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感线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素子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情感线索》各篇,周素子大致写于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间,总起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是在家务、抚养诸外孙,为他们烧饭、擀衣之隙,陆续地,时断时续地各自成篇的。身处异域,且是清净无为之乐土,出于对往事,尤于艰难困苦中得识的故交的怀想,萦翅无已,这期间,她也写了一些关于自身遭际,追念往迹等文字。这些不关乎“右派”。而对“右派”原拟足成百数,终因俗务缠身,倥惚无以为继,兹将先成诸篇,因纂成本集,聊以纪念已亡并在的故人。

内容推荐

《情感线索》各篇,周素子大致写于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间,总起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是在家务、抚养诸外孙,为他们烧饭、擀衣之隙,陆续地,时断时续地各自成篇的。身处异域,且是清净无为之乐土,出于对往事,尤于艰难困苦中得识的故交的怀想,萦翅无已,这期间,她也写了一些关于自身遭际,追念往迹等文字。这些不关乎“右派”。而对“右派”原拟足成百数,终因俗务缠身,倥惚无以为继,兹将先成诸篇,因纂成本集,聊以纪念已亡并在的故人。

陈朗与素子相知于“反右”之前的三、四年,属于通信关系,而真正识面以至成偶,则在于一九五七年“反右”后的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其后风风雨雨,迄未终止,家庭离散,乃至二十多年后的再聚。其间追怀往迹,应亦包括他在内。且她所识诸故人,大多亦为他所识,因于诸篇,感念略同。在这里且愿为《情感线索》作赘言。

目录

方轸文

张郁

阮文涛

唐浞·骆寒超

戴再民

杜高

李诃

容为耀

肖里·李又然

胡敌·胡忌

林希翎

陆阳春

段纯麟

荒芜·司空谷

柯文辉·林锴

张篷舟

高天白·柴洛苇

曹为真 

彭守琪 

袁炜

陈文鼐

裘诗新·马山

尹树春

王炳

叶焜

童仁三

刘小梅·陈声锵

关振民

吴进·林琴芳

潘主兰·陈建霖

王流秋

李家桢

金冶

朱金楼

吴明永

夏与参

夏子颐

沈沉

魏大坚

陆士云·黄永根

徐青枝

高湘华·张冰如

俞绂棠

赵德煌

关非蒙

桑雅忠

曹湘渠·王绍舜

金怀德 

赵志钧

吴亮

张恩忠

何梧春

楼百层·屏风山牙医

戴荫远·沈奇年

江天蔚

吕以春

李衍德·小赖

叶知秋

李峰

洛地 

吴鹭山

潘怀素

吴藕汀

程十发

陆俨少·石开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试读章节

万轸文

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前夕,我还是福建师范学院音乐专科的学生,这个学院后改称福建师范大学,音专与美专合并称为艺术系。一九五七年暑假,我不知道“黄雀在后”,还到北京访友,看陈朗先生,他当时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任《戏剧报》编辑,风华正茂,发表过《苏州买笛》、《昆丑王传淞》等品位较高的作品,同事戏称“翰林院编修”。

当时北京的反“右派”斗争开展较各地为早,剧协正在批判吴祖光及他的“小家族”干将如杜高、汪明等成员,虽未深人,大家对运动的趋向也看不清,摸不透。五。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年事不高的剧协诸仁,像初生的牛犊,尚不知道老虎的厉害,但是老虎未来之时那股强劲的山风,似乎人人都感受到了。陈朗先生很忙,批判吴祖光时,他还担任会议记录哩!

有一天我到《戏剧报》办公室看他,办公室内另有一位年轻先生坐在办公桌前写着什么。陈先生为我介绍说“这位是方先生”。我叫一声“方先生”,方先生并不抬头,悻悻然,似应非应。事后陈先生告诉我说,方先生大约在写“检查”,可能在写揭发陈朗的反党言行文字。《戏剧报》和《剧本》两刊编辑部相加共二十几位编辑,原先他们两人较谈得拢,又有跑旧货店的同好,接近得较多,大约常有些奇谈怪论吧!对某些党员同仁尤其行政人员,态度不甚恭。反右开始,据说领导找过方先生谈话,让他揭发陈朗。陈先生对我轻松地说:“没有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方先生。等我第二次再见他时,已是二十二年后的一九七九年夏天了,在所谓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以后,居然大家又庆生还,再聚北京了,确实是奇迹。

方先生是苏州人,早年毕业于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专攻戏剧。方先生器宇轩昂,英姿风发,南人北相。陈朗与方先生在一九五七年均被打成“右派”,陈朗发配西北,而方先生去了桑干河、张家口。风霜刀剑,岁月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二十二年后在北京再见他时,他还带来一位比他年轻二十四岁的四川籍妻子小张,并一个五岁的男孩铁柱,一家三口同住在惜薪胡同新建的简易楼房二楼的一间屋里。小张是四川某县山里人,母亲早死,她多病,跛足,后母很憎厌她,四川连年饥荒,她在冬天还是光脚。她怎么会嫁给老方的呢?人们都说,是老方拿五十斤全国通用粮票换来的。我们所见到的小张,已是到京数年后,她的足跛,经过医疗已大见矫正。几年后,老方在我们团结湖居所小饮,说起他娶小张的经过,使我们对他的人格有更高的认识,在崇敬中又满含辛酸……

老方在张家口外农村戴罪劳动,岁月悠悠,一晃四十四岁了,还是孑然一身。纵然“右派”是人民的敌人,还是想娶妻成家的,因为是常人嘛!他从每月的微薄生活费中锱铢累积,又省下口粮,积了数十斤粮票,在那个年月,粮票是命根……

P1-2

序言

余英时

周素子女士从新西兰来信,希望我为她的书写序,她还寄来《记当代才女张允和女士》一文,提到三十年前允和女士与我倡和《不须曲》的往事,引起了我的一点回忆:

大约在一九六八年左右,允和女士的四妹充和女士到哈佛大学来演出昆曲《思凡》和《游园惊梦》。那时正值大陆上“文革”如火如荼之际,我不免深有感慨,在演出后写了两首诗赠给充和。其中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一曲思凡百感侵,京华旧梦已沉沉。

不须更写还乡句,故国如今无此音。的唱和诸什一同寄给她的二姐。一九七七年秋天我从哈佛转到-耶鲁任教,和充和时相过从。有一天她忽然交给我一叠诗稿,说是大陆不少人和我的原作,因为每首都用了“不须”两字,她戏称之为《不须曲》。我一一展卷诵读,真是琳琅满目。而且墨迹出于戏曲名家许姬传先生之手(即《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作者),更使我受宠若惊。其中允和女士一人便和了两首,兹录其第一首于下:

十载连天霜雪侵,回春箫鼓起消沉。

不须更写愁肠句,故国如今有此音。现在我读了素子女士《记当代才女》一文,才确知这两首和什都写在一九七八年春天,恰值她到南京观赏了“文革”后首次上演《牡丹亭》,兴奋之余,不能自已。“十载霜雪”当然是指“十年浩劫”而言。这一年的十月中到十一月中,我参加了美国“汉学研究考察团”到中国大陆访问,回程时曾在北京机场与允和女士匆匆一面。素子女士在文中已有所叙述,这里便不多说了。

素子女士和我原不相识,但由于爱好昆曲之故,很早便参与了俞平伯先生所发起的北京昆曲研习社,与允和女士先后有五十多年的密切交往,因而成为《不须曲》的最早读者之一。张充和女士是我最敬重的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她的先生傅汉思教授(ProfessorHansFrankel)和我在耶鲁共事十年;他们两位都是我们一家的好朋友。所以我很珍惜这一段《不须曲》的文字因缘。素子女士在向我索序的信中也和了一首《不须曲》:

感念平生百事侵,人琴消息几低沉。

不须惆怅阳春曲,犹盼高云赐好音。

这样委婉陈词使我不能不写这篇短文以报其诚。

素子女士本来计划写一百篇文字,纪念她亲见亲闻的“右派”朋友的悲惨遭遇,已完成了七、八十篇,从已刊布的篇章来看,她事实上是为每一位朋友都写了一篇小传。其重点则在描述传主怎样身毁名灭以至家破人亡的经过。每一位传主的遭遇都不一样,但却同是“反右运动”的结局。整体地说,这部书为“反右”的历史保存了十分珍贵的原料,足供后世史家采择。

据官方的数字,“右派分子”共五十五万人。……“右派”之中,有名有姓的最多不过几百人,大概都是当时报纸上点名批判过的。其余的不过是一种抽象的统计数而已。但是历史记忆必须通过具体的个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才能真正地保存下来,否则绝不可能在后世读史者的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素子女士的书便给“反右”名单增加了近百人的个案,这是很重要的贡献。当年有资格成为“反右”的受难者,今天至少已在七十岁以上。因此我迫切地期待着至今仍幸存的受难者都能闻素子女士之风而起,把他们周边的难友一一记录下来,使“反右”成为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永远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素子女士来信时,我恰好写了四首七绝,现在附写在后面,作为这篇短序的尾声:

感赋四绝句

“右袒香肩梦未成”(陈寅恪句),

负心此夕泪纵横。

世间多少痴儿女,

枉托深情误一生。

未名湖水泛轻沤,

池浅龟多一网收。

独坐钓台君不见,  休将劫数怨阳谋。

横扫斯文百万家,

更无私议起喧哗。

九儒十丐成新谶,

何处青门许种瓜。

辱没冤沉五十年,

“分明非梦亦非烟”(邓拓句)。

人亡家破无穷恨,

莫叩重阍更乞怜。

二OO七年六月七日于普林斯顿

后记

陈朗

本书各篇,素子大致写于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间,总起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是在家务、抚养诸外孙,为他们烧饭、’擀衣之隙,陆续地,时断时续地各自成篇的。身处异域,且是清净无为之乐土,出于对往事,尤于艰难困苦中得识的故交的怀想,萦廻无已,这期间,她也写了一些关于自身遭际,追念往迹等文字。这些不关乎“右派”。而对“右派”原拟足成百数,终因俗务缠身,倥惚无以为继,兹将先成诸篇,因纂成本集,聊以纪念已亡并在的故人。

我与素子相知于“反右”之前的三、四年,属于通信关系,而真正识面以至成偶,则在于一九五七年“反右”后的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其后风风雨雨,迄未终止,家庭离散,乃至二十多年后的再聚。其间追怀往迹,应亦包括我在内。且她所识诸故人,大多亦为我所识,因于诸篇,感念略同。在这里且愿为本书作赘言。

素子出身于浙东乡里的诗礼名族,伯父六介公,是清末举人,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者之一,民国缔造后,为首任杭县(今杭州)知事,然不幸英年早逝。父亲云平公为学人兼诗人,其书法成就,识者谓不在当代名家之下,然其生平除出而求食十余年外,大多时间蛰居乡曲,加以洁身自好,学识不为人知,书名也只限于县、地区之内。素子出生得晚,家道早已中落,略略沾濡一点余泽,乃是在父亲游食归来,在她髫龄期间,给以五经补课和诗教。因她秉赋较厚,接受能力较强,父亲曾惊叹,誉为“过目不忘”。稍长,求学于杭州时期,得校外社会上诸长者、前辈,尤其学术界的名流,先是如金石家陈伯衡、大画师黄宾虹,诗词家徐行恭,并后来的如词学家夏承焘、书法家沙孟海的契赏并教导,更得到杭大图书馆学者周采泉的亲炙,在诸先生的提携之下,在其广大诸友和通志馆中耆宿的交往中,得以聆听、熏陶。此时倾心于音乐外,又通过两兄昌谷、昌米画家,在画界得受诸先生的沾染,并在各馆藏图书,得广为凭览。求知之情,即在往后蒙难的二十余年中,在抚养三弱女的困顿生活中,迄未间歇。当她在杭郊村店打小工时,曾收取古庙供桌上烛油作为照明而夜读。到了“改正”之年,一面工作,一面与杭州大学中文系郭在贻先生交厚,听其讲授训诂,互相研讨达四年之久。一个艺术学院音乐专科学习钢琴的学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右派”劫难之后,竟敢于立足在大学文科讲坛上,为学生们讲授古汉语(能从先秦讲到明清),使得我的大学文科出身的胞弟陈诒也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是由于她的多年厚积。后来,她作为《风景名胜》的编辑、记者,行万里路,广增见识,与建筑、地理界学人结缘,并参与编纂各辞书,更见其力学所在。

我与素子走在一起,患难与共,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与其理念的结合。我大素子十一岁,有类乎师弟的关系,而素子的聪慧才识、好学敏思、苦心孤诣、坚韧不拔、辛勤劳瘁之情,以她的识见和学力,又何尝不是我之师,我们之间,可谓互为师弟,不仅仅是夫妻。感念身为幽囚,不能扶持和庇护妻小,力薄不胜,反之,却得她毅力和情志以支持、以庇护。更得以相互支持者,是对行将失去的传统文化的信念,是共同的守候。

这种守候,或日“情踪”。表现在我于幽中前后对她并家的怀想,是托人转致的一些篇什,作为慰藉。不是“马上相逢无纸笔”托以传语的“家书”,而是尚可擘笺疾书而自未敢留稿而她也未敢保存的词作。是获自由后,经她默记而录与我看的。她的强记能力亦足使我感佩。

赴西北后,我们经常离多会少。尚在幽禁前,有一阕《青玉案》“五日寄内武林”词云:

湖边独忆青青柳。问应是,当初旧。转眼端阳佳节又。南天阻远,西河滞久。惆怅菖蒲酒。

归期只待秋风后。相约年时共携手。纵有千言常结口。三雏娇小,一身消瘦。且放双眉皱。又在幽禁后,有一阕《水调歌头》“近中秋多雨预作中秋词寄内用东坡韵”词云:

明月应长有,不在雨晴天。坡仙高唱,遍昔八百几多年。总为浮云蔽日,况是良宵苦雨,终古战余寒。造物固无极,亿载转人间。

原无酒,何由醉,不须眠。清光永照,争在今夕一时圆。但愿身宁女慧,更得白头厮守,此事即齐全。三万六千日,岁岁共婵娟。又在幽禁中,有一阕《青玉案》“五日用韵”词云:

门前不种先生柳。但呵壁,三年旧。何事南冠翻覆又。彩丝不系.蛟龙偏久。愧煞灵均酒。

蝉声飘渺风声后。欲表寸心怎称手。始信常山终有口。菖蒲节老,榴花红瘦。莫问春池皱。

素子读到我所寄词,大致是她在杭郊村店打工之时。在此之前,她在被驱逐离开兰州前将赴秦川八百里风烟落照中,曾前后两次到甘、青交界处的劳改农场探望于我,我曾口诵《望海潮》“红古学耕”词为赠。词云:

山廻似抱,川流成嘴,西河不做腰拦。汉垒已埋,秦渠未凿,千年遗下平滩。沙积几时还。但泥犁小试,为解征鞍。庄郭烟连,最新图画拟重看。

长天夜气漫漫。有流星坠屋,斜月衔山。呵壁何求,书空多事,草间旋起沉鼾。无梦到槐安。剩案头尘冷,谁见萤干。浪笑从前,只因误步落邯郸。我以此词为赠以壮其行色。口诵两遍,她即然记能背了。数十年以后,她还将它写入于《西域探夫记》的回忆文章里。后她告诉过我,我的这些俚词,都对她处艰辛日子里起过最大的鼓励。当年篆刻家钱君訇先生还曾为她篆刻了朱、白文两枚闲章,一为“岁岁共婵娟”,一为“人比黄花瘦”,后者采自易安居士词语。

据素子所述,在她离兰州前的最后一次抄家,当红卫兵将书籍碑版等捆载运走(先曾抄去而退回者)之后,真的家徒四壁,惟对一榻了。是夕静寂之极,发现前夕于卧榻读过的一册《金石录》,竟遗落在床榻后壁地下。于是拾来,翻开再读李易安那篇千古传诵人口的《后序》,不禁号啕大哭起来。哭何,哭金兵渡江,宋室南迁,家庭残破?抑或哭赵明诚?抑或哭文化受摧残、遭泯灭?兼而有之。此所谓“情”。

素子撰作诸篇结为此书,并即付梓,以求教于读者者,大都不外乎此情。

承余英时先生赐序,猥蒙奖许与鼓励,特致谢忱!

因感于余先生序中作为尾声附诗有“非烟非梦”和“莫叩重阍”之语,爰赋《高阳台》词一阕以附。是为记。

高阳台

蒿里沉烟,风梢敲梦,解维莫叩重阍。曾几间关,云何托寄游魂。青衫检点今谁在,漫相嗟、畴昔啼痕。且追寻、往日云踪,此夕萍根。

故人零落知如许,尽形骸销甚,风概犹存。平路舒长,岂希白屋仁恩。音书沉寂空成忆,总相期、共觅春温。腾冰心、只在情真,休谓言村。

二oo七年六月二十一日于奥克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