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为佛教八正道之一,是活在当下的智慧,是念兹在兹,念念分明。《图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全新图解)》(作者蓝梅)以正念为中心,内容包含正念的思想起源、佛学地位、与禅宗思想的融汇、正念修行法及其利益,以及正念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书中阐述了一套完备的正念修行方法——四念处修行法,并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缅甸念处法以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修行方法。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版式简洁清新,并配有150余幅寓意深刻的手绘插图,以时下流行的图解手法,为你解析正念修行的各个方面。本书不仅适合佛教徒,也适合一切正在被世俗烦恼纠缠的人们。
2500年前,佛陀开示了成就正道的单一道路——四念处。四念处即正念,为佛教八正道之一。正念修行在东西方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它不仅是南传佛教国家最为推崇和重视的修行方法,而且是西方国家最为普及、最爱关注、最有影响力的佛教修行体系。
在八正道中,正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其核心义理即活在当下,通俗地讲,就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正念让你放下执着,摆脱心灵恶疾的纠缠,用心了知世界,体验生命当下一刻的美好。当你保有正念,专注于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成功就在眼前,整个世界都将为你而改变。
《图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全新图解)》(作者蓝梅)以正念修行的四念处法为中心,结合现代情境,契合现代人的心理拆求,内容涉及正念的思想起源及其佛学地位。正念与禅宗思想的融汇、正念修行法和利益以及正念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书中穿插了150余幅寓意深刻的手绘插图,以水墨的笔法带出清新隽永的禅意,让你在当下的觉知中,获得轻松舒适的体验。愿你从《图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全新图解)》中获得启迪,正念随行,伴你成功!
修正念的21种方法
编者序:活在当下的智慧
本书阅读导航
第壹章 正念:佛陀心理教法的核心
1. 从佛祖悟道讲起:正念教法的起源
2. 什么是念:念是一种注意力
3. 什么是正念:念兹在兹,念念分明
4. 念的四个对象:四念处
5. 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1):七觉支
6. 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2):五根与五力
7. 正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1):八正道
8. 正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2):三学之定学
第贰章 活在当下:正念带来奇迹
1. 庭间柏树子:觉知自己正在做的事
2. 水底的卵石:平静地感知一切
3. 石头的另外一个比喻:体验生命的每一刻
4. 心是富足的田地:觉知的力量
5. 心的守门人:正念保护自心
6. 竹竿上的特技表演:自护与护他
7. 二鼠侵藤:抛开尘世的欲望
8. 一草一木皆是法:感受自然赐予的喜悦
9. 火中生莲花:从痛苦中拔足而出
10. 烦恼即菩提:正念断除三漏
11. 硬币的两面:正念了悟无死
12. 开颜笑,展脚眠:正念解脱生死
13. 今宵酒醒何处:临终一念的意义
14. 正念的终极目标:体证涅
第叁章 获得正念的奇妙工具:禅修
1. 禅修的最佳姿势:禅坐
2. 心本清净:人人都有一颗真心
3. 心如一条河:认识我们的心
4. 禅心已作沾泥絮:拥有一颗禅定的心
5. 眼翳空花:迷失的本性
6. 仁者心动:从执著中抽身
7. 放下“自我”:破除我执
8. 万物因缘而生:缘起观
9. 万物自性皆空:空性
10. 了解世间的变化:无常观
11. 爱及众生:慈悲观
12. 心物不二:一切即一
第肆章 正念的完整修习法:四念处
1. 正念的基础:《大念处经》
2. 总括一切法:四念处的修行
3. 需要破除的四颠倒:常、乐、我、净
4. 对治妄见的法门:四念处破四颠倒
5. 四门入涅:四念处修习的要领
6. 修行四念处的前期准备(1):持戒
7. 修行四念处的前期准备(2):持正见
8. 修行四念处的前期准备(3):清净三业
9. 从身念处开始:四念处的修行顺序
10. 安住于身,循身观察:身念处
11. 观察呼吸:安般念
12. 观身如身:不净观
13. 了知身体的姿势:四种威仪
14. 清楚了知:正知
15. 四大皆空:四界分别观
16. 对尸体的观想:观墓园九相
17. 思维受为苦:受念处
18. 三受、六受及其他:受的分类
19. 观受如受念处:觉察“受”
20. 观受是苦:观受的方法
21. 有效的自我检视:心念处
22. 观照心所:十六种心
23. 破除“常”的执著:观心无常
24. 一切法无我:法念处
25. 内心本具的烦恼:观五盖
26. 舍弃贪取和执著:观五取蕴
27. 六根与六尘:观十二处
28. 助成解脱的要素:观七觉支
29. 佛法的中心理论:观四圣谛
30. 观世间诸苦:苦谛
31. 诸苦之因:集谛
32. 诸苦皆可断灭:灭谛
33. 灭苦之法:道谛
34. 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1):具三心舍贪忧
35. 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2):观内外、生灭及七种随观
36. 总结四念处:总相念处与别相念处
第伍章 正念的一般练习法:生活中的正念
1. 劈柴担水皆是禅:每时每刻都可修行
2. 勤扫庭间落叶:每时每刻都要修行
3. 人生总若初相见:保有一颗初心
4. 拈花微笑的启示:笑对生活的智慧
5. 时时都可做的练习:觉知当下的呼吸
6. 呼吸的练习方法(1):数息
7. 呼吸的练习方法(2):随息
8. 日常生活的运用:了知自己的身体
9. 选定固定的一天做修行:正念日
10. 保持正念如一次旅行:观照每日的行动
11. 培养专注力:在职场中修行正念
12. 喝茶的正念:参加茶禅
13. 与他人一同修行:共住
14. 治疗身心的创伤:观照喜
15. 正念治嗔:生气时的观照
16. 认真对待每一刻:找回自己的时间
17. 摆脱概念的束缚:了知事物的实相
18. 放下执见:开放而宽容的生活态度
19. 缘起性空:感知世界
20. 播下快乐的种子:享受当下的平静
第陆章 四念处修法的发展:缅甸念处法
1. 念处法在缅甸的发展:缅甸念处法
2. 略有差异的另一种修法:干观或纯观
3. 不同的坐禅:关注腹部的起伏
4. 坐禅的另一种观法:坐触观法
5. 在行走中修行:行禅
6. 日常练习:训练全面的念
7. 辨明身心缘起:观动机
8. 大路小路都要走:维持正念的持续
9. 基础性的止禅:四护卫禅
10. 修行进阶:体悟无常、苦、无我
11. 体证涅:内观的深化
第柒章 发掘正念的宝库:自我精神调控法
1. 正念在西方的发展:正念的现代应用
2. 正确面对生活的压力:正念减压疗程
3. 正念防治抑郁症:正念认知疗法
4. 正念的广泛应用:关于正念的其他心理疗法
5. 放松紧绷的神经:正念治疗神经衰弱
6. 看清事物的本质:正念治疗焦虑症
7. 放开缩紧的心:正念治疗强迫症
8. 酣畅淋漓地睡一个觉:正念治疗失眠
附录
大念处经
念处经
无常观
《杂阿含经》中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诸行无常
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意思就是一切有为法都不能逃脱生灭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始终在改变,这是事物的实相,但我们有时却难以接受这样的实相,在平日的经验中不自觉得排斥事物的无常。我们乐见美丽的事物,却不愿见它们的逝去,美人迟暮、鲜花凋谢不禁令我们黯然神伤;我们乐享平安喜乐,却不愿见它们的流变,亲友别离、职位迁徒无法平淡处之;我们愿意接受好的就是好的,而对坏的变成好的总会抱持观望怀疑的态度;而亲人朋友的老、病、死,即使知道这是无常,是不可避免的变化,但我们还是无法接受,遇到亲人离世时会痛不欲生……
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即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住的。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相续无常指有为法在貌似稳定的一期相续过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与其生前灭后相比,似乎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尤以人之生死为明显,这也是人们普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常”,前文所说多指这种现象。刹那无常,指即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
身心无常
我们正是由于对“常”的执著,才给生命带来了巨大的苦痛,生出挫折、恼怒、伤心、孤独、痛苦、绝望等许多情绪。正因如此,我们虽知万物无常,却不愿接受事物的实相,要想解脱烦恼和痛苦,就必须正见无常的本质。无常观就是让我们可以更熟悉事物的无常本质,观察事物始终在流变的状态,以免于再次体验这些情绪,并逐渐学会接受把无常视为事物的本质这一事实。
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从我们拥有这个色身开始,无时不在经受无常的考验,生老病死皆是无常。我们的心念也是无常的,我们现前的喜怒哀乐,不仅是无始以来心识的延续,也是生命经验的积累。任何一种心态的出现,除了内在的原因,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
慈悲观
《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众生皆有的慈悲心
慈悲观是禅修的一项重要的修行。慈为与乐,也就是慈心,对众生抱有爱意,并发愿让他们获得快乐。悲为拔苦,也就是悲心,感受众生所受的痛苦,生出怜悯之心,并发愿拔除他们的痛苦。慈悲心我们的心的一种自然特质,在我们禅坐时,当心达到平和宁静的状态,心中自然会生出慈悲的情怀。慈悲的态度就像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微笑一样,在我们的心安住之时绽放。
但是我们的慈悲心也有一些局限,这一点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证据。比如我们看到受伤的小动物时会生出救治它、收留它的念头,也会向遭遇灾难的人们伸出援手,但我们却不愿帮助那些曾伤害过我们的人,甚至对他们的痛苦抱着幸灾乐祸、坐山观火的态度。我们的慈悲心还不够,还不能将它扩及所有的众生。所以我们要进行慈悲观的修行。
需要指出的是,慈悲心是我们内心自然特质,慈悲观也不是刻意地去表达善意,脸上挂着笑容,刻意让周围的环境维持平和的气氛,心中却暗自不平,甚至埋怨、不耐或憎恨,对慈悲观的修行是有害无益的。
慈悲观的利益
慈悲观会让我们的心安详平静,帮助他人让我们心生快乐,生活也更加和谐。一方面,清净的心灵使我们快乐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慈悲的情怀也可以影响周遭的人和环境,当他人接受我们的爱意和帮助的时候,他们心中负面的情绪自然减弱或消除。“伸手不打笑脸人”、“相逢一笑泯恩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帮助别人可以让他们获得快乐,同样也是使我们的心获得宁静安详的方法。
慈悲的态度让我们在处理人生际遇时更有技巧,让我们摆脱“自我”的执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当他人伤害我们时,如果带着恐惧与憎恨的情绪,不但不能使情况得到改善,反而会扩大负面影响;相反的,保持平静的心态,对即使是行为有偏差的人也心存善意,会使情况得到改善。P96-98
活在当下的智慧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东方佛教的许多古老理念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而在众多禅修方法中,正念修行是最受关注的禅修体系。尤其是在西方医学和心理治疗学领域,正念修行更是作为一项实用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多种现代心理疗法之中。正念也因此成为西方最普及、最实用也最有影响力的佛教修行系统。记载正念修行的佛教经典《大念处经》也成为当代心理治疗界最有影响力的佛教经典。
作为佛陀悟道时觉悟的内容,《大念处经》记载的四念处修行方法是佛陀亲自教授的少数教法之一。直到现在,在南传佛教国家,《大念处经》备受重视和推崇,其影响力之巨大是其他任何一部佛教经典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人们都有抄写、背诵《大念处经》的习惯。人们相信,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四念处中,如果能了解四念处的修行,就能了解真实的佛法。
正念修行在东西方世界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使之得到现代人的认可。经过与北传佛教禅宗的思想、现代心理治疗学等结合后的正念修行法从美国开始,迅速风靡欧美国家,并回传至缅甸、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许多以教授正念修行为主的禅修学院。
正念之所以能在禅修方法体系中脱颖而出,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佛陀所说的通往解脱、涅的“单一道路”,还在于它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东西,正如《大念处经》中佛陀开示的那样,它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通过四念处的修行,人们可以获得切实的利益──去除烦恼和痛苦。举例来说,正念与认知疗法结合形成的正念认知疗法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有很好的疗效。有报道称,忧郁症患者在治疗15个月后,接受正念认知疗法的人中,只有47%的长期抑郁症患者复发;而服用抗抑郁药的人中,则有60%的人复发。
正念是活在当下的智慧,是念兹在兹,念念分明。简单地说,正念即不眷恋过去,也不攀缘未来,系念于当下,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佛法讲:“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意思是说,当下这念心没有安住在正念上,一个不觉察,就会产生三种细微的烦恼,这三种细微的烦恼进一步更生出六种粗的烦恼,就会使我们到六道轮回中去受苦受难。但如果我们能安住于正念上,身心就会很安定,人的一生也一定是愉快光明的。
古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都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境遇,各种诱惑、愚见、欲望总会从我们身边经过,随波逐流的结果便是淹没其中,烦恼丛生而无法自拔。这时便如“寻春不见春”,心灵便很难找到平静和祥和。但如果能秉持正念,保持内心的觉知,像水底的一块卵石一样静观风生水起、千帆过尽,把所有妄念、诱惑挡在心门之外,心就不会被散乱和失念所占据。
其实,不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放开对过去和未来的执著,让心住于当下一刻,就会在归来“笑捻梅花”的一刻,发现“春在枝头已十分”。正念就如一个尽忠职守的看门人,给心以妥善的保护,活在当下才是心灵平静祥和、烦恼痛苦得以去除的源头。
《图解正念》以正念为中心内容,从正念思想起源及在佛学框架中的地位、正念与禅宗思想的融汇、正念修行的方法和利益以及正念在现代心理治疗学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正念进行解析和阐述。书中涵括了一套完备的正念修行方法──以《大念处经》为基础的四念处修行法,并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缅甸念处法予以补充。另外,本书还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修行法,对处于忙碌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更为实用。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版式简洁清新,并配有150余幅寓意深刻的手绘插图,以时下流行的图解手法将正念修行的各个方面呈现出来。去除了艰涩难懂的词汇,配合条理清晰的图表,我们希望在阅读本书时,读者都能在当下的觉知中,获得轻松舒适的体验。
生活中的一静一动,一言一行,每一瞬间的移动,每一丝意念与感觉,都是正念练习的对象。当下一刻就是完美一刻,让我们一起共勉,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将正念进行到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