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朝栋(1965——),男,陕西西安临潼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校学术带头人、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学报编委、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其文献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院级科研项目4项。在权威期刊及核心期刊《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学术著作《〈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部,参与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新编》(魏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史记教程》(中国史记研究会主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学术成果先后荣获陕西省第八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校级优秀成果一等奖。
高军强,男,一九七九年生,陕西省韩城人。二〇〇三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先后在《作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篇,参编教材一部,参与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项、院级科研项目四项。
《史记菁华录》是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浙江钱塘人姚祖恩,号苎田,编选完成的著名的《史记》选本,选文能够把握各篇主旨,有删节,并加以评点,影响*。司马迁编著的《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分为六卷,从《史记》中选文51篇,其中《本纪》3篇、《表序》3篇、《书》3篇、《世家》9篇、《列传》33篇,约10万字,是《史记》整体的五分之一。节选了传统名篇《项羽本纪》、《留侯世家》、《商君列传》等的精彩部分,也全文选录了《萧相国世家》、《伯夷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史记》精华内容。这次整理出版是的民国“甲子春三月”(1924年)杭州学者王有宗对姚氏《史记菁华录》分段、详注、评点之后形成的成果,不同于以往其他出版社的版本。这样则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与阅读。
丛书简介: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所撰纪传体作品《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揭示了《史记》的历史学和文学价值,实际上,《史记》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多元性是《史记》这部经典文献的根本属性,这促使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史记》及《史记》学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历史上,《史记》产生后,历朝历代对《史记》多有注疏、索隐、编选的工作,这些工作进一步增进了《史记》作为文化典籍的影响力。特别是《史记》选文,虽然大多从文学作品角度着手,但因为选本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历史、文学、审美及思想文化观念,某种意义上选本不仅具有文学审美的功能,也具有思想文化的功能,更可以作为把握选文者思想观念的史料之一。《史记》及《史记》选本在历史编纂学、散文史以及思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司马迁故里云集着一批从事《史记》及《史记》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团队。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团队就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史记》选本的调研与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史记》130篇中被广泛认可的文学精华、编选原则与学术价值。
近年来,《史记》选本有的已被整理,如南宋吕祖谦撰《史记详节》(完颜绍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清人姚苧田编选《史记菁华录》(王兴康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整理,也不方便读者检索阅览。
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者们尝试编选“《史记》选本丛书”,用以弥补这个不足,努力为《史记》研究做些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他们近多年兢兢业业,四处奔波,搜集和校点整理《史记》选本文献,为推动《史记》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做出了贡献。
这套“《史记》选本丛书”主要包括:明代凌稚隆《史记纂》(马雅琴教授整理)、茅坤《史记抄》(王晓红副教授整理),清代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凌朝栋教授整理)、汤谐《史记半解》(韦爱萍整理)、储欣《史记选》(凌朝栋教授整理),民国时期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高军强讲师与凌朝栋教授整理)、中华书局1933年版《史记精华》(王麦巧副教授整理)、周宇澄《广注史记精华》(梁建邦教授、张晶讲师整理)等。