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指尖上的故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榕//罗宁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汪榕、罗宁编著的《指尖上的故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访谈录》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描述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们当下的手工生活状态,包括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们生活的自然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生活空间、技艺方法与传承现状、相关工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形态,以及民族民间工艺所蕴含的特殊文化内涵,挖掘大师们关于手工技艺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分析大师们的生活状态和知识体系在社区内的作用和意义,力图从田野和微观的视角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困境、方法和路径。

内容推荐

由汪榕、罗宁编著的《指尖上的故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访谈录》收录了作者对众多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大师的访谈,通过采访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大师们传奇的生平及为保护、传承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所经历的艰辛。同时,本书也向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在让大家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研究、宣传、保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选题立足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宣传,采用访谈录的形式也较为新颖,所介绍的内容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

目录

前言 手工与幸福相连

抟土成陶

 孙诺七林一守望黑陶的精致

 汤堆藏族黑陶制作工艺及流程

 玉勐——与陶土相伴的生活

 玉喃恩——有爱,才会有坚持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流程

 陈绍康——泥土中搓揉出儒雅

 向进兴——才情,就是真性情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

 郜金福——他的瓦猫会说话

 鹤庆瓦猫制作工艺

线影魅惑

 叶尖——用色彩编织美丽

 玉儿甩——她有金子般的心

 玉金海——寂寞相伴织布机

 傣族手工织锦工艺

 傣族手工织锦图案类型

 石玛丁——最简单的工具,最繁复的艺术

 景颇族织锦工艺

 谢美秀——一针一线,花朵盛开

 彝族刺绣工艺

 张仕绅——板蓝根浸染的洱海蓝

 蓝靛制作工艺

 段银开——青与白之间的辛劳

 白族扎染工艺

雕琢古今

 王朝阳——尊重石头,雕刻内心

 杨树明——一边雕刻,一边思考

 饶昆生——于细微处见真功夫

 云南玉石雕工艺

 段国梁——一两木屑一两金

 段四兴——木头可以超越木头

 木欣荣——他心中的“七仙女”

 剑川木雕工艺

金错银镂

 项老赛——英雄宝刀两相宜

 娄四东一用心经营一把刀

 户撒刀制作工艺

 寸发标——看淡钱财,才会受得起钱财

 母炳林——从工匠到产业,很难

 寸子昌——拿银子来打打看

 新华银器加工工艺

 赖庆国——共锡舞人生

 个旧斑锡工艺流程

剪灵绘心

 玉应——纸浆在阳光下蜕变

 构树皮造纸工艺

 邵梅罕——剪出来的傣家生活

 傣族剪纸工艺

 张月仙——一把剪刀剪春秋

 传统民间剪纸工艺

 王惠兰——叶子上的兰心蕙质

叶脉画工艺

 刘永周——执着奔走的皮影艺人

 腾冲皮影制作工艺

附录

 作者田野调查图片选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后记带着遗憾继续前行

试读章节

建水古城的儒雅气韵,在孔孟之道盛行的中原地区也许算不上翘楚,但是在偏居一隅、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云南,就显得非常突出了。从有“小天安门”之称的朝阳楼进入建水古城,满街便飘荡着雕梁画栋的文人气韵,而古城楼上“飞霞流云”四个草书的大字,很多初到建水的人都认不出来。

建水制陶业最集中的地方碗窑村坐落在县城北两公里左右,可以打出租车或乘坐微面,价格都不贵。我们沿着平坦的柏油路直入村庄,远远地就看见两个很高的烟囱矗立在村子东南边的山地上。村庄周围随处可见散落的陶瓷碎片,一些矮墙也是用破裂的陶罐垒成,很多人家门前摆放着供出售的陶器,女人们三个五个地聚在一起,一边做些手上活路,一边随意地聊着天。碗窑村的村舍依着山谷两边的坡地依次而建,泸江的支流绣球河由西向东穿村而过,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村里大约有40户人家、1O多位著名的制陶艺人在制作建水陶,陈绍康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绍康家的房子在碗窑村365号,“绍康陶艺”几个红色的大字写在西墙上,很醒目。这里既是陈绍康先生的家,也是他的陶艺工作作坊。陈先生已经习惯了有人造访,随着狗吠声Ⅱ向起,老人家客气地将我们引进家门。院子里堆着几十口大缸,以及很多零零散散的陶坯和工具,一个简易的棚子下面是清洗泥浆的水槽,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客厅却宛然是另一重天地。暗红色的博古架上,摆满了陈先生的紫陶作品。它们的颜色有些青灰,有些暗红,有些紫得泛黑。形状也各不相同,纤细修长者有之,敦厚圆润者有之,造型古拙者有之。但这些紫陶都有一个共同点:在纯正的色泽、流畅的线条之上,有鲜明夺目的文人气息。松竹梅兰的文人四友、凤舞龙跃的草书笔法、一气呵成的《赤壁赋》……种种唐风宋韵在紫陶上一览无遗。一幅“陶艺世家”的书法作品悬在墙上,写着“绍康先生制陶三代,德艺双馨”,这是朋友送给绍康先生的。字画与紫陶放在~起,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紫陶陈列架对面的墙上,贴着陈绍康先生与众多国家领导人和世界知名人士的合影。陈绍康先生曾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设计制作的建水紫陶作品被选送到世界各地,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在1973年到1978年间,陈绍康先生和建水其他陶艺人员设计制作的茶具、文具、花瓶、气锅等一批批作品漂洋过海赴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德国等国家展出,使建水紫陶声名鹊起。1979年,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及夫人访华,陈绍康做的紫陶花瓶被中央美术学院作为礼品赠送给蒙代尔副总统。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里,至今还陈列着出自陈绍康等4人之手的4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陶质花缸,上面精心刻绘了云南的杜鹃、山茶、玉兰、报春四大名花。  陈绍康自己也多次获得各种嘉奖并于1981年担任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副厂长、工艺美术师职务。他的作品如《清香罐》、《三足笔筒》先后两次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百花奖”。《博古瓶》、《仿青铜器台灯》等陶器被国家珍宝馆收藏。1988年,陈绍康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1995年9月,陈绍康老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陈绍康老先生为人谦和,谁来了都会带他们去看看他的制陶作坊,参观他的紫陶收藏。年过七旬的他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人却非常精神,厚厚的老花眼镜反而增添了绍康先生的书卷气。我很难将这个儒雅而有着古代高人名士之风的老人,与一个制陶的手工艺人联系在一起。

绍康先生告诉我,他13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手艺,先从粗陶做起,取泥,拉坯,烧制……他的人生就在揉捏、转动、刻画、烧窑的一道道程序中展开。建水的陶器制作大致分为粗陶和工艺陶两大类,粗陶为日常生活用品,工艺陶则为文人雅客喜爱的艺术藏品。一般陶工都是先做粗陶,几年之后有悟性的人才会转做工艺陶。1955年,陈绍康进入建水手工业联社陶器社工作,成为一名专业的陶工,开始在工艺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创新。

建水烧制陶瓷器皿的历史悠久,早在宋代,这里就发展出规模宏大的陶瓷生产业,是“云南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在建水当地,也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虽然建水人很早就能烧制精美的瓷器,但建水紫陶却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据说清光绪年问,陶工潘金怀发现陶制烟斗上的一点红色很好看,就自己创意用红、黄、青、紫、白五种颜色的黏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紫红色的陶泥,烧制出紫红色的陶器,由此开创了建水紫陶生产的新工艺。

P35-P36

序言

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用手捡起石块投向猎物,当他们第一次用手将藤条搓成绳索,第一次用手将兽骨磨成长针,手工劳动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手工流淌着时间的长度。太阳升起又落下,织布机上的布幅也许只增加了短短的五厘米;黏土在土缸里发酵,不经过三个昼夜就不算合格,布料在板蓝根做成的染水里面,要经过七次浸泡、七次晾晒,才能在阳光下呈现鲜亮的蓝……所有人类造物的品质和价值,都需要经由时间来慢慢完成。在缅甸街头,我看见一个夹着拖鞋、胡子拉碴的青年男子在街边刻画,他用铁笔在穿订成册的贝叶上画释迦牟尼的头像,背景是高大的菩提树。画面上的佛像神态安详,刻画的青年神情专注,表情祥和。我站在旁边看他,他眉毛也不抬一下,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不过刻出了菩提树叶上的几根叶脉,我很难想象他完成这样一幅作品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但是,他不着急。手工的慢不仅是我们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在与社会和自我交往过程中安身立命的最悠然状态。在刚刚过去的时代里,一个家庭会以拥有一把户撒的菜刀为荣,钝了磨、磨了钝,一把菜刀也许就走过了一代人,物质产品的稀缺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手工产品的结实与可靠总是超越很多现代的机械速成品,我们今天随意地丢弃很多并未物尽其用的产品,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未曾在上面倾注时间、心血和情感。机械时代如飞的齿轮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扑面而来,千篇一律的复制产品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那些束缚创造、没有个性、也未曾倾注太多时间和期待的东西终究会令我们厌烦和疲倦。

手工凝炼着空间的浓度。在香格里拉的尼西村附近,出产一种独特的陶土,用这种土烧制出来的陶器乌黑透亮,是藏族人民最喜欢而不能缺少的生活日用品,而这样的土、这样的黑色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手工,从阳光、空气、雨露的差别,到土壤、物种、习俗的特异,都会造就不同地域人们手工劳动方式的千差万别。行走在不同的地域,看那里的人们通过手工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总是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幸福和美好。当然,在天南海北不同的空间里,用手劳作的人们却又总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将他们串联在一个共通的话语体系之中。做手工的人,几乎都有着相似的安然、从容、专注,也许唯有这种与自然人心相交相容的心手相连,才是手工技艺臻于完美的不二途径吧。手工和手工如此不同,手工和手工却叉如此相同,语言不通、地域不同的手工艺人有机会走到一起,总是能看见自己的特殊和他人的相似。这种带着地域烙印的手工,是我们思念、记忆和不能割舍的文化血脉。

手工饱含着情感的温度。在大理的农村,农妇自己用稻草编一顶草帽,每次出门劳作的时候都会从门边顺手取下戴在头上,天晴时遮阳,下雨时挡雨,回家后又顺手将它挂在门边,即使草帽旧了、破了也舍不得丢弃。生活中有很多像草帽一样朴素而廉价的物品,也许没有包藏太多复杂的工艺技术,但是这些花费了生活中安静美好的时间用手创造出来的产品,在生活中是如此的熟悉、顺手,是日子里的一部分,少了它们,就少了我们惯常生活里的信任、安心和温暖。在新平花腰傣聚居的村寨里,女人们围坐在村里的大青树下绣花,一边飞针走线一边闲聊,她们在手工时间里交流信息,也交流家家户户生活里的柴米油盐、爱与忧愁。但是在城里,姑娘再也不会在窗前绣鸳鸯,歌韵诗情里的温柔、含蓄、可人便少了许多婉转。速溶、速食、速配……我们加快了脚步,提高了效率,却并没有给我们所爱的人带来更多温暖。我们把时间消耗在肥皂剧里,我们不停地浏览网页,我们没有时间用耐心烹饪一顿晚餐或者为孩子做一把木头枪。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我们并未曾因此而获得比以往多得多的幸福。相反的是.手工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手工寄予的情感、想象和期望就会越来越多。

手工创造着美好的极度。往建水紫陶坯体上填泥的妇女,并不认识太多的字,当然也不会去领悟气韵流转、意在笔先的专业艺术境界,但是她El复一日地劳作,不断重复刻槽填泥的过程,笔画的深浅、泥料的颜色配比、干湿程度、硬度和黏度都变成了她身体的一种习惯,不需要刻意的思考,她就能创作出最美的艺术作品。这一切,都仰赖手工带来的精致与美好。在今天.我们极致追求的奢侈品也依然离不开手工,劳斯莱斯的核心部件是手工的,最奢侈的LV是手工的,徕卡相机最精密的部件是手工的……人的手远比机械复杂和精密,它能完成无数机械所不能完成的精美和高难度的创造。把手工和粗糙、简单、随意、落后联系在一起是天大的误会。对伟大画家的作品而言,真迹与赝品的价值没有任何可比性,因为那双独一无二的手所创造的美是无法复制的,而普通的手工劳动在不停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由重复产生精确、因专注诞生和谐、从简单走向完满,同样是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珍贵美好。

我们不能轻易抛弃手工,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紧紧相连。在忙碌的生活中,手工让我们慢下来,体验时间的缓缓流淌;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和乡村,手工让我们静下来,触摸空间里文化的温度;在冷漠、紧张、急促的人际关系中,手工让我们串联起来,不再只看见自己的善怒哀乐;在庸常与浮躁里,手工让我们精致起来,一步一步接近素朴与恒久的美。

到了民国年问,张好、向逢春等陶艺大师

后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很多工艺精湛、技艺精良、文化内蕴深厚的手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鉴于民族民间工艺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珍视手工劳动的价值角度出发,研究、整理、记录、保护手工劳动中蕴含的人类“手上的文化”,营造让我们能够从手工中获得幸福的环境和能力,是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界里所必须担负的重要责任。

云南是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个族群在漫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手工艺文化,手工产品的内容包含了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首先关注制陶、染织、雕刻等历史悠久的特色手工艺门类.再遴选该门类中技艺最为娴熟、名望较高的工艺大师进行访谈,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大师的个人经历彰显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大师是在某一手工艺门类的艺术层面有所造诣的工匠,这样的大师具有人格和审美双重意义。在社会文化意义方面,大师及其技艺、工艺、工艺品所形成的品牌内涵及其对当地社会文化发生的微妙作用亦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大师们的作品指向物,虽然产品自己会说话,但活的手工艺品不是博物馆里无生命的陈列.它活在民间,活在大师手中,活在大师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人和文化的因素。于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和民间文化保护运动中,被发现和认可的民族民间艺人,他们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技艺认知的变化,都关涉民间手工技艺文化变迁的重要过程,是我们理解民族民间手艺技艺的核心。

本书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描述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们当下的手工生活状态,包括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们生活的自然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生活空间、技艺方法与传承现状、相关工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形态,以及民族民间工艺所蕴含的特殊文化内涵,挖掘大师们关于手工技艺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分析大师们的生活状态和知识体系在社区内的作用和意义,力图从田野和微观的视角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困境、方法和路径。

本书的采访调查写作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我在田野调查行走期间,常常为手工艺人和他们面临的困境而失落,也常常觉得自己在为一项终将逝去美好而孤独地无声呐喊。唯有那些手工技艺的精致和淡然会在不经意间温暖我,让我在萧条的手工传承中看到希望和关的微光。正是这点点微光和温暖,鼓励我坚持将漫长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任务完成,并在耽误了很长时间后终于还是将这一本还有许多疏漏和错误的文稿交付出版。惟愿我并不完美的文字能够对那些依然坚守手工技艺传承的大师表达我内心深处真诚的敬意,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未来的传承贡献些许绵薄之力。

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文化的整理保护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并不懈努力的工作,除了兴趣之外,还需要许多辛勤劳动和艰辛付出,我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一方面为自己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而欣慰,一方面也为自己力量的薄弱而深感遗憾。但无论如何,珍爱民间工艺的心不会停止,传扬和保护民间工艺的努力还在坚持,并且我相信,与我同行的人会越来越多,虽然常常遗憾,但我们也会常常带着希望继续前行。

感谢策划本书的范建华先生、杨旭恒先生和罗宁先生,三位老师不仅在图书策划之初提出了高瞻远瞩的编辑思路和想法,筹措了本书的调研出版经费,协助我田野调查采访写作,在书稿成形过程中多次提出宝贵意见,还以极大的耐心宽容了书稿的延宕。感谢书中我采访过的所有大师们,他们在时代潮流巨大的冲击下,依然坚持手工传统和信仰,并积极地让手中的技艺一直鲜活存在,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为本书贡献的故事、思想、生活和状态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感谢那些推荐并协助我探访大师的朋友们,你们对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爱护和帮助之心令我温暖,虽然我不能一一记述你们的名字,但岁月悠长,你们的付出和陪伴我将始终铭刻在心。感谢为本书出版竭尽心力的云南美术出版社李林老师。感谢点点文化传播公司设计编排本书,公司总经理佟海敬、设计师杜玮都为本书付出了无尽心血。最后,谢谢您关注这本同样有很多遗憾但却充满真诚的《指尖上的故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访谈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