致俄国在17世纪初陷入一个极度混乱的时期。1599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正式开始了在亚洲的贸易。1607年,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定居点詹姆斯敦建立,美国文明开始出生时的阵痛。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为一场全欧洲参与的大规模战争,并一直持续了三十年,德意志遭受重创,新的欧洲霸主崛起。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之一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步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爆发,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牺牲的革命,这次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度得以确立。放眼东方,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由此带给日本人富有争议的265年。中国亦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政权更迭,满族人代替汉族人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三百余年的统治。古代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在17世纪中叶达到了其辉煌的顶峰。17世纪是科学的黄金年代,巨匠辈出,人类在各科学领域的认知都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为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地的英国,很快将以世界大国的地位迈入18世纪。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的这本《世界大历史(1571-1689)》专门介绍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末期改变世界的大事件。全书共分12章,每一章包括如下内容:概述,按时间顺序介绍历史事件;专家点评,深入解读历史事件的意义;之后是关于该事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诸如当事人的日记或政府文件。本书能使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并认识其时代背景,从而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它们的起因、后果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