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著的《写意论》所论之“写意”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所贯穿延续的一种写意精神,与中国画中所说的写意画的技法概念并非一题。写意精神体现在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中国的诗词、戏曲、建筑、园林等都具有鲜明的写意艺术特征。本文主要从造型艺术视角对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进行研究。
文中对写意精神的概念做了界说与溯源,对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做了纵向梳理。笔者认为,中国造型艺术中的写意精神,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推动了艺术长河的不断发展。如果说岩画和彩陶尚且保留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延迟模仿记忆思维,那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已经成为有意为之的艺术造型的实践体验。随后唐、宋、元、明、清的卷轴画,在理论与实践上更是极大程度地发展了写意精神。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更堪称体现写意精神的艺术典范。宣纸材质的特殊媒介,加大了书画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与随机性,造成作品的无限丰富性与不可复制性,为作画追求画外意、讲究无法中有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造型艺术写意精神的发挥开辟了更大空间。
文中涉及的历史文献包括历代文论、书论、画论中关于“写”“意”以及“写意”的论说,以及艺术创作者与艺术作品、艺术理论的相关资料。进而挖掘写意精神的实质思想意义——“写意”,是中国造型艺术长期坚持的艺术审美倾向和创作方法,并以此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写意审美理论。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审美观念,贯穿于功能论、创作论、品评论、主题论等各领域层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渗透其中的中国造型艺术的写意精神,更可以掌握中国造型艺术中一个系统完备的写意观念。
本文在对写意理论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之后,回顾了中国近两百年来的美术发展过程,对照搬西方模式的艺术体系提出质疑。借古开今,指出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背离写意精神的一些问题,并为中国美术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笔者认为,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肯定并确立中国自有的优秀写意艺术理论体系,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适应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本文亦研究探讨了写意精神中蕴含的生命美学价值,指出写意精神是世界艺术发展所共同追寻的最终方向与目标,不论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脉相承还是西方发展的曲折回转,最终都将归于写意,写意艺术具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与生命力。从这一点上讲,写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具有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