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仙学养生历史悠久,自玄帝入是山证道,经历商周、秦汉、魏晋、隋唐,跨越宋元明清,悠悠五千余年,高真大隐不可胜记,丹脉仙宗百派千门。
作者孔德从武当庙观各类对联中提取其精、妙、奇、绝者一百七十余副,以自己三十余年内丹实修实证,逐一详加破译讲解。并揭秘武当玄机心法图,以展示武当内丹仙学性命双修、人仙一体的宗旨概貌。
《武当丹道精要》内容浅显易懂,文字精炼流畅,充满独辟蹊径的立论,精妙处可让读者拍案叫绝,诚可谓内丹爱好者实修实证的参考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武当丹道精要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孔德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武当仙学养生历史悠久,自玄帝入是山证道,经历商周、秦汉、魏晋、隋唐,跨越宋元明清,悠悠五千余年,高真大隐不可胜记,丹脉仙宗百派千门。 作者孔德从武当庙观各类对联中提取其精、妙、奇、绝者一百七十余副,以自己三十余年内丹实修实证,逐一详加破译讲解。并揭秘武当玄机心法图,以展示武当内丹仙学性命双修、人仙一体的宗旨概貌。 《武当丹道精要》内容浅显易懂,文字精炼流畅,充满独辟蹊径的立论,精妙处可让读者拍案叫绝,诚可谓内丹爱好者实修实证的参考书。 内容推荐 武当仙学养生历史悠久,自玄帝入是山证道,经历商周、秦汉、魏晋、隋唐,跨越宋元明清,悠悠五千余年。高真大隐不可胜记,丹脉仙宗百派千门。 《武当丹道精要》作者从武当道教世代承袭抄集的庙观各类对联中,提取其精、妙、奇、绝者一百七十余副,以自己三十余年内丹实修实证,分为大道篇、普度篇、门派篇、诚灵篇、悟性篇、坚志篇、双修篇、外修篇、调心篇、虚静篇、火候篇、关窍篇、气象篇、内景篇、异能篇、大益篇共十六大篇目。并另立玄机心法图专篇,详加破译讲解,以展示武当内丹仙学性命双修,人仙一体的宗旨概貌。 《武当丹道精要》作者孔德力求不违背引文原意,尽量结台现代养生观作适当阐发,使其更加透彻,方便读者轻易学练。本书内容浅显易懂,文字精炼流畅,注解全面详细。书中不乏独辟蹊径的立论,精妙处可让读者拍案叫绝。诚可谓内丹爱好者实修实证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上部 武当道家内丹养生秘诀 一、大道篇 二、普度篇 三、门派篇 四、诚灵篇 五、悟性篇 六、坚志篇 七、双修篇 八、外修篇 九、调心篇 十、虚静篇 十一、火候篇 十二、关窍篇 十三、气象篇 十四、内景篇 十五、异能篇 十六、大益篇 下部 武当玄机心法图讲解 说明 第一讲 “玄机心法图”三百字文 第二讲 “玄机心法图”十四画字 第三讲 “玄机心法图”十四字对联 第四讲 “玄机心法图”“寿”字图 第五讲 “玄机心法图”产生年代 第六讲 “玄机心法图”设谜之原因 第七讲 “玄机心法图”述评 附录 张三丰《无根树》道情(歌)二十四首 试读章节 【联意阐解】 本联诀指出,必须从认真学习《道德经》着手,去把握道的奥秘,这样才能炼好内丹。本联诀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它是由太初生出的纯阳真元一气,是精神、物质、能量、规律的综合物。道由于含着生的本质和功用,便由真元一气一化而分成阴阳两仪。阴阳两仪就像一个别致的从两端推拉的风箱,不停地进行着一冲一和的运动。于是,芸芸万物就从这“一冲一和”的运动中衍生出来。这阴阳两仪“一冲一和”的运动,使万物生而长、长而壮、壮而老、老而衰、衰而退、退而藏,周而复始进行着循环演变。 “一冲一和”的运动是阴阳两仪形成的,但它们的本质却是道的运动现象。道的这个运动现象及其本质是谁认识发现的呢?他就是“道”这个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此,要想深透地研究这一学问,把它运用到内丹修炼当中去,就必须从老子的《道德经》那儿求教,这就是“惟师道德”。 所谓“道德”之“德”,指的是表彰、生发、阐述的行为。“道德”的通讲,就是将“道”的本质内涵通过“德”去展示、去表现。 “非动非静”,是道的本原形象。内丹术的修炼就是要使人返归到道的本原形象,返归到“非动非静”的纯阳真元一气的虚涵混沌之状。不过,这仅是就练功而言的。在这一目标指导下的具体过程,就是要人由低层次的生、老、病、死,呈“柔弱——刚强——衰弱——消亡”式的“一冲一和”运 在内丹修炼中,要把握住“非动非静”这个方法要领,关键依赖于人的大脑要具有“神明”。“神明”的意思。实指吻合于道的明晰思维能力。由此可以看到,“独支神明”在内丹修炼中是十分的必要。因为,只有能够“独支神明”才能够承担和实现“非动非静”这一重要任务。 “神明”怎样才能“独支”起“非动非静”这个重任呢?《武当修真全图》云:“不灭之道,存想泥丸。…泥丸”窍位于上丹田,也就是居于大脑的中心,是元神所在之地。将元神安守在泥丸之中,神意不动,目光内照,真气归中,到时,由于功态的深入,机体达到均衡微细的全面调整,“非动非静”之状就会自然呈现。“神明”这个所要“独支”的重任也就顺利地承担并完成了。 联诀九 微微化化由有有到无; 此此彼彼从空空即色。 (养生堂) 【联意阐解】 “微微化化”是对道“舒化”功用的更细致描述。“微微”就是至细至微,也是至穷至尽。其功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无所不渗,无所不透。“化化”就是凡物即化。无物不受化。皆能化者为大,大属一,一为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所以,这“化化”的现象,可以见道无假思,乃具真意。真意为无欲,无欲可见无为,无为始终抱本。即老子所言“为腹不为目”,既抱本就有所失而必使所得。反之,假思必有欲,有欲必有为,有为必付代价,付代价必伤本,亦必使所失。认识有欲之害而归于无欲,此为“由有有到无”。它合于道“微微化化”的功用,得此“由有有到无”之法,可谓养生人静之妙已尽括囊中。 “此此彼彼”,是道的对立统一现象。“此”者若阴,“彼”者必阳;‘‘彼”者若阴,“此”者必阳。阴不可全阴,阴中必有阳;阳不可全阳,阳中必有阴;阳中有阴,阴中含阳。这譬如,女性虽属阴,但女性也有雄性激素在体,男性虽属阳,但男性也有雌性激素在体,所以事物原本就不可截然对立。截然对立,两若俱伤,两必皆失;两若一亡,存者也无益。这样会招致本来看似有的,最后却复归于无了。既然事物原本就不可截然对立,所以,对待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应绝对。比如,我们看似空的现象,那可能只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一种境界、一种层次的认识,在另一种境界和另一种层次里它却可能是实。又比如,我们看似色的现象,那实际也是所处境界和层次的原因,在另一种境界和层次里,它却又可能是空。打个最浅显的比方,患色盲症的人看不到颜色,或只能看到单调的颜色,他们比起视觉正常的人,就存在着特殊含义的境界差和层次差。 “此此彼彼”、“空空即色”这就是道的客观规律、客观现象。按照道的客观规律、客观现象进行内丹修炼,就需要掌握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以阳补阴、以阴还阳的境界层次递升之法,从“空”下手,得之于“色”。此升变之“色”为道之色;以“色”下手,归之于“空”,此升变之“空’’为道之空。能得以色,必是红、黄、蓝、白、黑五行攒簇之色;能得以空,必是“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的混元一气之空。常色为淫欲之色,此为低下境界之色,庸俗之人荡淫纵欲,贪于常色,也必为常色所害。常空为有为之空,此为低下层次之空,愚昧之辈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其图不空,其内必致常空。所以,修道之人还必须知道以常色之界返入真空之境,以常空之次还于真色之层。处于“真空”、“真色”之境界,岂不是“此此彼彼”、“空空即色”了吗? 联诀十 开头头是道; 谙法法即德。 (法坛联) 【联意阐解】 宇宙万物一切的开头都是由数的形式所展开的。最开头的数就是一,“一”是道第一次显现“生”的现象。在“一”的状态中,已经包含着阴阳两仪,但阴阳两仪这时相抱不分。因“一”虚涵混沌,所以无限生机就孕育在里面。要知道“道”就当知道“开头”,要知道“开头”就当知道“一”。老子在《道德经》中十分重视这个“一”的作用,他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说,这个“一”在练功过程中十分重要,须臾不可离。“一”很虚涵,是柔的极致。能致柔,便能得“一”,得到了“一”,难道不能使自己复变为婴儿吗? 内丹修炼能得“一”,便是把握到了其中的诀窍,这便叫“谙法”。 道因表现出“一”,也便由此表现出了德。河上公说: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这里讲到,内修得一,元气就能聚集;外修得一,德行就始终无二。人有了德行,就必无私贪,无私贪之心就不会伤神耗气。这样,内部就不会出现丝毫损耗。p12-15 序言 众所周知,北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的开山祖师,那么,作为中国武术一大名宗的武当内隶拳的发展形成,距今就是上千年的时间。而明时武当丹士张三丰又集大成地研创出太极拳来,推原其历史也有六七百年。 然而,与武当内家拳同辉共耀驰名天下的武当道家内丹养生术,其发展形成的历史,却要比武当内家拳早得多。 据武当山《大岳太和山志》卷四记载:“周康王之大夫姓尹名喜,号文始先生。当周之束,大道将隐,预占紫气西迈,有道者过之,出为函谷令。耒几,太上度关,喜执弟子礼迎,拜受之‘道’、‘德’二经,约后会蜀之青羊。肆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牺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以其所居,名日‘尹喜岩’,洞日‘牛漕涧’、‘青羊涧’,皆太上访喜之地。” 这段记载是说,周末之际的尹喜,身为函谷关关令,自从得了老子所赠《道德经》五千言后,便托病辞去了官职,往蜀地进发,最后归栖于武当山修真炼道。他住在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的石洞石室之中.旁边就是青羊涧。后来,老子按照“后会蜀之青羊”之约,在武当山青羊涧旁寻访到了尹喜,应了函谷关时的预约之言。 按:八百里之武当历为均州之辖境,古系“通巴蜀之要道,接雍豫之走廊”,自函谷关达蜀,均州之武当山区当为必经之捷径要道。细推论之,尹喜入蜀时,途径当时为麇国之地的仙室山(又名参上山,武当山之古名),见其峰奇景异,实为参玄之福地,便隐遁此山修道,想来自然顺理成章。何况,古麇国乃为一力弱势单之小国,与蜀秦邻壤,那时蜀王蚕从或灭麇国为其领地;或在后来,蜀并于秦,统属蜀郡之时,武当之地也归之蜀域,也未为不可。从《大岳太和山志》中“……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之辞义,后者推论似足可成立。今即抛开蜀地之划不论,况今武当山确有与志书所载相符的“尹喜岩”、“青羊涧”之古称之地,沿称至今。大可概定,尹喜在武当山修道之事,未必牵强附会。 众所周知,尹喜是春秋末期的著名道家人物,连庄子都将他与老子齐名并列。统称之为“古之博大真人”。尹喜在武当修道就势必会造成当时和后来的很大影响,为武当道家内丹养生的发展光大奠定了具有权威性的坚实基础。 那么,若按尹喜在武当山首开内丹修炼之先河算起,武当道家内丹养生的源头,距今少说也有两千五百年以上历史了。 也许正是自从有了尹喜、老子这样著名的道家人物,发现了武当山是理想的修炼之地,以其影响和基础奠定之故,在后来千百年的历史中,武当山就从未间断过练功修道的羽士仙客。 据载,时至东汉,诸葛亮曾到过武当山探玄求遭。想那时,孔明先生一度躬耕卧龙,韦绝隆中,居地离武当山甚近,求道于武当当为易事。还可看出,既然孔明先生能屈尊求道于武当,那时武当山就定有大丹道家所在。 《均州志》卷二“纪异”载,至东晋“成和中,历阳谢允为罗令,弃官隐遁兹山,得道仙去”。武当山一名“谢罗山”也就由此缘起。 这后来。四海之内访道于武当、隐遁于武当的修炼之士代不乏人。如:唐时有吕洞宾、韩湘子在武当山修炼。以吕、韩二士命名的“洞宾岩”、“湘子峰”沿称至今。武当山南岩官至今尚存有吕洞宾题诗的石碑立于两仪殿前。至宋时,陈抟在武当山华阳岩石睡功多年,世人皆知。南岩官之石壁之上至今还留下陈抟所书卧“福”睡“寿”两个大字。集内外丹绝技与太极拳法精华于一身、弘扬武当功夫于普天之下的张三丰,就更是世人皆知了。再后来,元时张守清,明时邱元清、孙碧云等,也都是长期在武当山修道的著名道家人物。 在武当山的史志里,自先秦以来隐居于此的高真上仙们。寿至数百乃至上千者多有记载,实可知道家内丹养生之术确有再生廷寿之功。 明以降,由于战乱频繁,武当山渐不成为世外桃源,因此尚未出现特别著名的道家人物。但千古以来武当内丹术之传统,及其在道教门派中所具的深远广大影响,不但武当门中如抱香怀玉,承袭之风丝毫未减,各大名山仙岳也时时不断有来此探玄问道之士。即使清末民初,武当道教已非昔日之盛况,但高功夫的修炼之士仍屡见不鲜。据在庙道人回忆,当时雷神洞住一姓王的道士,因其以指治病百般神奇.人皆称为金指头王爷。有道长徐本善者,因有狂徒在紫霄宫中滋事,遂将一根石栏杆拨起,双手举于头顶,狂徒见状纷纷逃窜,可见其武功何等了得!又闻,紫霄宫腊万慧道长的师父在世之时,有在肚皮上运气烙熟薄饼之奇功…… 时至今日,武当山在庙老道长虽各已仙去,但内丹养生仍后继有人。近年来,武当山还不断发现古代流传至今的《武当修真全图》、《玄机心法图》等大量的武当功理法图解和文献,足可见武当内丹养生之功曾千古辉耀,光灿夺目,也预示着未来一定会发扬光大。 然而,在当今弘扬武当内丹养生文化,以利造福于时代和人民的时候,却面临着这么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武当内丹养生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时期,又出现过这么多内丹养生的著名道家人物,不同的道家人物又会有不同的练功方法,还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功法理论。正由于此。今天,如果我们单从某一武当派的传统功法去概论武当内丹养生的历史全貌,难免都会显其偏颇局限,无法较为全面准确地去把握武当内丹养生的精髓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概括武当全貌的理论依据而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这一难题呢? 古人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说来十分有幸,本书的面世大约就会对于这个难题给予一个最起码的初步解决。 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本书成书的经过与其意义。它是一段颇有意味的插曲。 笔者自1980年始,曾在武当山文物部门工作过数年。那时业余嗜好颇多,除绘画、书法、文学、练功之外,便是一心搜集道教檀联,意在为能保存一份特殊而珍贵的楹联文学遗产贡献绵薄之力。那几年间,基于这种想法,也曾攀岩探穴遍觅残垣旧碑,也曾披荆斩棘漫寻荒冢败塔。古庙明月之下,常同道长清茶淡饮,追古忆旧;幽林深谷之中,多与樵翁高问低答,录传拾遗。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故吧,在我辛苦搜集的过程中,终有几位武当在庙道长为之感动,竟把他们世代抄集传承的武当庙观各类槛联奉献了出来,这真使我喜之过望。几年下来,手头也竟集得武当山各类楹联两千副。 在武当山那几年也有另外一大缘分,乃因身体多病学练气功之际,多得在庙道长指点内丹养生之法,还有幸被阮蓬志道长(乃三丰蓬莱派第13代传人)收为门徒,从此走进道家内丹养生的殿堂之内。不过那时节工作上的事太繁忙,有关道教楹联搜集也仅仅是个搜集而巳,实无功夫闲品细酌进行整理。 时至1987年,笔者涉及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工作,一时兴发,便抽得时间将在武当山搜集到的道教楹联本儿打开细细浏览——嗨呀!这才发现了新大陆。原来这其问竟有许多对联内容论及的是道家内丹养生,并且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也很广泛。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些楹联无论是从宫观庙宇或是古墓旧碑上集得,也无论是从道人秘藏抄本或是当地群众口传中集得,其历史的长远性、门派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客置疑的。况且,楹联文学又是精炼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才学、语言文字的结晶,其中有关内丹养生的论述,不但突出集中总结出了历代武当养生家们的经验,也展示出了他们理论上精辟的观念。由此可以认定,这些楹联完全可以集历代各个门派功理功法之首要,能集中体现出武当内丹养生总的核心实质。喜逢1983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并创办会刊《武当》,进行抢救性地挖掘整理武当丹道、武术瑰宝,笔者积极投入此项工作,有幸荣任该会研究员。作为一名武当拳法研究人员,我觉得有莫大的责任应该把这份武当气功的宝贵遗产尽快整理出来,让它现出庐山真面目,早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那时浏览一毕,因激情难按,就匆匆整理了二三十副这方面的联诀,写出“道家楹联中的养生功”一文,《武当》杂志遂为刊用。随后,一些丹道前辈、同道与读者不断寄信于杂志社,对拙文表示称道,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并寄厚望关切能予全面整理早日成书面世。 敝人步道甚晚。且一日不敢忘却老子所教:“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故后来几欲命笔,直是感到功薄德浅,才疏学浮,深恐有渎武当先师之玄谛妙论,故迟迟未得伏案。后来,鉴于武当拳法研究会领导与同仁们鼎助鼓励,又有出版界人士大力支持,于是笔者方算斗着胆子开始整理这本书稿。 此次整理,一共选入了武当道家养生联诀一百七十四副,按可供读者参考学习功理功法的顺序分为十六个篇目。为了使道家养生还原它本来应该呈现的简洁朴实平易近人的面貌,笔者整理时力求做到语言文字浅显通俗,引文注解全面详细。在联诀的阐释上,以不违背原意为宗旨,尽量结合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观点作适当阐发,力求使其更加透彻,与读者拉近距离,让读者易读、易懂、易学、易练、易思、易论。 武当道家内丹养生功夫。它不仅是作为整个道家养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也是作为中国道教一个大的宗派养生术而立名于世的。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中国道教在其形成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功理论中掺杂着一定的糟粕。这种情况,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可能贻误于人的联诀加以剔除,不予收编;对鱼龙混杂的联诀,虽予收编,但在阐解时力求澄清是非。另要说明的是,具体的功理功法,相互在细节上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存在。例如,论及道,可能也会论及气、性、心等方面;论及虚静,可能也会论及关窍、调心调意和内外兼修等方面。所以,本书十六个篇目的成立,仅是以联诀的主要意义指向和明显的文字表象来大体划分,读者务必要在阅读时全面综合地加以理解和掌握。 本书1990年曾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发行三万册。如今时间过去了20多年,仍有不少读者在论及此书。去年曾遇一北京读者,竟将此书放在他的床头,至今时不时就去读一读,他说此书二十余年来使他获益良多。可见此书还是有些价值的,于是再作整理,并将武当内丹修炼的重要秘图联文《武当玄机心图》的破译讲解加了进去。成为系统性较强的一部养生联诀集萃,现交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若此书能为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和身体健康作出一点有益贡献,笔者就十分高兴了。 原序作于1989年,2012年8月略作修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