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藏故事》是作者廖东凡的自传,讲述了作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工作,在西藏工作二十四个春秋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作者经历了命运的种种坎坷,还有世界屋脊上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最后成为一名熟悉西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民俗民情方面的专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西藏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廖东凡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西藏故事》是作者廖东凡的自传,讲述了作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工作,在西藏工作二十四个春秋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作者经历了命运的种种坎坷,还有世界屋脊上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最后成为一名熟悉西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民俗民情方面的专家。 内容推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长长短短的故事组成的。而作者廖东凡的人生故事,很长的一段发生在遥远的、曾经与世隔绝、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西藏高原。 在风雪弥漫的藏北草原,在险象丛生的喜马拉雅深谷,在原始森林覆盖的林芝山区和被称为“人间绝域”的墨脱边塞,特别是在堆龙河、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两岸崎岖的路上,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在流浪艺人如泣如诉的琴弦旁,在翻身农奴洒下喜悦泪水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作者的身影。 《我的西藏故事》一书收录的就是作者廖东凡在西藏发生的故事。 目录 序一 无悔的青春——读廖东凡《我的西藏故事》有感 序二 “青稞酒”是这样酿成的 开头的话 第三号种子选手 告别亲友和故乡 孤身万里赴雪域 翻越地球之巅的旅程 抵达神圣的日光城 分配到拉萨市文化局 头一次带队下农村 拉萨市歌舞队的岁月 走进藏族的民俗世界 生活在歌舞的海洋 马蹄声声,响彻林周南北 恰拉山的来历 从达隆寺到旁多铁索桥 江多村和兴多村的遭遇 灵山圣水热振寺 百里奔波寻找民歌记录本 深夜迷路,访问当年送鬼人 山高水险,演遍尼木全境 追赶队伍的四天三夜 林岗乡赶排新节目 尼木河落水 齐嘎排风雪 走出险恶的魔女大峡谷 雪绒河谷的冬日 落雪的夜晚到德仲 和宗雪乡群众在一起的日子 不让去北京的伤痛 带领失落的一群北上当雄 投身热闹的当雄赛马会 策马草原边走边唱 大雪里掩埋,冰雹中逃命 打造高原文艺轻骑队 是不是时来运转了 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受表彰 辅导东嘎乡农民演出队 工作在金沙部长身边 “文化大革命”又遭磨难 失去慈母的追悔 下放堆龙德庆县农村 组建堆龙德庆文艺演出队 举办农民创作培训班 率领翻身农奴演出队进北京 调到自治区文化局 巴桑书记亲自过问 寻访喜马拉雅囚徒 珠穆朗玛峰下的采风 迎来改革开放的好时光 在“世界屋脊”采撷金子 益西丹增肚里有黄金 尼玛彭多口吐莲花 山南古镇掘宝藏 雪域歌手载誉京城 参与首次藏戏会演和曲艺会演 在林芝编印《西藏群众文艺》 筹组西藏民间文艺研究会 “人间绝域”墨脱历险记 到墨脱去 珞巴老人白嘎传奇 翻越险恶的多雄拉大雪山 从拉格山洞到墨脱县城 险些葬身雅鲁藏布江 听恩布老人讲狩猎的故事 达木珞巴人生死情缘 出版西藏民问文学报一一《邦锦花》 民间故事获奖和自治区的表彰 离开拉萨,奉调北京 终于有了一个家 无法割舍的西藏缘 附录 南门桥寻梦 到西藏去 街头舞蹈家索达雅古 一个人在西藏的经历 秋季原野 廖东凡和他的西藏缘 廖东凡作品目录 试读章节 不过惨剧并没有发生,大风开始变小。铁路两侧,一边是莽莽高山,一边是干枯的河道,中间是无休无止的荒漠。我第一次看到了雪山的银峰,第一次看到了缓缓行进的驼队,第一次看到了古战场的烽火台,第一次看到了汉唐时期残破的古堡。站牌渐次推出武威、张掖、酒泉等熟悉不过的古城名字,又看到了嘉峪关、玉门关等威武雄壮的城楼。我知道这是古代著名的河西走廊,这是从长安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东段,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王昌龄、李白、岑参长歌出塞的雄关漫道,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我久久地漫游在历史的天空,发思古之幽情,忽而热血沸腾,忽而浮想联翩,萌生出献身边塞、立功雪域的强烈愿望。 在一个名叫峡东的小站下了车,这里离新疆地面近在咫尺。一看车站的情况,把我惊呆了。这里是青藏公路的起点站、进藏的物资和人员的转运中心。茫茫的戈壁滩上,各类物资堆积如山,完整的和破烂的汽车形成街巷,到处是帐篷,到处是货栈,到处是泥棚木屋。人们在这里奔走着、忙碌着、争吵着、喊叫着。火车轰隆轰隆,不停地卸下进藏的物资和人员,成百上千的人滞留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心急火燎,盼着早日进藏。 碰到这样混乱、复杂、繁忙的局面,我真的成了姐姐说的不谙世事的大男孩。两眼一抹黑,脑子晕晕乎乎,不知道该怎么办?幸亏同行的王曼云是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大胆泼辣的长沙妹子,她使出浑身解数,周旋于形形色色的调度、经理、司机、票务和采购人员之间,用陕西话、青海话、河南话,还有纯正的长沙话和他们拉关系、套近乎,小工对我说:“最好找一辆货车直达拉萨,省了车票钱,又能少受罪。实在不行,只好坐开往拉萨的班车了。”就这样,大家东奔西走,求爷爷、告奶奶,忙乎了整整一天,一个个口干舌燥,腰酸腿痛,还是两手空空,到拉萨的车票,比唐僧肉还紧俏,连干劲十足的工曼云,也打退堂鼓了。最后拜托车队的黄师傅,找到调度室的张调度,买了到格尔木的客车票。 第二天是10月21日,天刚拂晓,我们便坐车离开峡东往南行驶。车的左边是连绵不断的祁连山,陡峭的崖峰如同钢铁的脊柱;而右侧,是苍苍茫茫、无边无涯的黄沙大漠和戈壁滩,汽车如脱缰的野马,在天地之间任意驰骋;又像大海的航船,在大风大浪中颠簸起伏。这些地方本来没有路,能行车的地方就是路。我发现路边有疏勒河的路牌,突然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眼前的景象,荒凉寂寞与诗中相似,而牛羊和牧草却荡然无存。我想,也许是岁月沧桑,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或是自己弄错了方位,诗中说的并不是这个疏勒川吧! 太阳像巨大的火球,从半空中燎烤着沙漠,车里热得像蒸笼,乘客们汗流如注,叫苦不迭。我很珍惜首次沙漠之旅,两只眼睛放电似的捕捉着周围的一切,黑色的沙砾油光闪闪,也许是地下有石油的征兆,而更远的地方,升腾着的白色水汽,森林、树木、湖泊和牛羊若隐若现,好容易等到汽车近了,更近了,刚才看到的景象霎时化为乌有,戈壁还是戈壁,沙漠还是沙漠。下午三四点钟,远处的天边,不但有森林,有草地,还有街道和房屋,我指点给身边的同伴看,他笑了笑说:“同志,你错了,这只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我在小学教科书里学过,但自己头一回亲眼所见,很难认出它的虚幻。薄暮时分,汽车开离荒漠,进入一个美丽繁荣的所在,只见流水欢歌、牛羊呜叫、庄稼成片、果树成行,还有街道、商店、寺庙和楼群,这回不是沙漠幻影,汽车到了大名鼎鼎的敦煌古城。 敦煌古时叫瓜州。在初唐、盛唐时代,它是丝绸之路上最大、最繁华的口岸,是面向西域、中亚和欧洲的贸易枢纽,跟今天的上海、广州差不多。当时这里江河奔涌,街市繁荣,商贾云集,佛寺众多,各国的商人纷至沓来,从事着丝绸、香料、麝香和宝石交易,附近莫高窟千佛洞,就是它辉煌历史的见证。中唐以后,安西四镇被吐蕃军队占领,直到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敦煌古城才重新归唐。 吃完晚饭,走出运输站闲逛,只见一轮皓月高悬天空,银光泻满大地。上个月刚在长沙和家人一起过了中秋节,今天该是农历九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往东走了不远,有一座古老的佛寺,上书“天竺古寺”四字,虽经千年风雪,仍可看出当年建筑之精美。庙前有一池塘,清澄碧透,倒映星光月色,更显曼妙清幽。五十年之后的2001年,我到敦煌出差,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旧地重游,发现佛寺仍然静静地伫立在这里,不过寺庙更加破旧,池塘接近干涸了。 从敦煌到格尔木,汽车走了两天。第一天走过辽阔的柴达木盆地;第二天穿越我国最大的察卡盐湖,汽车行驶在晶盐铺就的公路上,既平坦,又舒服。据说湖下十五米,全部是白花花的晶盐,有的司机把车停在路边,用铁锨铲上几麻袋盐巴,顺便带到山南、拉萨等地,跟老百姓换鸡蛋和鸡。 P19-21 序言 无悔的青春——读廖东凡《我的西藏故事》有感 谢冕 我被廖东凡的叙述所吸引。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心力写成的,这里凝聚了他毕生的理想和信念,这里进发着和燃烧着他永不衰竭的生命的火焰。这是作者以他的全部青春为代价换来的一枚痛苦而又甜蜜、经历磨难而又异常丰满的果实。这是漫长岁月中的泪水和伤痕、坚持的行进和艰难磨炼获得的成功合成的一曲华彩的乐章。我近来作文不喜夸饰,愿意用内敛平淡的语气讲述所见所闻。现在面对这位熟悉的朋友的令人惊叹的人生经历,我想,任何高级的形容对他来说都不会过分。 廖东凡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同窗,论届他比我低一个年级,论年龄我比他大好几岁。在校期间直至现在我们都习惯地叫他“小廖”。他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率真、单纯、热情而透明的朋友。我和他虽然不同年级,平日来往也不多,但却是相知甚深,我自信是很了解他的,他是我在北大结交的一位可信赖的朋友。 廖东凡毕业后自愿去了西藏,这举动在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我深信这是他真诚而坚定的选择,而决非一时的冲动。廖东凡心宽如海,志高于天,他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始终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并印证着他的信仰与向往。我相信上世纪50年代成长的一代人,都能从廖东凡身上看到自己昔日的影子。不过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行动没有他果断,心境也不及他单纯,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和承担,但很难有这样的坚韧和持久。 说到我的母校,北大在那个时代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总是少年壮志,心存高远,有很多的想象和憧憬,这原是北大人的优长之处。但是,目光远大未必都能做到脚踏实地,一些人会有很多的豪言,却易于忽略甚至摈弃琐屑的细节。廖东凡凭着一腔豪情,一个信念,形单影只,离乡背井,把自己最可贵的青春,点点滴滴,都贡献给了西藏这一片常人难以到达的雪域绝地。 他在雪域高原是一只孤飞的鹰,忍受着冰雪严寒和旷远的寂寞。人藏时二十三岁,调离时四十七岁,他在西藏历时二十四年。他是把所有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换来了内心的胜利,并赢得了藏族人的信任和热爱。这一切,他是用八干七百三十六个日日夜夜他人无法理解的坚忍,是用无边的孤寂和流血的心灵为代价换来的。 一个在湘水之滨成长,又在北大这样全国最高学府生活学习了五年之久的青年,一个人来到了完全陌生的雪域高原,他面临的是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局面:特别的习俗、完全不习惯的饮食,艰难的,甚至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最初并不理想的工作安排(那是对他的所谓“家庭出身”的惩罚式的歧视)。 这一道道难关险隘,都被他顽强的意志攻克了。紧接着,他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毅力学会了藏语,他成为在西藏广大土地上被称颂的“会讲藏话的汉人”。廖东凡创造了奇迹。长期在西藏生活的诗人马丽华禁不住用赞叹的口吻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看廖啦(藏族人对廖东凡的昵称)早已被堆龙德庆这方水土所渗透,而他也早已融汇于这方水土,他是当今汉人藏化的不可多见的典型人物。”(马丽华:《秋季原野》) 对于廖东凡来说,他不仅为自己无悔的选择付出了青春,而且也牺牲了先是作为儿子,后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与亲情,甚至:他也为此付出了健康。这一切,在他的书中,都不是叙述的对象,有的是略而不谈(如健康,他只在书中的某一处捎带地,而且语焉不详地提了一句“我得了重病”),有的是轻轻带过。关于亲情,他除了在“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叙述中表达了对于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歉意与感谢之外,他对母亲的去世(未能前往告别),对第一个孩子的夭折等等不幸,也都是一例地“轻描淡写”。其实,廖东凡的心是非常柔软的,他也有刻骨铭心的牵挂,他也自责:“远在世界屋脊,忙于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我,在妻子最需要丈夫、孩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竞未能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 他无意于表达苦难,他着意于书写他工作的欢欣,特别是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凡是涉及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总是表现出一种豁达。而他对自己的演出队、文化馆、文联、刊物,对他所从事的民间文化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却是一以贯之的一往情深,津津乐道。在书中,我们始终看到一个瘦长身影的人,策马于冰山雪峰之间,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了他勇敢的前行。他毫不厌倦地谈论着历尽艰险的采访民间艺术的过程,这几乎是这本书的唯一主题,也是他向我们揭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他心中牵挂的始终不是自己,自己的家,而是西藏,西藏,西藏!其实,我们也看到了现实生活对他的不公和欺骗,这对他造成了伤害,但心理健全的他能迅速有效地化解这种伤害。例如,他始终引为自豪的“首选进藏”的荣誉,数年后方知是由于前面的两个人不愿前往,他充其量只是“第二三号选手”。廖东凡的圣洁感受到了侮辱。还有就是那次进京会演。他拼死拼活地领导大家排演节目,到头来却冈为“家庭出身”被排除在进京演出的名单之外。 这是怎样残酷无情的现实啊!但小廖却忍了下来,他带领被“排除”的十三名队员,组成了临时的演出队走向了遥远的需要他们的地方。在西藏,他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多半是他自己争取来的。廖东凡很坚强。在那些专门制造伤害的年代,他以他的坚强使这些伤害降至最低点。小廖在艰难的岁月中坚强地站立着和坚持着,他从不为自己的遭遇流一滴泪。他就这样坚持了二十四年,直到需要他离开的时候。 现在回到本文开先我提到的北大的话题。北大无疑从来都是青年才俊会聚之地,廖东凡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但廖东凡又是绝对地与众不同的一员。在北大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中,不乏那些叱咤风云、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人,廖东凡与此不同,是默默中矜持地工作的人。他忘了安逸,忘了荣誉,甚至也忘了孤独,数十年中,他远离了母爱,远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只为了年轻时节的一语承诺,他终生不悔! 北大应当为有廖东凡这样一个学生而骄傲! 至于小廖写的这本书——《我的西藏故事》,我是含着泪水,也夹带着喜悦,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真实的书,没有一句空话,也杜绝了豪言壮语,平实、自然、生动而可信。通过它,我们不仅了解了西藏,而且了解了作者——他原本就是写的自己,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也是杰出而光辉的北大人! 2007年11月10日于北京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