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确是材料可靠,论断平实,分析细致而辩证。分量上详今略古,17世纪以后约占全书篇幅55%,文字亦不呆板。约翰·惠特尼·霍尔编著的《日本史》论点,如谓丰臣秀吉是16世纪的产物,也是他对外国贸易和接触外国的浓厚兴趣的产物。关于锁国的看法,认为尽管和世界其他地方隔绝了,德川时期还是个文化和制度都发达的时期。作者认为,德川社会是建筑在三种思想体系的平衡上,三种思想巧妙而切合实际地结合在一起。佛教仍然是统治群众的重要手段。划分得极细的德川社会(藩、村、町、户)加强了神道所主张的地方化信仰。关于町人文化,作者认为,当我们说它是商人追求娱乐与松弛的同时,要承认它本身还是有严肃要求和实际成就的。这里仅举书中部分论述,就足以说明作者所提供的确实往往是既具启发性又富说服力的论点,对于我国读者无疑也颇有参考价值。本书所附参考书目,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份简要的西文日本史著作目录。
约翰·惠特尼·霍尔编著的《日本史》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通史。原书1968年以德文出版,列入《费舍世界历史丛书》。经过大幅度修订后,1970年出了英文版,列入《三角洲世界历史丛书》,几十年来重印多次。英文版问世当年,即由尾锅辉彦教授译为日文。日译本的后记说,《日本史》虽采通史形式,但不像教科书那样网罗一切。名词术语较日本高校教科书为少,而深度可与日本所出多达20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过的内容。本书长于比较考察与历史联系现实,文字亦优美可读。
前言/1
一、导论:日本的历史地位/3
二、日本的历史环境/7
三、日本人民的起源及其文化/12
四、早期日本国家的形成/20
五、大和国家及中国影响的传播/28
六、贵族时代/36
奈良和大宝制度/36
平安时代和藤原的兴起/44
七、封建时代/53
武士和镰仓幕府/53
北条氏统治下的镰仓/62
足利霸权/71
文化的发达和经济的增长/79
战国大名的兴起/87
八、和欧洲的第一次遭遇/93
九、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对大名的绥靖/98
十、德川时代/110
幕藩体制的建立/110
法律和宗教制度/122
武士政府和它的问题/130
经济增长和农业、商业的问题/136
武士的文化和思想/145
町人文化/154
天保年间(1830—1844年)和国内危机的加剧/159
十一、正在加深的国外危机/166
十二、日本的开放和德川制度的终结/173
十三、明治维新及其意义/182
十四、近代国家的诞生/188
十五、近代的改革和西方影响/196
十六、明治宪法和日本帝国的出现/202
十七、20世纪20年代——政党和群众运动/212
十八、从满洲到太平洋战争/224
十九、占领与恢复/240
日本史年表/247
日语名词表/251
参考书目/254
索引/265
一、导论:日本的历史地位
在19世纪中叶,当欧美的旅行者注意到日本这些与世隔绝的岛屿1的时候,他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个神秘的“帝王之邦”将把自己变为现代世界的主要国家之一。在西方人心目中,19世纪50年代在远东最偏远地方的是个鲜为人知、十分落后、坚持把自己封锁起来、不和外界交往达200年以上的国家。但是今天日本是世界第三工业国,而且曾经试图搞军事扩张,结果把自己的城市变成核战争的最早目标。
今天日本是个道道地地的现代国家。但是,我们对它的历史不如对它超过的西方列强的历史熟悉,也没有对亚洲被认为是古代文化或2世界宗教的发源地的其他国家的历史那样熟悉。日本历史没有欧洲历史的主流或异国情调的中国、印度历史那样引人注意,只有日本被承认为一个现代国家,而历史学家又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范围内来考察的时候,日本历史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诚然,在世界历史上,日本不是一个主要的、有创造力的力量,至少在最近以前是如此。这些小岛没有自己的值得纪念的文化,足以影响周围的民族。日本的成就是比较有限的。它有个特殊情况,就是生存于中国和西方这两大对立的传统之间。在适应二者的同时,日本通过自己的聪慧,在接受两种传统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杰出,并达到一定高度。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日本一直沉浸在中国文化之中。1854年以后,现代化的狂潮把日本卷进了日益扩大的西方影响之中。在这两段时间内,日本虽然没有起什么领导作用,但它的作用也很重要。至少从8世纪开始,日本在政治和文化成就方面,在围绕中国的东亚各国中,它是名列前茅的。日本人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的成分——汉字、政府组织、建筑和艺术的风格、哲学和宗教的体系等。但是,几乎在每个领域里,他们都把学到的东西打上自己的印记,从而保留了他们自己的文化风格。一千年以后,日本在东亚各国中又带头学习西方文化。但是,任何去日本的人都不得不同意说这次文化汇合的结果带有日本自己文化传统的鲜明标记。
日本的作用在历史上不能算占统治地位,但在一些情况下,它的行动决定了那块地区的历史进程。13世纪时,日本成功地抵抗了蒙古,这是蒙古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6世纪末,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导致了中国明朝的削弱和此后朝鲜的衰亡。17世纪早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东亚的扩张野心,一定程度上也是被日本人的敌对行为所钳制的。1868年以后,作为现代的大国,日本把军队扩张到朝鲜和中3国,既伤害了这两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又改变了西方国家在东亚的利益均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既是美国的坚强对手,又是中国和东南亚的主要破坏力量。日本的军事行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大陆的征服,也有助于各殖民帝国在东南亚的垮台。
到20世纪后半叶,日本又重新列名于工业国之中。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缺乏军事力量,背后又有泱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也只好满足于不明确的国际地位。在这个原子世界中,它的政治影响降低了;但它的现代化的本质使它成为先进国家中的特殊一员。
日本历史自有其内在的特点。不论日本在世界列强名次表上占什么地位,日本历史也会既提供知识,也启发你的想象力。因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你学会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社会,而日本给历史学家以深有价值的教训。它较长而封闭的历史,提供了研究一个国家发生和发展的丰富而易于掌握的实例。首先,日本群岛的孤立,使它的历史非常单纯而完整。没有别的文化与之抗争,又没有异族侵略的干扰,日本人民在历史上过的日子是比较平静的。不过,他们的文化也经历了一连串的变化:从6世纪以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变成7世纪到12世纪的贵族官僚国家,然后又变成一个封建势力你争我夺的国家,而最后又变成今天这样一个民族国家。日本的变化过程没有周期性,而是直线发展累积起来的。也许是由于它的孤立,而全国社会和文化状况又比较相同,历史学家就能较好地追溯这个进程,比较容易认识4外来影响的作用,以及国内制度的衰亡与再生的交织关系。
第二,日本人处于中国文化圈的遥远边缘地带,有可能在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紧紧保住自己的主要制度和价值标准。虽然处在压倒性的中国影响之下,日本制度的历史和中国的根本不同。日本人并不是简单地推出一个中国文化的小型翻版。他们创造出的某些社会制度和政府类型,反而令人吃惊地和西方类似。日本的封建制度、对海洋的向往、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是和中国传统大不相同的。这也许是为什么在东亚人民当中日本人最有条件去接受西方影响。
第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政治和社会进化特别缓慢,这也有一部分是长期与世隔绝的结果。日本人民幸免于大革命,或破坏严重的外族侵略。在现代以前的历史上,日本结构变化缓慢,这些变化又不是缘于外部压力而是内部力量促成的。结果日本就倾向于把换掉的制度放在一边、弃而不用,但很少把它扫除干净。艺术和建筑珍品,几百年都保存维修得很好,正如同某些家族和官职,虽然早已没有权力和影响,也要保留。毫无疑问,日本皇室是今天全世界皇家中统治最久的,因而连续的因素也经常反映到文化史上。
当然,因为日本是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出现,我们才对它的过去感兴趣。因为它成为现代世界上被公认的成员,它的历史对我们和5所有其他现代社会也就有了关系。日本的社会史、制度史曾经只是引人好奇的异国风情,现在却成为步入现代化的许多国家的例证之一。尽管日本离我们很远,但日本史对我们是重要的。也就是因为看到日本史本身的价值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我才写这本书。就行动的广度和激烈程度而言,日本史的戏剧性无法和中国史相比。日本风景的特点在于低沉的色调,日本的历史也是如此,但仍然有其英雄人物和高尚业绩。奈良古都里的寺庙,今天仍然耸立着,同样的是16世纪时围绕着它进行过统一战争的那些城堡。现代语译本的《源氏物语》,能把我们的想象力吸引到11世纪的宫廷生活中去。学习日本历史可以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日本文化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有变化的。日本人虽然和世界其他地方隔绝,但世代以来他们学会了生活的方法,而我们必须尊重并研究这些方法。P3-6
《世界历史文库》出版前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显而易见,入选《世界历史文库》的著作,只是给读者们提供了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在史学领域里,治史者所拥有的材料、眼光、立场以及才学识见的不同,必然导致历史研究结论与叙述状态的迥异,相信读者们会在阅读研究时注意加以辨别。上下数千年,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历史,寻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获得历史的真相和启悟。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治史、读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并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人类认识自身与寻求发展的需要。因而,寻找“信史”——要求史家叙述历史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其正当的要求。而追求“良史”——希望史家叙述历史时,在可信的基础上能正确揭示历史的内在真相与内在规律,达到“知兴替”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则是其最高的要求。宋代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曾提出“良史”的标准:“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就是要坚持提供“信史”的原则,努力追求“良史”的境界,竭诚为我国史学研究者提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并满足各界读者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历史的需要,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这是编辑委员会和各位学术顾问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编辑出版工作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世界历史文库》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