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星云大师、痖弦推荐!台湾最高文艺奖获奖作品!多篇作品入选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台湾多所中小学推荐学生阅读的百本好书之一!《页间风景:百本名著导读》(台湾远流出版)特别推荐!
中小学生,读读黄永武先生的《读书》中的这些文字,可以领悟文中的人生道理,可以学习写文章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文笔,无论对人生、对考试都不无益处;而对于忙碌生活中的读者来说,偶闲片刻,读读这些隽永深刻的文字,或一篇或数篇,时有所感,也确为难得的精神快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书/爱庐小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永武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心武、星云大师、痖弦推荐!台湾最高文艺奖获奖作品!多篇作品入选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台湾多所中小学推荐学生阅读的百本好书之一!《页间风景:百本名著导读》(台湾远流出版)特别推荐! 中小学生,读读黄永武先生的《读书》中的这些文字,可以领悟文中的人生道理,可以学习写文章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文笔,无论对人生、对考试都不无益处;而对于忙碌生活中的读者来说,偶闲片刻,读读这些隽永深刻的文字,或一篇或数篇,时有所感,也确为难得的精神快事。 内容推荐 《读书》是著名学者黄永武先生所写的小品文集。 《读书》是以彰扬中国人生活美学为主体的书,虽出自作者一人笔下,想展现的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才华与智慧,而是想传承民族的传统,以展现中国古往今来万千贤哲生活艺术的精神与面貌。 黄永武学识渊博,除一般经籍史传以外,又观平常人不观之书,浸淫日久,发明遂多,出为小品文章,隽永深刻,哲思浑成,余味无穷。 目录 读书像什么 游山如读书 读书像心痛 读书与涉境 一百廿亿的故事 大师与大手笔 胜人与独诣 抒发之乐 写作之道 诗能穷人 富而后工 良医不传医方 赏画 瑜亮情结 灵思奔涌学莎翁 爱是终身创作的火焰 文章不为一时 谈笔名 焚其少作 砚田无限广 字如其人 张飞不是老粗 童年的字帖 藏书家的印记 诗人的四季 玄奇的气 禅是活的 有趣的情歌 笑话三境界 神话成真 说龙 谈重瞳 拍案叹息 赌博奇谈 掉书袋 八股的联想 一字一音 珍惜谚语 白贼 “牵手”舆“摸乳” 妄训与趣味 无据之说 茶是涤烦子 谈隐士 梅花胜牡丹 教子之方 可怜的皇帝 民主的草根性 试读章节 游山如读书 游山与读书,好像有室外活动、室内活动的差别,然而游山是室外的读书,而读书是室内的游山。游山一里就是读书一页,游山千万里便是读书千万卷,古今名胜,风物掌故,了然于心,行了万里路,而不能等于读万卷书的,那准是贩夫走卒,俗人一个! 游山的第一个要件是及时勇往,以不负天下佳山水的誓愿,来不负此生,才能猛下决心来行乐,才能不被俗事纠缠系溺而因循蹉跎。这一点和读书是一样的,读书必须及时勇往,没有大丈夫决烈的心志,以不负天下奇书的誓愿来不负此生,书是读不好的。 游山的第二个要件是领略景外的天趣。单记下不少山水地名,拍了许多名花古木的照片,像导游一样熟背地点的程序,游山只成了度假的夸耀是不够的。这一点也极像读书,拿读书来夸耀很无聊,读书要在行句内涉猎,在行句外领会,游山也必须在山水的清晖外,心花顿开,会心得趣。善于得趣的读书人,不一定要读什么珍本善本,烂熟的古诗古文,一样新意盎然,层出不穷;善于得趣的游山者,也不一定要游什么名山大川,日常的茶笋林屋,一样领会出风日清美。同样一座山,能会心得趣多少,和同样一本书,能会心得趣多少,全看读者游者自身素养深浅而定的。 游山的第三个要件是“俗肠”要少,“清趣”才多。只想游到那个村镇吃美味,游到那个角落看裸女,这种“世味”浓厚的人,“灵根”一定浅薄,游山对俗子来说,无异于风尘中奔走,到哪里都是醉生梦死,谈什么清趣?游山最好要远离是非、简省交际,心闲无为,才能得趣。读书也一样,如果只想到考试做官,只想到黄金屋美如玉,只想争雄决胜,俗肠一多,清趣就没了。 善于游山的人,把烟云淋漓,草木枯荣,会看作怡情娱目的文章,所以不是夙具慧根的人不能游山;把悬崖奇石,虎啸猿啼,看作天地的历练,所以没有胆识的人不能游山;把寒暑阴晴的变化,把陌生奇异的经验,看作感官享受,所以没有爽健的身体与高昂的好奇心不能游山,这种种,哪一件不和读书一样? 至于“近游不广,浅游不奇”,近处玩玩不能广识,浅处游游无法出奇;“老游不前,稚游不解”,太老了游山不敢往前,太稚了游山不能悟解;“哄游不思,孤游不语”,热闹的游山缺少思想,孤独的游山缺少对话;“便游不敬,忙游不慊”,太轻率地游山总嫌不敬,太匆忙地走马看花每嫌不足;“肤游不赏,限游不逍”,肤浅地游山谈不到赏心,限时限地的游山谈不到逍遥……仔细想想,都是读书的经验之谈,比况得惟妙惟肖,难怪张潮要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读书像心痛 甲说读书要像心痛,心痛的时候,一心在痛上,就没有闲工夫说闲话、管闲事。这是比喻读书时持志要专一。 乙说读书要像拾柴火,见一枝收一枝,日子久了,积柴如山,与积学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说读书要靠长期累积,不在乎一时的三更早睡或五更迟起,而在乎是否有恒心,苏东坡说“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筹”,正是他采取不断累积的读书方法。 丙说读书像掘井,掘到愈深处,把深处的土运出来就愈难。大多数人在稍深处就停工,只有极少数的人,天赋的根器极警敏,学习的能量大,又极具耐心,读书读到满心欢悦,一刻也不忍舍弃,而引出了读书的真味,才算掘井及泉了。雪宝禅师说:“根器警敏诚难遇,凿透高原始及泉”,把深深的高原都凿透,清泉奔溢,舀汲无穷,读书的真味就像这井泉。 读书与参禅实在很相像,要读通书和参透禅,都要经过长期的持志专一与忍耐,不“掘地及泉”决不放弃,才有进入“大快乐”境地的可能。张旭看见挑夫挑着重担争路,忽然大悟书法;文同偶见路上两蛇缠斗而得书法的妙理;黄山谷是在长江三峡看见长年荡桨的人,而顿悟用笔的方法。平常人看荷担、蛇斗、荡桨,在学问上是毫无作用的,但看在沉思十年仍苦无门道的人眼里,竟能触景感会,狂喜不已,这不是侥幸,而是积习既久,专志于此,凝神聚意,才忽然找到了顿悟的“入口”,和禅家“一喝得悟”是相同的。读书火候真到了,便能“一触即诣神境”,禅家悟后,明白“根根圆通”的道理,随他横说竖说,都契合佛理,像个大福德人,拿着一块石头也成宝。读书读通以后,也明白“触处可通”的道理,世事洞明,皆成学问,触目所及,全是理趣,所谓“遇事有得”,随手俯拾都是宝,能不欢喜?然而有的人读书,是浅尝辄止,像笨汉吃橄榄,还没来得及回味,就已经吐掉它了。 有的人读书,是只晓得买书,不懂得读书。读书的妙处在于“自得”,有“自得”才能谈“化”,因此买书而不读就应该向书架惭愧,读书而不化,也就成了另一个书架。 有的人读书,胸中没有定力,没有主见,不是一味与书里作“苟同”之想,就是一味与书里作“苟异”地唱反调,这和交朋友一样,苟同苟异,不是谄媚,就是矫情。 有的人读书,东翻西捡,广泛无涯,几十年也没见个结果出来,这就像宗教一样,“有主则明,无主则昏”,读书没个“主”,永远是瞎忙一场。 P4-9 序言 这是一套以彰扬中国人生活美学为主体的书,虽出自我一人笔下,想展现的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才华与智慧,而是想传承民族的传统,以展现中国古往今来万千贤哲生活艺术的精神面貌。 一开始的目标就想将盈千上万的古典书册,酣古宜今,撷采精髓,浓缩融会于这四册小书里,像酿百花之香以成蜜,像缀千腋之白以成裘,熔尽往圣先哲的金银铜铁,而我只是热灼无比的炉锤,期待镕铸出全新的文化精神与光亮。 为了保存浓浓的纯中国味,在文体上,使用一种继承文言文而来的白话文,措辞吐句,尽可能保存美丽传统的特质,传统原有的“四言句主调”,凝练而简要,只要不太佶屈聱牙,仍可多量使用,而较为整齐的骈俪排比句法,庄娴雅丽,能写得接近口语一些,偶尔也不妨使用。至于听觉上音节谐婉的中国文字美,也试着去保留,并不需要株守剑刻那些平仄句律,能留心词句古雅气氛的营造就可以了。而我自身的文笔本色,原本就接近古典昧很浓的,希望在传述中国人赏砚、品茗、谈禅、说隐等等百十种传统的题材时,让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配合一致,带点古色古香的趣味。 引经据典时,能化就化,必须彰扬古哲姓名的,在不妨害文气的情况下,人名书名也该标出来,不敢掠美,至于脚注出处,不是小品文的体例,自然省略。写了这二百篇,也力求各篇文字间能够精神相通、寓意呼应、面目一致。所以这套书分开来是《灵性》、《生活》、《励志》、《读书》四本,合起来只是简单一句话: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就重在内心怡然的喜悦。 写这套书时,正是中国人最喜悦不起来的混沌时刻。全世界都面临秩序重整,而台湾地区经济虽富裕,文化却失调,价值错乱,是非混淆,社会转型太快,难免有动荡的晕眩;民主步调太快,难免有脱轨的颠蹶,财富及权力面临重新分配,贪婪掠夺,伦常剧变,人心自私,学术败坏,各种抗争表面化到不顾别人死活的地步,一时真是“风林无静羽,湍水无宁鳞”,经济、政治、法律样样都带点暴起暴落的大变动,免不了产生学绝道丧、世道陆沉的大震撼。但从好的方面看,这样时代的可塑性太大了,九道交横,步步是没有成例可援且无从预测的探险,蒿目时艰,感触与观念既新且多,庄子苟子不就是在如此境遇中挺生的吗?这不是一个应该隐遁放弃,而应该积极把握的时刻,于是我安顿自己,从溺志牿心的风潮里跳出来,勘破名位的荣悴,潜心沉思,努力撰述,在滔滔浊流中,掌握自己方寸之地的灵明与喜悦。 要内心喜悦,不能无所寄托,而且要寄托得好,我就把喜悦寄托在写文章上。《爱庐小品》的文章,大抵都从正面下笔,而且采最不受时风所爱的“载道”口吻。综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每逢政治上规道的盛世,才会流行和平典畅的“载道”文章,每逢世风诡谲的乱世,都流行阉媚柔靡的“唯美”作品。就像韩愈欧阳修的文章,几乎篇篇都从正面着笔,一洗浮薄而崇古雅,他们创作当时,便是盛世,在明代仁宗后,天下隆盛,又特别盛行韩欧平正温润的文体,在清代康熙乾隆之际,天下大治,天下的文章归于桐城,而桐城又使韩欧文体盛极一时。《爱庐小品》的写作,明知不在盛世,仍承袭韩欧正面载道的方式来写,不敢仰望韩欧的风世励俗,而是内心有一种强烈“望河清”的心情,期望一个人心清明的隆盛世代早日到来罢了。 开始写这些文章,每天到新店青葱的山径去写,到阳明山多花的亭槛去写,这种游走式有点像灞陵桥上骑驴寻梅的觅句方式,花香墨痕固然好,但有时寒风苦雨,内人华美心中有点不忍,于是留意在草山深处,安置一幢老舍为书屋,取陶潜“吾亦爱吾庐”的心境,命名为“爱庐”。爱庐有花树簇拥,有海山环抱,幽深静寂,四顾无人,有时万壑疏风,一天凉月,人一到爱庐,心境虚灵,文思潮涌,任你提起笔墨镂花吸露,任你放开心胸驾海摩云,沉思生命的意义,探讨生活的趣味,抉发人生的目标,不知不觉,写下几百篇文章了,每写一篇,几乎都被转载选录,自然乐趣更高。感谢内人华美觅得这深山中的爱庐,也要感谢报社有自由发表的制度,更感谢四位副刊主编:梅新先生、蔡文甫先生、刘静娟女士、痖弦先生,任何一点小成功,都得仰仗外界的鼓励,才能增添自身的鞭策,没有如此良好的福缘际会,我如何能享有无穷抒发的喜悦呢? 黄永武 于台湾台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