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为自己找“借口”
1.摆脱“我不想做”
“我不想做”如同一句咒语,出现于一些员工的工作中。当这个声音不断出现在他们心底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会停顿下来,他们的行动就会迟缓下来,他们的态度就会懒散起来。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安逸与享受是最舒服的,可是一旦这种潜意识占据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就会变得贪图安逸、害怕困难。懒散懈怠是心灵的毒药,也是失败的罪魁祸首。带着这样的心态工作,必然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在企业里,只有那些主动、积极的员工,才离成功更近。
有许多员工都只是把工作视为取得基本生存保障无可奈何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他们没有把工作当成一次锻炼能力的机会,一个训练、建造品格的大学校。
他们不懂得工作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最优良的品格,让他们在奋斗中发挥他们所有的才能,去克服一切成功的障碍;他们不懂得毅力、坚韧及其他种种优质品格都是从努力工作中得来的。一个人抱怨、鄙视自己的工作,他绝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结果恐怕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因此,不管你现在的工作如何,你都要以一种艺术家的精神去对待。
实战案例
同学聚会上,周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李老师。李老师是周虎特别尊敬的老师,求学时期,李老师曾对周虎寄予厚望,认为他聪明,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因此总是对他格外照顾。
见到李老师之后,周虎很高兴地上前向老师问好。可是,当李老师问到他的工作时,他却显得闷闷不乐;当同学们都在谈论各自的工作时,他更是落落寡欢。他想到自己毕业5年了,却一直没有任何成就,感到很没有面子。李老师看出周虎肯定在工作上有些不顺利,于是上前找他谈话。李老师问他:“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工作如何?”这一问,引发了他一肚子的委屈。
周虎说:“我没有想到我的人生竟然如此糟糕,我一点都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完全就是在浪费生命,而且老板也不重用我,根本就不给我机会。工资也很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我真是愧对老师的一场栽培啊!”
李老师吃惊地问:“你真的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吗?是不是在工作中总是提不起精神?”
周虎回答:“是啊,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能这样先干着再说了。”
李老师听后,很严肃地说道:“其实并不是你的工作真的很糟糕,而是现在你被自己的思想限制住了。你总是认为工作状况不好,这种想法在你的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如此一来,你的心里就会充满抱怨,抱怨自己的工作现状。这样的话,你还能有什么突破呢?”
李老师的一席话,让周虎长久以来的心结打开了,他突然发现都是自己的抱怨束缚了自己的工作积极性,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接着李老师又说道:“没有职业是完美的,人在职场上打拼,难免会碰到烦恼。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抱怨,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公司制度不合理、老板太苛刻、职业没前途,只能让你丧失更多成功的机会。因为抱怨会削减你的工作热情,让你看不到工作的意义,使你陷入困境之中。”
周虎听了李老师的话,顿觉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长期以来事业无法获得突破的瓶颈所在。他终于明白抱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是阻挠事业前进的最大障碍。同时,抱怨也反映了一个人没有上进心,而缺乏上进心正是职场大忌,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上进心,还谈何成功呢?
诸如周虎此类的情况随处可见,为自己找借口似乎成了员工的通病。不少员工总是在盘算“我应该得到什么”,以公司“没有给我什么”为自己不想工作的借口,却从来没有想过“我是否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过、付出过?我的价值是否值得公司给我什么?”在脑中设置了自动隐藏错误和不足的程序,从来都看不到自身的缺陷,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得他们在抱怨中失去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如果我们用豁达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上的不愉快,把抱怨的时间用来好好工作,也许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给我效果
其实,人应该时常检讨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动辄批判别人,为自己辩解。
(1)换位思考
作为员工,要学会理解老板,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是否会做得比老板更好?
(2)把抱怨换成建议
试着把抱怨的内容换成建议性的问题。老板需要的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建设性建议,而不是抱怨的话。抱怨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而建议则体现了你积极的一面,说明你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消极的角度来推脱问题。
(3)内心调整
当你内心感到不满,想要抱怨时,不妨在心里默念:“停止抱怨,努力工作。”把抱怨的时间用来工作,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