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赢点--核心策划》由林森所著,本书将纷繁的“策划原理”,融入具象的实务运用,以作者深厚的新闻功底以及对事物的机敏判断,结合诸多“实务运作”案例,以“叙说”的手法,阐述“核心策划”的要义,揭示“策划增加财富”的意义。全书立意简洁明了,逻辑铺陈独到深厚,尤其是作者以大量亲身经历和实务执导手段的总结,以“营销策划中的核心能力研究”为题,在全国各地作了数十场“高级策划师培训”演讲,颇受关注,尤得楼市策划人及房地产开发商钟爱。本书在演讲稿的基础上,串起一条“核心策划”的主线,在楼市营销策划的实务应用上,不仅为项目的企划指导“独辟蹊径”,也为“策划人”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现实写意。
《楼市赢点--核心策划》由林森所著,本书将纷繁的策划原理,融入具象的实务运用,以作者深厚的新闻功底以及对事物的机敏判断,结合诸多实务运作案例,以叙说的手法,阐述核心策划的要义,揭示策划增加财富的意义。
《楼市赢点--核心策划》立意简洁明了,逻辑铺陈独到深厚。尤其作者的亲身策划经历和实务经验的总结,原以《营销策划中的核心能力研究》为题,在全国各地作了数十场“高级策划师培训班”演讲,颇受关注。本书在演讲稿基础上编撰成书,不仅为房地产实务运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对于楼市策划人的职业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机谋篇
巧借“板块”冲击
揭示“概念”影响
评述“事件”机理
整合“现象”说事
预测“态势"发展
以道为法,出奇制胜——关于“计谋篇"的谋略运用思考
机理篇
凝炼“抓手广告"
强调“导读助推”
拽住“后象记忆"
谙熟“步炮协同"
把持“价格尺度"
独识慧眼穷尽撩动——关于“机理篇"的技巧运用思考
策划人之歌
华燕部分楼盘SHOW稿掠影
专栏篇
作者题记
《青年报》个人专栏[楼市评弹】选辑
新百姓楼市
奖殇
度
“楼市没有昨天”
策划的颠倒
品牌的核心认识
也谈“泡沫”
策划的希望
雪中考验物业素能
刀郎现象与楼市文化
岁末楼市断想
上海人与二房东
礼赞“压岁言”
触网:大刑伺候
布莱尔不会炒房
降,降!降?
月亮走我也走
磁铁与刺猬
客大欺店
“车位”的争论
“杠头”楼盘
“楼素”几何?
“节俭型择居”论
狗的“问题”
谁让出“奶酪”
第三眼看“九十平方”
提倡“适度消费”
斗志与亮剑
挺熬楼市
房子与肚子
“税赋”的力量
创意与策划
“小一点”,何妨?
“吃房子”的启示
“学学刘备”
《解放日报》个人专栏【楼海拾贝】选辑
“导读式形象广告”
“投资”与“投机”
“金九银十”
“企划”与“短评”
“综合价值年”论
别让策划人下跪
“卖房者言”
财务行为“拷问”企业诚信
房价果真跌了吗
岂能“留古不融今”
涨势面前的“冷应对”
“房子要住,日子要过”
群租房一“堵”之后
“万科降价”的另类解读
《新闻晨报》地产专栏【楼市七日谈】选辑
经济男,适用房
扛!扛,扛?
给预期的“金九银十”泼点水
岁末楼市断想
“利润期盼值”几何?
“快”与“慢”的哲学思考
错位的“预期”
楼市2012:雨雪霏霏
甩掉包袱降房价
坦然面对“楼价冬降”
《搜狐·焦点》个人专栏[林森评楼道市】选辑
大老爷们,得有套房
“不动摇”中的“动摇现象”透视
暴雨拷问“城市良心”
精神犹在价值即存
需求释放不等于楼市反弹
“金九银十”的换位解读
治治“房闹”
部分散见报刊杂志论述选辑
老总,你不能这样做!
羊年楼市的品牌魅力——从经典楼盘看市场需求
顾戴路板块热点东移——中高档聚居群落“古龙现代新社区”崛起楼市
行家认为:不妨做好楼市“板块文章”
楼市多女杰躬耕建树丰——“上海楼市巾帼奖”授牌仪式侧记
低价位萎缩高价位盘升——楼市急需“三四五”
闸北出现“大盘时代”
从远古草原狂奔而来——关于“康巴什现象”的八大思考
媒体专访选辑
四大核心能力——楼市传播的组合拳
有了就好,何谓?
尾声
特别后记
楼市盛行“板块”。楼市评论家、分析家们善说“板块现象”。上海楼市已划分出多少个板块,没确切数字,从报端资料看,至少已有三四百个成型的“板块”。但我敢说,上海滩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楼市板块,当莫属于“顾戴路板块”。
顾戴路,位于闵行境内,东起与徐汇区一路之隔的虹梅路,西至七莘路(2000年前),当时全长2.6公里。此路原为一条煤渣小道,解放前龙茗路往东一段曾为刑场。这条名不见经传的顾戴路,多少年来道路两侧只散见些“动迁房”,如今却为高尚聚居的代名词。
大约2000年,顾戴路重新拓宽原先的煤渣小道,改建成为宽敞笔直的四车道。中国的任何道路建设,无不是楼市发展的重要契机。顾戴路的拓展,道路两侧的土地开发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一时间计有14家开发商集结入驻,未来两三年,承载着350万平方米总量的硕大开发量,其中有规模又率先开发的楼盘叫东苑半岛。
东苑半岛位于顾戴路西侧,紧邻外环线。这年夏秋间,风靡全国的中国“创新风暴”评奖活动在全国房地产行业中隆重展开,我作为该活动上海地区的秘书长,组织了70多个楼盘进京评奖。当年评奖甚严,该活动为早期楼市的“北京评奖”档次,得奖者将赴钓鱼台接受国家领导及行业领导人的颁奖。各地十分关注“创新风暴”活动,尤其是评奖过程,可谓过关斩将,得一金奖,难能可贵。
东苑半岛,总建筑为16万平方米,以小高层为主,兼有多层复式以及部分别墅产品的综合规划,在这当年的顾戴路上可谓一枝独秀,整座小区规划设计超前,包含环境、配套等均为上乘之作,在北京专家评选中,经两轮淘汰,脱颖而出,一举拿得了最高奖:综合金奖。
北京钓鱼台颁奖典礼上,原建设部常务副部长杨慎为总经理陆建冲颁发“综合金奖”时,他喜形于色。但很快为金奖后的如何宣传而面露郁色。原来,此前半年间,他的项目由一家媒体承担策划,因位置较偏,媒体上扯着嗓子喊“楼盘”,广告费花去了一大把,销售业绩却不甚理想。这“综合金奖”捧回去后,如何好好宣传一下,如何借助“综合金奖”的含金量去提升它的品位并带动销售呢?当晚陆总设席北京某高档咖啡厅,特邀我商谈:可不可以做点“顾戴路的文章”。我理解他的意思,那么多开发商在同一处做事,竞争激烈,如何脱颖而出?我意,抢占顾戴路制高点,借助顾戴路集结开发力量,一起炒作“顾戴路概念”。陆总兴奋不巳,当即说就叫做“顾戴路板块”吧。我俩商定回沪后由我拿出具体方案,他来买单,由政府出面,召集顾戴路所有开发商,一起商量“顾戴路板块开发”。次日,我就“顾戴路板块”的宣传大纲,征询了同在钓鱼台参加评奖活动的许仰东先生的意见(许仰东,笔名“荒岛”,楼市早期的资深策划人,业内公认的策划大师,也是我入行楼市的指导老师之一),他认为很好,并说,“板块”的提法上海还没有,若炒作成功,意义十分了得。
返沪后又经实地考察研究,我即在《解放日报》住宅消费版上发了个头条《顾戴路房产凸现板块行情》专稿。见报后时任闵行区主管房地产的汪副区长致电于我,一是感谢将顾戴路沿线开发提升到“板块”高度,二是转告见报后引起了重要反响,市委副秘书长和市府副秘书长分别打电话给他,说看到了顾戴路板块的文章,建议应重新规划和提升顾戴路板块的档次形象,并提议要求将原隶属于古美街道管辖的顾戴路建设,直接由区政府直管。
接到汪副区长的电话,我意识到“顾戴路板块”的发力已经开始了。这一远离闵行区府的边远地段但却近靠徐汇区的特殊地块,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行情。次日,我又致电汪副区长建议说,既然顾戴路的地位提升了,何不就此成立一个指挥部之类的机构,以指导统一开发。汪副区长觉得建议很好,让我策划召开一次研究会。为配合指挥部的成立,接着我又撰一稿,题为《“闵行顾戴路板块”令政府开发商重新关注》。稿子见报不到一个月,一个直属区政府管辖的“顾戴路沿线房产开发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汪副区长提议让我来兼任秘书长。我在秘书长任上,3个月内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分别为“顾戴路板块房产战略发展研讨会”和“顾戴路板块房产纵深发展研讨会”。两次会议,沿线十多家开发商积极参加,并形成了整个板块品牌宣传、价格联盟、退地建商、品位提升等多方面的共识,特别是沿线各楼盘刊登广告时,统一印上“顾戴路板块楼盘”标识。一时间,“顾戴路板块”不胫而走,沿线楼盘价格也从2300元/平方米上升至3000元/平方米。沪上各大媒体纷纷出现“顾戴路板块在申城楼市悄然兴起”、“板块着落,热势袭人一一顾戴路沿线楼盘秋冬市场争夺激烈”之类广为传颂的消息。
P4-7
策划即谋略。《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即:策划周密,取胜几率就大。不周密或无策划,取胜几率就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即说:营帐中的事先策划,可使千里之外的决战得胜。中国古时候的军事谋略,常为今天的“谋士”移用到经济社会的实践中,特别是服务型社会地位的提升,策划作为一种高智商社会活动,正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我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同样孕育出房地产策划业的不断成长,楼市策划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应有价值。
林森先生的“核心策划”,不以纷繁复杂的策划原理契入,植根实务运作,并以他深厚的新闻功底和机敏的事物判断,阐述“核心策划”的要义。这在众多房地产策划类书籍中,独辟视角,不仅对实践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策划人的职业提升,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我和作者相识于18年前的《房地产世界》。他曾任该杂志的新闻部主任,我作为该刊物的主管单位领导,与之时有接触。目睹其经过楼市历练,成为沪上资深地产记者及业内资深策划人,也与我常有同台演讲及做专题之缘。策划需要谋略,更需要智慧,财智时代的敬业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特点,也成为作者完善此书的佐证。愿(《楼市赢点:核心策划》,能为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再作贡献。
杨慎先生原国家建设部常务副部长
2012年4月24日(农历四月初四)晨8点,一觉醒来急打开手机,大哥发来的“母亲病危”赫然惊目。夜半时发现手机没电,急插电源时心中掠过一句:妈不会有事吧?!我来鄂尔多斯处理紧急事务第三天了,行前,病床前向母亲辞别,不忍开口,被她“识破”:“你要出差?”继又:“去吧,公司的事要紧!”未曾想,这句“公司的事要紧”,竟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遗言。“三天,就三天,你一定要等我回来!”我的行前安慰,也成了我留给母亲的最后别语。
母亲践行着她的诺言,在等我,以极大的超然意念在等我。那天下午2:30后,除显示屏上时断时续的微弱心搏外,她一直双目紧闭,片语不出。我从浦东机场直奔她病床前,已是晚上7:30。“妈,我回来了!我刚下飞机,就赶来看您了。”或许是我的急切呼喊,激活了她沉睡五小时的等待。突然,她双目圆睁,独视于我,似乎还在做努力的样子。旋即,闭上了双眼,显示屏上心搏曲线慢慢变成了一条直线,母亲最后的瞬间独视,三秒,只三秒,竟三秒!我不禁跪地恸哭,再也哭不回她,那揪心的“三秒”,永远地定格在我的悲切记忆中。
《楼市赢点:核心策划》的编写时断时续,写了三年,也是我的父亲母亲先后仙逝的三年。鄂尔多斯的第二天晚上,我还在编写此书直至凌晨时才睡。在父亲的病床前也曾续写着,母亲不识字,却常催我“去写你的书”。她常在报纸、电视上见到我,也常叹息“是为了我们而耽搁了你的书”。房产人写的书大都没啥意义,倒是母亲的嘱托以及那“永远的三秒”,让我在终稿之际不禁回忆起母亲一生“25次搬家”的点点滴滴……
1
母亲,蔡如女,字仲兰,1926年农历7月26日出生于苏北伍佑潘黄乡,一个叫“蔡庄”的大户人家。我的外公一生好置田产。苏北1947年就解放了,那年,按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外公的田产数量远远超出了“地主”的界线,因人缘尚好,被划为“富农”,但仍属土改斗争对象。是年,被农民“抄家”后,外公一家十多口人“举家外逃”。母亲八个兄妹,除大哥外,她老二,最小的弟弟才一岁,那天半夜,全家十多口挤在一艘小木船(为掩人耳目,外公弃用自家的大船)的舱底中,我那还在吃奶的小舅,被外婆用奶头塞住,(幸未出声)躲过了解放区巡夜的视线,行舟24天,由十六铺登岸,在“白渡路”置一简屋安顿下来。当年,才21岁的“蔡家大小姐”,被外公以金条打点,安排到南京路一户有钱人家“带孩子”,而她的壮劳力哥、弟,全被塞到码头上打工,一家由富裕生活一下子过起了贫民生活。1949年5月27日清晨天刚亮,母亲下楼(南京东路外滩)取牛奶,目睹了“共军”(母亲语)一长溜,荷枪铺地,睡在马路上,她惊呆了。其实,那天就是上海解放日,此后,她时改口称“解放军”、“人民政府”了。这是她第一次搬家的生活记忆。外公给逃亡生活定的家规为“低调行事”。孩子们按月领响,悉数上交,加上逃离时外公在每个孩子身上分藏的一点“大洋”。次年,于中山南路盐码头街临近江边的路边,盖起了一座三上三下有七八间的砖木结构排屋,大哥居左,二弟居右(他们已成家),外公外婆居中,母亲则被视为“外出挣钱”人,很少回到新居住,一直到她出嫁。母亲目睹了上海解放,感悟到上海初解放时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好”的传唱,尤其南京路“那家人”待她如家人,也让她觉得是“人民政府好”,而以她当年的年龄段,竟从未迁怒于出逃的哀怨。
2
1952年,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结婚,借居虹口“唐三里”,那是父亲的一个远房堂叔家。父亲“8岁爹死,15岁娘逝”,很早单身来沪,好面子,重乡情,用母亲的话“挣得不少,花得更多,少有积蓄”。婚后拮据的生活中既育子,又交房租,母亲还视“堂叔、婶”为“公婆”,“人情世故,一样不拉”。应当说,是母亲的到位后,父亲才开始了“筑家”的序幕。两年后,我降临于世,“唐三里”容不下一家四口,母亲以180元买下了附近“三宝塘”一间坡屋。
我曾想,那年180元,算个大数,父亲一人挣钱,我才出生,买房全靠母亲的操持。曾听母亲说,我还在吃奶,一次大哥和我被反锁在房里(钥匙掉在门里),请来锁匠开门,开口一元五,再三谈不成,一气之下,当着锁匠面,母亲拾砖砸了玻璃,还忿忿地说“配玻璃只需一毛五,嘿,我还算不来这账!”中国的传统文化,女子是不被“人生规划”的,尽管外公“从来不穷”,母亲则完全“靠自己”,“三宝塘”的生活,我还小,没记忆,而母亲则常说,当年你们兄弟俩,个个“山清水落”、“人见人羡”,这或许得益于南京路那家人的“言传身教”。
1956年,国家困难,父亲不知听从了谁的“开导”,响应政府号召,领了国家发放的“安家费”,卖掉了房子(360元)和母亲及两个孩子“回乡安家”了。待了半年,父亲又不会种地,他干搓两手,决定再返上海。行前,安慰母亲,你带好两个孩子,不出半年,把你们接回上海。父亲又单身回沪了,留下母亲和我们哥俩,那年,我还不足三岁。
母亲天生好手,种什么,出什么,曾经的蔡家大小姐,一如熟家农手,把村里分的田地种得枝青叶绿,连乡人都惊羡不已。但她“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怀恋着三宝塘的“山清水落”,每天清晨将我和哥哥安顿好,(说是安顿,实是将我绑在桌腿旁),步行十几里外的“乡长”家,帮乡长太太照管孩子,一连多天,感动了乡长太太,询出原委,恳请她的丈夫开出了户口外迁证明,果然,半年不到,娘仨一起来到了父亲身边,又开始了当年的“暂居”,那是唐三里附近的“下海庙”,屈指算来,这是母亲的第6次搬家。人生迁徙之累,难得如母亲那般。次年,弟弟又将出生,“下海庙”住不下五口之家,与人合买了辆人力车后,父亲发愤的“挣钱”和母亲“克俭省用”,让她决定提前换房,虹镇老街一座临街独院,母亲与人“砍价”,终于以560元的超低价买下了。我记得是虹镇老街202弄41号,一直到小学二年级上半学期,我都住在那儿。
虹镇老街,这一上海人口密集居住区域,曾为香港地产大亨罗康瑞入沪开发房产的第一个项目,一句“住得好,一切都好”的广告语,让多少人希冀“搬出去”。而母亲当年的“搬进来”,又随着弟弟的出生,那是她人生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独好的人缘,以及民间“劝和”能力的发挥,不仅让她当上了专职里委干部,还选上了居委会“治保主任”,而里弄干部和四邻,从不叫她“主任”,都一律称“蔡大姐”。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越来越像样起来,尽管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却也称得上“小康”,而每遇家乡认识的、不认识的,但凡索号登门者,母亲一律接待。别时,总会赠送一袋米让来人带回去。我问母亲,那年头米多珍贵啊,何以赠人?她说,她小时候常受外婆指使,夕阳西下时,探看哪家烟囱不冒烟了,便让她提着米袋送米救人。母亲常叨起外婆教她的一句话:自家吃,下茅坑;人家吃,传四方。
3
1964年,母亲搬出了虹镇老街。那是她一生中的第8次搬家。以420元总价,买下了一座城隍庙附近的一楼板房才14平方米,老实说,面积还不如虹镇老街,但母亲说,“地段好于虹镇老街百倍”。打我记事起,每次搬家的设想,总是由母亲策划,父亲实施。
城隍庙的平静生活才2年,“文革”开始了。外公外婆被红卫兵小将贴上“逃亡富农”的标签,遭到批斗,又被强行遣返老家,说是“回原籍接受改造”,“好人一生”的外公,三年后被斗死在他创业的土地上,母亲赶去奔丧,从生活费中拿去些吊唁金,只剩下14元交给我“当家”。记得10天后母亲奔丧回来,我们14元的生活,只花了7元,另7元钱买了奶糕寄到父亲家乡阜宁去急救一位快饿死的、不相识的农家孩子。母亲失父的痛苦,一点也没因此事迁怒于我,还夸奖“做得对!”说“救人一时,得人一世”。50年后,那个被救的孩子从苏北嫁到了上海青浦,每年都要接母亲去小住时日,说是报滴水之恩。每遇此,我不禁深深理解母亲“得人一世”之名言。
母亲带我们搬入四牌楼(城隍庙附近),那年我才10岁,整整生活了17年,一直到我成家。这被母亲誉为“好百倍地段”的城隍庙,“文革”中竟是“出流氓”的聚集地。不时地传出哪里哪里“出了流氓”,当年“停课闹革命”,社会风气日衰,打、砸、抢盛行,母亲严令我们兄弟三人的出行时限和地界,稍有逾越,必得严惩。我等兄弟那样的乱世,能谨言慎行,实缘于母亲的喝令。而每年“五好家庭”贴上门框时,邻里都敬称一声“延高姆妈”(小弟延高)或依然称“蔡大姐”。
文革期间,我们兄弟三个长得人高马大,一顿饭个个三大碗,国家“定粮”每月才25斤,怎么也不够吃。母亲会裁缝活,邻里都求她帮忙,她从来不收人家钱,只索要粮票,买32公分大锅煮饭,说怎么也不能饿着那“三个光郎头”。母亲那一年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说服隔壁邻居出让一间5平方的闲屋,与原14平方的一板之隔,被扩容成19平方,她只以150元,就成功地做了次“房地产开发”。
母亲一生敬重父亲,从不让父亲“做家务”。我记事起,几乎未见她与父亲吵过架,偶尔有些争执,一遇孩子回家,立马停止,装作没事一样。而对我们兄弟的管教却甚为严厉,但又严而不威,从不大声呵斥,一个眼神,足以树起她的威信。有时我们“犯规”,遭父亲惩罚时,她都会“抢”过来续惩,而又往往是鞭抽五下,有三下是抽在墙上或桌腿上。说真的,当年虽遭母亲“惩戒”,尤其是大哥,但都一点也不记恨。文革后期,大哥去了黑龙江林场,每月还寄回不菲的生活费,我和弟弟都进了工厂,都还当上了部门领导,还都考上了大学,这令母亲无上的荣光,每遇人夸,会一个劲地谦虚:“只能说是到今天为止,都还算不错。”
4
从1981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母亲又搬了六次家。17年的“文革居地”,迎来了拆迁,当年实行“原拆原还”。母亲和父亲随弟弟去了上海港机厂职工房过渡。我在母亲5平方小屋扩容地结婚一个月后,也临时搬到了马勒别墅后面的四合院过渡。由于女儿出生四合院时,因医院差错,差点夭折。林家三代无女儿,林琳降世,母亲说是祖上积德,而全心照料,硬把个“出生5斤,出院4斤半”的大孙女,养得健康活泼,起死回生,并一直带大至幼儿园。
一年后,我们一大家子又悉数搬回了原地,只是门牌换成了“西姚家弄”。我和母亲同住三楼,弟弟一家住进5楼。但凡母亲住过的房子就会起运。三年后,那间二室一厅被人相中,母亲又当起了售楼员,她与上家洽谈,还去复兴路跳水池旁的“民间楼市”比较验证,弄清了“两并一”的交易法则,最终成功说服对方以曹家渡和日晖新村两处换一处,非但没花一分钱,还让对方补贴两处的装修费。母亲对房子有她独特的灵感,按楼市标准,她至少是个“店长”。成功换房后,母亲住进了曹家渡一间“七上八下”的二层小楼。三年小楼居住,邻里给她的敬称由先前的“蔡大姐”改为“林奶奶”。三年后远在黑龙江的哥嫂一家返沪,母亲决定“让屋”,先是在上港新村我小姨介绍的幼儿园免费借居,兼作保安,一年后又说服父亲,回到阜宁家乡,由村长划地,建一间独立小屋,还打了口井。母亲热爱土地,一如外公的衣钵,能使土地熠熠生辉,宅前屋后,见绿插柳,边边角角,无不栽种,一派盎然之景,过起了父亲退休后的家乡安逸生活。每遇乡人造访,必款待如家,尤逢盛暑,还搭起凉棚,摆满大碗凉茶和凉水盆,凡放学孩子经过,必喝令:喝碗茶,擦把汗再回去!某孩童一次路过,母亲正炸肉丸子,擦洗后令孩子尝尝。孩子吃毕,回去告诉爷爷:“村口老奶奶的肉丸子正香啊!”老人又返带着孙子寻来,“想看一看是哪位好心的奶奶”?奇了,历史的际遇那样巧合,竟是那当年的乡长。1956年得乡长证明后的15年,即1969年,乡长带14名村干部来上海虹泾大队学习,被母亲知晓,曾扣下14张离沪的船票,力邀全体人员“来家里吃一顿饭再走”。这次,又阔别20年后竟在家乡偶遇,还由“肉丸子”挖出萝卜带出泥,老母亲岂能让这祖孙俩离开,“请君莫如撞君,必须留下吃饭”,母亲说,要不是那张证明,我们全家命运还不知如何哩!
晚年的阜宁三年,是母亲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三年,却是她常常乐此回忆的三年。父亲在故乡有较好的人缘,年岁、辈分也较高,人们呼喊“大爹爹”的同时,那声“大奶奶”的拖音会显得格外长,母亲一生将自己融进夫家土壤,于传统的乡土世故中寻找儒家仁义文化的归宿,再现她儿时记忆中她的父亲母亲得乡人永远传颂的深情。
5
1995年,母亲离开了阜宁,搬进了佳宝新村,那是她第15次搬家,自那年她70岁起,直至去世的又17年间,掐指一算,她又“搬”了10次家。母亲一生有房运,她住过的曹家渡,碰上了“武宁路拓宽”,国家给分了佳宝新村的三房。又将已住过的三房再分配成两处,一处原地两房给大哥住,一住南码头一室一厅。而此时我西渡以及海上新村的商品房先后交付,四处四地,母亲又轮番住了近五年,平均每年“动一动”。
如此频繁的居地移动,没能让她老人家有些许的沉淀,却又向往起“农家生活”。原来,母亲的小妹(小她14岁)在海门夫家故土置房安家的喜悦,又勾起她阜宁的故土情深,俩姐妹要作回“老来伴”,我和弟弟忙了十多天,还找人挖了粪池,安上抽水马桶,才将海门小姨家附近的“农家租屋”收拾干净。姐妹居住是惬意的,你送我往,你请她留,甚为满意。海门期间的“姐妹居”,父亲有过几次心脏疾病的出现,毕竟地偏,就医不便,弟弟说将她拽回来吧。那年,松江房价不贵,一套80平米的房子才50多万。2005年,母亲父亲双双八十大寿当天,我试探她的“动”心:回来吧,旧房,海上新村;新房,松江,随你挑!父亲直话:“住新的”,母亲会委婉:“把你们小辈累苦了”。
四个月后母亲搬入了松江大学城。一城九镇的松江大学城,作为市政样板、又作为学区房、地铁房概念,以及独好的绿意氛围中,却也呈宜居之地,以至次年我带父母去新马泰回来,母亲如此评说“国外有什么好,比不过我们松江。”她语冲父亲:“这下,我们哪里也不去了,就在松江摘黄豆了”(母亲晚年常将生命终点比作秋天的黄豆)。
人是“动”物,活一口气,就想着动。母亲的“松江封言”,并没有封住。2007年秋,我置下美兰湖别墅,她悉知后自己不说,耳语父亲:你不是一直想着入地为安吗?父亲直性子:“她(指母亲)老子大地主呢,也没住过这样的房子,美兰湖,接地气,我想去住!”还是母亲说话有水平:“我和你父亲去帮你看房子!”还在装潢中,就要搬过去,五个月装修,两个月去味,我一再压缩去味期,于“七月二十六”母亲82生日当天,作为“首批业主”入住而倍备受关注与关爱。
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母亲服侍着父亲,父亲尽享着“接地气”的欢愉。可是,没等到春天,这年12月15日我过生日。母亲对父亲说:老二忙(我排行老二),晚上给他做排骨面。母亲对家人生日从不刻意,但从不忘记,她的标准是:小孩生日一个蛋,大人生日一碗面。父亲为我的生日赴菜场采购回来,突然中风倒下了,三次转院,救治了572天,终离母亲先去。母亲悲恸不已:“早知道,让你早点搬来,多住些日子啊”。父亲“头七”时,母亲决定:你们全部可以脱孝,穿什么都行,由我一人守他三年。三年后的清明当日,我们给父亲坟上烧纸回来,母亲却不能动弹了。此前一日,她似有大去不晚之感,嘱大哥录音留言,告儿孙们,一旦倒下,不许救治,随遇而去,“秋天的黄豆,该摘了去,没有什么可怕!”正录毕时,阜宁一位远房兄弟致电问候她,母亲知道我和这位叔叔正忙碌家乡“林氏宗亲会”的祠堂修建以及林氏祖根比干的纪念活动,母亲还嘱他不必来看望她,“你和老二(指我)你们一起把老祖宗的事搞好,会保佑你们子子孙孙。”说毕,又嘱:身后事皆做给活人看的,凡70岁以上老人不予报丧,由你们兄弟三个“事”后一一登门谢罪。她说,她的亲人中70岁以上老人太多了,“不去麻烦他们了”。
母亲承诺为父亲守孝三年,一侍期满,便觉是完成了历史使命,说是“一生对得起你们的父亲”。特别是父亲退休至离去,母亲说:“这24年中,我没让他生过一次气,没让他洗过一次碗,没让他洗过一双袜子。”说句良心的话,母亲之于父亲的爱,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今的社会期许中,实为当之无愧的楷模力量!
清明节当夜,我们弟兄仨将母亲急送至医院,后虽因急性腹膜炎引起呼吸功能衰竭而不治,但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她都意识清醒,偶有疼痛,也竭力不流露。奇怪的是,在最后救治的21天中,她竟再也没有说过一句“特别交代”的话,这期中也偶有交谈,回忆往事等,一点也没有“大去别言”类话语。病床前亲人们说了一大堆要她“放心”的安慰语,她只回了一句,还拖着长音:“我放心噢!”一次家人给她换垫褥时,我玩笑地手捂口作恶心状:“哎,脏死了!”她立马回道:“我不脏,我从来不脏!”母亲是带着放心与安详离开的,除了那“三秒钟”的异样外,整个儿如睡熟般放心地离去的,没有只言片语的“临终嘱托”。
是啊,曾经说过的,都说了,曾经交代的,都交代了,没上过学堂的母亲,那时常有出口成章的至理名言,犹在耳际:“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意味做事须留有余地;“量大福大,吃亏是福”,教人别去计较得失;“天下谁人不老”,告诫做人做事要留榜样;“欲知家中妻,但看丈夫衣”,意喻为妻之道;“儿子好不算好,媳妇好,才是真正好”,透出家庭和睦之理;“人过留名,鸟过留声”,强调名声的重要“小心驶得顺风船”,尽含一个“度”字;“与人便,就是于己便”,折射大爱的哲理……
母亲走了,挥之不去的是她的无数个诫语,她一生25次的搬家史,也是她一生的做人史,更是留给儿孙们历久弥新的无言传说……
延模2013年仲秋记于美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