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诗余——诗余之名,不详所自始。《蜀中诗话》云:“唐人长短句,诗之余也,始于李太白。太白以《草堂》名集,故谓之《草堂诗馀》”,似诗余之名即出于此。然《草堂诗馀》为南宋人所编选,而北宋廖行之词,已名《省斋诗馀》,则其名固早立矣。大致谓古诗变为乐府,乐府又变为长短句,故以词为诗之余。而清毛先舒谓:“填词不得名诗余,犹曲自名曲,不得名词余。又诗有近体,不得名古诗余。楚《骚》不得名经余也。……故填词本按实得名,名实恰合,何必名诗余哉?”汪森谓:“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驰,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吴应和则谓:“金元以来,南北曲皆以词名,或系南北,或竞称词。词所同也,诗余所独也。顾世称诗余者寡,欲名不相混,要以诗余为安。”而近人王以憨释之云:“非五七言之余,三百篇之余也。,’如是而词之位置始得比于诗。然而“余”之为言,究未惬当也。宋元人词集以诗余名者。有廖行之《省斋诗馀》,吴则礼《北湖诗馀》,仲并《浮山诗馀》,韩元吉《南涧诗馀》,王之望《汉滨诗馀》,李洪《芸庵诗馀》,张镃《南湖诗馀》,许棐《梅屋诗馀》,吴潜《履斋诗馀》,汪莘《方壶诗馀》,韩淲《涧泉诗馀》,汪踔《康范诗馀》,黄机《竹斋诗馀》,林淳《定斋诗馀》,王迈《臞轩诗馀》,赵孟坚《彝斋诗馀》,葛长庚《玉蟾先生诗馀》,柴望《秋堂诗馀》,吴存《乐庵诗馀》,赵文《青山诗馀》,刘诜《桂隐诗馀》,刘壎《水云村诗馀》,黎廷瑞《芳洲诗馀》,刘将孙《养吾斋诗馀》,舒顿《贞素云斋诗馀》,舒逊《可庵诗馀》等。亦可见习用其名者之众矣。
(乙)乐府——乐府之名,始于西汉,盖教乐之官也。于殷日瞽宗;周因殷列为西学,所以教礼乐,《周官》有大司乐之属;至汉文帝以夏侯宽为乐府令,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而立乐府,始具乐府之名。自汉迄唐,凡郊祀,燕射,鼓吹,清商,舞曲,琴曲等,悉属乐府范围,然不必尽施于乐。刘勰所谓“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是也。唐人乐府,初循汉魏小乐府五言,若《子夜》《欢闻》《前溪》《读曲》诸歌;继循齐梁乐府七言,若《挟瑟歌》《乌栖曲》诸辞。故其体率为绝句,如《纥那曲》《怨回纥》,皆五绝也;《竹枝》《杨柳枝》《浪淘沙》《欺乃曲》,皆七绝也。是即乐府,亦即词也。故宋元人遂沿称词为乐府。其集之以乐府名者,有苏轼《东坡乐府》,贺铸《东山寓声乐府》,周紫芝《竹坡居士乐府》,徐伸《青山乐府》,刘弁《龙云先生乐府》,赵长卿《惜香乐府》,康与之《顺庵乐府》,曹勋《松隐乐府》,姚宽《西溪居士乐府》,周必大《平园近体乐府》,杨冠卿《客亭乐府》,杨万里《诚斋乐府》,赵以夫《虚斋乐府》,段克己《遁斋乐府》,段成己《菊轩乐府》,李俊民《庄靖先生乐府》,元好问《遗山新乐府》,王义山《稼村乐府》,王恽《秋涧乐府》,陈深《宁极斋乐府》,曹伯启《汉泉乐府》,周权《此山先生乐府》,蒲道园《顺斋乐府》,虞集《道园乐府》,许有壬《圭塘乐府》,宋襞《燕石近体乐府》,张婪《古山乐府》等,皆其类也。
P6-7
本书作者王易(1889—1956),原名朝综,字晓湘,号简庵,江西南昌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是民国时期江西文史界的重镇人物。曾在心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中正大学任教。抗战期间创办了《文史季刊》,发行二十余期。其著述除本书之外,另著有《国学概论》《修辞学通诠》《乐府通论》《历数脞谭》等,其中《修辞学通诠》是我国20世纪前期研究修辞的代表作。
本书是王易先生在心远大学任教时编撰的教材。本书详述词曲的演变与盛衰,以词曲文体形式的发展演变为纲,在此基础上按明义、溯源、具体、衍流、析派、构律、启变、入病、振衰、测运的逻辑顺序进行详尽精到的分析。本书介绍了许多著名词曲作家,列举大量词曲作品,使读者既可获知词曲创作之道,又可感受词曲之美。朱自清曾对本书予以高度评价,在文学史的论述方面,朱自清将本书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刘毓盘先生(1867一1927)的《词史》相比并。
本书原书名《词曲史》,于1931年1月由神州国光社初版,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再版。1989年10月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编入《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2卷,此次出版改现书名,以上海书店影印版为底本编辑整理,底本漫漶处,参考有关资料补正。并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按现代汉语规范处理标点符号,径改书中刻印错误,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赋家分隶屈原,陆贾,荀卿,并杂赋为四。屈主抒情;陆主说辞;荀主效物;杂则谐□之属也。歌诗则次吴,楚,燕,代,邯郸等以当风;次汉兴兵所诛灭,出行巡狩等以当雅;次宗庙送迎灵颂以当颂。其《李夫人》《幸贵人》《中山孺子妾》《未央才人》《黄门倡》等,则剧本之类也;《周》《秦》等则前代乐章也;《谣歌》《诗声曲折》等则歌声谱式也。刘《略》,班《志》,实开文章派别之先声,亦即谈艺家所自昉。《法言》《论衡》,片辞居要。至魏文《典论》,肇著专篇。自后作者如《文章流别论》《文章缘起》,实详体制;《诗品》《翰林论》《文赋》,品藻利病,多甘苦之言;刘勰《文心雕龙》,责实课虚,网罗前世,截断众流,叹观止矣!《楚辞》《百官箴》《七林》《连珠集》《玉台新咏集》,义专论品,总集斯兴;至昭明太子《文选》,屹然为艺海大宗!爰逮唐宋,体制渐歧,各明一义。征文考献,论世知人,则有《唐文粹》《宋文鉴》《南宋文范》《金文雅》《元文类》《明文衡》《历朝文纪》《古诗纪》《全唐诗》《全五代诗》《宋诗钞》《宋百家诗存》《全金诗》《元诗选》《明诗综》《列朝诗集》《全唐文纪事》《历朝诗纪事》《广陵诗事》《感旧集》《箧衍集》《湖海文传》《诗传》《诗人征略》《琬琰集》《碑传集》之属,托体独尊,文也,而史寓焉。析体制,则《文章襟喉》《文章辨体》《文体明辨》等尚焉;谈义法,则《修辞鉴衡》《四六法海》《瀛奎律髓》《唐诗鼓吹》《古文绪论》《唐音》《唐诗品汇》《艺苑卮言》《谈艺录》《说诗啐语》等备焉。明派别,则有《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标句法,则有《主客图》;讲声调,则有《谈龙录》《声调三谱》。洎夫析赏考证,巨细兼赅,则有诸家《诗话四六话》《四六谈麈》《赋话》《读赋卮言》《渔隐丛话》《诗人玉屑》《丹铅总录》《诗薮》《然灯纪闻》之属,馘□乎!彬彬乎!八音繁会,五采相宣已。然求其贯今古,穷源委,析利害,究正变,足与《文心雕龙》媲烈者,史家惟有《史通》而已。诗文大国,既如此矣。词曲导源既晚,托体甚卑,论盖尤鲜。如《中州乐府》《历朝词综》《昭代词选》《词林纪事》《本事词》《箧中词》之属,则以征文考献论世知人为归;而《乐府补题》,社稿也,《元草堂诗馀》,总集也,《黍离》《麦秀》之哀寓焉。如《遏云》《家宴》《尊前》《花问》《兰畹》《金奁》诸集,《草堂诗馀》则以嘌唱为宗,问明宫调;如《乐府雅词》《阳春白雪》《花庵绝妙词选》《绝妙好词》《花草粹编》等,则专示准绳,或搜遗佚。如《荆溪词》《众香集》《宫闺词》《闽词钞》《西泠词萃》《湖州词征》《甬上近体乐府》《常州词录》《浙西六家词》《明湖四客词》《闺秀词汇刊》之属,或断代,或限地,或限人,间阐宗风。专咏一物,则有《梅苑》《梅词》《萍聚词》;专用一调,则有《龟峰词》《百萼红词》《聚红词》《友声集》《碧瀣词》;析源流,则有《教坊记》《乐府杂录》《碧鸡漫志》;正宫律,示义法,则有《词源》《乐府指迷》《作词五要》;析派别,则有《词辨》《宋四家词选》;标句法,则有《词旨》;订声律,则有《圈法美成词》,而后来诸家《图谱》,钦定《词曲谱》,由此出焉。万氏《词律》,擅廓清复古之功;《天籁轩词谱》,独标雅正;谢氏《碎金词谱》,旁注工尺,取自九宫南词,意昉白石歌曲,施之弦管,尚隔一尘。论音韵,则有《菉斐轩词》《林韵释》,学宋斋,榕园,沈,毛,仲各家《词韵》,尚属椎轮;而谢氏《碎金词韵》,依黄公绍《韵会举要》,备注五音清浊,戈氏《词林正韵》《晚翠轩词韵》,一依《集韵》,一依《佩文韵》,折衷古今,足何据依;《菉斐轩》虽最称古本,实同曲韵,非词家所适用。下逮诸家《词话》《词品》《词统》《词筌》《词衷》《词麈》《词苑丛谈》之属,巨细兼明,凡诗文家所有著述,词苑咸备焉。论曲之书,不逮词家之繁,实较词家为密。如《太和正音谱》《南九宫谱》《北词广正谱》《金元十五调》《骷髅格》《南音三籁》《啸馀谱》《南词定律》《钦定九宫大成谱》等,则图谱之属也;如《中原音韵》《中州音韵》《洪武正韵》等,则音韵之属也;如《碧鸡漫志》《武林旧事》《梦粱录》《辍耕录》《野获编》等,不专论曲,而沿革具焉。钟氏《录鬼簿》,为元曲著录专书;臧氏《元曲选》,为剧曲总汇,杨氏《太平乐府》《阳春白雪》,则散曲存焉。而黄氏《曲海》,王氏《曲目》,为曲家别辟目录一途。他如涵虚子《曲论》《词品》,丹丘先生《论曲》,王氏魏氏《曲律》,沈氏《衡曲麈谈》《顾曲杂言》《度曲须知》,徐氏《南词叙录》,吕氏《曲品》,高氏《新传奇品》,梁氏李氏《曲话》,焦氏《剧说》,徐氏《乐府传声》,则杂论南北曲之声韵义法作家。《盛明杂剧》三编,汲古阁刊《六十种曲》,墨憨斋《传奇定本》,则南曲总汇;《雍熙乐府》,又为北曲南曲之总汇;《缀白裘》则杂选南北曲,允推巨编也。综览吾国二千年来谈艺之作大概如上所举。其能以科学之成规,本史家之观察具系统,明分数,整齐而剖解之,牢笼万有,兼师众长,为精密之研究,忠实之讨论,平正之判断,俾学者读此一编,靡不宣究,为谈艺家别开生面者,阒无闻焉。南昌王子简盒,十年来倚声挚友也。去年教授心远大学,撰《词曲史》一编,用作教程。盖感于废学新潮,群言淆乱,深愍晚学无所折衷,将以祈向国学之光大,牖启来者,导之优美高尚纯洁要眇之域焉。盖词曲之为体,忠厚恻怛,闳约深美,史公所谓隐约以遂志者,有侧隐古诗之义;足以移人性灵,愉人魂魄;冀得匡拂末流,涵濡德性,而反之于诗教也。方南昌乱亟,吾二人者,皆闭门论著,数有切磋,愧少弘益。今将远别,督序于余。特历举吾国古来谈艺之著述,品论扬榷,俾读者知此编位置所在云尔!
丁卯六月威远周岸登
《中国词曲史/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由王易著,是王易先生在心远大学任教时编撰的教材。本书详述词曲的演变与盛衰,以词曲文体形式的发展演变为纲,在此基础上按明义、溯源、具体、衍流、析派、构律、启变、入病、振衰、测运的逻辑顺序进行详尽精到的分析。本书介绍了许多著名词曲作家,列举大量词曲作品,使读者既可获知词曲创作之道,又可感受词曲之美。朱自清曾对本书予以高度评价,在文学史的论述方面,朱自清将本书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刘毓盘先生(1867一1927)的《词史》相比并。
《中国词曲史/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原书名《词曲史》,于1931年1月由神州国光社初版,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再版。1989年10月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编入《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2卷,此次出版改现书名,以上海书店影印版为底本编辑整理,底本漫漶处,参考有关资料补正。并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按现代汉语规范处理标点符号,径改书中刻印错误,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中国词曲史/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由王易著,内容介绍:盖变无穷而文亦无穷也。自三代以降,文屡变矣:三王五帝,不同礼乐,封建郡县,递为更代,事物之文变也;八体并兴,五言渐作,两京淳厚,六朝繁靡,简策之文变也。旧者敝而新者起。新者盛而旧之窳者即灭而精者仍存;及新者盛极而敝之象又生,则又有更新者起而代之。而窳灭精存如故也。如是不息,故垂于天壤者皆万选之余,而非暖姝于一二家者所得而私。今持此义以观词曲之递变而测其将来,虽不中,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