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丹门神--佛山木版年画/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舒惠芳//沈泓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红丹门神——佛山木版年画》分册,具体介绍了:心灵手巧的制作工艺、回味无穷的艺术特色、佛山年画的传人等内容。本书由舒惠芳、沈泓著。

内容推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红丹门神——佛山木版年画》分册,具体介绍了:心灵手巧的制作工艺、回味无穷的艺术特色、佛山年画的传人等内容。

从《红丹门神——佛山木版年画》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由舒惠芳、沈泓著。

目录

画图今日来佳兆

 新春的红丹门神

 佛山门神的诞生

 早期的守门人

 小说、戏剧中的门神

 佛山门神的功能

总把新桃换旧符

 门神画起源于桃符

 从桃符到神茶、郁垒

 唐代门神秦叔宝、尉迟恭

 佛山年画诞生于宋代

 繁花盛放于清末民初

 新中国的佛山年画

佛山年画的题材类别

 欢天喜地庆吉祥

 展现力量的雄风

 民间众神信仰

 对古代英雄的崇拜

佛山年画中的关公

 关公是全能保护神

 关公是佛、道两教的护法

 关公的绘画形象

佛山年画中的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

 和合二仙的寓意

 二仙的艺术形式

佛山年画中的钟馗

 钟馗文化和神话

 钟馗的来历与身份

 钟馗年画悬于门

 钟馗年画中的蝙蝠

佛山年画中的五子门神

 传说中的五子登科

 新中国的五子门神

佛山门神中的财神

 文财神与武财神

 财神的来源

 财神文化透视

心灵手巧的制作工艺

 画稿创作决定成败

 甄选木板有讲究

 刻版决定成败

 印画手艺精细巧妙

 各地木版年画的横向比较

 年画与木版画的关系

回味无穷的艺术特色

 色彩艳丽的“万年红”

 粗犷奔放,刻绘精致

 形象饱满,富有动感

 地方特色,乡土气息

 注重装饰,意味深长

互相辉映的民间百艺

 佛山剪纸与年画相互影响

 木雕艺术孕育佛山年画

 灰塑题材融入佛山年画

 砖雕赋予年画层次感

 灯色拓展年画的表现形式

 陶艺丰富了年画艺术

佛山年画的传人

 普君南路的年画大师

 默默的坚守

 子承父业,再创辉煌

佛山年画的保护和抢救

 佛山年画为何陷入困境

 年画濒危是全国普遍状况

 政府保护抢救现状

 众议纷纭说年画

 抢救保护初见成效

 在创新中求发展

试读章节

佛山在明、清时期就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辞海》有专门记载:“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之一,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佛山年画的历史并不长,但其源头却古老而遥远。而最早的年画与门神有关,正如门神成为年画的代名词,“红丹门神”成为佛山年画的代名词。

关于佛山年画到底起源于何时,目前有不止一种观点,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佛山年画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中国木版年画兴起的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有历史、文化的因缘。对佛山年画的寻根溯源,有必要对其源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探究,还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工艺发展水平,以及对年画的特点、与民俗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助于找到佛山年画孕育、萌芽和源起的因由。

门神画起源于桃符

年画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尚难定论。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年画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最早与门神相关的物品是桃符,最早的门神是“桃人”。

在古代,桃木有“鬼怖木”之称,桃木驱鬼辟邪的信仰由来已久,并且从来都关乎门户。《战国策·齐策》也写到削刻桃梗、饰为门神的风俗。桃符发展到后来,渐渐分化成春联及门画,其中的门画就是年画的前身。

门神起源于桃符之说在历史上沿袭下来。明代冯应京(1555—1606,明万历进士)在《月令广义·十二月令》中说:“道家谓门神,左日门丞,右日门尉。盖司门之神,其义本自桃符。”桃木治鬼的传说丰富多彩,那么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认为桃符能治鬼辟邪呢?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理由:

桃有神秘的力量

传说桃木具有某种神秘超人的力量,据称射日的后羿就死于桃杖之下。如西汉刘安(前179—前122)《淮南子·诠言》中说,羿死于桃木大杖:“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桔。”东汉许慎还专门为这个桃木大杖作注解,称该大杖以桃木为之:“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今人以桃梗,经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

这个传说在《孟子》中就有,是“逄蒙学射于羿”的传说。传说中,羿因射日,成为天下闻名的神射手,逄蒙拜羿为师学艺,学成后却恩将仇报,从老师身后下毒手,举起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勺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

古人关于桃木辟邪的联想,或许与这一神话故事有关。在古人的想象中,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击杀,用来制鬼就更不在话下了。

桃令鬼害怕

《礼记·檀弓下第四》:“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郑玄注曰:“桃,鬼所恶。茆,萑苕,可扫不祥也。”《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庄子》佚文:“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提到了“取桃东枝”,用来驱鬼。

桃木驱鬼,还见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桃为神树仙木

《诗经·桃夭》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桃之天天,有黄其实”,“桃之天天,其叶蓁蓁”,对桃极其赞美。所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灵物。说它有除灾避邪、制鬼的功用,故有“神树”、“仙木”之名。

《太平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桃人其实是两位神将神荼、郁垒的化身。唐代《朝野金史》卷三说,正谏大夫明崇俨有法术,他曾“书二桃符,于其上钉之,其声寂然”,在地窖上钉桃符,止住了地窖下乐妓的演奏,这就是桃符的法力。

传说中的桃木有制百鬼的神功仙术,取它来削刻桃人,象征门神,加上造型中制鬼的形象,更有慑服力。

桃可辟邪

敦煌遗书中唐代诗人王梵志的《父子相怜爱》中写道:“东家打桃符,西家悬赤索。”桃符与赤索都是置于门前的辟邪物。宋代洪迈《夷坚乙志》“司命真君”条写福州人余嗣的梦,涉及以桃符厌胜之说:“辄有压禳之术,公到家日,取门上桃符,亲用利刃所碎,以净篮贮之。至夕二更,令人去家一里外,于东南方穴地三尺埋之。此人出,公即静坐,冥心咒日:‘天皇地皇,三纲五常。急急如律令。’俟其还,乃止。”

可见,桃符就是辟鬼祛邪的“符”。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桃符的迷信心理。P17-21

序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