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大地》是一个开放型的书系,首批这12册小书只是搭起了一个稚嫩的框架,更多支撑和完善有待以后不断地拓展和积累。
《中国化管理(内明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作者于江山)通过对《论语》、《易经》、《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文献的解读,结合管理界的精彩案例,对中国化管理智慧进行梳理、综合和提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化管理(内明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于江山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学的大地》是一个开放型的书系,首批这12册小书只是搭起了一个稚嫩的框架,更多支撑和完善有待以后不断地拓展和积累。 《中国化管理(内明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作者于江山)通过对《论语》、《易经》、《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文献的解读,结合管理界的精彩案例,对中国化管理智慧进行梳理、综合和提炼。 内容推荐 《中国化管理(内明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作者于江山)通过对《论语》、《易经》、《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文献的解读,结合管理界的精彩案例,对中国化管理智慧进行梳理、综合和提炼。《中国化管理(内明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是《中国化管理》课程的基础读本之一,初版即受到社会青睐。这次是修订后重版。 目录 总序跋涉在国学的大地上 序“内明”是管理者的基础课 第一章 格物致知 一、永无止境地探寻世理 二、穷究不尽地追求知识 三、依靠实践的科学探索 四、现代企业的因势利导 第二章 知行合一 一、人生自律的行动实践 二、为人处世的行动准则 三、知识智慧的行动转换 四、现代企业的知行效能 第三章 阴阳合德 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 二、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 三、阴阳之道的生存哲学 四、现代生存的思维方式 第四章 天人合一 一、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 二、行事为人的黄金法则 三、唯道是从地构建和谐 四、现代企业的和谐管理 第五章 精彩中庸 一、恰到好处的为人之道 二、圣贤奉行的处世交际 三、行为方式的实用策略 四、现代处世的行动指南 第六章 韬光养晦 一、高深莫测的丛林法则 二、审时度势的成功利器 三、有所作为的内敛王道 四、现代竞争的制胜战略 第七章 治众如治寡 一、高超完备的组织技能 二、优化先进的管理手段 三、企业组织的战略地位 第八章 择人任势 一、成就事业的人生态势 二、有利形势的正确把握 三、唯才是举的用人艺术 四、现代企业的人才大势 第九章 无为而治 一、震古烁今的管理智慧 二、无为而为的管理规律 三、最高境界的领导管理 四、现代管理的成功窍门 第十章 内圣外王 一、超凡入圣的人生之功 二、成功立业的自我修持 三、德行兼备的王者风范 四、现代企业的管理王道 试读章节 朱熹解释“致知”时说:“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他将“致知”定位在“通过考究物理,使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上了。他还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样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识,既有能觉之知,更有知识之知。朱熹认为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由于受到世间事物蒙蔽而不能达到通明,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天所赋予人的理是完整无缺的,无论是贤、愚、不肖,他们固有的理都没有变,但是由于人禀受的“气”各有不同,有“昏明清浊之异”,所以理也有通明闭塞的不同。因此,无论聪明愚笨,都应该通过“穷极”“物理”而达到通明世事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格物”,通晓事物之理后,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 2.博学积累,贯通推类 朱熹说:“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着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出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这里的“物”,是指天地问的一切事物,包括抽象和具体的。他还说:“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他要求人们通过对外在对象的考究中把握义理,以达到引起内心的共鸣达到致知。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无论是大小、轻重、贵贱,等等,万事万物皆有理,所以格物从理论上讲对这些事物的理也要格,当然在实践中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事物的多样性引起格物方法的多样性来,归结到一处,就是要求把一切格物之功合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道德境界上去。但是朱熹把格物学说仅仅归结到道德修养方面,显然太狭隘了,它同样适用于探索其他学科的知识。 朱熹认为,要想真正达到“格物致知”,必须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博学。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博学是无所不学,但又要有先后次序,不可杂而无序。博学的目的就是要穷理,他还提出必须先博而后约,博而不能约,就不能穷理,就会流于杂。 第二,积累。朱熹很欣赏程颐的一句话:“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积累可以达到贯通,贯通须由逐渐积累。格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能做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则会一事无成,不去积累而想达到格物是不可能的,虚妄的。 第三,贯通。朱熹认为,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他认为程颐“格一物而万物通”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道理不只是就一件事上理会见得便了,学时无所不学,理会时却是逐件上理会去。”照朱熹的说法,每个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理,这个理是十分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理又受到一个普遍原理所支配,普遍原理存在于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之中,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都是普遍之理的个别表现。所以说,不可能由只格一物而认识到普遍原理。他强调由个别具体之理贯通而达到普遍原理,达到认识的飞跃,这种贯通诚如《大学章句》中所讲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只有“用力之久”,才能达到“豁然贯通”,才能通晓所有道理。 第四,推类。天地万物林林总总,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全部弄明白的,这样就需要分个轻重缓急,朱熹说:“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虽然并不是每件事都有精力去“格”,但只要贯通了一些大道理,其他知识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这个过程就是推类。如何推类,朱熹用八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概括,从一类事物积累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再用这个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他肯定了人在认识事物上的能动性,认为每一事物都是与它周围的其他事物有内在联系的。 在这里,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 3.一物两面,求善求真 程颐认为,“格物”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掌握宏观规律的过程。二程还说“格物致知”主要是“察之于身”“反求诸身”,其弟子杨时进而提出格物即是“反身”之学。二程认为自我本身已蕴含“天理”,须是通过“格物”而获得。二程说:“学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日自得。”“自得”即反身而求。通过自身的省察反思而明理。这种反思,主要是内在的体验。P7-9 序言 进入国学的天地,是偶然也是必然。但不管是命运的偶然还是人格履历的必然,似乎都是一种文化的命定。 20世纪60年代末叶,我从山东的一家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故乡的农村教学。先是小学,继之初中,最后是高中。总之是把那时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一遍。 …… 《国学的大地》是一个开放型的书系,首批这12册小书只是搭起了一个稚嫩的框架,更多支撑和完善有待以后不断地拓展和积累。我内心的愿望是:以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在国学的大地上耕耘出一片片令人喜悦的丰收,并让这丰收嵌进像轮作一样良性的轮回。为了这个心中的愿景,我们辛劳在这方古老的大地上,一度忽视了此前那漫长艰难而又愉快的跋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