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鸭瘟的定义和流行史
一、鸭瘟的定义
二、鸭瘟的流行史
三、近年(2006-2014)中国鸭瘟流行情况
第二节 鸭瘟的危害
第二章 病原学
第一节 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形态结构、形态发生和化学组成
一、鸭瘟病毒纯化病毒粒子形态结构
二、DPV强毒感染宿主细胞中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
三、病毒的化学成分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
一、病毒的复制
二、病毒的抵抗力
三、病毒的毒力
四、病毒抗原
五、病毒的免疫原性
六、病毒的毒力等变异性
第四节 实验室宿主系统
一、鸭胚
二、鹅胚
三、鸡胚
四、细胞
五、易感鸭
第五节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一、病毒基因组结构和碱基组成
二、鸭瘟病毒基因组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三、疱疹病毒基因表达调控
第六节 基因组的转录与复制
一、疱疹病毒的转录与复制
二、鸭瘟病毒复制的部分特点
第七节 致病性分子基础
一、疱疹病毒裂解性感染分子机制
二、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分子基础
三、鸭瘟强毒致细胞凋亡
第三章 鸭瘟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功能
第一节 编码结构蛋白基因及其功能
一、囊膜糖蛋白
二、衣壳蛋白
三、皮层蛋白
四、其他结构蛋白
第二节 编码非结构蛋白基因及其功能
一、UL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二、UL15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三、UL23(TK)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四、UL28(ICP18.5)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五、UL30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六、UL39(R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第三节 编码其他蛋白基因及其功能
一、US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二、UL17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三、UL2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四、UL25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五、UL29(ICP8)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六、UL3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七、UL3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八、UL33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九、UL3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十、UL45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十一、UL55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第四章 生态学和流行病学
第一节 传染源
第二节 传播途径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二、病毒在鸭体内的分布
三、DPV强毒不同途径感染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第三节 宿主
第四节 流行规律、特点和发病原因分析
第五章 分子流行病学
第一节 遗传进化分析
一、鸭瘟病毒的系统发生分析
二、鸭瘟病毒的序列分析
第二节 鸭瘟的分子流行病学
一、鸭瘟的分子生物学
二、鸭瘟分子流行病学检测技术
第六章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第一节 临床症状
第二节 病理变化
一、临床病理变化
二、组织病理变化
三、超微病理变化
四、鸭感染鸭瘟强毒后病毒各组织器官的复制规律
第七章 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诊断
一、流行病学特征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三、眼观剖检病理变化特点
第二节 鉴别诊断
一、鸭瘟与禽流感的临床鉴别诊断
二、鸭瘟与鸭霍乱的临床鉴别诊断
三、鸭瘟与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四、鸭瘟与鸭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鉴别诊断
五、鸭瘟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第三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毒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四节 鸭瘟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一、病毒分离鉴定的质量控制要点
二、设立独立质控品及对照组
第五节 鸭瘟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一、操作鸭瘟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二、操作鸭瘟病毒的实验室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
三、操作鸭瘟病毒的实验室布置和准进规定
四、采集疑似鸭瘟病例的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五、常用的普通设备的使用
六、鸭瘟病毒的实验室消毒
第八章 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三、流行病学监测
四、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的关系
第二节 流行病学监测
一、流行病学监测意义
二、监测方法
三、流行病学监测程序
第三节 抽样设计
一、基本概念
二、抽样方法
三、样本量确定
四、确定研究变量和编制调查表
五、样本的获取
六、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九章 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鸭瘟疫苗及免疫
一、鸭瘟免疫学
二、鸭瘟疫苗
三、鸭瘟弱毒疫苗诱导黏膜免疫与系统免疫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鸭瘟防控策略及防控措施
一、防控策略
二、综合防控措施
三、发生疫情时采取的措施
四、对患病鸭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